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5723452
内容简介
《外国语言文化传播研究(*辑)》是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论文集。中传外院的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生培养可谓老树发新枝。言其老树,乃因外国语学院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元老级学院,为我国传播类外语人才的培养作出过杰出贡献。言其新枝,则是因为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点的招生开始于2012年,到2018年才刚刚迈入第六个年头。六年对于一个学位点的建设而言,并不算长。客观理性地说,我们的学位点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在这六年中,外院人秉持着“国际视野、语言为本、理实并重”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寻找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逐步确立了“精语言、懂传媒、通文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激励学生投身于外国语言文学的科研之中,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学术研究氛围,学院特为2015级研究生出版这本学术纪念册。
《外国语言文化传播研究(*辑)》所有论文都是经过学生认真研究、反复修改而成的精心之作。也许从理论水平和研究深度来看略显青涩,但是蹒跚迈出的*步永远值得纪念与回味。其中闪烁的无拘无束的智慧火花,是这本论文集为可贵之处。研究生阶段,是一个人的科研生涯中思维活跃、学习时间集中、研究专注的时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好时期。在这本论文集中,也能发现那星星点点的智慧之光。
《外国语言文化传播研究(*辑)》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外国文学作品阐释与评说”“影视剧翻译理论与技巧”“国际传播语言与文化”。下面分别介绍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部分“外国文学作品阐释与评说”中的论文,主要运用语言学、美学、修辞学等理论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蒋睿焓从悲剧美学角度分析了莎士比亚创造的理查三世形象,从而突出理查三世的悲剧感与崇高感。田晓婵分析日本“物哀”在影片《情书》中的美学体现,从影片的细节中发现日本独有的温情含蓄的抒情风格和传统的物哀美学。李冉选取《黛西·米勒》的部分段落,分析亨利·詹姆斯如何通过修辞与心理描写来描绘男主人公温特博恩的心理、刻画女主人公黛西的形象。黎源分析了深受日本年轻人喜爱的作家太宰治的作品风格,认为作家及其作品均可用“纯粹”来形容。太宰治一生随性自在地做人的“纯粹”、文学颓废风格和作品堕落主题的一致性,都支撑了这一结论。王蝶对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主要角色进行了后殖民主义解读,指出作品中那些欧洲人与爱丽儿、凯列班的关系实际上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关系,揭示了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和侵占。张润利根据读者反映批评理论,探究《白鲸》在不同时代的读者接受状态,并指出一部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解读,其意义才能真正实现。周丹丹认为歌德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中阿尔伯特与维特的性格对比就是“冰与火之歌”,同时分析二人性格背后的社会环境因素,并引发对于婚姻观的思考。徐佳雯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解读《睡谷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卡翠娜,认为欧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似乎没有跳出“恶魔天使”的套路,这反映出欧文作品中浓厚的男性话语权意识。
《外国语言文化传播研究(*辑)》所有论文都是经过学生认真研究、反复修改而成的精心之作。也许从理论水平和研究深度来看略显青涩,但是蹒跚迈出的*步永远值得纪念与回味。其中闪烁的无拘无束的智慧火花,是这本论文集为可贵之处。研究生阶段,是一个人的科研生涯中思维活跃、学习时间集中、研究专注的时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好时期。在这本论文集中,也能发现那星星点点的智慧之光。
《外国语言文化传播研究(*辑)》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外国文学作品阐释与评说”“影视剧翻译理论与技巧”“国际传播语言与文化”。下面分别介绍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部分“外国文学作品阐释与评说”中的论文,主要运用语言学、美学、修辞学等理论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蒋睿焓从悲剧美学角度分析了莎士比亚创造的理查三世形象,从而突出理查三世的悲剧感与崇高感。田晓婵分析日本“物哀”在影片《情书》中的美学体现,从影片的细节中发现日本独有的温情含蓄的抒情风格和传统的物哀美学。李冉选取《黛西·米勒》的部分段落,分析亨利·詹姆斯如何通过修辞与心理描写来描绘男主人公温特博恩的心理、刻画女主人公黛西的形象。黎源分析了深受日本年轻人喜爱的作家太宰治的作品风格,认为作家及其作品均可用“纯粹”来形容。太宰治一生随性自在地做人的“纯粹”、文学颓废风格和作品堕落主题的一致性,都支撑了这一结论。王蝶对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主要角色进行了后殖民主义解读,指出作品中那些欧洲人与爱丽儿、凯列班的关系实际上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关系,揭示了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和侵占。张润利根据读者反映批评理论,探究《白鲸》在不同时代的读者接受状态,并指出一部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解读,其意义才能真正实现。周丹丹认为歌德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中阿尔伯特与维特的性格对比就是“冰与火之歌”,同时分析二人性格背后的社会环境因素,并引发对于婚姻观的思考。徐佳雯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解读《睡谷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卡翠娜,认为欧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似乎没有跳出“恶魔天使”的套路,这反映出欧文作品中浓厚的男性话语权意识。
目 录
外国文学作品阐释与评说
从悲剧美学角度简析莎翁笔下的理查三世蒋睿焓
日本“物哀”在《情书》中的美学体现田晓婵
亨利·詹姆斯的修辞与心理描写
——以《黛西·米勒》为例李冉
太宰治作品风格的“一以贯之”黎源
《暴风雨》中主要角色的后殖民主义解读王蝶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视角下《白鲸》的历时解读张润利
“冰与火之歌”之维特与阿尔伯特周丹丹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解读《睡谷传说》中的卡翠娜徐佳雯
影视剧翻译理论与技巧
译剧译生活亦剧亦生活刘姗姗
期待视野视角下的庞德英译《长干行》接受研究张文莹
《疯狂动物城》译配中的语言顺应朱堃
字幕翻译的话语连贯探析张蕾
符号学初探与中法广告翻译的对比研究苏湘宁
文化主题对影视剧翻译的指导作用
——以《百万美元宝贝》为例范婉丽
国际传播语言与文化
英语网络新闻标题之经济性研究秦飞勇
日本《朝日新闻》对“一带一路”的报道研究张银檬
从马航事件看中外媒体新闻报道的差异汤媛竹
AKB48的成功与现代日本人的心理诉求王君莲
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视角下的习近平主席英国议会演讲分析王嘉煜
中日佛教观的比较薛凯丽
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王婧怡
从肯尼斯·伯克的“认同说”透视唇膏广告李沅原/
从悲剧美学角度简析莎翁笔下的理查三世蒋睿焓
日本“物哀”在《情书》中的美学体现田晓婵
亨利·詹姆斯的修辞与心理描写
——以《黛西·米勒》为例李冉
太宰治作品风格的“一以贯之”黎源
《暴风雨》中主要角色的后殖民主义解读王蝶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视角下《白鲸》的历时解读张润利
“冰与火之歌”之维特与阿尔伯特周丹丹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解读《睡谷传说》中的卡翠娜徐佳雯
影视剧翻译理论与技巧
译剧译生活亦剧亦生活刘姗姗
期待视野视角下的庞德英译《长干行》接受研究张文莹
《疯狂动物城》译配中的语言顺应朱堃
字幕翻译的话语连贯探析张蕾
符号学初探与中法广告翻译的对比研究苏湘宁
文化主题对影视剧翻译的指导作用
——以《百万美元宝贝》为例范婉丽
国际传播语言与文化
英语网络新闻标题之经济性研究秦飞勇
日本《朝日新闻》对“一带一路”的报道研究张银檬
从马航事件看中外媒体新闻报道的差异汤媛竹
AKB48的成功与现代日本人的心理诉求王君莲
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视角下的习近平主席英国议会演讲分析王嘉煜
中日佛教观的比较薛凯丽
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王婧怡
从肯尼斯·伯克的“认同说”透视唇膏广告李沅原/
免费在线读
《外国语言文化传播研究(第一辑)》:
2.中期文学风格的转变
奥野健男认为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因镇痛剂中毒被送人精神病院;第二,住院期间第一任妻子与别人私通;第三,怀疑自己以往的文学表现手法(刘炳范,2000)。太宰治果真是因为这三点而转变的吗?答案是否定的。1939年,经井伏鳟二介绍,太宰治与第二任妻子石原美知子结婚,各方面也都趋于稳定。那么太宰治中期作品风格向明朗基调的转变是生活稳定在文学上的表现吗?显然论据也是不足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引发了太宰治文学风格的转变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战争期间,日本政府加强了对国内文化的干涉与管制,鼓吹国策文化。摆在作家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屈服于政治的威慑力,成为为日本军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二是避开政治上的敏感地带,进行纯艺术的创作,从而使自己的文学生命得以继续。太宰治前期的作品大多充斥着自我否定、自我破坏的内容,整体风格颓废,这显然不符合日本军国主义战时的宣传要求。在不沦为宣传工具的同时又想继续自己的作家生涯的话,太宰治只能选择第二条路——改变风格。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太宰文学风格的转变,与其说是伴随着太宰治本身经历的变化而自然产生的,不如说是迫于大环境的一个被动与消极的调整。
一个作家的作品风格及表现手法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其文学精神也一定会转变,此时的“健康、明朗”只是一个表象,其“虚无、消极”的本质在他中期的文学作品中也能找到。在以《满愿>《富岳百景》为开端的中期作品中,太宰治使用了“单纯…‘朴素”(《关于爱与美》《花烛》)、“正直”(《当选之日》《正直笔记》)、“想要变得自然,想要变得诚实”(《女学生》)等词语和句子。许多学者认为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中可以窥探到太宰治当时较为明朗的文学观、人生观。与日本战况日渐吃紧相对,从1942年开始,太宰治明朗的姿态却更加明显,并直接反映在其文学创作当中。他认为要“从现在开始采取单纯正直的行动”(《正义与微笑》),“人必须正直。这是最近更深刻地感受到的。正直地说话,正直地前进,生活就着实会变得简单。无欲是相当重要的”(《-问一答》)。开始他还是抱以被动的态度,随着战况发展,周围死亡的阴影日愈浓郁,“明朗”“正直”“单纯”等变成了他的一种积极向前的目标。在《右大臣实朝》中,描写了他“清澈的心境”“他心中无论何时都是如初夏的晴空一般清爽晴朗”“他的举止总是像溪流潺潺流淌一样自然”。这无疑反映了太宰治对轻快、透彻心境的向往。实朝是一个把所有东西都舍弃了的人,有着正直、单纯、冷淡清澈的心境和轻松愉快的心情。他曾表示新的时代像羽毛一样轻盈,像在白沙上潺潺流淌的小溪一样清澈。
通过太宰治中期的作品我们可能觉得原本脆弱、敏感的太宰治在战争阴霾的笼罩下,逐渐明朗起来,开始追求爱、追求希望。然而,这种“明朗”并非简简单单就能达到的,它背后隐藏着太宰治内心的孤独、对“自我意识”的努力舍弃、对现实的一种妥协,或说是对自我的掩盖。在《右大臣实朝》中,主人公实朝人格完美,言行可谓“无懈可击”,即使是对他而言十分重要的书籍在火灾中被烧毁时,他也只不过是一笑了之。他仿佛完全不知憎恨、抱怨、愤怒为何物,他的举止就像潺潺流水一样清新、自然。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实朝体内,存在的不仅仅是明朗、正直、静如止水般的心境,他的心灵深处隐藏着一片寂寞孤独的原野。他作为大将军却徒有其名,乍一看他和大家都是朋友,可一旦发生问题的时候人们就会把他孤立出来甚至当作敌人,他不被任何人信任。没有人想要去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他生活在漫无边际的孤独中。实朝的开朗豁达也好,言行的“无懈可击”也好,并非表面看到的那样简单。正如实朝自己所言,那是一种“破灭的姿态”,是通过舍弃自我而造就的心境。这种心境在《御伽草纸》中的《浦岛》-文中也有体现。在《浦岛》里,登场人物乙姬也有着这样的心境。在一个世界中,什么也不用顾及,没有苦恼,没有虚荣,可以达到一种高贵的清心寡欲的境界,如果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原谅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人。这种心境的背后是一股只有抛弃一切才会有的力量。作为人类的浦岛无法忍受龙官的寂寞而回到人间时,却看到比龙宫更加萧条寂寥的景象。人间只有无边的荒野,这无疑比在龙宫中更加寂寞。
……
2.中期文学风格的转变
奥野健男认为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因镇痛剂中毒被送人精神病院;第二,住院期间第一任妻子与别人私通;第三,怀疑自己以往的文学表现手法(刘炳范,2000)。太宰治果真是因为这三点而转变的吗?答案是否定的。1939年,经井伏鳟二介绍,太宰治与第二任妻子石原美知子结婚,各方面也都趋于稳定。那么太宰治中期作品风格向明朗基调的转变是生活稳定在文学上的表现吗?显然论据也是不足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引发了太宰治文学风格的转变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战争期间,日本政府加强了对国内文化的干涉与管制,鼓吹国策文化。摆在作家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屈服于政治的威慑力,成为为日本军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二是避开政治上的敏感地带,进行纯艺术的创作,从而使自己的文学生命得以继续。太宰治前期的作品大多充斥着自我否定、自我破坏的内容,整体风格颓废,这显然不符合日本军国主义战时的宣传要求。在不沦为宣传工具的同时又想继续自己的作家生涯的话,太宰治只能选择第二条路——改变风格。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太宰文学风格的转变,与其说是伴随着太宰治本身经历的变化而自然产生的,不如说是迫于大环境的一个被动与消极的调整。
一个作家的作品风格及表现手法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其文学精神也一定会转变,此时的“健康、明朗”只是一个表象,其“虚无、消极”的本质在他中期的文学作品中也能找到。在以《满愿>《富岳百景》为开端的中期作品中,太宰治使用了“单纯…‘朴素”(《关于爱与美》《花烛》)、“正直”(《当选之日》《正直笔记》)、“想要变得自然,想要变得诚实”(《女学生》)等词语和句子。许多学者认为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中可以窥探到太宰治当时较为明朗的文学观、人生观。与日本战况日渐吃紧相对,从1942年开始,太宰治明朗的姿态却更加明显,并直接反映在其文学创作当中。他认为要“从现在开始采取单纯正直的行动”(《正义与微笑》),“人必须正直。这是最近更深刻地感受到的。正直地说话,正直地前进,生活就着实会变得简单。无欲是相当重要的”(《-问一答》)。开始他还是抱以被动的态度,随着战况发展,周围死亡的阴影日愈浓郁,“明朗”“正直”“单纯”等变成了他的一种积极向前的目标。在《右大臣实朝》中,描写了他“清澈的心境”“他心中无论何时都是如初夏的晴空一般清爽晴朗”“他的举止总是像溪流潺潺流淌一样自然”。这无疑反映了太宰治对轻快、透彻心境的向往。实朝是一个把所有东西都舍弃了的人,有着正直、单纯、冷淡清澈的心境和轻松愉快的心情。他曾表示新的时代像羽毛一样轻盈,像在白沙上潺潺流淌的小溪一样清澈。
通过太宰治中期的作品我们可能觉得原本脆弱、敏感的太宰治在战争阴霾的笼罩下,逐渐明朗起来,开始追求爱、追求希望。然而,这种“明朗”并非简简单单就能达到的,它背后隐藏着太宰治内心的孤独、对“自我意识”的努力舍弃、对现实的一种妥协,或说是对自我的掩盖。在《右大臣实朝》中,主人公实朝人格完美,言行可谓“无懈可击”,即使是对他而言十分重要的书籍在火灾中被烧毁时,他也只不过是一笑了之。他仿佛完全不知憎恨、抱怨、愤怒为何物,他的举止就像潺潺流水一样清新、自然。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实朝体内,存在的不仅仅是明朗、正直、静如止水般的心境,他的心灵深处隐藏着一片寂寞孤独的原野。他作为大将军却徒有其名,乍一看他和大家都是朋友,可一旦发生问题的时候人们就会把他孤立出来甚至当作敌人,他不被任何人信任。没有人想要去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他生活在漫无边际的孤独中。实朝的开朗豁达也好,言行的“无懈可击”也好,并非表面看到的那样简单。正如实朝自己所言,那是一种“破灭的姿态”,是通过舍弃自我而造就的心境。这种心境在《御伽草纸》中的《浦岛》-文中也有体现。在《浦岛》里,登场人物乙姬也有着这样的心境。在一个世界中,什么也不用顾及,没有苦恼,没有虚荣,可以达到一种高贵的清心寡欲的境界,如果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原谅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人。这种心境的背后是一股只有抛弃一切才会有的力量。作为人类的浦岛无法忍受龙官的寂寞而回到人间时,却看到比龙宫更加萧条寂寥的景象。人间只有无边的荒野,这无疑比在龙宫中更加寂寞。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