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614396
作为一种以地域见长的“闽文化”,它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古闽越文化的遗存,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交汇,宋元明清西亚欧洲文化的东渐,使福建文化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有声有色。在这一文化的形成和流变中,以古闽越文化为基础,加之融会贯通的中原汉文化、快速传播的宗教文化整合而成的福建文化主体,深深植根在八闽大地之中。
本书汇集了赵麟斌教授多年来的闽文化研究成果,聚焦“闽文化”的历史演化、传承发展、语言特色、表现形式等,反映了作者对闽文化深刻的学术见解,同时也向人们展现了闽文化全景式的画卷,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品格,彰显了闽文化的鲜明地方特色和深厚的人文积淀,并赋予“闽文化”研究新的时代内涵。
序言辑
源远流长话民俗
追根溯源谈民俗
同宗共祖述民俗
深耕细作品民俗
翰墨飘香绘民俗
雅俗共赏释民俗
苍山泱水彰文化
追寻文脉谈文化
巨细靡遗汇文化
岁时节俗护文化
榕台“五缘”系文化
八闽沃土育文化
同心协力探节俗
进德崇善品美食
论文辑
阐旧邦以辅新命
闽都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前言
赋闲在家,两载有余。
去年,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福建省团校副校长洪建设副教授来敝庐沟通其博士后出站事宜,闲聊中提及闽文化的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并言老师迄今出版的60部书籍中近三分之一是关于闽文化、闽都文化、民俗文化方面的内容,且社会反响较好,可读性较强,有的研究还填补了某些领域的空白,何不钩沉集萃,分享于读者,续奉于社会?
想想也是,两全其美。
1994年起,我开始撰写《闽都文明论》一书,迄今亦整整25年了。无论岗位、身份、学历、职称如何变化,身为闽人,长于榕城,我一直都对灿烂辉煌的闽文化怀有深深的敬畏和敬意。在成长和工作的道路上,在做人和做事的取舍上,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始终鼓舞、引领着我正确前行,并影响着我的思维与决策,带给我信心、动能和力量。老生常谈文化是软实力,我感觉到了。记得,我的硕士、博士导师——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原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陈征教授曾告诫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就在于文化的“根”与“魂”未断,有价值的文化研著会长存于世。他对于学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表示充分肯定,并寄予厚望。每每送呈一本此类新著,恩师总是高兴异常,并予以精准点评。还记得,闽江学院成立不久,福州市和校领导希望我牵头开展闽都文化的研究,以呼应坊间弘扬之吁求。作为学者,作为自幼浸濡在三坊七巷的福州人,虽不是我的专业方向,但我亦感责任担当、使命重大、很有意义、任重道远。于是,我汇聚全校社科研究力量,广泛走访调查,为福州市闽都文化建设和发展制定了规划,提出了意见和方案,使闽都文化研究和活动蓬勃向上、日益繁盛,不仅走向全国,而且走向了世界,成为福州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一个文化品牌和一股文化清泉。更难忘记,2015年,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李书磊同志,嘱省委宣传部和省委教育工委遴选了全省12位高校社科专家集中省委党校一周,专题研讨振兴与发展福建社科大计,我作为地方文化且是的普通高校代表有幸参加,与来自各个社科门类的专家学者同省领导面对面敞开思路,知无不言,言之有成。几十年的专注、研究和实践,使我获益匪浅。党和国家也给了我许多的荣誉和奖励。我被授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被中共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中共福州市委政策研究室聘为特约研究员,被评为首届和第二届福州市杰出人才。成功的背后,藏艰辛、淌汗水、埋痛楚、有欢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路,都是人披荆斩棘走出来的!
本书将多年来我在闽文化方面的研究,已发表的论文、序、跋,分为《序言辑》《论文辑》《报文辑》《编著选辑》等四部分,分类归总,便于条缕,以利查找,有助读者。如若对方家、学者和热心读者有所帮助,则本书付梓善莫大焉。
感谢洪建设博士后对本书形成所作的努力,感谢上海远东出版社曹建编审始终以来对拙著出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更要感谢家乡的沃土所给予地域文化成长的润泽和培育,使我们一代又一代后人为此笔耕不辍,弦歌不断!
赵麟斌
2018年12月于己得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