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886454
内容简介
本书以合宪性审查工作实际进程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出发点,以合宪性审查的宪制逻辑、规范建设和实际经验为研究对象,旨在为积极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探索出体现中国宪制特色的发展路径。
目 录
绪论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二、研究目标与框架三、观点、思路与方法上篇话语和义理:宪制逻辑的生成第一章逻辑前提:中国特色的语境第一节事实与规范之间:何为宪制一、事实意义上的概念界说:活着的宪法二、规范意义上的价值取向:宪制就是限制第二节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构成:何为中国特色的宪制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体制架构:一种“国家后”模式第三节话语文本:从“宪法监督”到“合宪性审查”一、“宪法监督”,廉颇老矣?二、为什么“合宪性审查”第二章逻辑机理:合宪性审查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第一节逻辑起点:合宪性审查客体的概念导入一、宪定权力是特定宪制框架下具体的公共权力二、宪定权力是一种具有意志性的权力第二节为什么从审查公共权力着手一、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共权力二、为什么又要限制公共权力第三节逻辑展开:合宪性审查法律关系中其他诸要素一、关于合宪性审查对象二、关于合宪性审查的主体和内容第四节标准与流程:逻辑判断的重心一、权利标准二、权力标准三、权衡标准第五节边缘与重心:党规能否成为合宪性审查的对象一、基于工具理性的分析二、基于价值理性的分析三、基于形式理性的分析第三章外部性:合宪性审查的社会文化条件第一节基础性条件:利益的交错与平衡一、政府与市场的平衡二、有为与无为的平衡三、政策动机与社会效果的平衡四、内生机制与外发机制的平衡第二节观念性条件:认真对待权利一、自由人格的预设二、从自然权利到法律权利三、法权构造的两个核心指标第三节结构性条件:国家与社会的二元互动及其走向一、社会与国家的三种经典构造范式二、当代中国合宪性审查的社会构造基础第四节人的条件:你成为一个公民了吗一、从草民到公民二、从贱民到公民三、从臣民到公民四、从居民到公民五、从私民到公民中篇模式与制度:规范意义的构建第四章类型化拟或个性化:模式在模式中被打破第一节四分法:合宪性审查模式的一种典型性分析一、议会审查模式二、普通法院审查模式三、宪法委员会审查模式四、宪法法院审查模式第二节原因探析:模式是怎样炼成的一、宪制原理二、法系传统三、历史际遇四、司法体制第三节个性化:典型模式之外的发展态势一、合宪性审查主体安排的差异性二、合宪性审查职能分配的专门性第五章我国合宪性审查的制度特色与发展空间第一节经验与成效:我国合宪性审查制度的本土特色一、特色之一:合宪性审查主体的复合性二、特色之二:违宪审查方式的双重性三、特色之三:违宪责任形式的多样化四、相关制度的文本构成第二节局限与不足:我国合宪性审查制度有待发展的空间一、结构性整合的空间二、职责性拓展的空间三、主体性提升的空间四、功能性进化的空间第六章设想与展望:我国合宪性审查制度的未来走向第一节体制性构想:着眼于合宪性审查权的纵向配置一、基于单一制原则,主张“一级性”审查体制二、基于大国治理视角,适度拓展地方性审查工作第二节机制性创新:如何激发合宪性审查的活性一、启动程序中的激活机制二、受理中的筛选过滤机制三、审议中的能动性机制四、处分机制第三节程序性规则:增强合宪性审查的可操作性一、受理二、准备三、审理四、裁决五、执行下篇案例与问题:经验世界的操练第七章谦抑与能动:合宪性审查机关该如何表现第一节一曲《广陵散》:关于孙志刚案一、从刑事案到宪法案:案件的来龙去脉二、案结事未了:孙志刚案的宪法意义第二节弦外之音:关于张先著案及其后续事件一、张先著案基本案情二、法院判决:只是一场对行政诉讼的有限回应三、法理剖析:本案引出合宪性审查的实体与程序问题第三节积极能动的操练:人大否决案的有关合宪性问题一、案例导入:地方人大如何否决法院工作报告 二、核心义理:三个合宪性问题第八章僭越与创新:司法机关该如何对待宪法第一节赢得一场战斗与输掉一场战争:“齐玉苓案”及其他一、案情:民事案件是如何演变成宪法案件的二、僭越拟或创新:司法机关该如何援引宪法三、李慧娟案:一个地方层面的司法僭越案第二节比较法视野:马伯里诉麦迪孙案一、风口浪尖上的联邦最高法院二、马歇尔判决的峰回路转三、输掉一场战斗,却赢得一场战争第三节联邦制与单一制:从“拔河案”说起一、不同国家结构形式下的地方界址纠纷二、地方自治与合宪性审查附录:各国专门审查机关一览表参考文献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