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081519
编辑推荐
读史,指点古今政治文化的得失
读书,探寻走出现实困惑的蹊径
读世,冷眼记录亲历世事的感悟
读书,探寻走出现实困惑的蹊径
读世,冷眼记录亲历世事的感悟
内容简介
《放言有忌》分为三辑:读史,回溯中国和世界的重大政治、文化事件,多维度看待历史事件,评点古今历史政治文化的得失;读书,遍寻中外名家、经典,汲取智识,从书中探寻走出现实困惑的蹊径;读世,既有对“盛世修典”等热门事件的述评,又有对故人的追忆,冷眼记录亲历世事的感悟。
目 录
辑 读史历史学家所研究的过去,不是一个死的过去,而是在某种意义下仍然活在现在之中的过去。
历史的通感
独尊儒术与文化繁荣
豺狼当路,安问狐狸
何以文人不自由
晚明的体制性贪腐
利玛窦眼中的中国人陋病
从《封琉球》说起
人间何处有天国
——金田起义161年祭
与《水浒传》
天安门诗话
——重读《天安门诗抄》
普京是怎样清算斯大林主义的?
向格拉斯致敬
第二辑 读书只有读经典,才是单刀直入,取法乎上;只有读经典,才能直截根源,探骊得珠。
闲书购读瓜蔓抄
走近经典
历史观决定价值观
——从《汉武帝的三张面孔》说起
让逝去的巨人重新活现
——访《司马光新传》作者程应镠先生
复原官场亚制度的全景图像
纠正对宫闱史的误读
从探索之旅到再验之旅
且听海客放谈
新读海外名家书
通人之书与妄人之书
微书评留痕
漫话“通感”
“功夫在诗外”新解
第三辑 读世中国发生了许多载入史册的事件,这些事件一直影响到今天,与今天的社会状况有着不能割舍的因果关系。
《学习与批判》里的海上学人
高考1977:不应该仅仅是感恩
盛世修典
史书畅销既非幸事,亦是幸事
——答《社会观察》记者问
对国学的反思与取向
目送宗师去影
琐忆漆侠先生
书名联挽朱维铮先生
送别李培栋老师
与某两会委员论“黄色”书
迎接实话谢幕的时代
醉眼朦胧下的“盗梦空间”
夜看《梦立方》有感
历史的通感
独尊儒术与文化繁荣
豺狼当路,安问狐狸
何以文人不自由
晚明的体制性贪腐
利玛窦眼中的中国人陋病
从《封琉球》说起
人间何处有天国
——金田起义161年祭
与《水浒传》
天安门诗话
——重读《天安门诗抄》
普京是怎样清算斯大林主义的?
向格拉斯致敬
第二辑 读书只有读经典,才是单刀直入,取法乎上;只有读经典,才能直截根源,探骊得珠。
闲书购读瓜蔓抄
走近经典
历史观决定价值观
——从《汉武帝的三张面孔》说起
让逝去的巨人重新活现
——访《司马光新传》作者程应镠先生
复原官场亚制度的全景图像
纠正对宫闱史的误读
从探索之旅到再验之旅
且听海客放谈
新读海外名家书
通人之书与妄人之书
微书评留痕
漫话“通感”
“功夫在诗外”新解
第三辑 读世中国发生了许多载入史册的事件,这些事件一直影响到今天,与今天的社会状况有着不能割舍的因果关系。
《学习与批判》里的海上学人
高考1977:不应该仅仅是感恩
盛世修典
史书畅销既非幸事,亦是幸事
——答《社会观察》记者问
对国学的反思与取向
目送宗师去影
琐忆漆侠先生
书名联挽朱维铮先生
送别李培栋老师
与某两会委员论“黄色”书
迎接实话谢幕的时代
醉眼朦胧下的“盗梦空间”
夜看《梦立方》有感
前 言
自序
承蒙华夏出版社的抬爱,为我印行一册小书。自2011年我的《敬畏历史》印行以后,新刊文章已足以结集,体裁仍不外乎随笔与书评,题材还以历史为主打。其中,关乎宋代的文章多,准备另编专书;宋代以外的书评随笔大都辑入这册《放言有忌》。
书名“放言”,典出《论语·微子》:孔子说逸民虞仲、夷逸“隐居放言”。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旧注说:“放,置也。不复言世务”,也就是放置、放弃之义,“放言”也就是隐居不再说世事。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包咸注后说:“《中庸》云: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即此义也。”但中国的典故也真模棱两可,同一个刘宝楠,同一本《论语正义》,却征引李贤注《后汉书》“放言”,更倾向认为是“放肆其言,不拘节制”,还说“此解似胜包氏”。截然相反的两种解释,似乎都有道理,却折射出诠释者的价值取向:“放置”说的理由是,无道之世,不说话明;“放肆”说的理由是,“汉自中世以下,俗遂以遁身矫洁放言为高”。但无论何说,隐居遁身似乎都是“放言”的前提,否则身在官场,人属体制,不说话与乱说话,都是不被允许的。
笔者虽已从在编体制退出(至于那个的体制,当今之世是谁也无法隐遁逃避的),却远没有超脱到“不复言世务”的境界,只要嘴巴还能够说话,只要还允许嘴巴说话,也不想放弃宪法赋予公民那一份言论自由的权利。然而,“放言”的现代内涵,似乎远比古典涵义更为复杂微妙。那个古典所诠释的“放肆其言”与“放纵其言”,原义指无所顾忌、自由放松地说话。而现代汉语里,“放肆”与“放纵”却蕴含着贬义的倾向,指对某种限制的不当逾越。在我看来,现代社会里,“放肆其言”与“放纵其言”的尺度,就是宪法规定的阈限。就言论环境而言,“放言”也可理解为在宪法范围内开放言禁,放开言路。就言论者的心态而言,只有这样,才不必担心穿小鞋,写检讨,划右派,蹲大牢,才有可能真正的“放言”,即放心地说话,放胆地说话。
自1978年以来的30年,尽管还有不宜说之的话题,但无论“放言”的环境,还是“放言者”的心态,与1978年前的30年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固然不必用后30年否定前30年,却不愿意借前30年来否定后30年。我们还要祈愿:中国公民,中华民族,将永远告别古典所说“放置其言”的时代,在宪法的范围内,无所拘束地“放肆其言”与“放纵其言”。唯其如此,丛书主持者建议,书名不妨就叫《放言无忌》。我却以为,既然宪法是划出范围的,更兼之还有某些说之不宜的话题负面清单,放言还是有忌的(此书就有一篇自选的旧文因事涉“话题负面清单”而遵命撤下),故而就决定用如今的书名。
本书大致分为三辑:《读史》、《读书》与《读世》。分类并不严格:《读史》自然包括读今人的史著在内,《读书》当然也在读史著叙述的历史,两者的畛域并不泾渭分明;而《读世》读的尽管是当代,但现实既然构成将来的历史,某种意义上,不妨说是读当代史。总之,内容大体有关历史,跨度却从中国古代到中国当代,甚至还对俄国当代史的某个问题说三道四。浅与杂,是难免的,但多少有点历史的通感在内——尤其是前两辑。至于读者,在再诠释中将生发出哪些历史的通感,只能听诸高明。
书内小文大都作于近几年(唯有不多的几篇成稿在上世纪),主要揭载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与《中华读书报》,文末标明出处与日期(《天安门诗话》还注明初稿年代,公开发表已在其后近二十年),既方便读者读其文而知其时,也借此向有关媒体敬致谢忱,没有他们的助力,我所有的放言只能憋屈腹中连气都放不出。这也让人不得不深有感触:尽管当下仍有诸多诟病之处,但时代毕竟在曲折中坚韧前行。而每个公民都应在宪法阈度内,执着守护权力与自觉践行义务,继续为这种前行之势放言与助力,借以汇成大辂无从逆转、覆辙不再重蹈的巨大合力。
后需要说明两点:其一,这次结集时,个别文章补正了刊载时因篇幅等原因而删改的文字。其二,有意思的是《普京是怎样清算斯大林主义的》一文,发表以后一段时期,我竟收到网络渠道转发来本文改题版(把题目改为《梅普是如何清算斯大林主义的》等等)、匿名版(鄙人虽为著者,姓名却被隐去)与扩容版(在拙文框架中增补相关史实)。在笔者所有文章中,也许是阅读者广泛的一篇。
后,特别感谢梁由之先生,是他催生了这册小书!
承蒙华夏出版社的抬爱,为我印行一册小书。自2011年我的《敬畏历史》印行以后,新刊文章已足以结集,体裁仍不外乎随笔与书评,题材还以历史为主打。其中,关乎宋代的文章多,准备另编专书;宋代以外的书评随笔大都辑入这册《放言有忌》。
书名“放言”,典出《论语·微子》:孔子说逸民虞仲、夷逸“隐居放言”。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旧注说:“放,置也。不复言世务”,也就是放置、放弃之义,“放言”也就是隐居不再说世事。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包咸注后说:“《中庸》云: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即此义也。”但中国的典故也真模棱两可,同一个刘宝楠,同一本《论语正义》,却征引李贤注《后汉书》“放言”,更倾向认为是“放肆其言,不拘节制”,还说“此解似胜包氏”。截然相反的两种解释,似乎都有道理,却折射出诠释者的价值取向:“放置”说的理由是,无道之世,不说话明;“放肆”说的理由是,“汉自中世以下,俗遂以遁身矫洁放言为高”。但无论何说,隐居遁身似乎都是“放言”的前提,否则身在官场,人属体制,不说话与乱说话,都是不被允许的。
笔者虽已从在编体制退出(至于那个的体制,当今之世是谁也无法隐遁逃避的),却远没有超脱到“不复言世务”的境界,只要嘴巴还能够说话,只要还允许嘴巴说话,也不想放弃宪法赋予公民那一份言论自由的权利。然而,“放言”的现代内涵,似乎远比古典涵义更为复杂微妙。那个古典所诠释的“放肆其言”与“放纵其言”,原义指无所顾忌、自由放松地说话。而现代汉语里,“放肆”与“放纵”却蕴含着贬义的倾向,指对某种限制的不当逾越。在我看来,现代社会里,“放肆其言”与“放纵其言”的尺度,就是宪法规定的阈限。就言论环境而言,“放言”也可理解为在宪法范围内开放言禁,放开言路。就言论者的心态而言,只有这样,才不必担心穿小鞋,写检讨,划右派,蹲大牢,才有可能真正的“放言”,即放心地说话,放胆地说话。
自1978年以来的30年,尽管还有不宜说之的话题,但无论“放言”的环境,还是“放言者”的心态,与1978年前的30年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固然不必用后30年否定前30年,却不愿意借前30年来否定后30年。我们还要祈愿:中国公民,中华民族,将永远告别古典所说“放置其言”的时代,在宪法的范围内,无所拘束地“放肆其言”与“放纵其言”。唯其如此,丛书主持者建议,书名不妨就叫《放言无忌》。我却以为,既然宪法是划出范围的,更兼之还有某些说之不宜的话题负面清单,放言还是有忌的(此书就有一篇自选的旧文因事涉“话题负面清单”而遵命撤下),故而就决定用如今的书名。
本书大致分为三辑:《读史》、《读书》与《读世》。分类并不严格:《读史》自然包括读今人的史著在内,《读书》当然也在读史著叙述的历史,两者的畛域并不泾渭分明;而《读世》读的尽管是当代,但现实既然构成将来的历史,某种意义上,不妨说是读当代史。总之,内容大体有关历史,跨度却从中国古代到中国当代,甚至还对俄国当代史的某个问题说三道四。浅与杂,是难免的,但多少有点历史的通感在内——尤其是前两辑。至于读者,在再诠释中将生发出哪些历史的通感,只能听诸高明。
书内小文大都作于近几年(唯有不多的几篇成稿在上世纪),主要揭载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与《中华读书报》,文末标明出处与日期(《天安门诗话》还注明初稿年代,公开发表已在其后近二十年),既方便读者读其文而知其时,也借此向有关媒体敬致谢忱,没有他们的助力,我所有的放言只能憋屈腹中连气都放不出。这也让人不得不深有感触:尽管当下仍有诸多诟病之处,但时代毕竟在曲折中坚韧前行。而每个公民都应在宪法阈度内,执着守护权力与自觉践行义务,继续为这种前行之势放言与助力,借以汇成大辂无从逆转、覆辙不再重蹈的巨大合力。
后需要说明两点:其一,这次结集时,个别文章补正了刊载时因篇幅等原因而删改的文字。其二,有意思的是《普京是怎样清算斯大林主义的》一文,发表以后一段时期,我竟收到网络渠道转发来本文改题版(把题目改为《梅普是如何清算斯大林主义的》等等)、匿名版(鄙人虽为著者,姓名却被隐去)与扩容版(在拙文框架中增补相关史实)。在笔者所有文章中,也许是阅读者广泛的一篇。
后,特别感谢梁由之先生,是他催生了这册小书!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