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13230003
- 大学是重要的社会组织,负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能。学术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根本和发展的动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关键在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优化内部治理,提升学术治理能力。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入思考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大学学术治理体系,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化大学制度,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 本书以《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颁布为背景,把学术委员会制度放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视阈中,通过论述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历史演进、发展过程、中外比较和现实效用,旨在揭示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的诸多基本问题,改变实践与预期、实然与应然之间的错位,解决具体的困难,建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又不失一般规律的大学学术治理体系。
学术委员会是大学学术治理的核心和组织主体,《学术的治理》一书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颁布为背景,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阈中,探讨了大学的本质、大学治理的价值取向,回顾了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的百年发展历程,分析了大学学术治理的政策导向、学术委员会变迁路径及特征;研究了西方大学学术委员会制度的历史渊源,对美、英、德、日、俄等国的大学评议会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和实证案例分析;选取30所高校修订出台的“学术委员会章程”制度文本进行解构性分析,客观呈现了学术委员会的制度特点、运行现状与现实问题。依据上述研究,进行制度优化设计,探索建构起以学术委员会制度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又不失一般规律的大学学术治理体系。
本书以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为导向,不但有助于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广大学者、管理干部等对大学学术治理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借鉴应用,而且对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学习也必将有所裨益。
大学是重要的社会组织,负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能。学术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根本和发展的动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关键在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优化内部治理,提升学术治理能力。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入思考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大学学术治理体系,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化大学制度,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学术委员会作为大学学术治理中的组织主体,是学术治理的核心。2014年3月1日《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实施,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结合实际探索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因此,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建设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一项急迫工作。本书以《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以下简称《规程》)颁布为背景,把学术委员会制度放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视阈中,通过论述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历史演进、发展过程、中外比较和现实效用,旨在揭示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的诸多基本问题,改变实践与预期、实然与应然之间的错位,解决具体的困难,建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又不失一般规律的大学学术治理体系。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学)“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及其实践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分为绪论、理论研究、历史演进、国际比较、运行现状和优化设计等六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和研究设计。学术委员会作为大学学术治理中的组织主体,是学术治理的核心。把学术委员会制度放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视阈中,对学术治理的政策导向、现实困境进行2 学术的治理———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研究论述,阐述完善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的必要性。
第二章“理论研究”,首先对大学学术治理体系建设研究中所涉及的几对概念,治理与学术治理、制度与学术委员会制度、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等进行了界定,并对大学治理体系与学术治理体系进行了内涵辨析。学术委员会在大学治理结构体系中是学术权力的具象化代表以及行使者,为此,本章进行了学术委员会概述,包括学术委员会的内涵、定位、特征和运行机制,重点论述了学术委员会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从大学的基本权利理论、大学法治理论、权力制衡理论等三方面加以阐述。
第三章“历史演进”,对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的百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从中总结出其变迁路径及特征。回溯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的整体发展历程,制度变迁经历了“萌芽———断裂———重建———完善”四个阶段,变迁路径主要是通过供给主导型变迁以及渐进式变迁的方式进行。在变迁模式上,政府制度供给主导并形塑了学术委员会变迁的整体路径,而制度供需的不平衡,同时又推动了高校自主探索的变迁实践,从而进一步催生政府对学术委员会制度变迁的新一轮供给。
第四章“国际比较”,将目光投向国际层面,论述了国外大学学术委员会制度的历史渊源,阐述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俄罗斯等五国的大学评议会制度,在每个国家选择1—2所大学的评议会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从而总结出国外大学学术委员会的基本特征、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第五章“运行现状”,主要是对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的文本研究。首先,对《规程》进行结构分析和内容分析,阐明其特点;其次,选取《规程》实施后30所案例高校修订出台的“学术委员会章程”制度文本做解构性分析,对其内容框架结构、人员组成、职能职责和运行机制进行比较分析,对学术委员会制度设计及现实运行进行省思,厘清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客观呈现当前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运行的特征与现状。
第六章“优化设计”,就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进行思考,提出制度设计。阐述了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的应然之态,并解构分析了一所典型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重构的特点与不足。针对高校学术委员运行中的诸多问题以及改革发展需要,提出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是构建中国特色大学学术治理体系的根本前提,在此前提下,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为最高学术机构的作用,使之成为开展学术治理、维护学术秩序、保障学术自由的主要力量以及构建中国特色大学学术治理体系的重要载体。我国高校应从国情出发,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开展制度创新,同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从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共同着力,完善我国学术委员会的制度安排,构建起“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自下而上集体决策、权责分解相互合作”的“多元参与、共治共享”学术治理机制。
我国大学现行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学内部设立以学术委员会为主体的多元学术管理体制。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学术自由作为大学的核心理念,是大学孜孜以求并赖以立足的最为宝贵的根基。但是,大学的本质不是绝对的学术自由,而是学术自由性与受控性的相对统一。这一认识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的基础,当然也是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既要遵循大学内在发展的逻辑,更要符合中国国情。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视阈中的学术委员会制度,当然要体现大学的学术权力,但不是绝对地突出大学学术自由的权力,而是要正确处理好大学内部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的关系,且防止学术委员会内部出现行政专权,唯如此才能有效保障学术权力,从而有效发挥学术委员会的应然职能与实然作用。这一思想始终贯穿在本研究的“行动建构”之中。
本研究始于教育部《高校学术委员会规程》颁布不久,历时4年,在此期间各高校纷纷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或制定或修订。《规程》只是个纲领性文件,留给各校细化的空间还很大,在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的后续优化、完善过程中,期望本书对优化学术委员会制度、建构高校学术治理体系有所助益。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