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647177丛书名: 华大“韦卓民哲思”文丛/高新民,毛华兵主编;“东西方心灵哲学及其比较研究”系列
编辑推荐
心灵学,研究,中国
内容简介
《中国心灵哲学论稿》试图用标准的心灵哲学框架解读中国心灵哲学,并构建其学科体系,针对中外的中国心灵哲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基于对**手资料的掌握和细致分析,对中国心灵哲学的历史、主要问题、代表性理论、实质、特点和主要贡献,特别是在心理语言、民间心理学、心灵观、心身问题、他心知、自我、自我意识、意向性、感受性质、天赋心灵(心性)、心灵的价值性维度等问题上的建树,分别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对蕴涵在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竹简文献中的心灵哲学思想作了耙梳和探讨,为心灵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中国心灵哲学论稿》认为,中国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心灵哲学是价值性心灵哲学,但也有求真性心灵哲学,其中有一部分具有现代意义,值得发扬光大,如其包含的反二元论或超二元论思想、非实体主义、非中心主义、宽心灵观、特种形式的具身性思想等。
《中国心灵哲学论稿》认为,中国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心灵哲学是价值性心灵哲学,但也有求真性心灵哲学,其中有一部分具有现代意义,值得发扬光大,如其包含的反二元论或超二元论思想、非实体主义、非中心主义、宽心灵观、特种形式的具身性思想等。
目 录
目录
总序 i
前言 iii
**篇 中国心灵哲学的一般问题
**章 中国心灵哲学的动机、形态与特质 3
**节 “心”的概念的复杂性 3
第二节 “心”的特殊地位:圣人千言万语不出一个“心”字 11
第三节 中国哲学围绕“心”的理论创造 16
第四节 中国心灵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23
第五节 中国心灵哲学的动机与形态 28
第六节 中国心灵哲学的特质 39
第二章 中国的民间心理学 49
**节 西方的民间心理学及其研究 50
第二节 中国的民间心理学的内容与特点 56
第三节 中国心理语言及其隐含的心灵观 67
第三章 中国特色的“自然化”与心灵哲学的开端 79
**节 心灵哲学的划界标准与“自然化” 79
第二节 中国理论化心灵哲学的开端 84
第三节 中国心灵哲学自然化的理论基础 96
第四节 “魂魄”等心理概念的自然化 114
第二篇 求真性心灵哲学
第四章 心理语言的语义学与心理的“地理大发现” 133
**节 描述心理学与心理语言的语义学 134
第二节 从汉字创制看古圣对心理地理学的认识 138
第三节 古书的心理语词及其所隐含的心理构想 151
第四节 重要心理语词考释 172
第五章 心理多主论:心、魂、魄 180
**节 “狭义心”论及其分类理论 181
第二节 魂魄论 228
第六章 心理多主论:气、精、神 241
**节 “气”及其心灵哲学意义 241
第二节 “精”及其心灵哲学意义 250
第三节 “神”及其心灵哲学意义 254
第七章 多主关系与心理结构图景 268
**节 “灵”和“精神” 268
第二节 多主体之间的关系 274
第三节 多主体论视野下的心理结构论 283
第八章 心的生灭与鬼神问题 299
**节 心的起源 299
第二节 心的转化与灭除 313
第三节 鬼神问题 326
第九章 心、性、情:中国心灵哲学切入心理本质研究的独特进路 345
**节 心性研究的动机与意义 345
第二节 “性”的用法考释 350
第三节 从关系上看“性” 369
第四节 心性论 379
第五节 性的妙用 396
第六节 情与性 401
第七节 情与做人 412
第十章 一元论与多元论结合基础上的心身关系论 420
**节 人体的多元透析 421
第二节 儒家的心身关系论 427
第三节 道家、道教的心身关系论 439
第四节 心身的“非线性”关系 451
第五节 心身的本原追问与整体论人体观 456
第十一章 天赋心理与意向性 463
**节 天赋问题与心理结构论 463
第二节 意向性问题 483
第十二章 自我与心灵的自我认知 513
**节 有我—无我问题 514
第二节 心灵的自我认识问题 524
第三篇 价值性心灵哲学
第十三章 儒家的治心探究及其心灵哲学意义 544
**节 “圣人作经之意”的解释学问题 544
第二节 早期儒家的圣心理哲学奠基 553
第三节 理学论心性与成圣 565
第四节 心学:儒家价值性心灵哲学的集大成 580
第五节 王夫之和戴震:圣心剖析与克念作圣 601
第十四章 道家:圣人“摄心以性” 610
**节 《黄帝内经》:心灵转化实即复其本然 612
第二节 《老子》:圣人在于“被褐而怀玉” 614
第三节 关尹子、列子、亢仓子:摄心以性 622
第四节 《管子》:治心的关键是反其性 632
第五节 庄子:“四六”心理与心灵转化 641
第六节 《淮南子》与王充:治心在于返性 652
第七节 魏晋玄学的圣心理学贡献 661
第十五章 道教:了心为本与治心之学 668
**节 上清派:人禀道气而生,养生贵在崇本息末 669
第二节 神仙道教:长生诀在无心,不在富贵 678
第三节 重玄学:治心成圣只需“复性” 688
第四节 丹道:炼丹即炼精气神,即心灵转化 698
第五节 小结与思考:道教价值性心灵哲学探讨中的求真性意义 723
第十六章 中西思想交融中的“接着讲” 729
**节 谭嗣同、章太炎和梁启超:会通群哲心法、深究“治心之学” 730
第二节 梁漱溟和贺麟:“心当于生中求”与“新心学” 759
第三节 钱穆对“安心之学”的探赜索隐 780
第四节 唐君毅、牟宗三和徐复观:圣贤人格自狂狷入与情欲安顿 807
第四篇 中国心灵哲学的扩充
第十七章 藏传佛教对佛教心灵哲学的契理契机的发展 843
**节 密教的心灵哲学意趣与基本概念 845
第二节 多元构成的身体结构学 861
第三节 超二元性与心身关系理论 883
第四节 成佛之法实即“心成就法” 893
第十八章 汉传佛教对佛教心灵哲学的创造性阐发 904
**节 佛教心灵哲学与解释学 904
第二节 心的分析 916
第三节 心之“大体” 931
第四节 真心的存在方式:自在与显现性存在 943
第五节 心之“大相”与“大用” 960
第六节 心灵转化与成圣成凡之奥秘 969
第十九章 竹简文献中的心灵哲学:以楚地儒简为例 983
**节 儒简心灵哲学研究述评 984
第二节 儒简心灵哲学之反观 989
后记 1005
总序 i
前言 iii
**篇 中国心灵哲学的一般问题
**章 中国心灵哲学的动机、形态与特质 3
**节 “心”的概念的复杂性 3
第二节 “心”的特殊地位:圣人千言万语不出一个“心”字 11
第三节 中国哲学围绕“心”的理论创造 16
第四节 中国心灵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23
第五节 中国心灵哲学的动机与形态 28
第六节 中国心灵哲学的特质 39
第二章 中国的民间心理学 49
**节 西方的民间心理学及其研究 50
第二节 中国的民间心理学的内容与特点 56
第三节 中国心理语言及其隐含的心灵观 67
第三章 中国特色的“自然化”与心灵哲学的开端 79
**节 心灵哲学的划界标准与“自然化” 79
第二节 中国理论化心灵哲学的开端 84
第三节 中国心灵哲学自然化的理论基础 96
第四节 “魂魄”等心理概念的自然化 114
第二篇 求真性心灵哲学
第四章 心理语言的语义学与心理的“地理大发现” 133
**节 描述心理学与心理语言的语义学 134
第二节 从汉字创制看古圣对心理地理学的认识 138
第三节 古书的心理语词及其所隐含的心理构想 151
第四节 重要心理语词考释 172
第五章 心理多主论:心、魂、魄 180
**节 “狭义心”论及其分类理论 181
第二节 魂魄论 228
第六章 心理多主论:气、精、神 241
**节 “气”及其心灵哲学意义 241
第二节 “精”及其心灵哲学意义 250
第三节 “神”及其心灵哲学意义 254
第七章 多主关系与心理结构图景 268
**节 “灵”和“精神” 268
第二节 多主体之间的关系 274
第三节 多主体论视野下的心理结构论 283
第八章 心的生灭与鬼神问题 299
**节 心的起源 299
第二节 心的转化与灭除 313
第三节 鬼神问题 326
第九章 心、性、情:中国心灵哲学切入心理本质研究的独特进路 345
**节 心性研究的动机与意义 345
第二节 “性”的用法考释 350
第三节 从关系上看“性” 369
第四节 心性论 379
第五节 性的妙用 396
第六节 情与性 401
第七节 情与做人 412
第十章 一元论与多元论结合基础上的心身关系论 420
**节 人体的多元透析 421
第二节 儒家的心身关系论 427
第三节 道家、道教的心身关系论 439
第四节 心身的“非线性”关系 451
第五节 心身的本原追问与整体论人体观 456
第十一章 天赋心理与意向性 463
**节 天赋问题与心理结构论 463
第二节 意向性问题 483
第十二章 自我与心灵的自我认知 513
**节 有我—无我问题 514
第二节 心灵的自我认识问题 524
第三篇 价值性心灵哲学
第十三章 儒家的治心探究及其心灵哲学意义 544
**节 “圣人作经之意”的解释学问题 544
第二节 早期儒家的圣心理哲学奠基 553
第三节 理学论心性与成圣 565
第四节 心学:儒家价值性心灵哲学的集大成 580
第五节 王夫之和戴震:圣心剖析与克念作圣 601
第十四章 道家:圣人“摄心以性” 610
**节 《黄帝内经》:心灵转化实即复其本然 612
第二节 《老子》:圣人在于“被褐而怀玉” 614
第三节 关尹子、列子、亢仓子:摄心以性 622
第四节 《管子》:治心的关键是反其性 632
第五节 庄子:“四六”心理与心灵转化 641
第六节 《淮南子》与王充:治心在于返性 652
第七节 魏晋玄学的圣心理学贡献 661
第十五章 道教:了心为本与治心之学 668
**节 上清派:人禀道气而生,养生贵在崇本息末 669
第二节 神仙道教:长生诀在无心,不在富贵 678
第三节 重玄学:治心成圣只需“复性” 688
第四节 丹道:炼丹即炼精气神,即心灵转化 698
第五节 小结与思考:道教价值性心灵哲学探讨中的求真性意义 723
第十六章 中西思想交融中的“接着讲” 729
**节 谭嗣同、章太炎和梁启超:会通群哲心法、深究“治心之学” 730
第二节 梁漱溟和贺麟:“心当于生中求”与“新心学” 759
第三节 钱穆对“安心之学”的探赜索隐 780
第四节 唐君毅、牟宗三和徐复观:圣贤人格自狂狷入与情欲安顿 807
第四篇 中国心灵哲学的扩充
第十七章 藏传佛教对佛教心灵哲学的契理契机的发展 843
**节 密教的心灵哲学意趣与基本概念 845
第二节 多元构成的身体结构学 861
第三节 超二元性与心身关系理论 883
第四节 成佛之法实即“心成就法” 893
第十八章 汉传佛教对佛教心灵哲学的创造性阐发 904
**节 佛教心灵哲学与解释学 904
第二节 心的分析 916
第三节 心之“大体” 931
第四节 真心的存在方式:自在与显现性存在 943
第五节 心之“大相”与“大用” 960
第六节 心灵转化与成圣成凡之奥秘 969
第十九章 竹简文献中的心灵哲学:以楚地儒简为例 983
**节 儒简心灵哲学研究述评 984
第二节 儒简心灵哲学之反观 989
后记 1005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