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13146694
2.4年101城,在每一座城池刻下诗意的足迹,反复思量这里的人文、历史、艺术,抑或生命的感悟、成长的经历和情感的趣事。
巴黎是一个穿着长裙、脚踩一双精致的平底鞋,在夏日有蝉的梧桐树下散步、手上还拿了一本艺术史书籍的文艺女青年;
威尼斯是一个年近中年却风韵犹存的丰满少妇,浓妆艳抹的脸和黑色的连衣裙弥漫着荷尔蒙的气息;
布鲁塞尔则是一个文静又老实的小学妹,五官精致,性格温顺,属于人们传统意义上的学霸;
布拉格是位冷眼的长腿美女,每次她走过都会引来超高回头率;
巴塞罗那是个热情奔放的拉美女孩,皮肤不那么白,身材也相对娇小可爱,是大家的开心果和调皮精灵;
……
少小离家,从呼伦贝尔草原到欧罗巴大地,他的慢船始终划向远方。
俄罗斯、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捷克,
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匈牙利,
斯洛伐克、波兰、丹麦、法国、西班牙、安道尔,
……
下一站?
4年101城,
在每一座城池刻下诗意的足迹,反复思量这里的人文、历史、艺术,抑或生命的感悟、成长的经历和情感的趣事。
足迹
•欧洲的细节•
食为天
集市
广场
教堂
城堡与贵族
河与桥
我喜爱的画匠们
美术馆
•荷兰的细节•
时令
奶酪
幸福的荷兰人
节日
叛逆的大家闺秀——阿姆斯特丹
他乡即故乡——鹿特丹
小城大事——莱顿
•法国•
巴黎之生如夏花
名家眼中的巴黎
巴黎的深秋与初冬
电影中的巴黎
尼斯谈吃
圣保罗 德 尼旺斯
色当城堡酒店二三事
•德国•
慕尼黑的“难民营”
德累斯顿今与昔
背包客和穷游——罗腾堡
故乡是一首难以言诉的长诗——海德堡
那些文艺的帝王们——新天鹅堡
拙劣的行者
勇敢,舍柏林其谁?
•瑞士•
在瑞士的一周
在日内瓦遥想博尔赫斯
•波兰•
以肖邦的名义——克拉科夫
行走在奥斯维辛
永恒的忧伤——华沙
•奥地利•
童年的回忆——维也纳
给父亲——萨尔茨堡
•西班牙&葡萄牙•
病中巴塞罗那
大西洋的尽头与欧洲历史——辛特拉
颓败的城市温情——里斯本
•比利时•
“小国”比利时
压抑的布鲁日
追忆滑铁卢
钻石之都——安特卫普
•意大利•
闲谈罗马
永远威尼斯
女汉子的时代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么——米兰
家之所在——托斯卡纳
沟通不一定需要语言——锡耶纳
闲散在胖子之城——博洛尼亚
但丁的家——佛罗伦萨
•欧洲袖珍国巡礼•
游荡卢森堡
上帝的办事处——梵蒂冈
安道尔
圣马力诺
列支敦士登
摩纳哥
•开往东欧的列车•
如火布达佩斯
当我谈斯洛伐克时我谈些什么——布拉迪斯拉发
波西米亚的印记——捷克布拉格
我是来旅行的么——克罗地亚萨格勒布
欧洲的后花园——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
•在路上•
三次搭车行纪
曾经属于我的童话——丹麦哥本哈根
•后记•
姐姐的话
我和苗苗虽然是旁系血亲,但却情同手足。在我的记忆里,弟弟小的时候很外向,喜欢讲故事,每当大人让他表演一段时,他都会很享受地站在我们面前,很有文艺范儿地将两只小手背在后面,滔滔不绝地开始表演。他很有模仿和演讲天赋,能把每个人的特点都惟妙惟肖地模仿一遍,站在台上讲故事时更是绘声绘色,像个“小大人”一样,眼神和话语中总是充满了自信和说服力。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他不再喜欢说话和表现自己了,甚至变得有些羞涩。直到不久前,当他将这本书稿发给我时,我才明白原来他一直都在观察着这个世界,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长大后的他用属于自己的方式沉默而又安静地洞察着周遭的一切。
四年前,苗苗怀揣着梦想,带着大家的祝福踏上了他的欧洲之路。几年的时间里,我们眼中的苗苗,确实成长了,也成熟了,而一个男人的成长与成熟,总是要经历磨练,经历爱情,经历生活,甚至经历一些“心魔”。这些都是一个男人完成自我成长的重要养分。
在书中,我感受到弟弟对“家”和“故乡”的依恋。作为一个生长在呼伦贝尔草原的俄罗斯族人来说,他的确有理由为那片土地和他的血统而骄傲。然而,迷恋故土的他却一直在走向一个又一个的远方。这些远方和一些曲折的经历也渐渐让他成了一个有故事的人。现今,弟弟将他这四年的旅欧经历和盘托出。每篇文章中单个的语句并非那么闪亮璀璨,但这些朴素的句子和真实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便产生出一种无可言说的境界。这些国家和城市在我早年读书时也去过,但我却没有他这样用心地做这些笔记,导致现在记忆里很多画面已像雾里看花。
在书中,你能感受到他一路上观察、感受的轨迹。即便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他也是站在一个更大的社会视角来阐释的。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态度,深深地触动着我。这本书不仅是他几年旅欧生活的记录,也是他20多年的生命感悟。书中,他写到这“为期四年”的旅行中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有些是擦肩而过,有些在他的生命里留下了不可抹去的痕迹。这些人让他学会了坚持、坦然、淡定、热爱生活以及陪伴。
我很庆幸我弟弟是个真正的追梦者。记得荣格说:“太认同外在标准,就会套上一个摘不下来的人格面具。在这面具下,真实的自己就会被深深地压抑。”弟弟少年时就弹得一手好钢琴,读高中时,他又迷上了架子鼓和萨克斯。然而,不像很多“伪追梦者”,只会不付出地做一些白日梦,弟弟从小就是一个敢做敢当的人,用他“温柔”的方式去坚持内心的那份热情,直到被我们“安排留学俄罗斯”。而强扭的瓜是不甜的,一年半后他选择放弃留俄读书的机会,回到原点,重新选择和开始。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浪费了很多时间,走了太多的弯路,可现在回首来路,我发现那些他走过的“弯路”终都变成养分回头来滋养着他。没有关系,所有质的变化都是量的积累。他在书中写道:“对于我这么一个不想当老板、不想当官、不想赚大钱的‘胸无大志’的人来说,这里真的再适合我的个性不过。我只追求着中产文艺的小生活,用赚来的钱去养心,完成自己心里的一个个小梦想。”这段话令我印象深刻,他平静地接受了现实世界中的种种,而心中始终抱有单纯的追求。弟弟从没有让这些追求和梦想在时间的阁楼上腐烂,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衷。前些天与他微信聊天,他说从自己梦想走遍欧洲,到真正旅行走过这些国家,再到这本书的诞生,已经过去了将近七年时间。我想,这本书来自他平日里一点一滴的积累,这也是弟弟完成的属于他的梦想之一。靠着一份坚持,他做到并完成了!Im so proud of you!
书中有很多我非常喜欢、读了又读的段落,其中一段可称挚爱:“如果把欧洲各个城市都比作一个女子,那么我觉得:巴黎是一个穿着长裙、脚踩一双精致的平底鞋在夏日有蝉的梧桐树下散步,手上还拿了一本艺术史书籍的文艺女青年;威尼斯是一个年近中年但风韵犹存的丰满少妇,浓妆艳抹的脸和黑色的连衣裙弥漫着荷尔蒙的气息;布鲁塞尔则是一个文静又老实的小学妹,五官精致,性格温顺,属于人们传统意义上的学霸;布拉格是位冷眼的长腿美女,每次她走过都会引来超高回头率;巴塞罗那是个热情奔放的拉美女孩,皮肤不那么白,身材也相对娇小可爱,是大家的开心果和调皮精灵;维也纳和华沙整天泡在一起,这两个文艺小清新女生有很多共同的嗜好和话题,而她们又觉得旁人完全不懂她们的思想,也不需要旁人懂得。而阿姆斯特丹,就是那个传统意义上的坏女孩——有着一个龙纹身的花臂文身,抽大麻和致幻剂,情人无数,喜欢开着敞篷车呼啸而过。不过这位龙纹身女孩也一定是引人注目的一个。或许她就是威尼斯那个‘丰满少妇’的青春时代,也难怪,人们都称阿姆斯特丹为‘北方威尼斯’嘛。”他捕捉到了每个城市的灵魂,以他的方式与每个城市都进行对话。
为了与家人分享他的感受,每到一个地方,弟弟都会给家人寄来明信片。几句简单的问候,几句现状的描述是那么的温暖。写这篇序的时候,我将它们都拿了出来,一张一张地回味。我喜欢的三张,分别是弟弟从巴黎、威尼斯和罗马寄来的,都是我爱的黑白风格,有一丝诗意,也有一丝忧郁。
2012年10月25日,他从巴黎寄来的明信片上写到他搭车的经历:“我觉得,搭车就是一次又一次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守望希望的过程。我想守望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一课。”
2013年8月17日,他从罗马寄来的那张明信片这样写道:“莹姐,罗马感觉不是很适合你,因为太粗犷,我选了张柔的。每次旅行都会对一些新的领域产生兴趣。那些情感上挚爱的事,八成回去后会好好学习的。这次是要研究纪实摄影,意大利的各种艺术,还想把旅行的事都写出来。”
从威尼斯寄来的明信片是一艘黑白的贡多拉船,很安静地停靠在家门口,后面写着:“我好爱威尼斯,这里有我要的那种feeling!心里很感谢,庆幸这半年来你给我的支持。现在回想,年初时真的无法想象能熬到现在,并成功完成学习,自己走到这。人的精神是个古怪的东西。”在《病中巴塞罗那》一文中,苗苗也提到了“心魔”一事。当时的学业和生活让他一度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远在国内的亲人无法给到他所需要的帮助。而实践证明,能治愈他自己的也只有他自己。那是一场与内在自我的战争。而我觉得那更像是他的成人礼。虽然蜕变期是煎熬的,但经历了精神方面的成人礼,他便从一个男孩变成了一个男人。
在写这篇序时,国内即将推出二孩政策,网上很多段子描述80后的不易,可其实,相比之下,我们的父辈又曾有多少选择?他们那一代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被安排的,个体的声音被压抑,被忽视,一片可怕的安静。我们这一代不知道要比他们幸福多少倍,而主要的就是我们有了选择的权利。苗苗选择安顿在荷兰。记得刚去荷兰的前两年,他还没有这个想法,很肯定地说毕业后要回国。现在的选择,我相信是成熟的选择,荷兰这个自由的国度更适合他的个性。记得2013年,我和我先生去荷兰看望苗苗时,他完全吃不惯奶酪,而今天,奶酪已经变成他有日子吃不到会去想念的食物。这个世界不变的就是变化。我相信有一天,他也会从容地去接受他儿时的缺陷,他认为他性格里一直缺少的那些:不听话,自由,嬉皮精神,因为我认为自由不是不管不顾,自由不是逃避责任,自由不是永远在路上,那些都是表面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来自内心:做一份能带给你快乐的工作,恪守一些自己认为正确的原则,不断地在自己内心寻找力量,因为真正的自由就在那里。
罗腾堡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罗曼蒂克之路上,是一座保存完好的13世纪古城镇。整个罗曼蒂克之路上都是古色古香的德国小镇,维尔茨堡、罗腾堡、丁克尔斯比尔、奥格斯堡等,终点是德国南部著名的天鹅堡。整个罗曼蒂克之路如果说是德国的一串精美项链的话,罗腾堡就是这项链上的珍珠。
还有一个杯酒劝兵的故事。中世纪“三十年战争”期间,罗马的特里将军带领军队包围了罗腾堡,罗腾堡面临一次覆灭的危机。攻城的时候,特里将军突然心血来潮,说如果有人喝酒赢了他就撤兵。老市长努休挺身而出,一口气喝下三公升多,罗腾堡因此得以解围。这也是我喜欢欧洲的地方,中世纪虽然思想黑暗,但贵族和骑士的风度永远都在。和中国春秋时候一样,打仗打的是浪漫,是君子之交,是高贵。
整个罗腾堡被城墙包围,里面是保存完好的中世纪街道和建筑。几乎全部的建筑都是棕红色鱼鳞状的瓦片,窗台上有永不凋谢的鲜花,站在教堂的钟楼上远望,美得像童话故事。不好的地方是这里已经基本没有居民居住,即便有也居住在老城中心以外,所有的店铺都变成了游客的商店。我一个人在这里游荡了将近两天,没找到同伴,主要是住的青旅空空如也,6人房间里除了我只有一位美国大叔,打了照面后也没怎么聊过天。这时候正是我长距离背包行的开始阶段,始终一个人行走也难免觉得孤独。记得张楚有首歌名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不过我心里倒是很开心,因为越来越感觉当时的我找到了那种旅行的状态。
何为旅行的状态,我自己对它的解释是:一个人背包上路超过一周以后,旅行已渐渐变成了你的一种生活常态,遇见很多人,留下些许故事和记忆后瞬间永别。到这个时间点,所去的地方、所住的城市、所拍的照片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你心里清楚:“再怎样的风景都是那样,无太多期许亦无太大压力。”整个人是真正完全放松的状态,随便把大包往什么地方一放,爷什么都不想,怎么舒服就怎么过。而这种心理状态在平日里是怎么都不会有的,至少平日里你还会纠结晚餐吃什么这种问题。
我早晨的时候一个人登上罗腾堡外城的城墙,一个人静静地走。虽然觉得自己有这种心态,但依然有两件事让我觉得困惑。
一是来一座城市的意义。同样是来到这座城市,我到底在这里有什么收获,除了所有人都看到的千篇一律的风景外,我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什么,这座城市又会给我留下什么。起初的那些年,我把这一标准定为拍照。用纪实摄影的街拍方式记录下我眼中的城市和感觉,并给每一个城市想一个主题,这便是一种相互的意义。不过现在的我逐渐放弃了这种执著的想法和追求。现在我觉得,去一座城市并没有所谓的意义,意义是自己给自己设的框架和束缚。对我而言,如果一定要说现实的意义,便是旅行让我的拖延症不治而愈了。
二是嬉皮的精神。那是我所向往和奢求的一种状态,但它好像并不存在于我的体内。那种嬉皮精神就像在青旅遇到的很多欧美青年一样,他们身上有《在路上》的影子。那是我所羡慕的一种状态。他们不把照片当回事,甚至应该说,他们都不把旅行当回事。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漫无目的地挥霍着时间,只是为了活得开心一点。他们一直睡到下午以后才懒洋洋地起身,眼神迷茫地打量一下四周,再去点支烟,找点吃的。
“我一辈子都喜欢跟着让我有感觉有兴趣的人,因为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些平凡的东西,而是像奇妙的黄色罗马烟火那样不停地喷发火球、火花。”——凯鲁亚克《在路上》
可我似乎始终都和这种精神有着某种距离感。写《迟到的间隔年》的东东认为,除了英语的因素外,性格不够开朗是主因。细细想来是有道理的。而决定性格的因素是自己的内在,俗话说“三岁看老”。童年的时候缺少什么,终其一生你都在寻找那种缺失。我始终都在寻找那种不听话、自由、嬉皮笑脸面对人生的态度;或许终了一生都不会找到,因为那种心态根本不曾存在于我体内。因为我内心深处知道我缺少这些东西,所以潜意识地希望做一些事情展示给别人看,好像是想告诉别人:我也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你看!这和狒狒站起来咆哮其实是一个道理。这种看似徒劳的寻找,有时候亦会在冥冥之中成为推动生命前进的永动机。
“在远方,因为有希望所以原谅了所有的过往。”我想旅行这片阿司匹林伟大的效力便是如此。在罗腾堡,我不仅吃了这一片“旅行阿司匹林”,还次吃了德国猪肘和罗腾堡特有的“snow ball”。虽然以后的这几年中,时常和朋友开车或因工作需要前往科隆和杜塞尔多夫,也吃过很多次猪肘,但罗腾堡那次一个人吃掉整个1公斤的猪肘的记忆始终是深刻的,我吃到后的时候一直对自己说“老子一个月都不吃猪肉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