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5012986
内容简介
《郑成功与晋江/大美晋江》讲述了我国杰出军事家郑成功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见解,图文并茂,使青少年能够在*短的时间内准确地了解名人成长经历和成功历程,更加清楚、细致地了解名人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进而达到了解名人、学习名人,用名人的事迹激励自己,用名人的智慧指导自己,实现成功人生的*终目的。
目 录
导读
郑藩旧邸探诗痕
星塔凌霄少年梦
策马南天沐佛光
走过长桥读碑碣
安海风情三里街
尚贤尽染英雄气
灵山秀水踏月来
后记
郑藩旧邸探诗痕
星塔凌霄少年梦
策马南天沐佛光
走过长桥读碑碣
安海风情三里街
尚贤尽染英雄气
灵山秀水踏月来
后记
在线试读
《郑成功与晋江/大美晋江》:
在巷口处,我看到一座弃用的碉楼,耸峙的石墙上,苔藓斑驳,活像一个披甲戴盔的老兵换岗接哨后,悍守着一方乡土的红尘往事。这是旧时民间防匪御盗的工事,虽然睁开的枪眼里,已经没有犀利的眼光,但还是给人一种乱世战场的意象。
源泉境的境主宫古地犹存,作为一个地域的挡境之神,蕴含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情感。因为郑府曾是抗清的大本营,历史上的兵连祸结,使生活在这里的民众,长期以来对“平安”有着强烈的祈求,以至于对护境佑民的神灵,保持着一种虔诚、一种敬畏。
如果赶上端午节,这里会举行采莲的活动,为古代农耕文明的流风余韵,还有很多原生态的遗存。是日,民众抬着龙王头绕境巡游,迎神赛社,擂鼓筛锣,踏歌嗦哕嚏的咒语,以为驱邪祛魅、趋吉纳福。
此习俗由来已久,有晋人南迁、中原传人的说法。据史料称,郑芝龙受明朝招抚后,曾组织大批闽南沿海的民众,渡海到台湾开发。接着,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率领数十万军民移居台湾。直至施琅平台,统一祖国,也带数万军民到台湾。故乡端午节的嗦哕嚏习俗,也被迁移的民众带到岛上。
进入清代以后,安海嗦哕嚏习俗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头戴红缨虏笠的铺兵也加入活动,成为象征异族统治的角色。同样变化的花婆手挽的红扁篮里的花,以前是各色各样的时鲜香花,现在却悄然地被换为玉兰花,孤芳独秀,群英失色。
这是安海人历经“迁都”的危难,深感二十余年的放逐,国破家亡,这竟然与爱国诗人屈原的遭遇相似。就借《九歌》中的诗意,馈送古名为“木兰”“辛夷”的玉兰花,以其“虽九死而犹未悔”的人格力量,效仿先贤,警醒自己。如今,采莲送玉兰花的俗例仍在流传,如此的斯文和壮烈,前后相继,传承着独特的节操与风骨,亦升华一个民族的灵魂。
这种乡里迓鼓,是民间信仰的宗教符号,兴国爱民,普济群生,延续着《太上洞玄灵宝真文》等道教经典的真谛,香火依旧旺盛,蔚成风气。
时光的辐轮,无声地转动,日复一日,不知滚过多少岁月的征程。
我已找不到任何相关郑府的实物,一切都随海风而飘散。我在钩沉史实之外,感慨系之,徒有一曲“海峡两岸两安平”的悲情壮歌,从心底荡起幽思的波澜。
我怀想着郑成功生活过的家园,曾经的水榭亭台、玉阶彤庭,应是多么的富丽堂皇。这不仅因为我是安海人,而对另一位故乡先辈仰望的眼光,身影岿然,情有独钟。更因为在我的心目中,郑成功是闽南风土养育的豪杰,是抗清烈火淬炼的赤子,他与安海有着特殊的关系,自是其他地方不能替代的。
郑成功是安海人的骄傲,其爱国主义精神是代代相传的财富。然而,郑成功并不仅仅属于安海。他重整义旗,誓图恢复明室,驱逐外夷,把宝岛台湾收回华夏的版图,却过早地燃尽自己年轻的血液,英年早逝;但他用短暂的生命火光,照耀东南的半壁河山,威镇台疆海域,真是让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这座滨海的小城,弹丸之地,演绎着枭雄世家几代人的故事。
郑成功成长于斯,生活于斯,战斗于斯,安海遂成为其“反清复明”的根据地。郑氏祖孙三代驻留其间,搏风击浪,铁马金戈,恩怨情仇,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总是与安海相牵连,从而辐射出巨大的震撼力……
我在郑府遗址的街巷里转悠,恍若有一阵阵的潮音袭来,涤洗了朱门巨室的诗韵剑气。
这里高高矮矮的宅舍,大都是利用残砖碎石来垒墙砌壁。这种“出砖人石”的民居随处可见,即使是大厝豪宅也不例外,形成旧街老巷的建筑特点。也有水泥浇筑的番仔楼,或是更现代化的楼房,毗连相挨,参差其问,不时透出一凿新旧交替的气息。
……
在巷口处,我看到一座弃用的碉楼,耸峙的石墙上,苔藓斑驳,活像一个披甲戴盔的老兵换岗接哨后,悍守着一方乡土的红尘往事。这是旧时民间防匪御盗的工事,虽然睁开的枪眼里,已经没有犀利的眼光,但还是给人一种乱世战场的意象。
源泉境的境主宫古地犹存,作为一个地域的挡境之神,蕴含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情感。因为郑府曾是抗清的大本营,历史上的兵连祸结,使生活在这里的民众,长期以来对“平安”有着强烈的祈求,以至于对护境佑民的神灵,保持着一种虔诚、一种敬畏。
如果赶上端午节,这里会举行采莲的活动,为古代农耕文明的流风余韵,还有很多原生态的遗存。是日,民众抬着龙王头绕境巡游,迎神赛社,擂鼓筛锣,踏歌嗦哕嚏的咒语,以为驱邪祛魅、趋吉纳福。
此习俗由来已久,有晋人南迁、中原传人的说法。据史料称,郑芝龙受明朝招抚后,曾组织大批闽南沿海的民众,渡海到台湾开发。接着,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率领数十万军民移居台湾。直至施琅平台,统一祖国,也带数万军民到台湾。故乡端午节的嗦哕嚏习俗,也被迁移的民众带到岛上。
进入清代以后,安海嗦哕嚏习俗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头戴红缨虏笠的铺兵也加入活动,成为象征异族统治的角色。同样变化的花婆手挽的红扁篮里的花,以前是各色各样的时鲜香花,现在却悄然地被换为玉兰花,孤芳独秀,群英失色。
这是安海人历经“迁都”的危难,深感二十余年的放逐,国破家亡,这竟然与爱国诗人屈原的遭遇相似。就借《九歌》中的诗意,馈送古名为“木兰”“辛夷”的玉兰花,以其“虽九死而犹未悔”的人格力量,效仿先贤,警醒自己。如今,采莲送玉兰花的俗例仍在流传,如此的斯文和壮烈,前后相继,传承着独特的节操与风骨,亦升华一个民族的灵魂。
这种乡里迓鼓,是民间信仰的宗教符号,兴国爱民,普济群生,延续着《太上洞玄灵宝真文》等道教经典的真谛,香火依旧旺盛,蔚成风气。
时光的辐轮,无声地转动,日复一日,不知滚过多少岁月的征程。
我已找不到任何相关郑府的实物,一切都随海风而飘散。我在钩沉史实之外,感慨系之,徒有一曲“海峡两岸两安平”的悲情壮歌,从心底荡起幽思的波澜。
我怀想着郑成功生活过的家园,曾经的水榭亭台、玉阶彤庭,应是多么的富丽堂皇。这不仅因为我是安海人,而对另一位故乡先辈仰望的眼光,身影岿然,情有独钟。更因为在我的心目中,郑成功是闽南风土养育的豪杰,是抗清烈火淬炼的赤子,他与安海有着特殊的关系,自是其他地方不能替代的。
郑成功是安海人的骄傲,其爱国主义精神是代代相传的财富。然而,郑成功并不仅仅属于安海。他重整义旗,誓图恢复明室,驱逐外夷,把宝岛台湾收回华夏的版图,却过早地燃尽自己年轻的血液,英年早逝;但他用短暂的生命火光,照耀东南的半壁河山,威镇台疆海域,真是让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这座滨海的小城,弹丸之地,演绎着枭雄世家几代人的故事。
郑成功成长于斯,生活于斯,战斗于斯,安海遂成为其“反清复明”的根据地。郑氏祖孙三代驻留其间,搏风击浪,铁马金戈,恩怨情仇,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总是与安海相牵连,从而辐射出巨大的震撼力……
我在郑府遗址的街巷里转悠,恍若有一阵阵的潮音袭来,涤洗了朱门巨室的诗韵剑气。
这里高高矮矮的宅舍,大都是利用残砖碎石来垒墙砌壁。这种“出砖人石”的民居随处可见,即使是大厝豪宅也不例外,形成旧街老巷的建筑特点。也有水泥浇筑的番仔楼,或是更现代化的楼房,毗连相挨,参差其问,不时透出一凿新旧交替的气息。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