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240383
内容简介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中医内科学(供中医类专业用)》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丛书之一。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
目 录
上篇 总论
章 导言
节 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节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第五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章 导言
节 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节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第五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下篇 各论
章 肺系病证
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哮病
第四节 喘证
第五节 肺痈
第六节 肺痨
第七节 肺胀
第八节 肺痿
第二章 心系病证
节 心悸
第二节 胸痹
附真心痛
第三节 不寐
附健忘
附多寐
第四节 癫狂
第五节 癎病
第六节 痴呆
第七节 厥证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节 胃痛
附吐酸
附 嘈杂
第二节 痞满
第三节 呕吐
第四节 噎膈
附反胃
第五节 呃逆
第六节 腹痛
第七节 泄泻
第八节 痢疾
第九节 便秘
第四章 肝胆病证
节 胁痛
第二节 黄疸
附萎黄
第三节 积聚
第四节 鼓胀
第五节 头痛
第六节 眩晕
第七节 中风
第八节 瘿病
第九节 疟疾
第五章 肾系病证
节 水肿
第二节 淋证
附尿浊
第三节 癃闭
附关格
第四节 阳瘘
第五节 遗精
附旱泄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节 郁证
第二节 血证
第三节 痰饮
第四节 消渴
第五节 自汗、盗汗
第六节 内伤发热
第七节 虚劳
第八节 肥胖
第九节 癌病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节 痹证
第二节 痉证
第三节 痿证
第四节 颤证
第五节 腰痛
附录
Ⅰ中医内科学常用方剂
Ⅱ参考书目
在线试读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中医内科学(供中医类专业用)》:
四、证治分类
(一)虚证
1.脾阳虚衰
面色苍白,畏寒肢凉,腹胀有冷感,或泛吐清水,胃纳不佳,或纳后不易消化,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来沉细。
治法:温中健脾。
例方:理中汤加减。本方功能温中祛寒,补气健脾,适用于脾阳虚而运化失健的病证。
常用药:干姜温中祛寒;党参补脾益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若形寒肢冷,腹部冷痛者,加熟附子、肉桂振奋脾阳;肿甚尿少,再加桂枝、泽泻、车前子通阳利水消肿;腹泻日久,出现心烦少寐者,加川连、肉桂;腹部胀满者,加枳实、大腹皮消导行气。
2.脾气不足
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纳少便溏,久泻脱肛,四肢乏力,肌肉痿瘦,脘腹腰胯坠胀,或齿衄、吐血、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白带清稀,小便淋漓不尽,或尿混浊如米泔水。舌质淡,脉濡弱等。
治法:补中益气。
例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功能健补脾胃,升阳益气,适用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的病证。
常用药:黄芪、党参、甘草补气培中;白术健脾;当归养血;陈皮理气;升麻、柴胡以升举清阳。
黎明洞泻,火不生土者,加破故纸、五味子、熟附子温肾暖土;脾不统血而致出血,皮肤有紫癜者,加熟地、阿胶、仙鹤草养血止血;若脾阴虚或气阴两虚,则骂取用甘淡补脾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二)实证
1.寒湿困脾
胸闷口黏,纳谷不馨,脘腹痞胀,头昏身倦,泛恶呕吐,大便溏薄,皮肤晦暗发黄,四肢浮肿,小便短少。苔薄腻,脉濡滑等。
治法:燥湿运脾。
例方:胃苓汤加减。本方功能燥湿运脾,通阳利水,适用于寒湿困脾,脾运不健的病证。
常用药:苍术、白术燥湿运脾;厚朴、陈皮除湿散满,理气化滞;猪苓、茯苓、泽泻甘淡渗湿,通利小便;桂枝温阳化气而利小便。
若寒湿较甚,腹痛,水泻频剧,可加藿香、草果、干姜温脾燥湿祛寒;如浮肿尿少,加大腹皮、生姜皮、生苡仁等渗湿利水消肿。
……
四、证治分类
(一)虚证
1.脾阳虚衰
面色苍白,畏寒肢凉,腹胀有冷感,或泛吐清水,胃纳不佳,或纳后不易消化,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来沉细。
治法:温中健脾。
例方:理中汤加减。本方功能温中祛寒,补气健脾,适用于脾阳虚而运化失健的病证。
常用药:干姜温中祛寒;党参补脾益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若形寒肢冷,腹部冷痛者,加熟附子、肉桂振奋脾阳;肿甚尿少,再加桂枝、泽泻、车前子通阳利水消肿;腹泻日久,出现心烦少寐者,加川连、肉桂;腹部胀满者,加枳实、大腹皮消导行气。
2.脾气不足
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纳少便溏,久泻脱肛,四肢乏力,肌肉痿瘦,脘腹腰胯坠胀,或齿衄、吐血、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白带清稀,小便淋漓不尽,或尿混浊如米泔水。舌质淡,脉濡弱等。
治法:补中益气。
例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功能健补脾胃,升阳益气,适用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的病证。
常用药:黄芪、党参、甘草补气培中;白术健脾;当归养血;陈皮理气;升麻、柴胡以升举清阳。
黎明洞泻,火不生土者,加破故纸、五味子、熟附子温肾暖土;脾不统血而致出血,皮肤有紫癜者,加熟地、阿胶、仙鹤草养血止血;若脾阴虚或气阴两虚,则骂取用甘淡补脾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二)实证
1.寒湿困脾
胸闷口黏,纳谷不馨,脘腹痞胀,头昏身倦,泛恶呕吐,大便溏薄,皮肤晦暗发黄,四肢浮肿,小便短少。苔薄腻,脉濡滑等。
治法:燥湿运脾。
例方:胃苓汤加减。本方功能燥湿运脾,通阳利水,适用于寒湿困脾,脾运不健的病证。
常用药:苍术、白术燥湿运脾;厚朴、陈皮除湿散满,理气化滞;猪苓、茯苓、泽泻甘淡渗湿,通利小便;桂枝温阳化气而利小便。
若寒湿较甚,腹痛,水泻频剧,可加藿香、草果、干姜温脾燥湿祛寒;如浮肿尿少,加大腹皮、生姜皮、生苡仁等渗湿利水消肿。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