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软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457128丛书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缂丝是*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的观赏性装饰丝织品,缂丝又称“刻丝”,是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作为宋元明清各朝代的高级织物,常供皇家御用,至清代,缂丝业中心渐移至江南苏州、松江一带。
王金山在一生中与缂丝相随,精研技法,将书法笔法、画意笔意完全融惯进了他那一把把精致而灵巧的木梭之中,变传统缂丝两面如一的画面为两面相异的双面缂丝,再后竟达到底、色、图形各不相同的三异缂丝艺术品,超越了古人、超越了历史。
该书稿由六章内容组成,第一章为大师的艺术人生。第二章为大师的技艺分析。第三章为大师从艺几十年来的经典作品欣赏。第四章为大师语录。第五章为艺术评价。第六章为大师年表。
书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阐述郝淑萍的蜀绣技艺特色。该书稿语言流畅,图片精美,技艺流程阐述清晰、精彩,能较好地给读者介绍大师其人、其艺。
前 言
第一章:王金山经纬人生路
第一节 初入艺门立志发奋学古艺
第二节 北上京城故宫缂丝育今人
第三节 建厂设市开拓缂丝新路子
第四节 大师工作室传承缂丝非遗
第二章:王金山缂丝技艺谈
第一节 大师探源话缂丝
第二节 方寸缂丝苦潜心
第三节 通经断纬承古技
第四节 秉承绝技谱新曲
第三章:大师的作品
第四章:大师的缂丝文摘
第一节 古缂丝技艺的分析与研究
第二节 缂丝织造技术探索和创新
第三节 缂丝传承人的心声和思考
第五章:梭舞人生 织中之王
–报导和评述摘要
第六章:大师年表
成熟于宋代,闻名于河北定州的我国古代缂丝,自宋王朝南迁杭州之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便在江南苏州、松江地区开始发展。根据流传下来的作品,可知当时有吴郡的沈子蕃和松江的朱克柔俩人最负盛名。沈氏的《梅鹊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朱氏有《牡丹》、《莲塘乳鸭》,现分别藏沈阳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它们至今仍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缂丝技艺的优秀典范。这一传统丝织工艺虽由元代的衰退,但经明代以后仍然兴盛起来,正如明代成化年间苏州人王绮在他所著的《寓圃杂记》中说:缂丝“自渐宋以来,其艺久废。今皆精妙,人性愈巧,而物产愈多,至于人才辈出,尤为冠绝。”
在明朝的四百多年里,缂丝技艺有着较大的进步,孔雀毛的应用,双子母径的发明,均大大地增强了缂丝的表现能力和作品的艺术效果。明清两代,苏州地区缂丝生产主要集中在苏城城北陆墓、蠡口和城西南光福一带,民间作坊颇具规模,艺人众多。明代苏州缂丝名人有朱良栋、吴圻等,他们主要缂织吴门画派和名画家们的画稿。一直到清末民初,缂丝艺人代代相传,如时人汤长云、李永福等皆是著名的一代高手。到解放前夕,苏州有缂丝艺人一百多人从业生产,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支缂丝队伍。
解放后,在苏州刺绣研究所内专门设立了缂丝专业小组,其中制作经验丰富技艺水平高的有沈金水、王茂仙等老艺人,他们在完成产品生产的同时带徒传艺,培养新的一代,今天的缂丝大师王金山就是沈金水当时的高徒。“青出于兰而胜于兰”,王金山虽读书不多,但从重师沈老艺人开始,他就十分明白,要在缂丝技艺上有所成就,首先要学画学书法,他深知工艺美术尤其是缂丝“易学难精”的决窍在哪里。很多工艺美术工作者并不懂得这一点,最后往往影响了自已的发展和提高,无法把自己掌握的技术转化为表现的艺术,作品常被俗称之为匠气。
王金山很早就习书能画,他去日本参观、交流、做生意,确是常常以表演书法而受人称道,故而他在缂织书法作品中显然有着高人一筹的成就,干湿浓淡,抑扬顿挫,真正达到了“以梭代笔”的境地。“技”和“艺”的相辅相成,我们在很多大师的作品中都可以得到鲜明的感受,只是门类的不同,所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技”和“艺”作为非物质文化研究中的一重要课题,大师们的技艺能力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王金山大师的缂丝技艺,当然不只是因为缂织书法作品或绘画作品才显得那么直接。其中“技”和“艺”之间的种种表现方法和手段,其内涵的精华都是我国传统工艺文化极其宝贵的财富。这里,或许只是通过缂丝技艺的感悟更加的清晰和显明罢了。这技即工艺,这艺即美术,说白了,刺透、印染、编结、雕刻、泥塑、铸造、漆器、家具、玻璃等各式各样的产品无一不是如此。在这里使我们进一步看到工艺美术领域,其文化之属性该是何等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也再一次从缂丝这样一门古老的、纯粹的手工艺中看到了我们传统工艺美术的真蒂。这也许是衡量工艺美术作品高与低、优与劣、精与粗、雅与俗……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王金山大师,他性格开朗,善于吸取,长于探索,在一生中与缂丝相随,精研技法,将书法笔法、画意笔意完全融惯进了他那一把把精致而灵巧的木梭之中,变传统缂丝两面如一的画面为两面相异的双面缂丝,再后竟达到底、色、图形各不相同的三异缂丝艺术品,超越了古人、超越了历史。
王金山曾提到年轻时与他一起学徒的师兄弟们,以及不久后到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学艺及创作活动。确实,在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中,原来的苏州刺绣研究所,在我国工艺美术行业中非常著名,可谓是誉滿中外,所内人才挤挤。王金山受到如此环境的薰陶,老一辈艺人的精神感染,也是造就他成功而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这里孕育产生的一代工艺美术界的名流、专家、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之多,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拿缂丝来说,俞家荣、谈水娥等都是与王金山大师一起作出过重要贡献的高手,而王金山更是不负众望,成为了他们中间当之无愧的代表。这里会是条件也会是机遇,足以说明,在成就的背后常常会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即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等因素造就了这样那样的英雄好汉。在这里我之所以提及到他(她)们,实在算是对许许多多一生默默无闻,而同样贡献于工艺美术事业的人们的一种敬意和缅怀。
江苏美术出版社再用一年的时间,就能圆满的完成这项国家级的出版项目,五十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皆是建国六十多年以来工艺美术界的精英和代表。他们在不同的工艺美术领域里,各领风骚,一生的辛劳,几十年如一日,对民族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今天,藉为金山兄此册写作“前言”时机,深深感到民族工艺文化在当下的发展更需要继往开来,在新的时代,新的条件下,努力培养新人,让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更加发扬光大。
作者:濮安国
细解《莲塘乳鸭图》古缂丝制作工艺
南宋松江朱克柔所作《莲塘乳鸭图》(图2-45)是缂丝史上的著名代表作,现上海博物馆收藏。全幅宽106厘米,高104厘米。作品以盛开的莲花和池塘中的乳鸭而得名,构图丰满,技巧精湛,可谓宋代绎丝作品中的佼佼者。下面就《莲塘乳鸭图》的制作技巧和表现手法进行剖析:
首先从一对老鸭用色谈起,雄鸭色泽亮丽,头部尤为明显,以深蓝进行长短抢色,鸭头的浓淡层次,头前深,渐远渐淡,与颈部抢色相接,也可用短头或批梭法进行镶色,这样尽管色阶变化较大,但用此法能够达到转色自然、和顺。在颈项处可采用二面色深中间淡的长短抢或不规则木梳抢表现,一般在头部下颚颈项处有一块阴影用深色,通过抢色技法由深色转向淡色,与颈项淡色相衔接,这样鸭颈因中间淡色两面深色而显得浑厚且富有质感。鸭胸部前端深,以长短抢色法至片羽处渐淡,与鸭翅膀羽毛相接时,则需3-5根经短抢镶牢即可。鸭翅膀翅尖抢色略深,到翅中、后渐淡,用套色掼或长短抢色法也可达到层次清晰的效果。勾线应用较深色,这样轮廓必然分明.鸭背抢色以同样方法进行,靠近头颈阴部用色深,渐远渐淡,软羽参照此法,前深,接近尾羽处淡。腹部旁的软羽可用深浅套色或掼的方法处理,腹本身也以前深后淡长短抢法刻画。为了表现羽毛蓬松毛茸茸之感,以批梭法批进一丝略比羽毛深一光的色线,显出绵延羽毛层,形象比较生动.羽冠可用淡色“结”、“掼”进行,突出羽冠亮度。鸭嘴以短抢色进行,因面积小、抢头伸展不宜长,嘴根色深些,嘴尖淡,鼻孔色比嘴整个色淡,结即可。鸭眼首先做好轮廓,为了细腻,可以劈丝勾勒。眼尾色淡,采取短抢或结的方法。眼睛勾线(包括外线“勾”)以灰巳为宜,眼白以淡色结,眼黑以黑色络,然后在眼黑中央一根经上结一丝白色,以示高白点,犹如画龙点睛,这样鸭的制作部署基本完成。雌鸭的缂制方法基本相间,不同的是其色较文而不艳。制作中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眼神走向,雄鸭昂颈窥视上方,雌鸭侧目关注着乳鸭,这就是不同神态所在,刻画中不可忽视。乳鸭用色较为简单,剔去老色,用浅嫩色为主,显得稚气;抢法也简单,只要分出头、颈、背、翅、腹、尾各部即可,轮廓也不宜深,与整体色调协调为宜。同时也要注意把乳鸭在池中追逐逗乐、相互呼应的神态和活泼调皮劲儿体现出来,方为成功。鸭在池域中邀游而激起的水浪线条,可用比池水略深一些的河绿,通过“掼”的方法,把水波线条短细韵味,即以中间略粗两端细形式表现出来,结合劈丝法使其线条虚而推远,达到水波条纹荡漾起伏、优美流畅。整个池域水面,尤其在地坡、石边缘、花草丛密的阴影处,抢色略深,渐渐到池中间处,色相应越淡,产生一种透视的立体效果。这里,仅采取长短抢色法才能恰到其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