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5154777
内容简介
《西藏文学》作为西藏文联的机关刊物,在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为西藏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推出了一大批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家、作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文学参与社会建设方式多样化,《西藏文学》需要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挖掘新的文学力量的潜力,凸显新型的西藏文学建设的特色,以更好地适应西藏社会发展的需求。
《西藏文学》不仅要着眼于西藏,刊载有西藏特色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还应该具有民族文学的担当意识,辐射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西藏五省区的文学创作,甚至领五省区的文学创作方向,以再现藏区纯文学期刊的辉煌。
《西藏文学》要不断地更新版面设置,不断地尝试新的文学表达形式,加强与兄弟省区市的文学交流,以全新的方式参与当代中国的文学建构,力争更好地塑造出全新的西藏形象;应该更加注重作家队伍的培育,加强批评队伍的建设,使得西藏表达、西藏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西藏文学》的市场化探索应更为审慎而深入,主动与文化资本结合,自觉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文学传播方式,争取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西藏文学》不仅要着眼于西藏,刊载有西藏特色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还应该具有民族文学的担当意识,辐射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西藏五省区的文学创作,甚至领五省区的文学创作方向,以再现藏区纯文学期刊的辉煌。
《西藏文学》要不断地更新版面设置,不断地尝试新的文学表达形式,加强与兄弟省区市的文学交流,以全新的方式参与当代中国的文学建构,力争更好地塑造出全新的西藏形象;应该更加注重作家队伍的培育,加强批评队伍的建设,使得西藏表达、西藏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西藏文学》的市场化探索应更为审慎而深入,主动与文化资本结合,自觉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文学传播方式,争取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目 录
绪论:历任主编与《西藏文学》的发展
章 《西藏文学》的市场探索和文化诉求
节 期刊运营的市场化探索
第二节 高原文化的身份认同与建构
第二章 意识形态的文学书写
节 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学化表达
——以《西藏文学》2000-2011年特刊、专刊为例
第二节 日常意识形态的文学化呈现
——以《西藏文学》2000-2011年专栏为例
一、文艺评论专栏
二、文学专栏
三、其他
第三章 组稿方式与编辑意识
节 女性专刊与女性意识
一、小说中的女性书写与女性的小说书写
二、女性的散文情怀
三、诗歌表达的碎语化
第二节 民族专刊与民族书写
第四章 作家队伍和文学建构意识
节 徘徊于现代与传统之间少数民族作家
——以次仁罗布小说的空间叙事为例
第二节 漂泊者的声音
——以张萍的《藏漂日记》为例
第三节 作家化的编辑队伍
一、编辑的作家化
二、作家的编辑化
第五章 栏目设置与文体意识
节 小说不是无情物
——以2010年《西藏文学》刊发小说作品为例
第二节 散绎成文燃激情
一、作者构成
二、版块设置与作品类型
三、书写方式
第三节 报告文学声清越
第四节 雪域吟唱播四方
第六章 封画、插画的文化意味
节 西藏元素绘画的现代性与传统性
第二节 摄影作品审美取向
第三节 封画、插画与刊物文本之间关系辨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守望:民族文学的诗意创造》:
检视1996-1999年之间的《西藏文学》,该刊似乎并没有受到市场大潮的强烈冲击,反而是一改20世纪90年代初期文学萧条的景象,似乎呈现出触底反弹的情态,本土作家、民族作家迅速成长起来,掀起了西藏文学发展的小高潮;与此同时,《西藏文学》一如既往地关注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承担起文学的社会职责,在此期间,1996年第3期推出西藏个脱贫县——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脱贫特刊,1999年第5期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纪念西藏民主改革四十周年”特刊。
但这并不意味着《西藏文学》编辑部市场危机感的缺失,他们也在尝试新的方式以促进文学期刊的发展。有力的证据就是1998年第4期《西藏文学》刊载的《贴近百姓生活繁荣短篇创作——“咱老百姓”短篇小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该活动由《西藏文学》杂志社、《小说选刊》杂志社、北京电视台共同发起。关于此启事,我们对其文本详加分析,会发现至少透露出四个方面的信息:
其一,该《启事》所凸显出“百姓”气质,“百姓生活永远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百姓故事可成为时代的基本旋律,可成为多彩的民间风俗史,可成为生动的民族心灵史”,这是对文学关注当下火热的鲜活的社会生活的具体表达。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文学表达更为强调“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经典论述,强化的是文学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而在此着力凸显出“百姓”的文化意义,说明《西藏文学》或者是中国这一时期的文学期刊,已经自觉地将目光投置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弱化“人民”的政治性属性的表达,希望作家们的写作筑基于百姓立场,展现、挖掘日常生活的审美空间维度,或还希望老百姓能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以呼应时代的发展脉络。
其二,该《启事》对短篇小说创作的呼吁,“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短篇小说的创作。一段时间以来,这一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学形式的孤寂与冷清是有目共睹的。繁荣我们这个时代的短篇小说创作,是广大读者的迫切要求,也是文学期刊谋求自身生存、发展的迫切要求”。诚然,中国自20世纪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短篇小说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更多的人认为只有长篇小说才能证明作家的能力,才能全方位地展现作家的创作伟力,于是,小说家们纷纷投身长篇的写作。对于文学期刊而言,长篇小说的等待时间太长,远不如短篇小说来得迅疾,而且短篇小说更为关切当下的生活状态,能快捷地表达当下的某些情态,因此,《西藏文学》呼吁短篇的创作是基于自我生存、发展的考虑。另外,《西藏文学》毕竟是与《小说选刊》合办该活动,若强调其他文体,那这两家编辑部的合作基础是不牢靠的,因此,短篇小说就成为这两家文学期刊共同关注的焦点所在。
其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的影视化日渐成熟,文学与影视的联姻在90年代更是成为文化表达的主潮,为此,启事中称“为扩大这次征文的影响,北京电视台将选择其中优秀之作纳入百部电视短剧《咱老百姓》的拍摄计划,使通常难以获得影视改编机会的短篇作品以精美的形式搬上荧屏,进一步扩大作家和作品影响,推出精品力作,满足群众所求”。可见,《西藏文学》编辑部对当时的文学发展局面有着清晰的认识,文学期刊的故步自封不利于文学的发展,以捍卫纯文学为名而缺乏或放弃对时代发展趋向的预判与参与,极有可能是自毁长城之举,因此,《西藏文学》审时度势,借助新的媒介方式,借助外力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进而保障相对稳定的稿源,甚至是吸引高质量的稿件,以推动文学期刊的稳步前进。再从整体上看,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中国社会开始迈向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文学的表达样式与生态模式开始发生结构化的变化,文学的买方市场开始走向成熟,意味着文学表达样貌愈发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影响文学影响力的要素不仅仅是作家和作品,更牵涉文学的现代传媒形式以及相应的品牌建构等问题。
……
检视1996-1999年之间的《西藏文学》,该刊似乎并没有受到市场大潮的强烈冲击,反而是一改20世纪90年代初期文学萧条的景象,似乎呈现出触底反弹的情态,本土作家、民族作家迅速成长起来,掀起了西藏文学发展的小高潮;与此同时,《西藏文学》一如既往地关注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承担起文学的社会职责,在此期间,1996年第3期推出西藏个脱贫县——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脱贫特刊,1999年第5期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纪念西藏民主改革四十周年”特刊。
但这并不意味着《西藏文学》编辑部市场危机感的缺失,他们也在尝试新的方式以促进文学期刊的发展。有力的证据就是1998年第4期《西藏文学》刊载的《贴近百姓生活繁荣短篇创作——“咱老百姓”短篇小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该活动由《西藏文学》杂志社、《小说选刊》杂志社、北京电视台共同发起。关于此启事,我们对其文本详加分析,会发现至少透露出四个方面的信息:
其一,该《启事》所凸显出“百姓”气质,“百姓生活永远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百姓故事可成为时代的基本旋律,可成为多彩的民间风俗史,可成为生动的民族心灵史”,这是对文学关注当下火热的鲜活的社会生活的具体表达。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文学表达更为强调“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经典论述,强化的是文学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而在此着力凸显出“百姓”的文化意义,说明《西藏文学》或者是中国这一时期的文学期刊,已经自觉地将目光投置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弱化“人民”的政治性属性的表达,希望作家们的写作筑基于百姓立场,展现、挖掘日常生活的审美空间维度,或还希望老百姓能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以呼应时代的发展脉络。
其二,该《启事》对短篇小说创作的呼吁,“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短篇小说的创作。一段时间以来,这一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学形式的孤寂与冷清是有目共睹的。繁荣我们这个时代的短篇小说创作,是广大读者的迫切要求,也是文学期刊谋求自身生存、发展的迫切要求”。诚然,中国自20世纪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短篇小说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更多的人认为只有长篇小说才能证明作家的能力,才能全方位地展现作家的创作伟力,于是,小说家们纷纷投身长篇的写作。对于文学期刊而言,长篇小说的等待时间太长,远不如短篇小说来得迅疾,而且短篇小说更为关切当下的生活状态,能快捷地表达当下的某些情态,因此,《西藏文学》呼吁短篇的创作是基于自我生存、发展的考虑。另外,《西藏文学》毕竟是与《小说选刊》合办该活动,若强调其他文体,那这两家编辑部的合作基础是不牢靠的,因此,短篇小说就成为这两家文学期刊共同关注的焦点所在。
其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的影视化日渐成熟,文学与影视的联姻在90年代更是成为文化表达的主潮,为此,启事中称“为扩大这次征文的影响,北京电视台将选择其中优秀之作纳入百部电视短剧《咱老百姓》的拍摄计划,使通常难以获得影视改编机会的短篇作品以精美的形式搬上荧屏,进一步扩大作家和作品影响,推出精品力作,满足群众所求”。可见,《西藏文学》编辑部对当时的文学发展局面有着清晰的认识,文学期刊的故步自封不利于文学的发展,以捍卫纯文学为名而缺乏或放弃对时代发展趋向的预判与参与,极有可能是自毁长城之举,因此,《西藏文学》审时度势,借助新的媒介方式,借助外力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进而保障相对稳定的稿源,甚至是吸引高质量的稿件,以推动文学期刊的稳步前进。再从整体上看,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中国社会开始迈向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文学的表达样式与生态模式开始发生结构化的变化,文学的买方市场开始走向成熟,意味着文学表达样貌愈发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影响文学影响力的要素不仅仅是作家和作品,更牵涉文学的现代传媒形式以及相应的品牌建构等问题。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