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47010
作者从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层面出发,站在历史的视角,深入剖析当前我国改革开放面临的环境及所采取政策措施的出发点,为读者提供有益指导和借鉴。
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形势下.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本书从可持续成长和高质量增长的源泉、房地产经济走向何处、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收入分配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4个方面.分析和阐述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为读者提供有益指导.
自序/ Ⅲ
第一章 可持续成长和高质量增长的源泉/1
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突破方向/2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直面的问题/9
去杠杆、稳杠杆与经济高质量增长/14
韧性、压力与对策/21
用好中国巨大潜力中的有效投资空间/47
扩大内需,应对不确定性/50
底线思维之上对防风险、抓发展的探讨/55
以高水平定制化解决方案,实现高质量发展/61
谈论产业政策时到底应该谈什么?/64
对我国基础设施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条件前瞻性的分析认识/69
第二章 房地产经济走向何处/77宏观经济企稳与楼市展望/78
房地产市场主要问题与基础性制度建设的出路/88
新时代包容性房地产经济制度构建研究/98
破解住房市场调控困境与地方财税制度创新/120
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变化趋势与房地产税改革/137
对中国楼市发展的基本看法/145
房产税:似近还远?似远还近?/153
吴晓求和贾康答辩房地产税/159
房地产税应承担更多调节功能/166
从治标到治本:房地产业政策调控与房产税制度创新/169
- 民营经济创新发展/183
- 世界复杂变局下的中国经济与浙商发展/184
政企联动助推“凤凰计划”/195
民营经济发展:认清大势,勇抓机遇,创新升级/210
综合考虑减税降负,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223
财税改革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29
金融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238
第四章 收入分配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45
中国收入分配格局基本认知和代表性问题分析/246
创新管理机制,降低社会保险费率/286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框架和当下的现实问题/291
个税快速增长,到底为什么?/297
新时代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300
参考文献/320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中的这句话,不断被后世所援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近些年,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克难的创新发展。作为实现现代化内含的历史使命,被国家领导层明确表述为“第一动力”。
在长期从事财经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学术生涯中,我深感以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思考和研究,服务于实践中的创新发展,是颇具挑战性的艰难事业,但内心深处的科研情结,总驱使自己全身心努力地投入调研与学习、思考,以求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推崇创新思维而后的尽可能高水准的研究成果、政策建议、思想贡献。我曾有少年时期随父母从北京到湖北沙洋农村的生活体验,后来又得到在江西赣东北的军旅经历的锻炼,再后来于北京门头沟矿务局产业工人岗位上的5年工作中,更全面地接触和了解社会: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为人们所乐道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传演至今,我们既能感受历史中人文积淀的厚重,又可认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落后乃至沉闷与愚昧。终于,国家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引导下,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使全国城乡面貌,于数十年间发生了改天换地般的巨变。中国成长为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我个人,也借邓小平1977年夏果断决定恢复高考之历史机遇.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又在研究路径上努力探索,孜孜以求几十载.形成了财政学、新供给经济学和现实重大财经问题研究的一系列成果。近几年,在60岁后脱开管理岗位.使我有更多时间参加各种调研和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又形成了不少论文、文章、讲稿,自以为,我的这些文字材料,是体现了创新精神和专业领域的创新水准的。
陆续有自己和合作者的多本专著与文集问世之后,要特别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财经媒体中心李鸿主任,王涛、陈小慧、赵晓晨等编辑同志,提出了很好的出版框架设计,把我自2016年以来以讲稿、发言整理稿为主的文字材料进行梳理归纳,并打磨合集,编成“贾康谈中国力量系列图书”3册出版物,分别冠名为“改革力”“成长力”和“创新力”,内在逻辑正是紧扣以改革创新释放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活力和成长力,并突出地强调创新发展这个“第一动力”。
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晚年写了一副对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此两句如用于表明我研究生涯的诉求,以及3本结集文论的内容,也非常贴切。此3本文集中,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讨论,都是在努力认知历史悠久的“旧邦”中国的实证情况,并在分析考察后,努力做出恰当的表述,引出应有的“创新使命”的具体化。文集中体现的认识、建议,都在力求站到“前沿”位置、看清穷极“高明”义理而又中肯、理性地去探求对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带出研究者的“建设性”与“知识价值”。我在研究理论、政策时,哪怕置身“庙堂之高”的环境,头脑中往往也会浮现出在社会基层“江湖之远”的场景中,所深刻记忆的那个现实世界;于是会特别地戒惧空泛、飘浮的“书生腔”,提醒自己为实际工作,努力提供有洞见、有权衡、可对接操作的意见和建议.经历过不可计数的种种观点交锋、思路辩论。我早已悟到,一般不同见解各执一端的时候,要特别小心极端化的偏颇。真理往往是在两个“极致”见解中间的某个位置上,需要以理性精神认真细致、戒除偏执地去探索,去寻找最高明的“中庸认识”状态。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在3卷本文集问世之际,写此自序,希望得到读者朋友们可能的共鸣和宝贵的批评指正。
贾 康
2019年12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