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241153丛书名: 中国节日志
综述 001
一、渔民开洋、谢洋节的文化背景 007
二、渔民开洋、谢洋节的主要内容 010
三、渔民开洋、谢洋节的作用与功能 036
四、渔民开洋、谢洋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038
志略 043
一、节日时空 045
禹禁 045
出海择日 045
新年出海 046
海灯节 047
海生日 048
海阳港民俗祭海节 048
胶南祭海 048
沙子口祭海节 049
三山岛祭海 049
乳山祭海 049
渔灯节 050
长岛祭妈祖 050
昌邑下营祭海 050
羊口渔民开海节 051
东海神庙祭祀海神 051
赣榆海祭 051
二月二龙抬头祭海 052
南海神庙“波罗诞” 053
田横祭海节 053
荣成谷雨节 054
湄洲妈祖祖庙祭典 055
东门岛开洋节 055
高山族雅美(达悟)人飞鱼祭 056
高山族阿美人海祭 057
高山族噶玛兰人海祭 058
立夏祭 058
五月十三樯 059
炎亭祭海 059
祭关帝 059
舟山群岛公祭龙王日 060
京族哈节祭海 060
旅顺口渔人节 060
日照龙王节 061
东门岛谢洋节 061
岱山祭海谢洋节 061
台州湾渔休节 062
荣成国际渔民节 062
阳江?南海开渔节 063
临高渔民节 063
潭门?南海传统文化节 064
普度 064
灵山湾拉网节 065
中国黄海国际开渔节 065
海安老坝港开渔节 065
象山?中国开渔节 066
艚开渔节 066
冬至祭 066
圣堂舱 067
锦州天后宫 067
营口妈祖庙 067
大孤山天后宫 068
青堆天后宫 068
石城乡海峰寺 068
石城乡海神娘娘雕像 069
三块庙 069
烟台长岛妈祖显应宫 070
蓬莱阁天后宫 070
院夼村龙王庙 071
周戈庄龙王庙 072
周戈庄天后宫 072
黄龙庄龙王庙 072
东沙羊府宫 073
岱东棕缉龙殿 073
高亭求龙山嘴龙潭 074
高亭龙王宫 074
舟山群岛龙王庙 074
鱼师庙 074
东门岛王将军庙 075
东门岛天后宫 075
东门岛城隍庙 076
东沙村天后宫 076
后埭口村天后宫 077
后垅村天后宫 078
湄洲祖庙 078
南海神庙 078
妈阁庙 079
阳江大角湾天后宫 079
闸坡北帝庙 080
六位灵官庙 080
二、组织 080
当手人 081
炉主 081
董事会 081
洞头妈祖庙首事会 082
天妃宫理事会 082
民俗小组 082
妇女协会 083
老年协会 083
三、节日缘起 083
《山海经》中的海神 084
《太公金匮》中的海神 084
忽 084
若 085
禺虢 085
祝融 085
鱼师 086
网神 086
老赵 086
大老爷 087
妈祖鱼 087
海龟 088
头神 088
白鲎娘娘 088
飞鱼 088
船官菩萨 089
淡槽菩萨 089
龙王 089
李龙爷 090
杨甫老大 090
天后 090
关帝 091
秦始皇 091
藤将军 092
戚将军 093
陈 093
伏波将军 093
开漳圣王 094
水尾圣娘 094
临水夫人 094
兄弟公 095
晏公 095
寇承御 095
拿公 096
陈文龙 096
苏臣 096
羊府大帝 097
洋山大帝 097
阮弼真君 097
高显侯王 098
杨老爷 098
三义女 098
长年公 098
三婆神 099
龙裤菩萨 099
楚太 100
水仙王 100
三太子 100
莱芜神女 100
平水大王 101
鱼王公与鱼王婆 101
京族渔民保护神 101
观音 102
玄天上帝 102
达奚司空 103
四、仪式活动 103
跑火把 103
敬老爷 104
挂红 105
开龙眼 105
送船旗 105
贴对联 106
抢头炷香 106
送渔灯 107
放海灯 107
行文书 108
酬游魂 108
拜船龙 109
旺船 109
上杠 109
祭网 110
上网 110
活网 111
绾绲礼 111
出海吹螺号 112
祝福 112
福食 112
做鱼福 113
送福礼 113
做福 114
种摇钱树 114
护寿 114
开洋法会 115
掼鱼 115
烧开潮饭 115
烧金 115
做敬 116
牙祭 116
消度 117
开海门 117
揣小白兔 117
开光 118
做满载会 118
做龙王会 118
请老大 119
祭船敬龙王 120
照财神路 120
开光换金头 121
太平利市 121
杀发财猪 121
娘娘会 122
海神灯巡游 122
洛阳桥祭海神仪式 123
拜张 123
五子朝王 124
徐闻灯楼角祭海 124
外沙祭海 125
洗咸 125
赛轿 126
阿婆走水 126
关海门 126
万宁日月湾祭海 127
开金秋 127
送王船 127
放海生 128
谢洋祭 128
办谢洋酒 129
吃义红酒 129
迎头鬃 130
禁忌 131
五、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 136
庙会唱戏 136
蟠桃戏 137
龙王戏 137
木偶戏 138
莆仙戏 139
翁州走书 139
唱蓬蓬 140
秧歌 140
海阳大秧歌 141
鱼灯舞 141
打莲湘 141
马灯舞 142
跳蚤舞 142
踩旱船 143
“捕鱼祭”祭海舞 143
甩发舞 144
跳天灯 144
舞龙 144
虾蛄龙 145
醒狮 145
舟山锣鼓 146
锣鼓十八番 146
沙调 147
大奏鼓 147
石岛大鼓 148
湄洲妈祖祖庙祭乐 148
南音 149
咸水歌 150
阿美人祭海神歌 150
舟山渔歌 150
舟山木龙传说 151
桃花女龙传说 151
棕缉龙传说 152
岑港白老龙传说 152
猪头祭龙王传说 153
新船下海抛馒头传说 154
船官老爷的来历传说 154
青龙石传说 155
妈祖出世传说 155
妈祖窥井得天书传说 156
妈祖镇两妖传说 156
妈祖伏机救亲传说 156
妈祖升天传说 157
三宝建妈祖庙传说 157
海岛神灯传说 158
海娘娘传说 158
放海灯传说 158
陈珠珠传说 159
蓬莱渔灯节由来传说 159
海神灯巡游由来传说 160
送大暑船由来传说 160
大暑船灵异传说 161
鱼师传说 161
阿美人的鲸鱼传说 161
达悟人的飞鱼传说 162
东海鱼类故事 162
落 163
照海镜 163
海井 164
定水带 164
海中巨鱼 164
海人 165
抉目鱼 165
鲛人 166
海神擎日 166
海神朝禹 166
海神竖柱 166
海神求宝 167
黄衣妇人索发 167
海神出游 168
马伏波射潮 168
海神发怒 168
渔谚 169
六、游艺娱乐 169
驶船比赛 170
爬船桅 170
游泳 170
舟山船拳 171
摇橹 172
抛缆 172
车锚 173
跳水 173
潜水 173
赛泥马 174
滩岩垂钓 174
捉活鸭与摸鸭蛋 175
跳竹杠 175
摔跤 175
放爆竹 175
放烟火 176
打麻将 176
抓子儿 176
踢毽子 176
拍纸牌 177
七、节日用品 177
渔船 177
渔网 179
鼓 180
旗 180
愿船 181
螺号 181
海灯 181
文疏 182
香烛 183
烧纸 183
柳斗 184
令箭 184
样桅 184
钻 185
龙目 185
龙骨 185
龙爪龙根 186
大暑船 186
龙裤 187
撩樵 187
兑裤 187
红口布服饰 188
衲头 188
油衣和油帽 188
上船饺子下船面 189
大饽饽 189
老伴儿汤 190
茶饼 190
加吉鱼 190
水族朝圣 191
东门鱼捶面 191
食饼筒 191
瓦屋垄 192
波罗粽 192
戴花整猪或猪头 192
公鸡 193
鲈鱼 193
供顶 194
面供 194
蒲州珠灯 195
乐清首饰龙 195
八、节日文献 196
海错白一录 196
鲞经附编 196
官井洋拾捌之招腊与讨渔秘诀 196
蓬山清话 197
中国渔岛民俗 197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 197
中国民间海洋信仰与祭海文化研究 198
海洋神灵——中国海神信仰与社会经济 198
海上人家——海洋渔业经济与渔民社会 198
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 198
岱山专刊第三期“祭海文化专号” 199
渔文化研究 199
崇武大村调查 199
中国民俗通志?生产志(上) 199
海州民俗志 199
苍南县海洋与渔业志 200
象山东门岛志略 200
福建省志?民俗志 200
闽台民俗散论 200
舟山民俗与民间文学研究 201
舟山海洋鱼文化(嵊泗篇) 201
岭南民间文化 201
百岛民俗大观 201
守望家园 201
海岛揽胜——海岛市县游 202
中国风俗辞典 202
中国民俗文化大观 202
民间文艺季刊 202
民俗研究 202
调查报告 203
浙江象山东门岛渔民开洋节民俗调查报告 205
山东荣成院夼村谷雨节祭海民俗调查报告 254
山东即墨田横祭海节民俗调查报告 274
辽宁庄河石城乡海灯节民俗调查报告 314
浙江岱山高亭谢洋节民俗调查报告 334
广东阳江南海开渔节民俗调查报告 353
参考文献 378
后记 384
渔民开洋、谢洋节,源起于祭海,是我国东部沿海渔民在传统社会里长期形成、世代传承的一种节日祭祀民俗,这是一种行业性、地域性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鱼汛开始的季节、渔船首次出海的时候,以及鱼汛结束、渔船满载而归的时候,或是在当地渔民约定俗成的某个有特殊民俗意义的日子里,渔民们总是要虔诚地祭祀神灵,隆重举行庆典,载歌载舞,演戏酬神,表示他们对海洋以及相关神灵的敬畏、崇拜和感恩的心情。
在传统社会里,各地沿海渔民与海洋神灵的沟通并不仅限于鱼汛开始和结束的时段。旧时渔船出海,大都会随带香烛纸钱一类祭祀用品。许多渔船上还设有神龛,要经常地祀奉神灵。有的渔民每天都要祭拜神灵,至少在遇到灾异来临的时候,他们必定会虔诚祭拜,以祈求神灵保佑。这种文化现象,和传统社会里农民、牧民的情形也是大致相仿的。从节日这个视角去考察,许多地方的渔民往往又会因此而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把他们对海洋神灵的祭祀比较集中而又突出地在某个特定的节日里表达出来,有着较为明确的祭祀对象、较为固定的祭祀仪式以及一系列民俗事项,在当地形成一种世代相传、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
我国沿海的海洋捕捞生产活动历史十分悠久。我国的海域辽阔,北起渤海,经黄海、东海而南抵南海,自然条件大相径庭,渔业生产的规律也有很大差异。比如说,不同的鱼会有不同的洄游规律,各地也会因此形成不同的鱼汛。不同海域的不同鱼汛在时间上便会有很大差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人群中间,渔民祭海的习惯称呼、节期、崇祀对象、祭祀方式以及节日庆典活动的具体内容,都有许多差异。各地渔民对于这种节日的习惯称呼,历来很不一致。不过,这样一种节日传统则是普遍地存在着。或者说,这种节日传统的内在结构与逻辑呈现出相似性,形成一种十分醒目的民俗类型,表现为地方多样性后面的意义一致性。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公布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将其统一命名为“渔民开洋、谢洋节”,序号979,编号X—72。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地区”分别是:浙江省象山县、岱山县;山东省荣成市、日照市、即墨市。这个名录是开放的,其他许多地方的类似情形有可能在以后陆续予以认定,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渔民开洋、谢洋节,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里被统一命名的。按照上述五地的文化传统,在当地其实还有一些渔民自己的习惯称呼。至于在我国沿海的更多地方,类似的节日传统和民俗事象更是普遍存在着,并且有着各自的称谓和个性特征。这不影响我们的调查研究,这样一种节日文化现象理应受到重视。
为了学术研究的需要,我们还必须对此类传统节日做出必要的界定。首先,渔民开洋、谢洋节应该是渔民的节日。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为了保卫海疆、抵御海难,以及航海、求雨等缘由,也会形成某种文化传统,频繁地祭海。这一类文化传统曾经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一般认为,至迟在周代就已经有了“四海之神”的观念。《太公金匮》云:“四海之神,南海之神曰祝融,东海之神曰句芒,北海之神曰玄冥,西海之神曰蓐收。” 而在此之前,《山海经》一书也已提到了分别处于不同海域中的神灵,诸如禺京、禺虢、不廷胡余、弇兹、禺强等。 史书记载历代朝廷对于海神的祭祀活动也是相当多的。在我国古代,东海、南海是实实在在的海域,当时的人们对它们已经有一定的感知,而北海、西海都十分虚幻,古人还不十分清楚那里是怎样的一种地理状况。所谓祭海,也往往是“望祭”。《公羊传》云:“三望者何?望祭也。” 顾名思义,遥则望而祭之,如此而已。古代的四海神庙中,东海神庙原在山东莱州,一度遭毁。南海神庙在广州郊区,是古代四海神庙中保存至今的一座。我国古代历来有朝廷祭祀四海神的传统。当时的祭祀目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久旱求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二是祈求海行顺畅,海不扬波。后者倒也考虑到了渔民出海的安全,但更多的是为了保护航海的商船,乃至战船。历史上朝廷的祭海,以及商人出海前的祭海,对于渔民的祭海民俗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我们应该予以关注,但毕竟不是渔民开洋、谢洋节的本体。
又如,历史上的钱塘江出海口,又称杭州湾,海难频发,必须不断修建海堤以阻挡海潮入侵。那里的人们也有海神信仰,有相关的海神庙和祭海民俗传统,春秋时吴国大将伍子胥就是这一带颇负盛名的海神之一。但参与这一民俗活动的主体并不是渔民,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样一种区别。
其次,我们还要界定,我们要记录与研究的是我国沿海渔民的传统节日。除了沿海渔民,我国还有在内陆的淡水湖泊和各种水域中以捕捞、养殖为生的渔民群体。比如青海、洱海等,历来也称之为“海”,其实是内陆的淡水湖泊。然而按照习惯,我们称之为“洋”的水域,应该特指海洋;而称之为“海”的水域则比较宽泛,既指大洋的边缘部分,亦指内陆的大湖。本书讨论“渔民开洋、谢洋节”这一文化传统,应该将内湖渔民的传统节日暂时排除在外,或者在适当的机会里,另作记录和研究。
有关渔民开洋、谢洋节的史料记载,相对较少。我们尽可能地注意典籍和地方文献的记载,更多则是参考近现代以来学术界已经获得的成果。本课题组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青岛大学、中山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以及浙江省象山县、岱山县的相关学者通力合作,选择辽宁庄河市石城乡、山东荣成市院夼村、山东即墨市田横镇的三个村、浙江象山县东门岛、浙江岱山县高亭一村、广东阳江市海陵岛闸坡镇等6个田野调查的作业点,请相关学者分头赴现场开展调查。这些调查报告作为本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发表。
以上6个点的选择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山东的荣成、即墨,浙江的象山、岱山,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渔民开洋、谢洋节”的申报地。相对而言,那里的此类传统节日活动比较有代表性。为了照顾地域的不同特色和节日形式的不同类型,我们又选择了地处渤海湾的辽宁,那里的海灯节与南方的节日形态有所不同,而节日内涵则有相似性。在南方,则又选择了广东阳江的开渔节,这是一个政府举办的新型节日,又与传统节日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值得引起关注。
在其他的许多沿海渔村,也都有着不同特色的此类传统节日。从已经公开发表和内部发表的大量学术成果,我们间接地获知了这方面的不少生动情形。限于课题组的人力、物力,以及本课题在结题时间上的紧迫要求,我们无法将更多的地方纳入田野调查作业点,而只能在本书“志略”部分把这些地方相关的生动情形简要地予以记述,同时还尽可能说明材料的来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