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8654
内容简介
《儿科学》在突出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和三特定(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特定的限制)的基础上,强调了教材的功能性,以符合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适应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的要求。针对第6版《儿科学》存在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紧密、职教特色不鲜明、教材呈现形式单一、配套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本版教材在内容的修订上,紧紧围绕行业需要和2013年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来进行;同时,关注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儿童疾病谱的变化对《儿科学》教学方面的诉求,将重点从儿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主,向儿童疾病的预防、康复和保健方面转变;并且,增加了近年来由于儿童疾病谱改变而突显出来的疾病,如手足口病、支气管哮喘、急性白血病、糖尿病等。本版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为了满足专业理论和技术应用并重的教学要求,以“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岗位、早期接触社会”为引导,特别编写了“知识拓展”和“病例分析”,使教材编写内容与行业标准紧密对接,以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临床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目 录
章 绪论 节 儿科学的范围、任务和特点 一、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二、儿科学的特点 第二节 我国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 一、我国儿科学的发展 二、我国儿科学的展望 第三节 学习儿科学的基本要求和要领 一、基本要求 二、学习要领 第二章 生长发育 节 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一、生长发育规律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第二节 体格生长发育及其评价 一、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二、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生长发育 三、体格生长评价 四、儿童常见体格生长偏离 第三节 神经心理行为发育及评定 一、神经心理行为发育 二、神经心理行为发育评定 三、儿童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 第三章 儿童保健 节 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一、生活护理与喂养 二、计划免疫 三、体格锻炼 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 六、定期健康检查与生长监测 第二节 各年龄期儿童保健重点 一、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 三、婴儿期 四、幼儿期 五、学龄前期 六、学龄期 七、青春期 第四章 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节 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一、病史采集和记录 二、体格检查 第二节 儿科疾病治疗原则 一、护理原则 二、饮食治疗原则 三、药物治疗原则 四、心理治疗原则与伦理学原则 第三节 儿童体液平衡特点和液体疗法 一、儿童体液平衡特点 二、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三、液体疗法 第五章 营养及营养障碍性疾病 节 儿童营养基础 一、营养素与参考摄入量 二、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与营养的关系 第二节 婴儿喂养 一、母乳喂养 二、混合喂养 三、人工喂养 四、婴儿食物的转换 第三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第四节 儿童单纯性肥胖 第五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第六节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第六章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 节 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一、新生儿的分类 二、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外观特点与生理特点 三、新生儿护理 第二节 新生儿窒息 第三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瘟 第四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 第五节 新生儿黄疸 一、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二、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分类与疾病举例 第六节 新生儿溶血病 第七节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第八节 新生儿败血症 第九节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第七章 遗传代谢和内分泌疾病 节 21-三体综合征 第二节 苯丙酮尿症 第三节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第四节 儿童糖尿病 第八章 免疫性疾病 节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特点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第三节 风湿热 第四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第五节 过敏性紫癜 第九章 感染性疾病 节 麻疹 第二节 手足口病 第三节 水痘 第四节 流行性腮腺炎 第五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六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第七节 儿童结核病 一、总论 二、原发性肺结核 三、结核性脑膜炎 第八节 寄生虫病 一、蛔虫病 二、蛲虫病 第十章 呼吸系统疾病 节 儿童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二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三节 急性支气管炎 第四节 肺炎: 一、肺炎的分类 二、支气管肺炎 三、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的特点 第五节 支气管哮喘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节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二节 口炎 一、鹅口疮 二、疱疹性口腔炎 第三节 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一、胃炎 二、消化性溃疡 第四节 腹泻病 第十二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节 儿童心血管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心脏的胚胎发育 二、胎儿新生儿循环转换 第二节 先天性心脏病概述 第三节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 一、房间隔缺损 二、室间隔缺损 三、动脉导管未闭 四、法洛四联症 第四节 病毒性心肌炎 第五节 儿童心律失常 一、期前收缩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三、室性心动过速 四、房室传导阻滞 第十三章 血液系统疾病 节 儿童造血和血象特点 一、造血特点 二、血象特点 第二节 小儿贫血概述 一、贫血的定义及分类 二、诊断要点 三、治疗要点 第三节 营养性贫血 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二、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第四节 急性白血病 第五节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 节 概述 一、儿童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二、儿童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 第二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三节 肾病综合征 第四节 泌尿道感染 第十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 节 儿童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儿童神经系统解剖特点 二、儿童神经系统生理特点 第二节 化脓性脑膜炎 第三节 病毒性脑炎 第四节 热性惊厥 第五节 脑性瘫痪 第十六章 儿科常见急症 节 急性中毒 一、概述 二、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第二节 急性呼吸衰竭 第三节 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第四节 心跳呼吸骤停 第五节 急性肾衰竭 第六节 颅内高压综合征 第七节 感染性休克 练习题选择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在线试读
第二节婴儿喂养
婴儿喂养方法有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二三种,其中以母乳喂养为理想。
一、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是自然、理想的喂养方法,对婴儿的健康生长发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常足月儿生后半小时就可哺喂母乳,一般健康母亲的乳汁能提供足月儿正常生长到6个月所需的营养素、能量和液体量的需要。
(一)母乳的成分
1.初乳是指产后4天以内的乳汁,量较少,质稍稠而呈微黄色,含蛋白质多,以免疫球蛋白为主而脂肪少,微量元素和免疫物质丰富,非常适合新生儿的需要。
2.过渡乳是指产后5~10天的乳汁,脂肪含量而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逐渐减少。
3.成熟乳是指产后11天~9个月的乳汁,分泌量随婴儿的增长而增加,蛋白质含量减少。
4.晚乳是指10个月以后的乳汁,分泌量逐渐减少,各种营养成分均下降,远不能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
每次哺乳时,初分泌的乳汁蛋白质高于脂肪,以后则脂肪越来越高于蛋白质。
(二)母乳喂养的优点
1.营养丰富,成分构成合理
(1)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适宜(1:3:6),适合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2)蛋白质虽较牛乳少,但多为乳清蛋白,所含酪蛋白少,遇胃酸时凝块较小,利于婴儿消化。乳清蛋白中含大量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和溶菌酶,具有抗微生物作用,其氨基酸构成比牛奶更适合于婴儿利用。人乳喂养的婴儿很少发生过敏。
(3)脂肪颗粒小,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并含乳脂酶,易于消化吸收。脂肪中含丰富的亚油酸、卵磷脂、鞘磷脂以及牛磺酸等,对小婴儿脑发育十分重要。
(4)乳糖中90%为乙型乳糖,能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而抑制大肠杆菌繁殖,减少腹泻的发生。
(5)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2:1),易于吸收,较少发生低血钙。
(6)含微量元素锌、铜、碘较多,尤以初乳中含量高,对生长发育有利。人乳中铁含量虽与牛奶相似,但母乳中铁吸收率(50%)高于牛奶(10%),不易发生贫血。
2.能增强婴儿免疫力,降低患病率母乳中含有较多的免疫球蛋白,尤其以分泌型IgA(SIgA)为多,初乳中多,能增加肠道和呼吸道黏膜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乳铁蛋白能抑制大肠杆菌、大多数需氧菌和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另外,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85%一90%为巨噬细胞,10%~15%为淋巴细胞,以及补体、溶菌酶及双歧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因此母乳喂养的儿童患腹泻、呼吸道疾病和传染病较少。
3.哺喂方便、经济母乳的温度适宜,不需加热,随时直接哺喂,不易被污染和变质,乳汁量随儿童的生长而增加,既方便又经济。不易喂养过多,较少发生婴儿肥胖症。
4.增进母婴的情感交流,利于母亲产后的恢复母乳喂养时,婴儿与母亲皮肤直接接触,通过母亲的抚摸、对视、温言细语,达到母子间相互了解、熟悉和亲密,并使婴儿获得安全感、信任感和愉悦感,增强母婴问依恋情结,有利于婴儿心理和智力发育。母亲哺乳可刺激产生催乳激素,促进子宫收缩,加快子宫复原;可抑制排卵,减少受孕机会;降低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生率。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