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46990
作者从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层面出发,站在历史的视角,深入剖析当前我国改革开放面临的环境及所采取政策措施的出发点,为读者提供有益指导和借鉴。
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形势下。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本书从可持续成长和高质量增长的源泉、房地产经济走向何处、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收入分配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4个方面。分析和阐述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为读者提供有益指导。
自序/ Ⅲ
面对宏观新局面的创新发展/2
第一章 创新的力量/1
创新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5
“一带一路”与商贸创新发展/8
以制度创新打开科技创新空间/21
创新发展中的股权投资/31
创新投资策动改革/38
发展中的股份制:以“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资本社会化达成资本私有制的积极扬弃/44
第二章 金融创新的出路/65
解放思想 把握金融创新的真问题/66
打造金融供给体系,支撑实体经济发展/71
金融创新发展中监管的相关认识与基本思路/74
依靠金融创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80
温州金融生态创新案例/83
政府财政信用、政策性金融与地方融资平台转型/97
国际竞争背景下供应链金融的中国创新/103
乡村振兴中的投融资支持与机制创新/109
乡村振兴和县镇金融发展中的政策性融资/112中国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与直接金融的成长问题与对策/122
我看“新经济”/128
第三章 数字经济的未来/ 127
新技术与数字财政改革/132
关于新技术与新商业革命/144
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转型/149
第四章 规范化发展PPP助力“守正出奇”/155
规范化发展PPP系列谈/156
存量PPP项目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化解思路/166
论综合开发型PPP模式/180
地方经济振兴:创新发展中的产业园区建设运营/198
PPP对新公共管理范式的超越/203
PPP在公共利益实现机制中的挑战与创新/218
以PPP创新破解基本公共服务的传统筹资融资掣肘/238
以PPP创新推动特色小镇项目开发建设/257
如何防止PPP成为地方政府隐藏债务的工具/263
第五章 变化中的社会事业创新/283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制度建设框架和现实问题/284
我看“轨道交通——轨道经济”/289
关于“文旅融合”的认识和发展思路探讨/295
全域旅游的发展与共享房车产业融合愿景/302
全域旅游发展与消费升级/306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自信和产融创新/311
人文社科期刊应追求高水平发展/317
以彼岸情怀在此岸作为/320
参考文献/330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中的这句话,不断被后世所援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近些年,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克难的创新发展。作为实现现代化内含的历史使命,被国家领导层明确表述为“第一动力”。
在长期从事财经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学术生涯中,我深感以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思考和研究,服务于实践中的创新发展,是颇具挑战性的艰难事业,但内心深处的科研情结,总驱使自己全身心努力地投入调研与学习、思考,以求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推崇创新思维而后的尽可能高水准的研究成果、政策建议、思想贡献。我曾有少年时期随父母从北京到湖北沙洋农村的生活体验,后来又得到在江西赣东北的军旅经历的锻炼,再后来于北京门头沟矿务局产业工人岗位上的5年工作中,更全面地接触和了解社会: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为人们所乐道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传演至今,我们既能感受历史中人文积淀的厚重,又可认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落后乃至沉闷与愚昧。终于,国家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引导下,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使全国城乡面貌,于数十年间发生了改天换地般的巨变。中国成长为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我个人,也借邓小平1977年夏果断决定恢复高考之历史机遇.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又在研究路径上努力探索,孜孜以求几十载.形成了财政学、新供给经济学和现实重大财经问题研究的一系列成果。近几年,在60岁后脱开管理岗位.使我有更多时间参加各种调研和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又形成了不少论文、文章、讲稿,自以为,我的这些文字材料,是体现了创新精神和专业领域的创新水准的。
陆续有自己和合作者的多本专著与文集问世之后,要特别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财经媒体中心李鸿主任,王涛、陈小慧、赵晓晨等编辑同志,提出了很好的出版框架设计,把我自2016年以来以讲稿、发言整理稿为主的文字材料进行梳理归纳,并打磨合集,编成“贾康谈中国力量系列图书”3册出版物,分别冠名为“改革力”“成长力”和“创新力”,内在逻辑正是紧扣以改革创新释放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活力和成长力,并突出地强调创新发展这个“第一动力”。
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晚年写了一副对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此两句如用于表明我研究生涯的诉求,以及3本结集文论的内容,也非常贴切。此3本文集中,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讨论,都是在努力认知历史悠久的“旧邦”中国的实证情况,并在分析考察后,努力做出恰当的表述,引出应有的“创新使命”的具体化。文集中体现的认识、建议,都在力求站到“前沿”位置、看清穷极“高明”义理而又中肯、理性地去探求对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带出研究者的“建设性”与“知识价值”。我在研究理论、政策时,哪怕置身“庙堂之高”的环境,头脑中往往也会浮现出在社会基层“江湖之远”的场景中,所深刻记忆的那个现实世界;于是会特别地戒惧空泛、飘浮的“书生腔”,提醒自己为实际工作,努力提供有洞见、有权衡、可对接操作的意见和建议.经历过不可计数的种种观点交锋、思路辩论。我早已悟到,一般不同见解各执一端的时候,要特别小心极端化的偏颇。真理往往是在两个“极致”见解中间的某个位置上,需要以理性精神认真细致、戒除偏执地去探索,去寻找最高明的“中庸认识”状态。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在3卷本文集问世之际,写此自序,希望得到读者朋友们可能的共鸣和宝贵的批评指正。
贾 康
2019年12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