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9194120
编辑推荐
乡愁,就是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八月半的月饼,腊月的腊八粥再加上除夕之夜的团圆饭,乡愁还是清明的扫墓和冬至的祭祖。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化再加上现代化的元素,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说到底,乡愁就是乡情、乡韵、乡恋,就是民风、民俗、民情,就是以农耕、农时、农具、农人为主体的农耕民俗文化。沈成嵩所著《记住乡愁》用农事,寄托出无限思想之情。
内容简介
沈成嵩所著《记住乡愁》以散文的形式,记述了我国传承不息的农时、农事,展现传统的民俗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生存智慧,介绍了农亊节气中包涵的古农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社会学等科学知识,此外还回忆了作者家乡江苏金坛市的名人轶事。本书具有较好的知识性、可读性,能勾起离乡进城的读者回味乡愁,品味乡村美好记忆。
目 录
农时农事里的浓厚乡愁(代序)
品农时
品评农时
舌尖上的农时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正月新春忙过年
莺飞草长二月天
阳春三月百花艳
四月初夏芳菲尽
五月榴花红胜火
映日荷花六月红
七月流火报秋信
中秋八月桂花香
九月重阳话登高
十月立冬晓霜浓
隆冬数九梅花开
腊月除夕盼团圆
我为什么要写农事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农谚农事和田歌
古诗咏水稻农耕劳作
农事节气是农耕文化的科学结晶
十二月农事小令
唱花
清明时节雨纷纷(民歌)
乡村的文化元素
城市绿化的误区
接地气
忆农事
从“腊八粥”到“丰收宴”
圩门新风
七下湖村解“谜团”——关于《富光棍之谜》
江南酒俗记趣
江南饮茶习俗
修桥铺路的民间佳风
耕读人家
十里栽花算种田
一曲溪流一曲烟
江南水乡江南女
粮食
镗汽缸
尴尬饭
吃伙局
饿煞鬼
祭土
种桑养蚕
荷文化的赞歌
八月菱歌
听秋
纺织娘
茄香
水果
“无肠公子”落户记
道蟹
虾话
枫叶
老虎灶
晨曲
中国国际慢城——高淳桠溪生态之旅
江南清廉家
松江行
我的私塾先生
思古街
花街
百年古镇话社头
稻草铺·烘山芋
边城凤凰
布票·粮票
马齿苋
苍干虬枝多奇姿
金坛方言的文学色彩
老妈的厨艺
剃头与理发
走村串户弹棉花
农具:农耕文明的活证
蓑衣
斛桶
农船
说磨
说缸
说秤
草鞋
竹篮
擦背
考种
篾匠
金秋话菊
秋之颂
连麸捣
恋乡情
古运河畔工农情
“三农”情结的别样见证——江南代村官常挺芳
冯东书话陈永贵
种田状元陈永康
“文学探子”高晓声
高晓声的农民情结
华罗庚魂归故里
华罗庚三回故乡
华罗庚有个好嫂嫂
华罗庚的星期天
华罗庚的师母陈淑
时代的鼓手——许一鸣
故乡长存游子心
天堑传书
魂牵梦系思乡情——访著名作家于炳坤
一代美文“艾江南”
丘东平在天荒湖
铁的女性葛文瑛-
小红妈
抗战诗人钱丹辉
清风明月闻笛声
菡子
酒重百花情且醇——记文学大师汪曾祺
田园诗人戴叔伦
于敏中其人
金坛才女贺双卿
一包黄土
趣说“散文疗法”
记住乡愁(后记)
品农时
品评农时
舌尖上的农时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正月新春忙过年
莺飞草长二月天
阳春三月百花艳
四月初夏芳菲尽
五月榴花红胜火
映日荷花六月红
七月流火报秋信
中秋八月桂花香
九月重阳话登高
十月立冬晓霜浓
隆冬数九梅花开
腊月除夕盼团圆
我为什么要写农事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农谚农事和田歌
古诗咏水稻农耕劳作
农事节气是农耕文化的科学结晶
十二月农事小令
唱花
清明时节雨纷纷(民歌)
乡村的文化元素
城市绿化的误区
接地气
忆农事
从“腊八粥”到“丰收宴”
圩门新风
七下湖村解“谜团”——关于《富光棍之谜》
江南酒俗记趣
江南饮茶习俗
修桥铺路的民间佳风
耕读人家
十里栽花算种田
一曲溪流一曲烟
江南水乡江南女
粮食
镗汽缸
尴尬饭
吃伙局
饿煞鬼
祭土
种桑养蚕
荷文化的赞歌
八月菱歌
听秋
纺织娘
茄香
水果
“无肠公子”落户记
道蟹
虾话
枫叶
老虎灶
晨曲
中国国际慢城——高淳桠溪生态之旅
江南清廉家
松江行
我的私塾先生
思古街
花街
百年古镇话社头
稻草铺·烘山芋
边城凤凰
布票·粮票
马齿苋
苍干虬枝多奇姿
金坛方言的文学色彩
老妈的厨艺
剃头与理发
走村串户弹棉花
农具:农耕文明的活证
蓑衣
斛桶
农船
说磨
说缸
说秤
草鞋
竹篮
擦背
考种
篾匠
金秋话菊
秋之颂
连麸捣
恋乡情
古运河畔工农情
“三农”情结的别样见证——江南代村官常挺芳
冯东书话陈永贵
种田状元陈永康
“文学探子”高晓声
高晓声的农民情结
华罗庚魂归故里
华罗庚三回故乡
华罗庚有个好嫂嫂
华罗庚的星期天
华罗庚的师母陈淑
时代的鼓手——许一鸣
故乡长存游子心
天堑传书
魂牵梦系思乡情——访著名作家于炳坤
一代美文“艾江南”
丘东平在天荒湖
铁的女性葛文瑛-
小红妈
抗战诗人钱丹辉
清风明月闻笛声
菡子
酒重百花情且醇——记文学大师汪曾祺
田园诗人戴叔伦
于敏中其人
金坛才女贺双卿
一包黄土
趣说“散文疗法”
记住乡愁(后记)
在线试读
一个为农民画灵魂的高手远行好多年了,但他塑造的农民形象却在人们心头常驻。
陆文夫在高晓声追悼会上说:“高晓声是我国现代文坛继赵树理后,又一个为农民画灵魂的高手。”这个评价是千真万确的。那个年代,提到李顺大、陈奂生,许多农民都清楚。
改革开放初期,金坛市有位乡党委书记在给农村干部上党课时,读《李顺大造屋》和《漏斗户主》,小说还没读完,许多农村党员就围拢来抢着说:“这是写的我们村上的某某某”“不,这就是我的老表,活灵活现的……”“这个姓高的又没到我们村上来过,农民心里的这些事,农村里发生的这些事是怎么给他‘探’去的呢?”多年前,当我把这些事讲给高晓声听时,老高幽默地说:“好啊,我倒成了农村的‘文学探子’了,这倒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新词条”高晓声熟悉农村,了解农民,不是一般的熟悉,一般的了解,而是“知人、知事、知心”。
他在《漏斗户主》里写陈奂生:“陈奂生越来越沉默了,表现也越来越木然了。他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劳动,默默地走路……他想的只有一件东西,就是粮食。”“有些黄昏,他也到相好的人家去闲逛,两手插在裤袋里,低着头默默地坐着,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把主人的心都坐酸了,叫人不由得产生‘他吃过晚饭没有’的猜测,由衷地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而他则猛醒过来,拔脚就走……隔着关了的大门,还听到夜空中传来他的饥肠辘辘声。”没有挨过饿的人,没有在饥饿的乡村和农民一起共过患难的人,是绝不会写出上述令人心酸的文字的。
俗话讲,“死得穷不得”,穷人难啊,不仅有物质上的饥饿难熬,而且还有精神的痛楚。陈奂生自从当上《漏斗户主》,刻薄的人竟会这样说:“只要给他一支烟,他能跟你转半天”,甚至一个星期只烧一顿米饭,背后也有闲言碎语:“有了就死吃”“饿煞鬼一样,吃相真难看”,甚至有人说他“猪也养不壮”“鸡也养不大”“新衣服穿上了身也不晓得换”……因为粮食不够吃,因为吃不饱,把一个好端端的农民腰也压弯了。
高晓声在字里行间,对被“穷神”“饿神”缠住了手脚的农民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于那种“饱汉不知饿汉饥,反将饿汉来讽讥”的刻薄鬼给予无情的抨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漏斗户主》翻身了,李顺大造屋了,面对着场地上堆得越来越高的粮食,陈奂生“心头的冰块一下子完全消融了;泪水汪满了眼眶,溢了出来,像甘露一样,滋润了那副长久干枯的脸容,放射出光泽……面对着许多双湿润的眼睛,他不再克制,纵情任眼泪像瀑布般直泻出来。”这何止是写一个陈奂生,而是写许许多多农民的感觉。
农民在解决了温饱之后,还需要什么呢?高晓声借陈奂生的思想,道出了农民的心愿:“过去吃不饱肚子,他不知道世界上有‘精神生活’这一个名词,但是生活好转以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陈奂生还十分重视自尊,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希望有尊严的生活,他不喜欢“别人讲话也总不朝他看”“好像等于没有他这个人。”果然在陈奂生上城之后,在火车站得病,遇到了县委书记吴楚,吴书记亲自为他治病,还坐了书记的小汽车,住进了高级宾馆。虽然一夜觉睡掉五块钱,但陈奂生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试问,“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看看有谁还能瞧不起他!”从此以后,陈奂生的身份显得提高了,不但村上人要听他讲,连大队干部对他的态度也友好得多。陈奂生这个“漏斗户主”总算将“自卑”扔到了东洋大海里去了。
由于人们都知道的原因,高晓声曾在武进县农村和农民一起同甘共苦20多年,他种田、捉鱼、办沼气、搞细菌肥料,培育蘑菇、银耳、猴头菌,也当过乡村中学的教员,因此,他像熟悉自己的手掌一样,熟悉农村三十六行的人物,更由于他将自己的命运和乡亲们的命运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他就能得心应手地在笔下绘出改革开放时代农民的新形象。
老高说:“我下农村,不是为了深入生活当作家,写小说的,而是命运的安排,为了活命,不得不多学几行,但却使我获得了意外,这恐怕就是‘祸兮福所倚’!”从“漏斗户主”到“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陈奂生这一我国农村改革开放时代的农民形象将永远载入我国文学的史册。
……P226-P227
陆文夫在高晓声追悼会上说:“高晓声是我国现代文坛继赵树理后,又一个为农民画灵魂的高手。”这个评价是千真万确的。那个年代,提到李顺大、陈奂生,许多农民都清楚。
改革开放初期,金坛市有位乡党委书记在给农村干部上党课时,读《李顺大造屋》和《漏斗户主》,小说还没读完,许多农村党员就围拢来抢着说:“这是写的我们村上的某某某”“不,这就是我的老表,活灵活现的……”“这个姓高的又没到我们村上来过,农民心里的这些事,农村里发生的这些事是怎么给他‘探’去的呢?”多年前,当我把这些事讲给高晓声听时,老高幽默地说:“好啊,我倒成了农村的‘文学探子’了,这倒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新词条”高晓声熟悉农村,了解农民,不是一般的熟悉,一般的了解,而是“知人、知事、知心”。
他在《漏斗户主》里写陈奂生:“陈奂生越来越沉默了,表现也越来越木然了。他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劳动,默默地走路……他想的只有一件东西,就是粮食。”“有些黄昏,他也到相好的人家去闲逛,两手插在裤袋里,低着头默默地坐着,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把主人的心都坐酸了,叫人不由得产生‘他吃过晚饭没有’的猜测,由衷地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而他则猛醒过来,拔脚就走……隔着关了的大门,还听到夜空中传来他的饥肠辘辘声。”没有挨过饿的人,没有在饥饿的乡村和农民一起共过患难的人,是绝不会写出上述令人心酸的文字的。
俗话讲,“死得穷不得”,穷人难啊,不仅有物质上的饥饿难熬,而且还有精神的痛楚。陈奂生自从当上《漏斗户主》,刻薄的人竟会这样说:“只要给他一支烟,他能跟你转半天”,甚至一个星期只烧一顿米饭,背后也有闲言碎语:“有了就死吃”“饿煞鬼一样,吃相真难看”,甚至有人说他“猪也养不壮”“鸡也养不大”“新衣服穿上了身也不晓得换”……因为粮食不够吃,因为吃不饱,把一个好端端的农民腰也压弯了。
高晓声在字里行间,对被“穷神”“饿神”缠住了手脚的农民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于那种“饱汉不知饿汉饥,反将饿汉来讽讥”的刻薄鬼给予无情的抨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漏斗户主》翻身了,李顺大造屋了,面对着场地上堆得越来越高的粮食,陈奂生“心头的冰块一下子完全消融了;泪水汪满了眼眶,溢了出来,像甘露一样,滋润了那副长久干枯的脸容,放射出光泽……面对着许多双湿润的眼睛,他不再克制,纵情任眼泪像瀑布般直泻出来。”这何止是写一个陈奂生,而是写许许多多农民的感觉。
农民在解决了温饱之后,还需要什么呢?高晓声借陈奂生的思想,道出了农民的心愿:“过去吃不饱肚子,他不知道世界上有‘精神生活’这一个名词,但是生活好转以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陈奂生还十分重视自尊,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希望有尊严的生活,他不喜欢“别人讲话也总不朝他看”“好像等于没有他这个人。”果然在陈奂生上城之后,在火车站得病,遇到了县委书记吴楚,吴书记亲自为他治病,还坐了书记的小汽车,住进了高级宾馆。虽然一夜觉睡掉五块钱,但陈奂生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试问,“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看看有谁还能瞧不起他!”从此以后,陈奂生的身份显得提高了,不但村上人要听他讲,连大队干部对他的态度也友好得多。陈奂生这个“漏斗户主”总算将“自卑”扔到了东洋大海里去了。
由于人们都知道的原因,高晓声曾在武进县农村和农民一起同甘共苦20多年,他种田、捉鱼、办沼气、搞细菌肥料,培育蘑菇、银耳、猴头菌,也当过乡村中学的教员,因此,他像熟悉自己的手掌一样,熟悉农村三十六行的人物,更由于他将自己的命运和乡亲们的命运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他就能得心应手地在笔下绘出改革开放时代农民的新形象。
老高说:“我下农村,不是为了深入生活当作家,写小说的,而是命运的安排,为了活命,不得不多学几行,但却使我获得了意外,这恐怕就是‘祸兮福所倚’!”从“漏斗户主”到“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陈奂生这一我国农村改革开放时代的农民形象将永远载入我国文学的史册。
……P226-P227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