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盒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42901
★从战争中汲取经验、启迪智慧
★海军空战英雄高翔,国防大学教授马骏,军事专家赵宗九、房兵等倾力推荐
★推动新时代强军之路,拥抱中国人的星辰大海
本系列丛书共分为7册,分别为:
(1)《百战归来:名将的成名战法》
(2)《空战英豪:王牌飞行员的天空》
(3)《决战大洋:传奇舰长的海战》
(4)《大浪淘沙:消逝的经典兵器》
(5)《经天纬地:不可不知的战场环境》
(6)《威武外挂:古今军队的服饰标示》
(7)《师出有名:武器装备的命名》
其中《百战归来:名将的成名战法》讲述了古今中外著名将领们所参与的著名战役,并对战役战法进行详解;《空战英豪:王牌飞行员的天空》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空战英雄的故事;《决战大洋:传奇舰长的海战》讲述了从古至今的著名海战及海战指挥官;《大浪淘沙:消逝的经典兵器》讲述了那些曾经在战场上耀眼过,但现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经典武器;《经天纬地:不可不知的战场环境》对军迷广为关注但市面书籍较少的战场环境导致战役成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威武外挂:古今军队的服饰标示》向军迷展示了从铠甲时代到近代统一军服的历程及军服的发展;《师出有名:武器装备的命名》则介绍了中外曾经和现在装备的一些武器的命名及外号等。
百思不得其解
——超级奇葩的武器命名
每个国家都有为本国武器起名字的固定套路,命名的基本标准之一,是响亮大方、便于识别,有时还要考虑威慑效应。然而,世界各国武器装备中,偏偏起了一些非常奇怪的离谱名字,有的听起来好吃,有的听起来好玩,有的听上去甚至是无厘头,其命名缘由让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
武器中的“吃货”
在中国第二艘国产航母下水时,新航母命名的问题就让网上很多军事发烧友操碎了心,最终,荣登榜首的名字竟然是一道食材——“皮皮虾”,甚至还惊动了国防部发言人,尽管这只是网友掀起的一朵小浪花,却总感觉像是跑错了“舌尖上的中国”片场,不得不让人感慨“吃货”魅力之强大。事实上,盘点世界各国军队,还真就发现一些以食物命名的武器。
意大利人的“龙虾”。龙虾是中国人餐桌上的最爱之一,无论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海鲜餐厅,还是夏日街头小巷随处可见的撸串摊位,从来都少不了龙虾的身影。令人吃惊的是,意大利二战后一款海军装备,竟然就以这个吃货命名。而且,意大利海军中的“龙虾”是个舶来品,其源头是英国二战后发展的Ham型扫雷艇,在英军中全部以英国境内“ham”结尾的乡村、城镇来命名,从1953到1960年,英国皇家海军总共建成93艘该艇。意大利海军于1957年引入Ham型扫雷艇技术,其本土自造版本命名为“龙虾”(Aragosta)级,主要用于对付近岸、河流、海港等浅流水域的水雷,先后建立了20艘,分别编号为M5450—M5469。
战斗民族的“甲鱼”。甲鱼汤是中国人餐桌上的硬菜,据说有大补气血的食疗功效,野生甲鱼更是被吹捧上了高价位。出人意料的是,被称为战斗民族的俄罗斯也非常好这一口。前苏联军队装备最早的一种反坦克导弹,中文译名就叫“甲鱼”。该导弹型号为AT-1,苏军代号为3M6,该导弹弹径140毫米,长1160毫米,全重22.25千克,战斗部5.5千克,射程为400米—2500米,采用短圆柱形弹头,头部呈锥形,无鸭式前翼,尾部有“十”字形三角弹翼,翼后有空气扰流片。该导弹自1961年起装备苏军摩托化步兵团属反坦克导弹连,1964年装备华约国家军队,南斯拉夫、埃及、叙利亚和阿富汗等国也均有装备,曾经伴随埃及军队参加过第四次中东战争。“甲鱼”由于导弹体积大、飞行速度慢,且操作不便,在苏军中很快就被小型化的AT-3所取代。
难吃的英国“海参”。海参是一种海洋棘皮动物,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和人参、燕窝、鱼翅齐名的珍品食材,据说有提高记忆力、延缓衰老、防止动脉硬化等功效。但就是这种肉虫子一样人畜无害的吃货,竟然成了英国舰空导弹的命名。上世纪50年代末,随着英国第一款“郡”级导弹驱逐舰的建造,英国海军开始设计发展其配套舰空导弹。英国人先后投入了十几年时间,耗资7000万英镑,终于开发出了GWS.1舰空导弹,命名为“海参”(有时翻译为海蛞蝓)。从性能指标看,该导弹采用固态推进器发射、液态燃料发动机续航,战斗全重2080千克,长6米,内径420毫米,翼展1.44米,射程却只有的27千米,飞行速度不足1马赫,和同时代美国海军射程120公里的“黄铜骑士”导弹相比,简直无法望其项背。更要命的是,“海参”庞大而臃肿,复杂而笨重,再装填速率缓慢,每次仅能对付一个目标,对低空掠海目标基本来不及反应,作战效能实在“感人”。
在1982年的马岛战争中,装备“海参”的3艘“郡”级防空型导弹驱逐舰,只进行过无制导的威慑性射击,不仅未能帮助友军击中一个来袭目标,3艘载舰中的2艘反倒被阿军击伤,验证了“海参”舰空导弹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软体动物。战争结束后,连向来讲究绅士风度英国人也顾不得脸面了,很快就把“郡”级导弹驱逐舰和“海参”踢出了军队,为这个吃货的军旅生涯匆匆画上了句号。
坦克中的“百货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一段时间,多炮塔坦克的发展甚嚣尘上,这是各国对坦克构型以及使用战术上所做的尝试。在当时那些脑洞大开的设计师眼里,坦克的创意本来就源自陆地巡洋舰,把巡洋舰上安装的多炮塔移植到坦克上,自然是最佳优化联合之选,这种拍脑门的想法,终于造就了二战前的一些奇形怪状的坦克创意。
1925年,英国的维克斯公司制造出了维克斯A1E1独立号重型坦克,以此作为突破壕沟的坦克,除了车体中央的炮塔以外还安装了4座机枪炮塔,目的是突破壕沟之后可以进行周边扫荡,这种设计震撼了各国的坦克制造业。美国、苏联等国家纷纷加入,竞相追赶这股“多炮塔神教”的发展潮流。
在参考英国独立式重型坦克的设计后,苏联自行设计出了“双炮塔”的T-26、“三炮塔”的T-28、“五炮塔”的T-35重型坦克并投入量产。T-35很快作为苏联装甲力量的象征,成为阅兵式上的常客,以向外界展示苏联生产复杂重型坦克的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成为全世界使用多炮塔坦克最多的国家。
但是,在参加过诺门坎战役和苏芬战争的苏军眼中,多炮塔坦克就是个“中看不中用”的样子货——为了安装复数炮塔,导致坦克越造越大、重量直线上升,机动力随之下降,而为了减轻重量,坦克就无法安装厚重装甲。同时,操作人员过多,也给坦克内部指挥带来混乱,内部空间的狭小也造成了维修困难的问题。因此,看似威风凛凛的多炮塔坦克,一上战场就原形毕露、被打成渣渣。
尽管如此,在T-35坦克之后,苏联设计师又拿出了下一代多炮塔坦克样车:SMK和T-100,他们都采用了多炮塔设计:一门45毫米副炮在前,一门76.2毫米主炮在后。看着这股“多炮塔”潮流渐行渐远,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不禁提出了质疑,“同志们,你们想在坦克里开百货商店么?”在最高统帅的干预下,苏联多炮塔坦克的“不正之风”总算是得到了遏制。
在苏德战争中,以“形象工程”著称的多炮塔坦克进一步暴露出了问题。以T-35为例,其平均装甲厚度仅11-20毫米,最厚处也才30毫米,难以抵挡当时主流的37毫米反坦克炮的攻击。而它搭载的大量火炮和机枪,由于射界受限,无法有效集中火力。结果,这些华而不实的“百货柜”被丢弃在战场的各个角落,变成了德军的战利品。
被苏军嫌弃的不仅是本国的“多炮塔神教”,连美国援助苏联的M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也在鄙视链之列。该坦克目标高大、装甲薄弱,奇葩的主炮位于车体上方,根本无法攻击侧面和后方的敌人。苏联坦克兵在驾驶这种坦克与德军交手时经常吃亏,德军的50毫米反坦克炮、37毫米小炮,都能对M3坦克的正面装甲造成威胁。驾驶M3的苏联红军经常连敌人都没看见,坦克炮塔就被德国人掀翻了。万般无奈之下,苏军给这种多炮塔坦克起了一个外号“七兄弟棺材”。到1942年,有了T34坦克的苏军,索性将M3全部转入后方二线部队,作为防御机动火力使用。这股奇葩的“多炮塔”歪风,总算是彻底终结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