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680631
目
录
Chapter 1 胸部正常解剖
气道区域
肺结构
支气管解剖
肺门
肺裂
纵隔血管
纵隔间隙、线、条带和边界
膈肌
侧位胸片
胸部影像学概念
Chapter 2 肺部疾病的征象和类型
征象
其他影像学征象
Chapter 3 间质性肺疾病
ILD 的类型
肺水肿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感染性间质性肺炎
药物毒性
淋巴管平滑肌瘤病
癌性淋巴管炎
尘肺病
结节病
胶原血管病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
单侧 ILD
Chapter 4 肺泡性肺疾病
急性肺泡性肺病
慢性肺泡疾病
Chapter 5 监测和支持设备 :“管和线”
中心静脉导管(“线”)
肺动脉导管
心室辅助装置
心脏传导装置
气管内插管和气管切开后插管
胸引管
食管 / 胃管
Chapter 6 纵隔肿物
上纵隔
前纵隔
中纵隔肿物
后纵隔肿物
Chapter 7 肺内单发及多发结节
孤立性肺结节
肺内多发结节
Chapter 8 胸部创伤
主动脉及大血管损伤
肺实质损伤
气管支气管损伤
膈破裂
骨性胸廓损伤
胸部创伤所致胸膜改变
心脏创伤
食管损伤
胸壁软组织损伤
Chapter 9 胸膜、胸壁和膈肌
胸膜
胸壁
膈肌
Chapter 10 上肺疾病,感染和免疫性疾病
上肺疾病
结节病
矽肺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
放射性肺炎
结核
曲霉菌肺病
囊性纤维化
免疫力低下患者的影像学异常
艾滋病
骨髓移植
肺移植
Chapter 11 肺不张
肺不张的类型
肺不张的 X 线片表现
肺叶不张
非肺叶不张
Chapter 12 外周性肺疾病
肺结节病
嗜酸细胞性肺炎
肺梗死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
Chapter 13 气道
气管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apter 14 单侧肺野透过度增强
气道阻塞所致单侧肺野透过度增强
肺血管异常导致单侧肺野透过度增强
Chapter 15 肺肿瘤
肺癌
肺切除术后并发症
类癌与涎腺肿瘤
Chapter 16 先天性肺疾病
先天性大叶性肺气肿
支气管源性囊肿
先天性囊腺瘤样畸形
支气管肺隔离症
肺叶静脉综合征
肺动静脉畸形
支气管闭锁
Chapter 17 肺血管疾病
肺血栓栓塞性疾病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肿瘤
Chapter 18 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
后天性心脏病
Chapter 19 胸主动脉
胸主动脉解剖
胸主动脉瘤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胸主动脉修复的影像
自我测评
气道区域
气道由三个区域组成,包括通气区、过渡区和呼吸区。通气区包括气管、支气管和非肺
泡细支气管(空气不能通过发育良好的壁扩散)。
过渡区具有通气和呼吸功能,由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囊组成。呼吸区由肺泡构成。这个区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空气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结构
初级肺小叶由所有的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以及与之伴行的血管、神经和远达终末呼
吸性细支气管的结缔组织构成。这个单元太小以至于在X 线片上很难观察到。次级肺小叶是肺小的独立结构,由 3~5个终末细支气管,以及伴行的过渡区气道和肺实质构成,周围由结缔组织间隔围绕(图1-5)。次级肺小叶包含30~50个初级肺小叶,为多面体形状,直径1.0~2.5cm,在肺的薄层(1~2mm)CT上可以观察到。肺腺泡也是解剖单元,定义为肺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部分,由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组成。通常情况下, 6~12个肺腺泡为一组存在于一个次级肺小叶中[1]。
支气管解剖
胸段气管长6~9cm[2],在胸骨上切迹上方1~3cm 处下行进入胸腔。在成年人胸片
上冠状位和矢状位气管直径的正常上限分别为女性21~23mm,男25~27mm [3]。气管
有15~20个“C”形透明软骨环(在气管后
方膜部缺如),这一坚硬结构防止了气管塌陷[4]气管在气管隆突处分为右和左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长约2.5cm,较短、较宽,比左侧更为
陡直。因为右主支气管与主支气管几乎为一条连接线,所以异物通过气管后容易进入右主支
气管内。
主支气管的叶和段分支模式图和肺叶、肺段见图1-6至图1-8。右侧支气管有10段。在左侧,尖后段和前内侧基底段的组合导致左侧为8个肺段,然而一些解剖学家仍然指出左侧为10个肺段。肺段支气管及之后分出的6~20 个分支,管壁没有软骨成分,被称为细支气管。细支气管及终末单纯的通气型气道被称为终末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以外为腺泡,是气体交换的肺单位。亚段支气管在薄层CT上可以常规被观察到。
肺门
胸片上正常的肺门影由主支气管和血管组成,但是能观察到的大部分结构是肺动脉。正
如在后前位胸片上看到的,左肺门比右肺门位置高,因为左肺动脉比右肺动脉位置高。正如
在侧位胸片上看到的,右上叶支气管较左肺上叶支气管位置高,因为右上叶支气管位于动脉
上(高于动脉);左下叶支气管位于动脉下(低
于动脉)。下叶动脉横径正常值为 9~16mm[1]。支气管和肺动脉一起从肺门向外侧发出分支,而肺静脉却引流至心脏,与支气管和肺动脉分离。胸部X线片上,在肺野外2/3区域动脉与静脉无法区分。越靠近中心区域,动脉和静脉的走行方向出现不同。引流下叶的下肺静脉走行更加平直,且直接汇入左心房,而下叶肺动脉走行更加垂直。在上叶,动脉和静脉在垂直方向上有相似轻度弯曲,上叶静脉位于动脉外侧,有时在上肺静脉处可以被追踪到。右和左上、下肺静脉都引流至左心房。淋巴液经胸膜下和小叶间隔内的淋巴管引流至肺门。
肺裂
主裂(斜裂)自大约第5胸椎椎体水平斜行向下至膈面,将肺分为上叶和下叶(图1-9)。右主裂斜度更大,末端位置更低(在侧位胸片上位置更靠前),与右侧膈肌融合,与小裂隙相连。小裂隙(水平裂)将右肺中叶和上叶分隔开,在右肺门外侧呈扇形走势(图1-10)。在胸片和CT扫描时均可观察到双侧裂隙整体。裂隙常“不完整”,且仅能部分分离肺叶。
在CT扫描时,主裂的区域常常表现为无血管线。裂隙本身不可见,或者仅表现为边界不清或边界清晰的条线状密度,这依赖于扫描层厚。在CT扫描时,小裂隙的位置可以从中间支气管水平的一个或多个层面上大的椭圆形血管缺损区推断出来。
许多副裂为正常变异。近1% 的人群有副奇裂,在右肺上内侧产生一个副奇叶(图1-11)。奇裂包括其下缘内的奇静脉(奇裂存在时,奇静脉的位置常高于它通常所在的支气管气管角),在胸片上很容易观察到,因为它包括4个胸膜层(2个脏层和2个壁层)。左侧的小裂隙将舌段与左肺上叶其他肺段分离(图1-12)。上副裂将上段与下叶其他基底段分离,水平走行,在右肺位于小裂隙水平下方。在下叶,下副裂将内侧基底段与其他基底段分离,常从膈面斜向上方、朝向内侧肺门走行(图 1-1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