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896837
内容简介
《刘增人文选》主要内容包括自序,萍踪漫笔,外公逸事——我的外公青岛德华大学教授于濂芳先生,我的亲娘,母亲的歌,母校琐忆,我的老师田仲济先生,我的老师薛绥之先生,我的老师许炳离(并力)先生,我的老师苏曼先生,我的老师书新先生,我的老师查国华先生,忆昔初为人师时,风从养马岛掠过,学农纪实,等。
目 录
自序
萍踪漫笔
外公逸事
——我的外公青岛德华大学教授于濂芳先生
我的亲娘
母亲的歌
母校琐忆
我的老师田仲济先生
我的老师薛绥之先生
我的老师许炳离(并力)先生
我的老师苏曼先生
我的老师书新先生
我的老师查国华先生
忆昔初为人师时
风从养马岛掠过
学农纪实
学工纪实
初访黄山
皑皑白雪,巍巍高山
——当年我心目中的冯雪峰
徘徊梅下寄情思
青岛书法、篆刻展览漫游记感
从湖南路到延吉路
——略叙我和青岛档案馆的翰墨缘
李霁野先生赠书附记
郭绍虞先生赠书附记
林非先生赠书附记
李何林先生赠书附记
于敏同志赠书附记
邂逅马蹄疾
泰山水系话旧
情系洋槐林
普照寺,别来无恙?
方鸿渐家的那只“老钟”
送钱钟书先生远行
奔七与奔Ⅳ
又见雅舍
滇绿
箫声遗响今何在?
南京归来
……
萍踪漫笔
外公逸事
——我的外公青岛德华大学教授于濂芳先生
我的亲娘
母亲的歌
母校琐忆
我的老师田仲济先生
我的老师薛绥之先生
我的老师许炳离(并力)先生
我的老师苏曼先生
我的老师书新先生
我的老师查国华先生
忆昔初为人师时
风从养马岛掠过
学农纪实
学工纪实
初访黄山
皑皑白雪,巍巍高山
——当年我心目中的冯雪峰
徘徊梅下寄情思
青岛书法、篆刻展览漫游记感
从湖南路到延吉路
——略叙我和青岛档案馆的翰墨缘
李霁野先生赠书附记
郭绍虞先生赠书附记
林非先生赠书附记
李何林先生赠书附记
于敏同志赠书附记
邂逅马蹄疾
泰山水系话旧
情系洋槐林
普照寺,别来无恙?
方鸿渐家的那只“老钟”
送钱钟书先生远行
奔七与奔Ⅳ
又见雅舍
滇绿
箫声遗响今何在?
南京归来
……
文海钩沉
学术边缘
编校后记
在线试读
《刘增人文选》:
我母亲是济南山东省立女子师范的毕业生,毕业后和姓王、姓丁共四位同学一道来青岛教书。初可能在李村两级师范和江苏路小学,1937年底离开青岛前在铁路小学。后来辗转在沂水、寿光、坊子、潍县执教。我懂事时,她已经是潍坊第六小学的骨干老师、杨家牌坊街分院主任。
潍坊在新中国成立前叫潍县,是八路军在山东解放的个大城市,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叫潍坊特别市,市长的级别非常高。新中国成立前夕,母亲白天在于氏私立小学教书,晚间给丁十爷的少爷、小姐当家庭教师补课,没有工薪,住他们两间临街房也不用交房租。潍县解放战役打得非常惨烈,大炮终日轰响。一天我们借住的安乐街失火了,驻地的国军用汽油“灭火”,一条街烧得干干净净,从此潍县就没有了安乐街。我们家从大火里抢出了一床被子,一双筷子,这就是解放后的全部家产。母亲无奈,只有暂住到潍县城里新街子东头路南一号我的姥爷家,与舅舅、舅母、表姐共住姥爷姥姥留下的三间房。可是舅母很讨厌我们,天天设法寻衅滋事。我们的锅碗瓢盆,都曾被打烂过,院子里晒的木柴也曾被她泼上脏水。舅舅躲在房间里一句话不说。表姐看不起她父亲母亲的为人,气愤出走,一个人到坊子的烟草厂做工去了。舅母还是不容我们。一天,母亲从学校回来,看到舅母挑唆邻居家的孩子把我堵在临街的大门后,爬到门顶往我头上撒尿,母亲哭了……如果当时没有转机,我很可能被欺负得变傻,变疯,或者变得比他们更无赖,更刁蛮,更像旧中国破落大家族中那些没出息子弟。
天无绝人之路,母亲的舅舅要搬家了——我表舅担任了青岛发电厂的总工程师,表姨也在山大医院做医生。他们决定接父母去青岛安度晚年——于是留下来一处旧房,让母亲代为“看管”。那房子共三间,东房封着,存着舅姥爷的家具什物,西房和外间我们住。房子在潍坊东关吕家槐树底街7号,和母亲学校所在的中兴街,恰好成丁字形。这门里住着七八户人家,都是穷苦的市民。后院韩家在车站当“红帽子”(即搬运工)领班,虽然辛苦,但工资也较高,可惜有六个孩子,吃穿都艰难。还有姓谭的两夫妇,先是自己织布,合作化后就入社在织布厂做工,每天穿着印着红字的白色围裙和套袖上下班。东院里有的卖烤地瓜,有的在街道缝纫组,有的靠纺线、糊火柴盒度日。临街住着老两口,是染织厂病退的工人。因为没有孩子,收入虽少,但还可以勉强吃饭。左邻右舍的孩子,都没有上学的机会,或者根本不愿读书。小学肄业,就赶紧找点活干,挣多挣少,都得紧忙活。我们这一条街百多户人家,中学生不过六七个,大学生好像总共出了四人,其中就有我和姐姐。“头拱着地也要让孩子上学”,是母亲的心愿,更是从不动摇更不改变的方针,硬是用每月36元的收入供出来两个大学生。
从我记事起,就没有见过母亲有什么假期。寒暑假本来是老师行业的“特权”,但刚解放时,寒暑假也正是老师们集训的时候。星期天,她又总是在给学生补课,或帮助街坊邻居写信、算账。记得对个胡同里有位姓谭的小姨,是母亲所教的扫盲班的学生。她刚刚结婚的丈夫,当了志愿军去朝鲜前线作战,其间婚姻出了问题,小姨常常来我们家诉说,一说就哭得眼睛红肿,像快要烂的桃子。母亲一面安慰她,一面一封封信替她往前线写、寄,自然少不了嘘寒问暖,联络感情。前线的战士可能受到感动,复原后两个人一起到我们家道谢。一张一寸的合影本来是黑白的,却特地染上红嘴唇、红腮头,看着挺不自然,但他们是真心高兴。这照片母亲一直存着。晚上,母亲总是回来得非常晚,据说都在政治学习,交代历史问题。到底什么时候回来,我因为早早睡了,就不太知道。我们住的是杂合院,天一黑就关街门。母亲回来晚,必须留门,这任务一般是姐姐的。有天姐姐病了,我值班。我傻,就坐在大门外等。等着等着趴在膝盖上睡着了,天下起了大雪,双脚都埋在雪里。等母亲回来,脚已经没有知觉了。那一个冬天,几乎都是母亲背我去上学。
……
我母亲是济南山东省立女子师范的毕业生,毕业后和姓王、姓丁共四位同学一道来青岛教书。初可能在李村两级师范和江苏路小学,1937年底离开青岛前在铁路小学。后来辗转在沂水、寿光、坊子、潍县执教。我懂事时,她已经是潍坊第六小学的骨干老师、杨家牌坊街分院主任。
潍坊在新中国成立前叫潍县,是八路军在山东解放的个大城市,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叫潍坊特别市,市长的级别非常高。新中国成立前夕,母亲白天在于氏私立小学教书,晚间给丁十爷的少爷、小姐当家庭教师补课,没有工薪,住他们两间临街房也不用交房租。潍县解放战役打得非常惨烈,大炮终日轰响。一天我们借住的安乐街失火了,驻地的国军用汽油“灭火”,一条街烧得干干净净,从此潍县就没有了安乐街。我们家从大火里抢出了一床被子,一双筷子,这就是解放后的全部家产。母亲无奈,只有暂住到潍县城里新街子东头路南一号我的姥爷家,与舅舅、舅母、表姐共住姥爷姥姥留下的三间房。可是舅母很讨厌我们,天天设法寻衅滋事。我们的锅碗瓢盆,都曾被打烂过,院子里晒的木柴也曾被她泼上脏水。舅舅躲在房间里一句话不说。表姐看不起她父亲母亲的为人,气愤出走,一个人到坊子的烟草厂做工去了。舅母还是不容我们。一天,母亲从学校回来,看到舅母挑唆邻居家的孩子把我堵在临街的大门后,爬到门顶往我头上撒尿,母亲哭了……如果当时没有转机,我很可能被欺负得变傻,变疯,或者变得比他们更无赖,更刁蛮,更像旧中国破落大家族中那些没出息子弟。
天无绝人之路,母亲的舅舅要搬家了——我表舅担任了青岛发电厂的总工程师,表姨也在山大医院做医生。他们决定接父母去青岛安度晚年——于是留下来一处旧房,让母亲代为“看管”。那房子共三间,东房封着,存着舅姥爷的家具什物,西房和外间我们住。房子在潍坊东关吕家槐树底街7号,和母亲学校所在的中兴街,恰好成丁字形。这门里住着七八户人家,都是穷苦的市民。后院韩家在车站当“红帽子”(即搬运工)领班,虽然辛苦,但工资也较高,可惜有六个孩子,吃穿都艰难。还有姓谭的两夫妇,先是自己织布,合作化后就入社在织布厂做工,每天穿着印着红字的白色围裙和套袖上下班。东院里有的卖烤地瓜,有的在街道缝纫组,有的靠纺线、糊火柴盒度日。临街住着老两口,是染织厂病退的工人。因为没有孩子,收入虽少,但还可以勉强吃饭。左邻右舍的孩子,都没有上学的机会,或者根本不愿读书。小学肄业,就赶紧找点活干,挣多挣少,都得紧忙活。我们这一条街百多户人家,中学生不过六七个,大学生好像总共出了四人,其中就有我和姐姐。“头拱着地也要让孩子上学”,是母亲的心愿,更是从不动摇更不改变的方针,硬是用每月36元的收入供出来两个大学生。
从我记事起,就没有见过母亲有什么假期。寒暑假本来是老师行业的“特权”,但刚解放时,寒暑假也正是老师们集训的时候。星期天,她又总是在给学生补课,或帮助街坊邻居写信、算账。记得对个胡同里有位姓谭的小姨,是母亲所教的扫盲班的学生。她刚刚结婚的丈夫,当了志愿军去朝鲜前线作战,其间婚姻出了问题,小姨常常来我们家诉说,一说就哭得眼睛红肿,像快要烂的桃子。母亲一面安慰她,一面一封封信替她往前线写、寄,自然少不了嘘寒问暖,联络感情。前线的战士可能受到感动,复原后两个人一起到我们家道谢。一张一寸的合影本来是黑白的,却特地染上红嘴唇、红腮头,看着挺不自然,但他们是真心高兴。这照片母亲一直存着。晚上,母亲总是回来得非常晚,据说都在政治学习,交代历史问题。到底什么时候回来,我因为早早睡了,就不太知道。我们住的是杂合院,天一黑就关街门。母亲回来晚,必须留门,这任务一般是姐姐的。有天姐姐病了,我值班。我傻,就坐在大门外等。等着等着趴在膝盖上睡着了,天下起了大雪,双脚都埋在雪里。等母亲回来,脚已经没有知觉了。那一个冬天,几乎都是母亲背我去上学。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