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5135949
推荐语:
《屠呦呦:理想治愈世界》这本书真实地记述了屠呦呦女士从呦呦小鹿成长为挣脱缠足束缚的先进女性,从土生土长的学者成长为伟大科学家的动人故事和艰苦历程,展示了感人至深的励志心法。成就和付出是成正比的,付出越多,成就才能越大。伟大的成就必有伟大的精神作支撑,她的精神价值不亚于青蒿素的科学价值。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刘嘉麒 院士
屠呦呦的荣耀来源于她面对失败时的自我激励,来源于理想照耀下不灭的勇气。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生物学家饶 毅 教授
中国诞生了目前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在饱经战火洗礼的童年,她萌生了治病救人的理想。为了战胜疟疾这个恶魔,她抛家弃女,以身试药,远赴边疆,在实验室中饱经挫折,艰苦奋斗,终寻找到了一种救治了全世界2亿人的“中国仙草”——青蒿及其精华青蒿素。
这是一首诺贝尔奖获得者、伟大科学家成长的史诗。本书在采访屠呦呦及同事、亲友的基础上,集合大量详实的一手资料,还原了一位本真的中国科学家执着追求科学真理的故事,展现了诺贝尔奖背后的梦想、汗水、智慧、勇气、牺牲和团体协作——一种当下中国急需的精神上的“青蒿素”。
序 言 荣耀来自不灭的勇气 /饶毅
引 子 疟——死神锋利的镰刀
章 从《诗经》里“蹦”出来的“呦呦小鹿”
第二章 我要做个不缠足的女学生
第三章 通往求知的校门被流氓把守着
第四章 “用眼珠子炼银子”的神秘小楼
第五章 生化恶魔——藏在麦粒面粉中的跳蚤
第六章 一帖中药治好了迷茫的心
第七章 烽火求学路,悬壶济世心
第八章 莲桥第出了个女状元
第九章 北京“洋和尚庙”里求知的灯火
第十章 摇瓶子啃书本的痴心姑娘
第十一章 初试锋芒,送走“瘟神”血吸虫
第十二章 丛林里隐身的夺命恶魔
第十三章 研究院骨干临危受命
第十四章 抛家弃女的“光杆司令”
第十五章 每天杀死数万生灵的魔鬼
第十六章 枪膛里只有“臭子”的女战士
第十七章 中医古方,新武器还是骗人的把戏
第十八章 菜场摊位上的救命药
第十九章 《肘后备急方》,穷人家的救命宝典
第二十章 “活见鬼”古方里的神奇冷水
第二十一章 美味“老酒”的神奇作用
第二十二章 190次的失败和第191次的成功
第二十三章 腌菜的大水缸和突发的肝病
第二十四章 良药还是毒药,请用我的身体试验
第二十五章 海南疫区,带来“大杀器”的女医生
第二十六章 放弃比皇冠还贵重的荣誉
第二十七章 “蛋”“羊”之争——求知的脚步永不停止
第二十八章 大头黄花蒿成了宝贝
第二十九章 救一位母亲生命的分量——一克
第三十章 内外兼修的“绝世高手”——双氢青蒿素
第三十一章 拯救全球亿万生灵的中华神药
第三十二章 小区里隐姓埋名的老太太“高人”
第三十三章 五年,五封诺奖推荐信
第三十四章 全世界迟到数十年的谢意
第三十五章 丰碑上,那些有名和无名的英雄
第三十六章 探索科学的道路,永无止境
附 录 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给世界的礼物 /屠呦呦
作者手记 我们的幸福,来自他们的奉献 /王路
荣耀来自不灭的勇气
饶毅
《屠呦呦:理想治愈世界》是一部记录屠呦呦先生科研生涯的传记,作者以生动活泼的笔调将屠呦呦先生的出生、成长、学习和科研工作通过一个个颇有趣味的小故事勾勒出来,生动形象地还原了这位杰出女科学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相信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能从中受到鼓舞启发。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回顾这位86 岁老人在其科学生涯中做出的诸多选择与牺牲,用这句话来形容她可谓再合适不过了。为了承担抗疟药研究的重任,她不得不承受与两个女儿骨肉分离之痛苦;为清楚地了解青蒿素的毒副作用,她冒着生命危险主动以身试药,更不用说那些在实验室里度过的通宵达旦的时光。
屠呦呦先生工作认真、扎实、努力,是老一代科学家的典型代表。她是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完成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突破性发现的,当时的科研条件当然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并且,在她发现了青蒿素以后,其事业和人生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
屠呦呦先生取得了重要的科学成就,说明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大家如果很努力、很认真、很扎实地工作,也可以做出非常了不起的贡献,也能造福人类。
如今,耄耋之年的屠呦呦先生依然执着于中医药研究事业,即便备受病痛困扰,依然心怀济世之志。她要将自己的有生之年,全部用于青蒿素的深度研究工作,为世人再谋福祉。令人欣喜的是,她的努力在不断得到回报,青蒿素在治疗红斑狼疮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等方面,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屠呦呦先生已经将她获得的大部分诺贝尔奖奖金捐献出来,其中100 万元捐给了母校北大,100 万元捐给中国中医科学院,余下的近100 万元则计划全部用于中医药的科研和学术活动。
这是一部励志的科普传记,从中可以看到一位女科学家不平凡的成长道路;看到一位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如何孜孜以求、不懈努力,一步步实现其消除人类病苦的梦想;看到一位终身追求真理的科学家所怀的人间大爱……
屠呦呦先生今日所获得的成功,来源于她超越小我的思想,来源于她面对失败时的自我激励,来源于她在理想照耀下不灭的勇气。
愿我中华儿女,高擎理想之旗,更多先生能呦呦鹿鸣于世界科研与学术之林。
(作者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生物学家)
第五章
呦呦心法:
迷茫是思想的先导。有迷茫的土壤,才会有思想的花朵。
生化恶魔——藏在麦粒面粉中的跳蚤
1940年,10月 27日,早晨 7点。
这是一个被屠呦呦永远铭记,同样也是被历史永远铭刻在国耻柱上的日子!
一阵飞机的嗡嗡声在屠呦呦位于开明街的家的上空响起。
机翼下刺眼的红圈圈标明了这架战争机器的身份——日本侵略者的轰炸机!
这不是宁波次受日机轰炸了。
看到日机又来轰炸,在刺耳的防空警报声中,屠呦呦在家人的保护下,正要逃到防空洞里躲避,却已经来不及了。当时宁波并没有雷达那样先进的防空设备,只能依靠人工发现飞机提前预警,但因为日机从附近的舟山起飞,所以预警的时间极短,经常是日机到达宁波上空后,防空警报才会响起。
在屠呦呦惊恐的目光中,盘旋在开明街上空的日机开始低空俯冲——要投弹了!
然而,让屠呦呦惊讶的是,空中落下的并不是带来轰鸣、火光、弹片的炸弹,而是一张张花花绿绿的纸片。
有些纸片正好落在屠家屋顶、院子里,屠呦呦爸爸捡了一张,匆匆看了一眼,立刻厌恶地扔到了地上。
原来,那纸上画着“中日亲善”的图画,旁边写着:大日本帝国人民丰衣足食,所以有大量的余粮来帮助中国的穷人,吃了日本的粮食,就要中日友好,共建大东亚共荣圈。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自从日军侵略中华以来,善良的宁波人民听够了侵略者虚伪的谎言。
在历史上,宁波人民和日本人民一直往来密切,曾经结下过源远流长的友谊:唐代时,日本的遣唐使就是在宁波上岸的;明代,宁波的民间石雕大师受邀东渡日本,建造了日本的国宝奈良寺东大殿;宁波的天童寺是日本佛教曹洞宗的祖庭,数百年来不断有高僧大德赴日本传授与人为善的理念;被中日人民津津乐道的徐福率领大批船只东渡日本的故事,也发生在宁波的慈溪达蓬山……
然而,曾经将无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播到日本的宁波人民,如今却在日军的铁蹄下挣扎。
这些满是侵略者伪善言论的传单,根本没有人理睬,被当成垃圾清扫干净。
当天下午两点,日机再次入侵。
屠呦呦在家里,听到随着战机尖利的俯冲声,屋顶瓦片上传来了沙啦啦的声音,似乎在下一场大雨。
这一次,日机扔下的并不是纸质传单,从天而降的,是麦粒和面粉!开明街上空顿时弥漫一大片淡黄色的云雾。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日军真的善心大发?居然空投粮食给宁波老百姓?
宁波虽然是鱼米之乡,良田遍布,但是附近的上海正是中日大战的主战场之一,大军激战征调了许多粮食,所以宁波普通市民家中的粮食也颇为紧张。看到日机空投粮食后,个别贫困之家还真有些心动了,悄悄出门打算清扫收集屋顶、地面的粮食,清洗干净后也好糊口。
然而,半是疑虑半是惊慌的宁波市民很快发现了麦粒和面粉中隐藏的魔鬼——跳蚤!
大量跳蚤藏身在轰炸机扔下的麦粒和面粉中,这些小小的魔鬼从屋顶、地面跳入居民家中,简直是无孔不入,屠呦呦家也跳进了不少跳蚤。
人们被跳蚤叮咬后,个个身上发起了红肿的小疱,特别是那些收集粮食的人家,就算是穿着长衣裤,也被叮咬得全身瘙痒不止。
东洋小鬼子果然不是好东西,空投的粮食里居然藏了跳蚤,虽然跳蚤伤不了人,只能叮得人发痒,但也够恶心人的。
宁波市民一边痛骂日军,一边打扫卫生,拍打家中的跳蚤。
屠呦呦家也不例外,全家忙着清理跳蚤,为了避免跳蚤钻到身上,屠呦呦的父亲还把孩子们的袖管、裤脚全都扎了起来。
然而,善良的宁波人民还是小看了日军的凶残和邪恶,当他们忙于打扫卫生时,一个隐身在跳蚤里的恶魔已经悄无声息地降临到他们身上。
当天晚上,宁波下了一场大雨,将屋顶上人们来不及清理的麦粒、面粉和跳蚤,全都冲到了一楼接雨水的水缸里或者水井里。
那时宁波普通人家还没有接通自来水,家家户户靠接天落水——雨水,或从井里打水饮用。掉落到水缸或水井里的麦粒、跳蚤根本无法清理,这自然又惹来宁波市民对日军的一片痛骂声。
10月 30日,轰炸后第三天,屠濂规从外面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隔壁开明街口滋泉豆浆店店主夫妻双双暴病而亡!
屠呦呦一家大吃一惊,这个豆浆店是一家人经常吃早点的地方,开店的夫妻俩身体一向健康,怎么说病就病,而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暴毙了呢?
然而噩耗接踵而来,离屠呦呦家不远的王顺兴大饼店、胡元兴骨牌店、元泰酒店、宝昌祥内衣店,相继有人暴亡。
开明街家家户户一片恐慌,因为医院传来消息,各种各样的西药根本治不好正在暴发的疾病,医院里躺满了从各处送来的病人,他们双眼发红,瞳孔突出,呕吐不止,有的病人因为高热说着胡话,有的病人因为口渴甚至趴在阴沟里抢水喝,越来越多的病人正在死去!
……
第六章
呦呦心法:
理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你留心人生道路上强烈的那个路标。
一帖中药治好了迷茫的心
鼠疫灾情过后,屠呦呦一家受战争影响,搬入了开明街 26号的莲桥第,这是屠呦呦的外婆家,由屠呦呦的外公姚咏白兴建。这是一个真正的书香门第,外公姚咏白曾任上海法学院、复旦大学、大厦大学的教授,他的儿子即屠呦呦的舅舅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姚庆山。
莲桥第是一座秀美的江南小楼,坐北朝南,由前厅、大厅、正楼、后屋组成。前厅和大厅为面阔三间二弄的二层楼房,饰车木栏杆,廊楼板端面有卷草纹雕饰。正楼为面阔三间一弄、进深五柱的高平屋,五脊马头山墙。后屋为三间一弄硬山式高平屋。屠呦呦就住在长着高大乔木小院后的二楼,成长在这个书香浓郁的家庭中,一抬头,就能看到青砖绿瓦的马头墙。
但是,住在淡雅别致的小楼内,受到亲人呵护的屠呦呦,却并没有多少笑颜,因为在日军投下罪恶的细菌武器的 6个月后,宁波就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之下。
屠呦呦经常能听到父亲从外面带来坏消息:
日本兵在大街上随意抓捕市民,一句“抗日分子”,无辜的市民就会被抓进大牢备受折磨。
灵桥头,专门有日本兵站在那儿维持秩序,手里拿着长长的竹竿,任意殴打、侮辱过桥的市民。
市面上优质的大米粮食都被日本兵搜刮走了充当军粮,普通市民只能吃发霉的小米。
不过,有时候屠濂规也会带来好消息。他在关上门、拉上窗帘后,悄悄告诉亲人,在宁波的四明山脉,一支叫“三五支队”的抗日游击队,正在崇山峻岭中打东洋小鬼子,中国人正用自己的血肉组成抵抗敌人的长城!
这一天,屠呦呦父亲归家后,一脸气愤地告诉子女,日本兵又在造孽了,为了不让四明山里的抗日游击队得到治伤的药,强行搜刮走了医院里所有的西药,甚至凶残地下令,老百姓家里谁敢藏着西药,就是通敌,要被枪毙。
这下宁波的老百姓可又遭罪了,生了病,就算有钱,也买不到救命的药。
家人压低声音七嘴八舌痛骂了一顿日本兵,善良的屠呦呦情不自禁地为四明山里的游击队员担心,如果没有了西药,受伤的战士们可怎么救治啊?
半月后,莲桥第的小楼上,屠呦呦紧闭双眼躺在宁式雕花木床上,清秀的圆脸一片潮红,往日紧扎的两根小辫子披散开来,沾着汗湿贴在了额头上。
她一会儿脸色发红,一迭声叫“热死了热死了”,全身出汗,父母用了好几条毛巾擦汗也擦不干,可片刻之后,却又脸色发青,浑身颤抖个不停,大叫“好冷”,家人不得不赶紧拿几条被子裹着小姑娘。
这病忽冷忽热,折磨得屠呦呦神志不清。
屠呦呦的双亲看到女儿这样痛苦,连忙请了医生来,医生用听筒听了听屠呦呦的呼吸、心跳,又用体温计一量体温,脸色一沉:“这孩子得疟疾了!”
疟疾,民间又叫冷热病、打摆子病,是宁波地区的一种常见病。
宁波地处江南,水网遍布,气候温湿,草木旺盛,一到夏季蚊虫极多,随之而来,由蚊子传播的疟疾也成了常见病。底层的穷苦人家生活条件差,住舍低矮破旧,垃圾、脏水遍布,数代人同居,这更加剧了疟疾的恶性传播。
一到夏季疾病高发时期,常常出现整个家庭甚至整个弄堂的人全都得病的情况;情况严重时,老人和孩子等抵抗力弱的人会重病致死。
疟疾,是宁波人谈之色变的瘟病。
古代时,宁波人不知道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还以为是湿热之气使人致病,故又叫瘴气,每次瘴气病传播,人们都束手无策。
不过,屠濂规听说心爱的小女儿得了疟疾后,却并没有怎么担心,反而松了口气。因为他知道,用奎宁可以治好疟疾,虽然奎宁很贵,但为了治好孩子的病,他花多少钱都愿意。
奎宁是众所周知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民间传说清朝康熙皇帝也得过疟疾,遍请中医名家却治不好,这时西方传教士献上金鸡纳树的树皮制作的一种草药——金鸡纳霜治好了康熙皇帝的病。这奎宁,就是从金鸡纳树里提取出来的西药,治疟疾有奇效。
然而,给屠呦呦看病的西医却苦笑着摇了摇头:“医院里的奎宁都被日本兵抢走了!”
他压低嗓子道:“山里的游击队员因为住在潮湿的山洞里,好多战士都得了疟疾,需要奎宁治病。日本兵把所有医院、药店里的奎宁都给抢走了,说要让游击队队员全都生病而死。”
屠呦呦父亲被日本兵的恶毒所震惊,他担忧山里的游击队员们,但更心痛重病的小女儿,可是如今就算屠家拿出家里所有的钱,也买不到奎宁。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