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37983
编辑推荐
立体了解北京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北京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为主要线索,借鉴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历史人类学的理念与研究方法,全面梳理并分析北京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功能与绩效,力争成为一部有较深刻的理论分析和独创性观点,并以北京地方档案和口述史料为材料支撑,遵守学术规范的一部农村卫生制度史。主要从四个方面探究:一是关于北京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起、发展以及衰落的历史进程。二是关于北京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具体运行和实施状况,包括合作医疗的组织形式、组织管理、资金的筹集和分配、赤脚医生的选拔、培训、管理、待遇等问题是保障制度正常运行的关键、“三土”、“四自”运动的开展情况,以及其历史作用。 三是关于北京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绩效以及其局限性的正反两面的分析,总结北京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四是对当前北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特征,探讨有助于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制度建议。
目 录
目 录
绪 论 1
0.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1
0.1.1选题缘由 1
0.1.2 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2
0.2 时空和概念界定 4
0.3 研究现状和思考 5
0.3.1研究概况 5
0.3.2 研究述评 8
0.3.3对研究现状的几点思考 13
0.4 基本内容、方法与创新 14
0.4.1基本内容 14
0.4.2 研究方法 16
0.4.3 创新点 17
0.5 资料来源 18
第1章 新中国初期京郊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及卫生工作的开展 21
1.1 新中国初期京郊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 21
1.1.1 乡村社会的医疗卫生 21
1.1.2 中央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视 26
1.1.3 城乡医疗保障的二元割裂 28
1.2 新中国初期京郊农村卫生工作的开展 30
1.2.1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的建立 30
1.2.2 妇幼保健工作 32
1.2.3卫生防疫和爱国卫生运动 34
1.2.4 1955年的“分工分级制度” 37
第2章 京郊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 40
2.1 传统合作医疗的兴起 40
2.1.1 合作化运动的推力 40
2.1.2 联合诊所的组建及发展 44
2.1.3 合作化高潮中的农业社保健站 48
2.2 在曲折中发展 52
2.2.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 52
2.2.2 合作医疗的初步探索 55
2.2.3 社员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推行 56
2.2.4 合作医疗的曲折发展及调整 58
2.3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60
2.3.1 农村巡回医疗 60
2.3.2 半农半医人员的培养 67
2.2.3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建立 71
2.3.4 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 76
2.4 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衰落 79
2.4.1 集体经济的弱化 79
2.4.2 赤脚医生的终结 82
第3章 京郊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 85
3.1 九县五区合作医疗会议 85
3.2 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结构与管理 87
3.2.1合作医疗的组织形式 88
3.2.2合作医疗的组织管理 94
3.2.3 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和使用 95
3.2.4合作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98
3.3 赤脚医生队伍的建设 103
3.3.1 赤脚医生的选拔和培训 103
3.3.2 赤脚医生的管理 107
3.3.3 赤脚医生的待遇 112
3.4“三土”、“四自”群众运动的开展 114
3.4.1 运动的缘起 114
3.4.2 实施状况 115
3.4.3 历史作用 120
第4章 京郊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评析与启示 124
4.1 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评析 124
4.1.1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绩效 124
4.1.2 反思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衰败 129
4.2 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基本经验 134
第5章:对京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
5.1新型合作医疗的提出及特点
5.1.1新型合作医疗的提出
5.1.2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
5.2 京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
5.2.1 目标、原则和组织管理
5.2.2 实施状况
5.3 对京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5.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5.3.2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绪 论 1
0.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1
0.1.1选题缘由 1
0.1.2 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2
0.2 时空和概念界定 4
0.3 研究现状和思考 5
0.3.1研究概况 5
0.3.2 研究述评 8
0.3.3对研究现状的几点思考 13
0.4 基本内容、方法与创新 14
0.4.1基本内容 14
0.4.2 研究方法 16
0.4.3 创新点 17
0.5 资料来源 18
第1章 新中国初期京郊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及卫生工作的开展 21
1.1 新中国初期京郊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 21
1.1.1 乡村社会的医疗卫生 21
1.1.2 中央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视 26
1.1.3 城乡医疗保障的二元割裂 28
1.2 新中国初期京郊农村卫生工作的开展 30
1.2.1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的建立 30
1.2.2 妇幼保健工作 32
1.2.3卫生防疫和爱国卫生运动 34
1.2.4 1955年的“分工分级制度” 37
第2章 京郊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 40
2.1 传统合作医疗的兴起 40
2.1.1 合作化运动的推力 40
2.1.2 联合诊所的组建及发展 44
2.1.3 合作化高潮中的农业社保健站 48
2.2 在曲折中发展 52
2.2.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 52
2.2.2 合作医疗的初步探索 55
2.2.3 社员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推行 56
2.2.4 合作医疗的曲折发展及调整 58
2.3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60
2.3.1 农村巡回医疗 60
2.3.2 半农半医人员的培养 67
2.2.3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建立 71
2.3.4 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 76
2.4 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衰落 79
2.4.1 集体经济的弱化 79
2.4.2 赤脚医生的终结 82
第3章 京郊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 85
3.1 九县五区合作医疗会议 85
3.2 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结构与管理 87
3.2.1合作医疗的组织形式 88
3.2.2合作医疗的组织管理 94
3.2.3 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和使用 95
3.2.4合作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98
3.3 赤脚医生队伍的建设 103
3.3.1 赤脚医生的选拔和培训 103
3.3.2 赤脚医生的管理 107
3.3.3 赤脚医生的待遇 112
3.4“三土”、“四自”群众运动的开展 114
3.4.1 运动的缘起 114
3.4.2 实施状况 115
3.4.3 历史作用 120
第4章 京郊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评析与启示 124
4.1 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评析 124
4.1.1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绩效 124
4.1.2 反思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衰败 129
4.2 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基本经验 134
第5章:对京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
5.1新型合作医疗的提出及特点
5.1.1新型合作医疗的提出
5.1.2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
5.2 京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
5.2.1 目标、原则和组织管理
5.2.2 实施状况
5.3 对京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5.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5.3.2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前 言
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是集体化时期在我国农村广泛建立的一种依靠集体经济和个人共同筹资的方式,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的具有集体福利性质的初级医疗保障制度。作为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一项探索,传统合作医疗制度在初步解决广大农村长期缺医少药之需,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等誉为是“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范例”和“成功的卫生革命”。
北京市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经过了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60年代末至70年代全面普及推行,以及80年代初期日趋衰落的历史进程。每个时期都有其自身特点,也留下了一些经验和启示。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力求以北京市地方档案材料作为研究的基础,采用具体的分析方法,使历史的整体考察与个案分析相互结合,同时借鉴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对这一课题进行综合探究。
本研究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部分主要回顾新中国初期京郊农村医疗卫生状况,以及在卫生工作四大方针的指导下如何开展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旧中国北京民众的生活是贫困的,乡村社会更为严重,长期缺医少药,各种传染疾病肆虐,农民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新政权很重视农民问题,关心农民的健康,确立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以指导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北京市政府通过建立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开展卫生防疫和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妇幼保健工作等来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有效的成绩,为之后合作医疗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卫生人员保障及卫生观念支持。
第二部分主要考察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合作医疗也悄然兴起,联合诊所和农业社保健站的建立方便了群众就医。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下,合作医疗也在跃进,而随后的调整使其处于低潮阶段。1965年,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京郊农村医疗卫生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通过开展农村巡回医疗、培训半农半医人员,以及农村三级卫生网的建立,促进了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1969 年,在京郊大地合作医疗也“遍地开花”。1980年代初,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人民公社的解体使集体经济的力量弱化,合作医疗失去了资金支持,赤脚医生队伍也逐渐退出历史,国家卫生政策回到“以城市为中心”的格局,传统合作医疗制度衰落。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京郊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状况,包括其组织形式、组织管理及资金的筹集和分配。考察赤脚医生队伍的建设,包括其选拔、培训、管理及待遇问题。探究“三土”、“四自”群众运动的开展情况以及其历史作用。
第四部分主要对合作医疗制度绩效进行具体的分析,以及从制度自身的缺陷以及制度外围环境的变化分析合作医疗制度衰落的原因,并总结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基本历史经验。
第五部分通过对北京市新农合10多年发展现状的梳理,分析制度推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将制度建设纳入公共卫生体系中,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提高地方农业经济,加强法制化建设,以促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北京的个案表明,合作医疗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够保障广大农民健康的一种有效选择。并且,推行和实施合作医疗制度要以当地农民实际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此,才能确保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的实施,保障农民的健康,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北京市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经过了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60年代末至70年代全面普及推行,以及80年代初期日趋衰落的历史进程。每个时期都有其自身特点,也留下了一些经验和启示。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力求以北京市地方档案材料作为研究的基础,采用具体的分析方法,使历史的整体考察与个案分析相互结合,同时借鉴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对这一课题进行综合探究。
本研究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部分主要回顾新中国初期京郊农村医疗卫生状况,以及在卫生工作四大方针的指导下如何开展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旧中国北京民众的生活是贫困的,乡村社会更为严重,长期缺医少药,各种传染疾病肆虐,农民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新政权很重视农民问题,关心农民的健康,确立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以指导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北京市政府通过建立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开展卫生防疫和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妇幼保健工作等来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有效的成绩,为之后合作医疗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卫生人员保障及卫生观念支持。
第二部分主要考察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合作医疗也悄然兴起,联合诊所和农业社保健站的建立方便了群众就医。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下,合作医疗也在跃进,而随后的调整使其处于低潮阶段。1965年,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京郊农村医疗卫生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通过开展农村巡回医疗、培训半农半医人员,以及农村三级卫生网的建立,促进了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1969 年,在京郊大地合作医疗也“遍地开花”。1980年代初,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人民公社的解体使集体经济的力量弱化,合作医疗失去了资金支持,赤脚医生队伍也逐渐退出历史,国家卫生政策回到“以城市为中心”的格局,传统合作医疗制度衰落。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京郊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状况,包括其组织形式、组织管理及资金的筹集和分配。考察赤脚医生队伍的建设,包括其选拔、培训、管理及待遇问题。探究“三土”、“四自”群众运动的开展情况以及其历史作用。
第四部分主要对合作医疗制度绩效进行具体的分析,以及从制度自身的缺陷以及制度外围环境的变化分析合作医疗制度衰落的原因,并总结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基本历史经验。
第五部分通过对北京市新农合10多年发展现状的梳理,分析制度推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将制度建设纳入公共卫生体系中,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提高地方农业经济,加强法制化建设,以促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北京的个案表明,合作医疗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够保障广大农民健康的一种有效选择。并且,推行和实施合作医疗制度要以当地农民实际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此,才能确保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的实施,保障农民的健康,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