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22114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古代的城市,尤其是明清以来*为发达的江南城市,其状貌及发展特点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以往学界在江南城市史的研究中,集中关注于南京、苏州、杭州等大城市,对于普通行政城市的研究较少,使得对江南城市的性质定论缺少一定的信服力。本书从地理和经济这两个维度,对明清时代江南的三十余座普通行政城市作了深入的探究,突破了学界以往对于行政城市的一些传统看法,以大量实证材料证明,明清江南城市的发展,背后多有社会经济力量的推动,无论其起源、地理空间的形成及经济职能的强度,都具有自然成长的特点,而非政府规划的结果。学界传统上关于中国“政治性城市”的观念也许需要修正。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城墙与街区:江南治所城市的地理形态”,首先总结分析了当今学界的研究现状与视角,随后通过对清代雍正以后江南的31座治所城市逐一加以探讨,通过分析这些城市街区、建筑、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划等方面的特征及其在明清时代的演化过程,认为江南治所城市从整体上来看,城市建成区的空间格局多数情况下是有机生长形态,自然河道的形态和走向一般来说是形塑城市街区的决定性因素。下编“明清至近代江南的城市经济与市场体系”,主要考察明清至近代松江、湖州、无锡、崇德、吴江、常熟、上海、嘉定、常州、江阴、靖江、桐乡等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面貌,然后对民国时期江南32座县城(其中6座为明清时代的府州级治所)在区域经济中的经济功能及地位进行探讨研究,并进而得出结论,明清以来江南的治所城市一般而言同时是本地的市场中心,相当多数还是本地大宗货物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即明清时期的江南治所城市,多在区域市场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
序言: 江南的早期城市化/1
绪论/1
上编城墙与街区:江南治所城市的地理形态
第一章“规划情结”与“城墙视角”——中国城市形态史研究中的规范认识
一、 城市形态史研究中的“规划情结”/14
二、 “城墙的束缚”抑或“城墙视角”的束缚?/19
三、 近年来国内城市形态史研究的进展/24
第二章江南治所城市的地理形态
一、 研究方法与资料的说明/31
二、 江南的城市形态:个案分析/35
1. 苏州府/35
2. 松江府/59
3. 太仓州/95
4. 常州府/119
5. 嘉兴府/151
6. 湖州府/183
7. 杭州府/209
三、 结论:江南城市的“规划”与“有机生长”/234
1. 江南城市的形态类型/235
2. 有机生长型城市的形态特征/237
3. 城市的规模与等级:基于建成区的考察/247
下编明清至近代江南的城市经济与市场体系
第三章生产与贸易——江南治所城市的经济职能
一、 关于中国城市经济属性的讨论/259
二、 江南治所城市的聚落起源/269
1. 城堡之前:集镇或村庄?/269
2. 江南城市起源略考/273
3. 设治的模式:经济与行政的统合/290
三、 江南城市的手工业与商业经济/297
1. 城市:生产中心/298
2. 城市:市场与贸易中心/326
第四章近代江南的市场层级与城镇体系——以嘉兴、湖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一、 江南城市与市镇的经济层级: 宏观印象/364
二、 近代嘉兴、湖州地区的城镇体系与经济面貌/378
1. 嘉兴、湖州地区城镇体系的发展/379
2. 城镇人口及商业规模/385
3. 中心商品与中心服务的层级/400
三、 嘉、湖经济区的“城市与地方体系层级”/418
1. 嘉兴县/418
2. 平湖县/425
3. 吴兴县/428
4. 长兴县/432
5. 分析与综合/436
结语/461
附录江南城市历史地理的若干问题/465
引用文献目录/481
后记/507
图表目录
图21乾隆《姑苏城图》局部/39
图22民国时期苏州城区图/40
图23明代中期吴江城区图/44
图24民国时期吴江城区图/45
图25民国时期常熟城区图/51
图26民国时期昆山城区图/56
图27民国时期松江城区图/62
图28江南的一河二街型市镇/64
图29嘉靖前期上海城区图/73
图210清代上海城图/75
图211民国时期青浦城图/82
图212民国时期金山卫城图/86
图213民国时期朱泾城区图/87
图214民国时期南汇城图/91
图215晚清奉贤城图/94
图216民国时期太仓城区图/104
图217民国时期嘉定城区图/108
图218嘉定周边的“斜十字港”市镇/109
图219民国时期宝山城区图/111
图220民国时期崇明城区图/116
图221民国时期常州城区图/121
图222民国时期无锡城区图/132
图223明代江阴城图/137
图224民国时期江阴城区图/139
图225清代宜兴、荆溪城图/145
图226民国时期宜兴城区图/147
图227清代靖江城图/149
图228民国时期靖江城区图/150
图229嘉兴城市全图/158
图230民国时期嘉兴城区及周边区域图/160
图231民国时期嘉善城区图/162
图232民国时期海盐城区图/166
图233民国时期平湖城区图/172
图234晚清石门城图/174
图235民国时期崇德城区图/179
图236晚清桐乡城图/182
图237吴兴城厢图/185
图238民国时期吴兴城区图/187
图239晚清长兴城图/194
图240民国时期德清城区图/199
图241民国时期武康城区图/202
图242清代安吉州城图/205
图243安城南门现状/206
图244清代孝丰城图/208
图245杭州城区街巷图(局部)/220
图246民国时期杭州城区图/222
图247南宋盐官县境图(局部)/224
图248民国时期海宁城图/226
图249民国时期余杭城区图/232
图311949年无锡大窑业窑只分布示意图/313
图32闼下窑遗址现状/313
图33明代苏州、松江地区商路示意图/334
图41嘉兴县中心地体系/422
图42平湖县中心地体系/427
图43吴兴县中心地体系/430
图44长兴县中心地体系/435
图45南浔—乌青镇地方城市市场圈/446
图46嘉、湖地区的中心地层级(中心市镇以上)/454
表21民国时期常州城工商业的地理分布/126
表22江南城市的地理规模/249
表31元代嘉兴路酒、税务课额/294
表321878—1879年湖州、嘉兴各地生丝出产量统计/355
表41近代嘉兴县市镇一览/381
表42近代平湖、吴兴、长兴三县的市镇/384
表43民国时期江南各地市镇的腹地范围/386
表44《芜乍路沿线经济调查》所载嘉、湖地区城镇经济数据一览/389
表45嘉兴、湖州地区的城镇人口/391
表4620世纪30年代嘉、湖地区城镇商业规模概况/392
表4720世纪30年代嘉、湖地区中等以上城镇商业规模/392
表48光绪二十三年(1897)嘉兴府厘卡分布和厘金税定额/399
表49嘉兴县主要市镇的“专门化”商品和服务/403
表41020世纪30年代平湖、吴兴、长兴金融业的分布/407
表41120世纪30年代嘉、湖地区机器碾米厂的分布/412
表412民国时期嘉、湖地区邮政机构的分布/414
表413嘉兴县各区人口密度测算/423
表414吴兴县各区人口密度测算/431
表415吴江县震泽镇周边乡镇的规模/442
表41620世纪40—50年代崇德、桐乡城镇商业概况/443
表417嘉兴南方各县重要中心地的邮政等级/449
表41820世纪30年代初期嘉、湖地区的基层行政/458
城市古已有之,中国亦然。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赵冈研究中国城市发展史,把中国城市发展划分为三个大阶段。从城市兴起到宋朝是第一阶段;从宋朝到十九世纪中叶是第二阶段;他认为十九世纪中叶五口通商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转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即第三阶段,沿海各大商埠相继开辟,近代化工业逐渐兴起,再加上政治不安定,迫使人口向沿海商埠集中,涌现出一批新型城市。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施坚雅研究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从人口密度、劳动分工、技术运用、商业化和地区内部贸易、地区间贸易、行政等方面,探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城市化,以及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城市化。
可见当代官方与民间既兴奋又诟病的城市化问题,早已有之,并非现今时代所特有,当然也并非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就是当时城市化的浓缩写真。这一切,与宋朝的商业革命密切相关。
费正清与赖肖尔合著的《中国: 传统与变革》说: 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说: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种对历史解读的方式,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言之有据。
唐朝的都城长安是一个棋盘状的封闭结构,纵横相交的街道形成由围墙封闭的居民区——“坊”,商业活动在封闭的“坊”内进行,这就是著名的“东市”“西市”。宋朝的东京,把这种封闭结构打破了。这是划时代的变革,它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是无可估量的。它适应了商业革命的趋势,把商业活动从封闭的“坊”“市”中解放出来,扩散到大街小巷沿线,形成了近代都市商业街的雏形,为都市商业拓展了新空间,也为都市增添了繁华的商业气息与市井色彩。于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观: 政府宣布取消关于夜市的禁令,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限制,开封城内十字大街有所谓“鬼市”——通宵达旦的商业街;马行街至新封丘门大街,夜市营业到三更,五更时分新的一天的营业重新开张;至于“耍弄去处”(娱乐场所),营业“通宵不绝”。南宋的都城杭州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市,西方学者把它看作中国商业革命、城市革命的标志。拥有一百五十万人口的杭州,是一个南北长、东西窄的都城,与以往都城的方正结构截然不同: 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不再有坐北朝南的架势,具有浓厚的商业市井色彩。从皇宫北面的和宁门向北通往城市中心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南北向御街,与东西向的荐桥街、三桥街相交,与后市街平行;东面又有贯穿全城的市河、盐桥运河。由此形成了以御街为中心的繁华的商业街区。正如《梦粱录》所说:“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御街中段的街市最为热闹,有名的闹市如清河坊、官巷口、众安桥等,店铺密布,人群熙攘。《都城纪胜》说:“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这样的盛景,不独令古人神往,也令今人叹为观止。
黄敬斌先生的新作《郡邑之盛: 明清江南治所城市研究》,用非常丰富而细致的史料,珍贵而罕见的地图和图片,为我们描绘了明清两代江南的城市化图景。我把它称为江南的早期城市化,是与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相对应的。
2000年,李伯重教授出版了《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他的结论是: 1850年以前的三个世纪中,江南工业的发展,使得工业在江南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到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在经济最发达的江南东部,甚至可能已经超过农业。他写道:“早期工业化在近代早期西欧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成为这一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并为后来的近代工业化创造了许多必要的条件。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与此相当的是明清工业的发展问题。这个问题在海内外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特别是国内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国外关于‘近代早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讨论中)屡被涉及,并在一些具体的部门(特别是纺织业)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表明: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城乡工业有很大的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许多‘资本主义萌芽’学派的学者也因而认为中国已出现与近代早期西欧相似的工场手工业。农村工业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以致伊懋可(Mark Elvin)怀疑明清中国的农村是否已经‘过度工业化’和‘过度商业化’了。这些都使人相信在明清中国(特别是在东部地区),也出现了早期工业化。”为了避免误解,李伯重教授特别对“早期工业化”作了解释:“所谓早期工业化,指的是近代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发展,使得工业在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甚至超过农业所占的地位。由于这种工业发展发生在一般所说的工业化(即以工业革命为开端的近代工业化)之前,因此又被称为‘工业化前的工业化’。”
用这样的视角来审视黄敬斌所研究的“江南治所城市”,也许是别有意味的。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一共四章: 第一章,“规划情结”与“城墙视角”——中国城市形态史研究中的规范认识;第二章,江南治所城市的地理形态;第三章,生产与贸易——江南治所城市的经济职能;第四章,近代江南的市场层级与城镇体系——以嘉兴、湖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每一章都以丰富多彩的史料为依据,进行缜密地分析,提出与前人迥然有别的观点,使人信服,发人深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