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397599
作者超越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客观、公正评价了传主的一生和对后代的影响及贡献。本传是填补空白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文史专家 色音
1368年,元朝终结了对全中国的统治,辗转迁移至漠北形成史传的马背朝廷及北元时期。蒙古族文人萨冈彻辰所著的《蒙古源流》即为这一历史阶段蒙古族历史文化绵延的标识性文本。而本传则是从背面寻觅到前方,以新时代的视觉,对过往这二百多个春秋,进行了审美的回望、演绎、幻化与再现。作品以参差繁冗的史实为本,在实与虚的互化中、在个人体验与历史际遇中,幽婉地揭示那本不应尘封遗忘的记忆。
——文学专家 包明德
作者以《蒙古袁柳》为线索、以萨冈彻辰和马背朝廷的颠沛变迁为中心,以史实为根据,虚实结合,站在时代的高度,拓新惯常的手法,梦幻般地展现民族的历史文化。作品按特定的时空维度进行结构。充分发挥文学的想象,为传主立传。
001 引子
005 第一章/特殊的受供者
016 第二章/敬仰与渴望
032 第三章/质疑与拷问
052 第四章/转折一百八十度
069 第五章/变形的记忆
096 第六章/倾听一个王朝
148 第七章/马背朝廷的颠沛与变迁
241 第八章/倾听者的用心之谜
261 附录一/萨冈彻辰大事年表
264 附录二/参考书目
267 后记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系统和本正地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无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为此,中国作家协会于 2012 年初作出决定,用五年左右时间,集中文学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强将,创作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
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出版工程 , 它对形象化地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公民的历史文化普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项原创的纪实体文学工程,预计出版 120 部左右。编委会与各方专家反复会商,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 余位历史文化名人。在作者选择上,我们采取专家推荐、主动约请及社会选拔的方式,选择有文史功底、有创作实绩并有较大社会影响,能胜任繁重的实地采访、文献查阅及长篇创作任务,擅长传记文学创作的作家。创作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的真实,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颠覆和凭空捏造,严禁抄袭;作家对传主要有客观的价值判断和对人物精神概括与提升的独到心得,要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新传水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
7.《蒙古背影——萨冈彻辰传》7563u特·官布扎布著.indd 5 18-5-22 下午4:14
为了保证丛书的高品质,我们聘请了学有专长、卓有成就的史学和文学专家,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方面总体把关,并建立了严格的论证机制,从传主的选择、作者的认定、写作大纲论证、书稿专项审定直至编辑、出版等,层层论证把关,力图使丛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杰出文化人物精神之目的。丛书的封面设计,以中国历史长河为概念,取层层历史文化积淀与源远流长的宏大意象,采用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雅致温润的色条进行表达,意蕴深厚,庄重大气。内文的版式设计也尽可能做到精致、别具美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他们的灿烂人生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袭的中华魂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定成为我们再出发的精神动力。感谢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及专家们,
更要感谢作者们呕心沥血的创作。由于该丛书工程浩大,人数众多,时间绵延较长,疏漏在所难免,期待各界有识之士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
第一章 特殊的受供者
一
鄂尔多斯曾经是让我很纠结的地方。
对于我们文化爱好者来说,鄂尔多斯真是一个魅力超强的神奇之地。在遥远又遥远的远古,在地球的童年时代,这个地方曾经是深海之底的山川土地。随着地壳运动和海水的退去,那些连绵起伏的丘陵地貌和夹杂其间的平川裸露到阳光之下,再经长久的风化变成了当今被绿化了的沙漠高地。如今走在不知尽头的大路上,观看两旁展露着层层海平面印迹的岩层和切割面,不仅让人浮想联翩,还能让你产生穿越远古与今天的超生命感觉。这是鄂尔多斯对我的超自然吸引。再者是位于乌审旗的萨拉乌苏文化。这是我们人类开始使用工具生活时的文化,研究者们认为它是三点五万到五万年前的遗址。这个遗址是一九二二年因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生物学家桑志化发现一颗人的门齿化石而被发现的。之后,中国的研究者顺藤摸瓜,发现了很多我们人类几万年前生活情况的信息证据,将其完善成了回味我们人类发展进程的一大基地。是啊,我们人类从使用石头生存的那个年代发展到使用电光生存的今天,是多么之大多么之神的进步呀,但看来这还未能使她心满意足。真不知,我们人类想要变成怎样一个生命的群体。在这方面,萨拉乌苏文化能够促使我们深沉地回味一下远古,平静地遥想一下未来。也可以这样说,它能够让我们好好地整理一下纷乱的思绪。这是鄂尔多斯让我很想过来的又一个引力。
上述之外,鄂尔多斯吸引我的还有层次更深的另一些原因。其一是耸立在鄂托克旗境内的阿尔寨石窟。这是一处令人叫绝的孤单的平顶山石窟。山是一座孤单的平顶山,坐落在一处开阔的川地上,恰如一块长方形大石头从天上坠落至此一样。据说在北魏时期,人们在这个巨大的石头上凿开了蜂窝一样的方洞,使它变成了如同麦积山的敬奉众佛的地方。这座石窟吸引我的关键点是,关于石窟和它壁画内容的说法。有研究者说,这座石窟曾经是成吉思汗第六次征伐西夏时的指挥部和养伤的地方。而且还说,在《蒙古秘史》中有其记录。对这一说法,我是有些愕然的。首先一点是,成吉思汗于一二二六年秋天出征西夏时,鄂尔多斯这个地方是西夏国的属地,而且又是属于大后方性质的方位。一个尚未取得胜利,且四处追击阿沙敢不军队的成吉思汗怎能深入到这个地方设立指挥部呢?至于在这里养伤之说更有待探讨了。再者就是关于一幅壁画内容的说法。石窟里有一幅壁画,现在研究者们把它叫成了《成吉思汗安葬图》。有研究者认为壁画所显示的就是安葬成吉思汗的情形。这个论断也让我颇感意外。众所周知,成吉思汗的金身是被送回北方草原的大本营后秘密安葬的。关于其情形和细节连《蒙古秘史》都秘而未记。《元史》这样后朝人撰就的史书也仅写了“葬起辇谷”这样的大致文字。所以,谁也不敢相信有人竟能画出下葬的情形。还有一个就是鄂尔多斯民间普遍存在的苏力德祭祀习俗。前面我已经说过,苏力德是古代蒙古人所用的各种徽旗。现今鄂尔多斯蒙古人家家户户都有奉祀的苏力德。这种情形在其他蒙古人聚居的地方是没有的。这是为什么?这又在说明什么?形成这种文化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它对我们准确认识鄂尔多斯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又有什么作用呢?
鄂尔多斯吸引我的还有一个大原因就是圣祖成吉思汗陵坐落在伊金霍洛旗境内。尽管这个陵寝不是圣祖成吉思汗的金身安放处,也不是有人所说的衣冠冢,而只是一个特殊的专门奉祀成吉思汗英灵的场所。但因为我们蒙古人相信成吉思汗的灵魂是不灭的,而且就常住在这座建筑的高堂之上,保佑着蒙古的后世子孙。所以,凡是蒙古人都想到这里祭拜一下,以便得到祖先英灵的保佑与呵护。
凡此种种,鄂尔多斯对一个蒙古族文化人的招引是巨大的,无法抵挡的。但我对鄂尔多斯一直心怀惧怕,不敢贸然前往。这个让我惧怕不已,不敢贸然前去的就是与鄂尔多斯人超凡热情搭配在一起的烈酒。二〇〇〇年时我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工作。那年的九月,我们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作为工作人员的我们轮流值班照管展台。我在值班时接待了在北京某机关上班的内蒙古知青。可敬可亲的这位知青因为想念内蒙古,想念草原,想念他奉献了青春年华的曾经岁月,专门请假来看内蒙古展台上的图书和人。他在内蒙古展台上挑了几本介绍或描写草原的图书,在结账的时候说自己是在锡林郭勒下乡的知识青年。由于他心中有个草原情结,很想了解草原上的新情况新变化,所以特地过来买去一些书看看。他说话时的那种诚恳和目光里流露出的深情使我有些感动,我说:“这两年雨水很好,草原的风光也特别让人心旷神怡。所以,应该去好好看一看!”
他笑着看我说话,点着头慢慢地说:
“是应该去一下的。听说草原上有很多变化……”
是的,草原上的确有很多变化,有些是好的,有些很难说是好是坏,还有一些是不好的。我这样想着,但因不能用一句话说清楚,所以还是说:“锡林郭勒草原的牧民对你们知青特别有感情,你们知青不也是正在搞回探第二故乡的活动吗?应该去看看!”
“是很想去的,但不敢去!所以就以广播呀,电视呀,看书呀等方式来满足自己对草原的向往。”他有一点难为情。我说:
“为什么呀?”
“因为酒!”他说自己有肝炎,医生曾告诉他有肝炎的人喝酒等于在肝脏上放炸弹,是绝对不行的。因为自己当过多年的知青,深知草原人的盛情常常与烈酒搭配在一起,而且因激动自己也会忘乎所以地端起酒来的。所以,自回城以后一直没再回去,也不敢贸然前往……
我对鄂尔多斯的惧怕,也和这位知青兄弟差不多。虽然我没有肝炎,也很少激动失控,但我二十多年前在鄂尔多斯醉酒的经历,还是让我一听鄂尔多斯就心里打颤,就不敢前往。
二
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的促进是全面的。只不过我们一些片面的评说家总是喜欢让物质和精神摔跤,总是喜欢闭上观察进步的一只眼,而将善于挑剔的那只眼睛瞪得大大的,然后大说物质丰足条件下的道德沦丧、伦理滑坡、价值扭曲等等。其实,物质和精神是相互作用的认知存在,物质的丰足不可能是道德沦丧、伦理滑坡、价值扭曲等丑陋现象的直接原因。恰恰相反,一个惠及全体的经济发展传导给社会发展的力量是巨大的,作用是全面的,比如鄂尔多斯。近些年,随着国家的西部大开发,鄂尔多斯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很快成了内蒙古乃至全国人民刮目相看的地方。
尽管因怯酒的原因不敢去鄂尔多斯采访了解,但通过其他各种渠道我还是能不断感知到包括酒文化在内的鄂尔多斯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这次,代组委会邀请我参加苏力德祭祀及研讨活动的这位老兄是著名的民间文化专家,多年来致力于蒙古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他让我来乌审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我深入了解鄂尔多斯苏力德祭祀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二是让我亲眼目睹一下乌审旗的兄弟们是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珍贵遗产的。因为对酒的担心没有了,我高兴地接受了老兄的邀请,并和他一起来参加这个活动。果然,所说不假,鄂尔多斯的酒文化,或者说乌审旗的酒文化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量力而行,随意品饮已经成了他们招待客人的原则尺度。
对于喜欢探究的我来说,偷听到的这则故事的确是具有超引力的神奇。因为,我们知道从人类的昨天被传递过来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缘由的。一则充满神奇与传奇的故事更是有它可追溯的前世记忆。是啊,这则故事的原型主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做了怎样一些功德大事,让百姓们如此地神化他?那个叫龙头草和蒲草的植物藤蔓果真有将被肢解的身体重新连接复合的功力?如果有,我们的医学界不就应该认真地去研究,以发明能够让生命长生的法宝吗?再一点是,那个差一点就复活的人从镇压他灵气的塔尖上升腾而去时,为什么变成的是一条长有人腿的火龙,而不是一束光?其中究竟蕴藏着怎样一个文化信息?
也许是因为注意力没有被其他内容吸引的原因吧,自从讲故事的那个人下车,直到我们乘坐的大轿车来到会议所在的宾馆门口,我一直被这个故事笼罩着,不断产生着刨根问底的一些想法。对于一个普通的人,就是对于过去的我,这样一则故事只不过是一个打发时间的闲聊罢了。可是,现在对已经明白了民间故事与先民们生存形态间密切关系的我来说,这则故事应该有值得去探寻的背后秘密。我盘算着见到我那民间文化专家老兄后好好了解一下这则故事和故事背后的有关情况……
闭幕宴会就是在这个酒店的多功能宴会厅举行。如心所盼,我那专家老兄的座位紧挨着我的座位。我坐在那里,一边听宴会厅里的轻妙的蒙古音乐,一边等待专家老兄的到来。音乐曼妙悠扬,人们陆续落座,眼看宴会就要开始了,可是我的专家老兄还没有到来。老兄没来,但宴会按时开始了。虽然有些缺憾,但我很快被吸引到了宴会那热烈、欢快的气氛之中。在我们蒙古民族的众多群落中,鄂尔多斯蒙古人的歌和舞是大有名气的文化景观。他们的舞蹈不仅苍劲有力、热情奔放,更有英雄主义的壮烈与豪迈。他们的歌曲大有冰火一体的感觉,高声时让人耳朵发痒,哀婉时让人不禁流泪。宴会上的表演主要以这类的鄂尔多斯传统歌舞为主,并搭配了几首新的创作歌曲。每当歌声响起,客人们不仅出于礼节,更是出于内心的喜欢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其间,有客人认为蒙古歌曲与藏族歌曲的旋律都很优美,而且味道相近难以区别。座位上的不少人似乎颇有同感,都点头认同。我心里想:蒙古歌曲与藏族的歌曲还是有较大区别的。蒙古人居住在北方草原,长期奉行英雄主义理念,在奔向人类历史潮流的过程中进行过无数的征战,付出过太多的牺牲。尽管换来的荣耀很是耀眼,但一代代英雄男人们的不归征程,给当时的后方家眷、妇孺老少、情长儿女必然会留下无尽的伤痛和深深的惆怅。于是,在出现了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豪迈、高亢的歌曲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使心灵隐隐作痛的忧伤的歌曲。随着岁月的流去,忧伤渐渐占据更大的心灵地盘,变成了蒙古民族重要的审美形式。所以,忧伤是蒙古歌曲的一大特点,是很容易被区分的审美元素。正当我的思绪沿着这个方向滑动的时候,一个熟悉的旋律悠然飘进了我的耳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