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77986
大数据、权利平等、气候变化、欧元……世界在变,进入21世纪以后似乎变得越来越快。197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充满活力。此情此景仿佛仅见于1914年前的那个时代。那时的定律仍适用于今天。现代人有能力激起千层浪,并日夜辛勤劳作,*终渡过重重难关。作者在这本包罗万象的书中追求这种动态,并从历史的源头开始系统追溯当代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以及何时出现的?哪些是真正的新问题?哪些问题在历史上已有先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本书以德国为中心,并进一步把目光投向欧洲和全世界。作者新颖独特的视角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世界。
当代史是一部充满了多元、冲突与不确定性的历史,如何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梳理出一条论述的线索,是作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本书尝试用历史学方法对其进行粗线条的勾勒和阐释,主要涉及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在科技、世界经济、环境能源、思想智识、社会生活、政治秩序、欧洲一体化、国际政治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同时揭示了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巨大转变对思想和政治文化的影响。他在进行历史回顾的同时,还对人类未来的整体命运进行了审慎的预测。
一部当代史——可能吗?
第一章 世界3.0
1. 一和零:数字革命
2. 互联网的现实世界
3. 更快,更高,更强
4. 美丽的新世界?
第二章 世界经济
1. 第一次全球化及其敌人
2. 新自由主义?
3. 第二次全球化及其效应
4. 处在压力下的德国
5. 大爆炸
第三章 世界不够用了
1. 能源政策的第一次转变
2. 目标冲突中的环保运动
3. 德国的新能源政策以及气候变化
第四章 物的秩序
1. 1973年的文化冲击
2. 20世纪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
3. 数字,数字,数字:市场激进主义的现代化范式
4. 融合文化
5. 神和世界
第五章 二元还是多元
1. 拥有和存在:消费型社会
2. 上和下:贫和富
3. 内和外:移民和融入
4. 老和少:人口挑战
5. 男和女?共同生活的各种形式
6. 东和西:1989年的余波
第六章 祖国
1. 死而复生
2. 资本主义和民主
3. 后民主?
4. 干预国家和公民社会
5. 模范德国还是问题德国?
第七章 古老欧洲的新篇章
1. 从雅典走向布鲁塞尔?
2. 从欧洲I走向欧洲II?
3. 代价
4. 被遗忘的另一半
5. 欧洲III?欧债危机
第八章 1990年以来的世界政治和社会
1. 1990年的世界秩序
2. 一个奇怪的霸主
3. 失意的败者
4. 谁主宰世界?
5. 世界社会还是权力角逐?
21.0总论断
致谢
2017年新版说明
缩略语表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译后记
“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书,一位让人钦佩的学者!安德烈亚斯•罗德对当代德国做出了精彩的分析。”
——历史学家汉斯-彼得•施瓦茨(Hans-Peter Schwarz),《法兰克福汇报》
“安德烈亚斯•罗德对我们的社会及其*的变革做了精湛的描述。使人欣慰的是,终于有一位满身学识、‘文弱’的史学家勇气十足地剑指远方。”
——Thomas Schmidt,《世界报》2015年9月26日
“关于现代化的速成教材”
——Romain Leick, 《明镜周刊》2015年9月26日
“一本高价值的书:创意新,启发人并不可或缺,因为只有了解过去,才能真正理解当代。”
——Ulrich Herbert(德国史学家)
“一本充满激情的书,可以向每一个人推荐。”
——德国广播电台文化节目, 2015年10月8日
查尔斯·迈尔(Charles Maier)将1970年代起近代“领土主权”的衰落作为其观点的重中之重。它符合乎被人们广泛传播的观点,现代主权国家在全球化、数字化和欧洲化的条件下逐渐在实质上失去其意义。哈特穆特·罗莎(Hartmut Rosa)见证了加速浪潮中重要的社会文化发展,这种发展是同全球化一起形成的,并改变了时间结构。他在1914年之前的技术和经济变革中找到了历史上的相似之处。这个变革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经验,同时带来了一种新的矛盾心理。9
“当代史”由此开始,它被认为是我们时代的历史评述和描写“同时代人”的学术史——这是汉斯·罗特菲尔斯1953年提出的当代史的经典定义。它被奉为经典但也同时受到质疑。是否并非只有在回顾中、有距离的情况下才能认清一个时代重要的范畴及核心发展?当代的历史记录难道不是倾向于用社会科学中的当代分析诊断法和小品文般的自我描述形式,去不加评判地全盘接受和根据历史进行补充统计吗?当缺少档案来源时,又要在何处展现当代史的附加价值?总而言之,一部“当代史”真的有可能吗?
以当代的经验来改变自己对过去的观点,这并不是当代史的特别之处。这种现象对于宗教改革或1914年七月危机以及性别史和全球史同样适用。因为问题的提出和观点在发生变化,就会使今天还是中心的事物明天就淡出人们视野,这是历史学的一个普遍问题。鉴于尚未完成的发展,它只是以尖锐的形式出现在最近的历史中。原则上讲,并没有特别的认知限定条件。那么,对当代史的检验诊断有何意义呢?这种诊断一方面增强了人们对历史解释是暂时性的这一特点的意识,另一方面它特别要求人们在对研究对象进行选择和分析时要有条不紊和细致认真。
……
从历史角度来说,这种研究的附加价值,一是整合介绍了当代科学的研究方向和知识,二是与历史分析概念相结合,三是对重要发展进行历时性的排列和讲述。这种研究不愿意用过于密集罗列的方式一直讲述到即将来临的当代,而是更愿意讲述现象和问题在各自至关重要的时间和空间语境中是如何产生的。
所以接下来就是以下列问题为指导:这些现象从哪里来?是什么在发生改变?变革的原因和推动力是什么?这种发展在多大程度上是必然的?是否还存在其他选择性?什么是这个重要发展的组成部分?什么又是各国的特色?什么是历史上真正的新鲜事?未来的选择是否可以预见?
从时间角度来看,这本书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起始点,不会像“1989年起的历史”或“从……至……年的历史”这样进行讲述,而是从当代的角度去回顾。至于具体追溯到多远以前,则是取决于每一个研究对象。金融市场的发展首先源自于1980年代开始的自由化,而性别关系的表现则可以回归到19世纪市民社会的构想,进步思想和现代的发展则起源于启蒙运动。需要强调的是,有两个时间段总是会作为当代的参考点而受到重视:20世纪70和80年代,经典现代性的假设遭到了质疑;另外还有19到20世纪的世纪之交,经历世纪之交就如同感受骤然加速、完全不确定的时期一样。
从空间角度来看,为了让研究对象变得容易理解,本书确定一个 “看点”。在书中,德国站在中心的位置,围绕着它每一种跨境关系像同心圆一样从中心辐射开来:欧洲区域、跨大西洋区域以及所谓的西方文化圈和全球维度。所以社会国最容易把自己和欧洲福利国家进行对比阐释,然而数字化的含义只能从全球角度来理解。
(摘自本书导言《一部当代史——可能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