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54126丛书名: 新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丛书
本套书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性:一是其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丛书采取科学的态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二是其具有鲜明的历史性,这套丛书是史学著作,无论从丛书的作者还是内容来看,纵向地完整地叙述历史都是其优势,不仅要保证历史叙述的完整,还要保证历史与逻辑到一致,论从史出,寓论于史。三是弘扬正能量,新中国70年的历史是辉煌的历史,是可以增强四个“自信”的历史,这套书充分反映新中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成就以及取得巨大成就背后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如何对待一个重大的关系,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号这个关系,是我国经济与水发展是否顺利的关键,也是成绩与失误背后重要的因素。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多民族、发展非常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70年的历史中是怎样认识和处理这个关系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背后的客观规律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本书研究的内容。本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各个历史时期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条件入手,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一节旧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失灵/ 1
一、“双重失灵”在传统经济部门中的表现2
二、“双重失灵”在现代经济部门中的表现4
三、革命根据地的经济体制7
第二节新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经济管理体制/ 10
一、,,建立的原因10
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机构11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13
四、党对经济工作领导体制的确立14
第三节没收官僚资本和确立国营经济领导地位/ 15
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企业15
二、掌握金融和商贸,确立国营经济领导地位18
三、国营经济的其他来源21
四、国营企业管理体制的建立22
第四节统 一 财 经/ 23
一、统一币制24
二、平抑物价25
三、统一财经26
第五节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 29
一、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方针29
二、打击投机资本30
三、调整工商业32
四、“三反”“五反”运动和第二次调整工商业34
第六节土地改革与乡村党政群组织建设/ 36
一、土地改革36
二、供销合作与信用合作事业39
三、生产互助合作42
第七节统制贸易体制的建立/ 43
一、统制贸易的形成原因44
二、统制贸易的组织机构45
三、统制贸易的管理体制47目录中国经济体制
演变研究
第二章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初步探索(1953—1957)
第一节民主革命和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后的发展战略/ 49
一、重工业优先:新中国工业化战略的确立50
二、走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51
三、走向计划体制:“一五”计划的实施53
第二节政府和市场的博弈与农产品购销制度的建立/ 54
一、大规模经济建设与粮食市场的矛盾55
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56
三、油、棉的统购统销政策58
四、其他农副产品的收购政策60
第三节农业合作化及其中政府的作用/ 61
一、从统购统销到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62
二、农业合作化的发展与高潮64
第四节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6
一、工业生产资料(物资)的计划流通体制66
二、工业消费品的计划流通体制69
三、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1
四、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3
第五节与“一五”计划相适应的政府机构和职能调整/ 74
一、政府机构的设置75
二、计划经济的微观管理体制80
三、计划工作的特点与夹缝中的市场调节82
第三章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第一次探索(1958—1960)
第一节中共八大前后关于经济体制的探索/ 84
一、八大前后对经济体制的探索84
二、1957年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87
三、对八大前后探索的评价88
第二节195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90
一、1956年的“反冒进”90
二、“大跃进”决策的形成92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产生94
第三节“大跃进”对经济体制的冲击/ 96
一、地方工业“自成体系”与“权力下放”97
二、政府和企业组织行为的变化99
三、“大跃进”对经济体制的冲击102
第四节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经济体制的冲击/ 104
一、人民公社的特点104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农村经济105
三、人民公社的初步调整与反复107
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109
第四章市场因素的复活与高度集中体制的回归(1961—1965)
第一节政府管理经济的严重失灵和被迫调整/ 111
一、政府管理失灵与市场供求紧张112
二、调整的初步进行113
三、调整的全面展开与进一步巩固115
第二节公有制程度的退缩和市场机制的初步恢复/ 117
一、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117
二、农村包产到户的尝试119
三、商业体制的调整与自由市场的恢复121
第三节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的恢复和三线建设/ 124
一、集中管理体制的初步恢复124
二、集中管理体制的全面恢复127
三、三线建设对经济体制的影响131
第四节国营企业改革尝试和试办托拉斯/ 134
一、加强国营企业的管理134
二、试行物资按商品流通135
三、试办托拉斯137
第五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经济体制的冲击/ 140
一、“四清”的提出与初期实践140
二、“四清”运动的全面开展与纠偏141
三、阶级斗争扩大化142
四、“四清”对经济体制的影响144
新中国成立之初采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经济方针上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由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推进经济恢复和发展。但是,民主革命、抗美援朝及经济建设等多重任务迫使政府不断加强集中管理。在城市经济中,为了平抑物价,结束肆虐多年的通货膨胀,政府确立了国营经济对金融、商贸等经济命脉的主导作用;在农村,政府推动完成土地改革,确立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并针对户均生产资料严重短缺的现实,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之路。同时,百废待兴与物资短缺的基本矛盾,也促使政府在工业基础较好的东北地区率先探索建立了物资的计划分配体制。此外,为了根本改变旧中国遗留的对外贸易地位不平等和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问题,新中国建立了统制贸易制度,使原本分散的对外贸易活动统一服从国家意志,服务生产建设。为了巩固国防,新中国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开始了“一五”计划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但是,落后的生产力导致生产资料普遍紧缺,尤其是农产品供应出现了瓶颈。为此,政府建立了农产品统购统销和统一收购制度,并在农村推行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加速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同时,政府对工业品也建立了以计划为主的流通体制,从而掌握了流通的主要渠道,控制了工业品的流通方向。随着工业建设的深入开展,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有限的生产要素被更大比例地投入到政府主导的工业建设中,个体私营经济的经营受困,从而增强了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意愿。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带动下,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均掀起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使中国提前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伴随着单一公有制的确立,几乎所有的经济主体都被纳入到了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政府也相应完善了机构设置与制度建设,从而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过,由于技术水平所限,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不完备,在计划无法触及的夹缝中,市场调节机制也或明或暗地普遍存在着。
本书主要探讨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新中国经济体制演变历程,新中国的经济体制几经变革,其根本的内容是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不断调整。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的中国模式,日益彰显出独特的优势。本书是一部学术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关于我国70年我国经济体制演变的史学专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