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86053
莲花河 2
长河 5
通惠河 8
金水河 13
筒子河 16
护城河 18
元大都护城河 21
坝河 23
萧太后河 26
玉河 29
菖蒲河 31
转河 32
南、北旱河 34
元代金水河 36
泡子河 38
大明濠 40
龙须沟 41
月牙河 43
永定河 45
温榆河 48
潮白河 51
凉水河 53
妫水河 56
永济渠故道 58
漷县护城河 60
玉带河 61
方氏渠 62
丁家滩灌渠 64
城龙灌渠 66
目录
章
河渠故道
第二章
园林湖泊
莲花池 70
什刹海 72
北海 75
中南海 78
紫竹院 81
昆明湖 84
静明园 87
未名湖燕园 89
玉渊潭钓鱼台 91
玉渊潭 93
樱桃沟(周家花园) 95
萃锦园 97
宋庆龄故居 99
棍贝子府花园 102
龙潭湖 104
青年湖 105
柳荫湖 106
人定湖 108
南海子地区 109
西海子公园 112
金中都太液池遗址 114
延芳淀 116
高水湖 118
养水湖 120
太平湖 121
西小海 122
京华水韵——北京水文化遗产
IV
第三章
桥闸设施
第四章
泉池古井
卢沟桥 124
永通桥 127
朝宗桥 130
琉璃河石桥 132
运通桥 135
广济桥 137
金水桥 139
北海大桥 141
万宁桥 143
银锭桥 146
德胜桥 148
高粱桥 150
永安桥 152
陟山桥 154
濠濮间七折曲桥 156
绣漪桥 158
颐和园十七孔桥 160
谐趣园知鱼桥 162
寅辉城关桥 164
德陵五孔桥 165
金龙桥 166
南岗洼古桥 168
长阳桥 170
四柏一孔桥 172
宝胜仙桥 174
万善桥 176
草桥遗址 178
漷县十三孔桥 180
土桥及水兽 182
烈虎桥 184
汉石桥 186
积善桥 188
三家店公路桥 190
勺园娄兜桥 192
马驹桥 194
牛郎桥和织女桥 196
天桥 197
金门闸 199
广源闸桥 202
西城闸 204
澄清闸 205
庆丰闸 207
平津闸 210
普济闸 212
铁棂闸 214
永定河庞村石堰 215
牛牧屯潮白河海墁 217
永定河堤防 219
玉泉山诸泉 222
白浮泉遗址 225
万佛堂孔水洞 227
盆窑清泉 229
珍珠泉 230
黑龙潭(延庆) 232
红龙潭 234
黄龙潭 235
青龙潭 236
韩家潭 237
黑龙潭(西城) 238
清厂潭 239
北京圣泉山古(斜)井 240
古北口三眼井 242
石景山古井 244
金阁寺双眼井 246
李辛庄古井 247
通州文庙古井 248
酸枣岭老井 249
南口村立交桥井 250
目录
V
第五章
祠庙遗址
参考文献 304
汇通祠 260
都龙王庙 262
广源闸龙王庙 264
通州三教庙 265
里二泗佑民观 267
北关龙王庙 270
下花园龙王庙 271
东红寺龙王庙 273
西五里营龙王庙 274
黑龙潭龙王庙(黑龙庙) 275
黄龙潭龙王庙 276
仙人洞 278
南新仓 280
禄米仓 282
北新仓 284
皇木厂 286
张家湾古城遗址 288
石坝和土坝码头 291
清末自来水厂 293
通县发电厂自来水塔 295
元大都下水道遗存 297
西周遗址——陶水管 298
皇木厂古槐 299
金中都南城垣水关遗址 300
“水门”西直门 302
大铜井 251
龙头井 252
回龙观古井 253
大运南仓古井 254
北关石井沿 255
漷县三井 256
马驹桥四眼井 257
《幽州赋》中对幽州(今北京)的描述是:“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
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的确,北京所处之地实属风水宝地,西部为西山,属太行山脉;
北部和东北部为军都山,属燕山山脉;太行山与燕山在南口附近的关沟交会,三面山脉合
围而成富庶的“北京湾”。
“北京湾”和丰沛的水资源携手,为北京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从早的燕蓟都城,到明清的北京紫禁城,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北京城一直是“临水而建,
依水而居”。
水为北京城市的发展提供着资源的保障,同时也在“润物无声”的存在中滋润着城市
的灵魂,孕育着城市优雅的气质。
与南方城市河湖的“弥漫”与“秀巧”比起来,北京的河湖宽广奔放、壮阔气派。在
这略显粗犷的山水河湖之中,大大小小的园林星罗棋布。金代利用莲花池营建了同乐园、
琼林园,在西山修建“西山八院”,在北海辽代园林的基础上建成了太宁宫;元代在北海、
中海周边建筑皇家园林“西苑”;明代依托元代飞放泊,修建大型游猎园林“南囿”;清代
以后,皇家园林的建设进入鼎盛时期,清代帝王利用西山散布的河湖,兴建了宏伟的“三
山五园”,“紫竹行宫”“钓鱼台”也在这一期间建成。由此,北京成为北方园林多的城市。
这些园林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城市的面貌,让这座古城在艺术层面得到了
大限度的升华。
北京城的水,不仅是人们生命的源泉,同时也是交通的命脉。以水为体的漕运始终是
北京发展的血脉所在。无论是金代的中都城、元代的大都城,还是明清的北京城,无不依
靠漕运而发展壮大。
水,不仅改变了自然环境,维系了城市运行,美化了城市面貌,同时也潜移默化地造
就了这座城的习俗、文化甚至信仰。街坊巷道的溪流、胡同内外的水井以及散布在各处的
龙王庙、水神庙,使得水在成为一种生活资源的同时再次升华,走进了众多才子的诗词文
章当中。河流水系、皇苑湖泊、府邸园墅、名泉古井……与之相关的词句描绘出了北京的
水韵,也充分诠释着这座城市的人杰地灵。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如今,北京这座城市和水的“情缘”已成往事,
这些“水城韵事”早已积淀成一种斑驳的痕迹。古老的河道湖泊、沧桑的桥闸设施、沉淀
记忆的泉池古井、透着神秘气息的祠庙碑刻……这些散落的水文化古迹见证着北京和水的
缠绵往事,承载着一份“水城”的古老记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
研究价值。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批珍贵的水文化遗迹,改变目前它们“有人保护,无人过问”
序
京华水韵——北京水文化遗产
II
的尴尬状态,我作为负责人申请了北京市*特色资源库——北京水文化遗产项目和北京
建筑文化研究基地重点项目。
一年多的时间里,团队成员查阅文献、搜集北京现存水文化遗产资料,并通过实地调
研、拍摄图片记录下了这些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后,调研结果汇成文字,也
才有了今天本书的面世。
我们希望通过此书的出版,能让这批几近凋零的水文化遗产走进大众的视野,吸引更
多的人关注北京水文化遗产,了解古都和水的“往事”,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尽自
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由于目前对遗产现状评估尚缺乏权威的定量评估标准,所以本书对遗产现状的描述只
能停留在“定性”层面,不免会含有一些主观色彩。若因此给读者带来不便,还望多多谅解!
本书收录水文化遗产一百五十多处,实地调研遗产点一百四十多处。大量工作由北京
建筑大学“新型环境修复材料与技术课题组”的水文化遗产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其中,研
究生周坤朋和王鹏老师负责整体工作的贯彻执行,本科生宿玉、刘烨辉、吴礞、赵大维负
责遗产点调研及图文编辑,朱娜、赵晨曦、及晓彤、张玙璠进行了资料的整理,胡潇白和
潘悦也参与了其中一部分工作。这些同学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向他
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感谢北京市*特色资源库建设项目(2016)、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
才引进与培养计划和创新团队与教师职业发展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
(CIT&CD201404076)、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重点项目的经费支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
社袁琦编辑为本书出版付出的心血。
此外,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参考了众多业内专家和学者的著作,也正是基于这些前辈的
研究成果,本书才得以顺利完成,在此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浅思简言,文采粗拙,书中不当之处,还请前辈、同行学者及读
者予以斧正!
王崇臣
于北京建筑大学
2017 年3 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