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185637
内容简介
电视从诞生以来,就以靠前的范围和深度介入人们的生活,颠覆传统的主体性构建模式。电视传播中受众的主体性是交叉主体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主体性,是通过对社会领域的标准化和对私人领域的社会化而实现的人的主体性。因此,探讨电视传媒与受众的主体性,是当下传媒理论中关注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向培凤著的《电视传播与受众的主体性构建(精)》着眼于哲学上人的主体性,综合运用哲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分析方法,结合翔实的案例数据,对电视传播与受众的主体性构建进行了深入探讨,不仅从主体和客体概念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分析了传播属性与人的主体性的关系,而且重点阐发和分析了电视传播与受众的主体性构建特征、主体性构建机制和现实途径。
目 录
●绪论
● 主体性――从哲学视角到传播学视角
●一、主体与客体
●二、主体性与人的本质:从哲学视角到传播学视角
●三、传播属性与主体内在规定性
●1.传播的属性与人的主体性
●2.主体规定性与传播
●第二章 电视传播与受众主体性构建特征
●一、主体发展的新空间
●1.感官比例的改变和主体性的发展
●2.电视传受关系的本质是主体间性
●3.新媒体的出现对电视受众的主体性提出挑战
●二、电视受众主体性的表现特征
●1.交叉主体的形成
●2.双重消费主体的形成
●3.通过社会领域的标准化和私人领域的社会化来影响人的主体性
●三、电视受众主体性的典型误读:电视消解主体
●第三章 虚拟主体与电视受众主体性构建机制
●一、虚拟主体的确立
●1.整合日常生活
●部分目录
● 主体性――从哲学视角到传播学视角
●一、主体与客体
●二、主体性与人的本质:从哲学视角到传播学视角
●三、传播属性与主体内在规定性
●1.传播的属性与人的主体性
●2.主体规定性与传播
●第二章 电视传播与受众主体性构建特征
●一、主体发展的新空间
●1.感官比例的改变和主体性的发展
●2.电视传受关系的本质是主体间性
●3.新媒体的出现对电视受众的主体性提出挑战
●二、电视受众主体性的表现特征
●1.交叉主体的形成
●2.双重消费主体的形成
●3.通过社会领域的标准化和私人领域的社会化来影响人的主体性
●三、电视受众主体性的典型误读:电视消解主体
●第三章 虚拟主体与电视受众主体性构建机制
●一、虚拟主体的确立
●1.整合日常生活
●部分目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