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245932
内容简介
本书是《同舟共进》文章精选集。文章主要是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如冯友兰、钱钟书、夏衍、郭沫若、吴祖光等进行研究,侧重以新发掘的史料来阐述文化大家的性格和命运。
目 录
1980年代的曹禺与巴金
冯友兰历史沉浮的标本意义
“不死鸟”张奚若
胡适:做一个好人到底有多难
刘文典:“狂”名满天下
施剑翘:刺虎犹如刺绣时
钱钟书“痴改”乔木诗
钱钟书是“御用翻译”吗
郭沫若:写与不写的纠结
郭沫若与《词六首》
翦伯赞现象
陶行知当年的“深思”与“多虑”
冰心,被忽略的女性智慧
丁玲:一道悲壮的风景
同一位萧军
夏衍的苦痛与自省
吴祖光、周恩来与《风雪夜归人》
水与雪:沈从文的生与川端康成的死
“此曲只应天上有”——赵树理的困惑
邵洵美:蝴蝶飞不过沧海
“一代诗哲”方东美
江亢虎:从“弄潮儿”到“落水者”
在台北图书馆“温故”
政治诗词“九一三”
我们和我们的时代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比尔·盖茨
从电视剧看三十年社会思想流变
奢靡殡葬:从“房奴”到“坟奴”
梦里的“打饭”情结
蔷薇叶子(三则)
忽然想到——关于口号
误读鲁迅——以吸烟为例
从春秋到明清:国民性的“大退步”
历史能否戏说
当晚清碰到晚明——辛亥背后的难题与机遇
假如袁世凯死于1913
明王朝“权末代”的可悲结局
对话与共识:谈判桌上出生的民国
往事未必如烟——两位戏曲研究专家的恩怨分合
宏聪师:知识分子的坚守与追寻
永葆赤子之心——重读《傅雷家书》有感
流水洗心听清音——马连良谈片
总统与一本教科书的较量
甘坐冷板凳的印度知识分子
解读孔子铜像与马丁雕像
肖洛霍夫“左”“右”逢源的代价
苏俄禁书成了中学教科书——《古拉格群岛》命运之变迁
苏维埃大厦里埋藏的导火索
看苏俄领导人如何“为国操劳”
我们比俄罗斯作家少了什么
高尔基之死
你不知道的高尔基
冯友兰历史沉浮的标本意义
“不死鸟”张奚若
胡适:做一个好人到底有多难
刘文典:“狂”名满天下
施剑翘:刺虎犹如刺绣时
钱钟书“痴改”乔木诗
钱钟书是“御用翻译”吗
郭沫若:写与不写的纠结
郭沫若与《词六首》
翦伯赞现象
陶行知当年的“深思”与“多虑”
冰心,被忽略的女性智慧
丁玲:一道悲壮的风景
同一位萧军
夏衍的苦痛与自省
吴祖光、周恩来与《风雪夜归人》
水与雪:沈从文的生与川端康成的死
“此曲只应天上有”——赵树理的困惑
邵洵美:蝴蝶飞不过沧海
“一代诗哲”方东美
江亢虎:从“弄潮儿”到“落水者”
在台北图书馆“温故”
政治诗词“九一三”
我们和我们的时代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比尔·盖茨
从电视剧看三十年社会思想流变
奢靡殡葬:从“房奴”到“坟奴”
梦里的“打饭”情结
蔷薇叶子(三则)
忽然想到——关于口号
误读鲁迅——以吸烟为例
从春秋到明清:国民性的“大退步”
历史能否戏说
当晚清碰到晚明——辛亥背后的难题与机遇
假如袁世凯死于1913
明王朝“权末代”的可悲结局
对话与共识:谈判桌上出生的民国
往事未必如烟——两位戏曲研究专家的恩怨分合
宏聪师:知识分子的坚守与追寻
永葆赤子之心——重读《傅雷家书》有感
流水洗心听清音——马连良谈片
总统与一本教科书的较量
甘坐冷板凳的印度知识分子
解读孔子铜像与马丁雕像
肖洛霍夫“左”“右”逢源的代价
苏俄禁书成了中学教科书——《古拉格群岛》命运之变迁
苏维埃大厦里埋藏的导火索
看苏俄领导人如何“为国操劳”
我们比俄罗斯作家少了什么
高尔基之死
你不知道的高尔基
在线试读
第二个场景刻在我的记忆里。时间:1988年4月,地点:北京北太平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这一年,新影厂完成了定义为“彩色长纪录片”的《巴金》的拍摄,纪录片解说词由黄裳先生执笔,编导张建珍,摄影周俊德、钱厚祥。我曾数年报道新影厂,且是研究巴金的年轻人,也在邀请之列。
那天看片的人不多,座谈时人更少,约十多位。曹禺在夫人李玉茹的陪同下,从始至终参加。这一次,曹禺显得格外兴奋,或许人少的缘故,也与当时思想界气氛极为活跃有关,座谈时,他的即兴发言轻松、洒脱,一开口,便引起一阵欢笑。
“我与巴金是老朋友了。我的几个老婆也都与他关系很好。”
李玉茹老师在一旁立即纠正:“你只有一个老婆啊!”
曹禺一笑,赶紧说:“不,我的前后几个老婆都与他关系好。我们两家一直很好。”
人们谈友谊,谈电影,谈得多的是“文革”后写作《随想录》的巴金。曹禺肯定巴金的独立思考和提倡讲真话,忽然,他的声调高亢许多:“与巴金相比,我简直是个混蛋!我简直不是人!”
一字一顿,响如洪钟。许多话我都记不确切了,但这两句话语气激烈,超出我的想象,一经听过,再也难忘。在我来到北京的几年时间里,听说过他的一些传言,也亲历过他在不同场合的表态,知道他在1980年代文化界的反思潮流中,与写作《随想录》的巴金有相当大的差异。但此刻,没有想到他竟会用这样一种无情贬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老朋友巴金的爱戴与敬重。顿时,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就在看片会的当天晚上,曹禺致信巴金,这样写道:
……我看你的纪录片后,感情激动,大家要我谈,我就说了几句。也许说过了一点,但却是我的真心话。(1988年4月11日)
激烈的言辞与真切的震惊,一直无法忘记。
印象中,纪录片《巴金》后来似乎只在上海放映过,并没有按计划在全国公映。电影海报上,选用高莽先生画的一幅巴金低头思索缓步而行的素描。如今,再看海报,耳边又响起曹禺高亢的声音……
面对老朋友巴金,曹禺在1988年春天进发而出的自我鞭挞,虽颇有戏剧效果,却又并非没有内在的必然。可以说,他对近十年的自我反省,浓缩在那一两句的进发中。
曹禺与巴金在“文革”之前的经历与境况大致相似,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中,他们走过的无外乎也是自我批判、明哲保身、人云亦云、批判他人等这样几个阶段,在被动地批判自己和参与批判他人的过程中,在精神不断被扭曲的状态下,以积极配合而求安稳。“文革”突兀而来,他们再也无法逃避,只能在精神受折磨、人格受凌辱的日子里默默走过。但他们还是和许多朋友一样,等到了“文革”结束,等到了生命的重新开始。
1979年,对曹禺、对巴金而言,都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前者,婚姻生活的重新开始;后者,写作《随想录》高潮的到来。
巴金的《随想录》在1978年12月开始动笔。与此同时,他准备着1979年4月的重访法国。不少巴金研究者都非常看重巴金早年思想和道德观与《随想录》的关系。我也同样。我甚至认为。准备重返法国以及随后的重返法国,为开始独立思考、提倡说真话的巴金,提供了一次直接感受历史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一些疑惑、思虑,有可能因重返法国而得到廓清。认识更加深切,表述也更加明确。
我注意到,《随想录》刚开始写作时,巴金在家里接待过几位法国汉学家,在1979年1月25日第八篇《“长官意志”》中提到了此事。第十篇就是《随想录》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把心交给读者》。1979年2月3日写作的这篇长文,带有“宣言”性质。文章开头记叙巴金和友人黄裳的对话,巴金告诉黄裳,他要把《随想录》当作遗嘱来写,他要把心交给读者。正是在这篇文章里,巴金深情地回忆自己1927年的巴黎生活,一个又一个地提到他所敬重的法国伟人:卢梭、伏尔泰、雨果、左拉,而他特别强调伏尔泰、左拉为冤屈者发出抗议之声的举动。就是在这样的回顾中,巴金开始了自我解剖的工作。
经过1979年的写作,一个开始反思的、有着全新精神面貌的巴金,出现在人们面前。此时的巴金,多么希望老朋友曹禹能够与他一样投入独立思考的行列,以新的创作、新的面貌告别历史。
巧的是,巴金《随想录》的写作,一开始就与曹禺有着直接关联。
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一项内容,是在中国公映三部日本电影:《追捕》、《望乡》、《狐狸的故事》。描写日本妓女阿崎婆一生故事的《望乡》,在中国公映后引发激烈争论,有的批评者甚至将之归为“黄色电影”,主张禁演。一位当年在部队服役的军人回忆说,当时他们突然接到更改休息丑的通知,内容是:“本星期日更改到下星期一”,目的是要避开影片《望乡》的放映日,以不让军人到地方电影院观看。(郭根群《1978年邓小平访日后的日本电影热》)《望乡》引发的社会震动,可见一斑。P2-5
这一年,新影厂完成了定义为“彩色长纪录片”的《巴金》的拍摄,纪录片解说词由黄裳先生执笔,编导张建珍,摄影周俊德、钱厚祥。我曾数年报道新影厂,且是研究巴金的年轻人,也在邀请之列。
那天看片的人不多,座谈时人更少,约十多位。曹禺在夫人李玉茹的陪同下,从始至终参加。这一次,曹禺显得格外兴奋,或许人少的缘故,也与当时思想界气氛极为活跃有关,座谈时,他的即兴发言轻松、洒脱,一开口,便引起一阵欢笑。
“我与巴金是老朋友了。我的几个老婆也都与他关系很好。”
李玉茹老师在一旁立即纠正:“你只有一个老婆啊!”
曹禺一笑,赶紧说:“不,我的前后几个老婆都与他关系好。我们两家一直很好。”
人们谈友谊,谈电影,谈得多的是“文革”后写作《随想录》的巴金。曹禺肯定巴金的独立思考和提倡讲真话,忽然,他的声调高亢许多:“与巴金相比,我简直是个混蛋!我简直不是人!”
一字一顿,响如洪钟。许多话我都记不确切了,但这两句话语气激烈,超出我的想象,一经听过,再也难忘。在我来到北京的几年时间里,听说过他的一些传言,也亲历过他在不同场合的表态,知道他在1980年代文化界的反思潮流中,与写作《随想录》的巴金有相当大的差异。但此刻,没有想到他竟会用这样一种无情贬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老朋友巴金的爱戴与敬重。顿时,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就在看片会的当天晚上,曹禺致信巴金,这样写道:
……我看你的纪录片后,感情激动,大家要我谈,我就说了几句。也许说过了一点,但却是我的真心话。(1988年4月11日)
激烈的言辞与真切的震惊,一直无法忘记。
印象中,纪录片《巴金》后来似乎只在上海放映过,并没有按计划在全国公映。电影海报上,选用高莽先生画的一幅巴金低头思索缓步而行的素描。如今,再看海报,耳边又响起曹禺高亢的声音……
面对老朋友巴金,曹禺在1988年春天进发而出的自我鞭挞,虽颇有戏剧效果,却又并非没有内在的必然。可以说,他对近十年的自我反省,浓缩在那一两句的进发中。
曹禺与巴金在“文革”之前的经历与境况大致相似,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中,他们走过的无外乎也是自我批判、明哲保身、人云亦云、批判他人等这样几个阶段,在被动地批判自己和参与批判他人的过程中,在精神不断被扭曲的状态下,以积极配合而求安稳。“文革”突兀而来,他们再也无法逃避,只能在精神受折磨、人格受凌辱的日子里默默走过。但他们还是和许多朋友一样,等到了“文革”结束,等到了生命的重新开始。
1979年,对曹禺、对巴金而言,都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前者,婚姻生活的重新开始;后者,写作《随想录》高潮的到来。
巴金的《随想录》在1978年12月开始动笔。与此同时,他准备着1979年4月的重访法国。不少巴金研究者都非常看重巴金早年思想和道德观与《随想录》的关系。我也同样。我甚至认为。准备重返法国以及随后的重返法国,为开始独立思考、提倡说真话的巴金,提供了一次直接感受历史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一些疑惑、思虑,有可能因重返法国而得到廓清。认识更加深切,表述也更加明确。
我注意到,《随想录》刚开始写作时,巴金在家里接待过几位法国汉学家,在1979年1月25日第八篇《“长官意志”》中提到了此事。第十篇就是《随想录》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把心交给读者》。1979年2月3日写作的这篇长文,带有“宣言”性质。文章开头记叙巴金和友人黄裳的对话,巴金告诉黄裳,他要把《随想录》当作遗嘱来写,他要把心交给读者。正是在这篇文章里,巴金深情地回忆自己1927年的巴黎生活,一个又一个地提到他所敬重的法国伟人:卢梭、伏尔泰、雨果、左拉,而他特别强调伏尔泰、左拉为冤屈者发出抗议之声的举动。就是在这样的回顾中,巴金开始了自我解剖的工作。
经过1979年的写作,一个开始反思的、有着全新精神面貌的巴金,出现在人们面前。此时的巴金,多么希望老朋友曹禹能够与他一样投入独立思考的行列,以新的创作、新的面貌告别历史。
巧的是,巴金《随想录》的写作,一开始就与曹禺有着直接关联。
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一项内容,是在中国公映三部日本电影:《追捕》、《望乡》、《狐狸的故事》。描写日本妓女阿崎婆一生故事的《望乡》,在中国公映后引发激烈争论,有的批评者甚至将之归为“黄色电影”,主张禁演。一位当年在部队服役的军人回忆说,当时他们突然接到更改休息丑的通知,内容是:“本星期日更改到下星期一”,目的是要避开影片《望乡》的放映日,以不让军人到地方电影院观看。(郭根群《1978年邓小平访日后的日本电影热》)《望乡》引发的社会震动,可见一斑。P2-5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