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709882
本书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对中华传统医德思想形成的文化渊源、发展脉络进行了理论探讨。上篇分别探讨传统文化以及儒道墨与医德思想;中篇梳理了殷周至明清时期中华医德思想的发展脉络。下篇对不同时期医史人物的医德思想进行了疏理,包括生平简介、杏林佳话、观点采摘、人物评析等内容。使读者在了解中华传统医德思想总体发展脉络的背景下,走近一个个活生生的医史人物,通过品味他们的言与行产生思想上的感与鸣。这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文化传承与医德发展的关系,而且有助于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去审视每一个鲜活的具体的人,把其医德思想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实现整体与个体、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本书以实用性、趣味性、指导性为原则,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份了解中华传统医德思想发展的线索和导引。这是一部中医科系的辅助教材,同时也有助于发扬光大中医学。
本书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对中华传统医德思想形成的文化渊源、发展脉络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时期医史人物的医德思想进行了疏理,包括生平简介、杏林佳话、观点采摘、人物评析等,为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华传统医德思想发展的线索和导引。
上篇中华传统医德思想的文化之源
一、传统文化与医德思想
二、易文化与中华传统医德思想
三、儒家文化与中华传统医德思想
四、道家文化与中华传统医德思想
五、墨家文化与中华传统医德思想中篇中华传统医德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殷周到春秋时期:医德思想之孕育
二、战国到秦汉时期:医德思想之形成
三、魏晋到唐宋时期:医德思想之成熟
四、金元时期:医德思想之创新
五、明朝时期:医德思想之丰富
六、清朝时期:中西医德思想的冲突与融通
七、明清时期医德思想之传承下篇中华医史人物医德思想之导引
下篇 中华医史人物及其医德思想
一、先秦时期的医史人物及其医德思想
(一)神农氏
(二)黄帝
(三)岐伯
(四)俞跗
(五)和缓
(六)扁鹊
(七)文挚
二、秦汉三国时期的医史人物及其医德思想
(一)华佗
(二)张仲景
(三)淳于意
(四)董奉
(五)郭玉
(六)苏耽
(七)壶翁
(八)韩康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史人物及其医德思想
(一)王叔和
(二)皇甫谧
(三)葛洪
(四)陶弘景
(五)杨泉
(六)姚僧垣
四、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史人物及其医德思想
(一)许智藏
(二)巢元方
(三)孙思邈
(四)王焘
(五)鉴真
(六)王冰
(七)刘禹锡
(八)宋清
(九)玉妥?云登贡布
五、宋朝时期的医史人物及其医德思想
(一)钱乙
(二)庞安时
(三)董汲
(四)宋慈
(五)张锐
(六)陈自明
六、辽金元时期的医史人物及其医德思想
(一)刘完素
(二)张元素
(三)张从正
(四)李杲
(五)罗天益
(六)罗知悌
(七)曾世荣
(八)朱震亨
(九)张介宾
七、明朝时期的医史人物及其医德思想
(一)刘纯
(二)寇平
(三)万全
(四)徐春甫
(五)龚廷贤
(六)陈实功
(七)李梴
(八)李中梓
八、清朝时期的医史人物及其医德思想
(一)喻嘉言
(二)傅青主
(三)叶天士
(四)徐大椿
(五)赵学敏
(六)陈修园
(七)王清任
(八)费伯雄
(九)王士雄
(十)张锡纯
(十一)恽铁樵
参考文献
【生平简介】
叶天士(1666~1745),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年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他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逊向贤;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虚怀若谷,善学他人长处。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后人称其“师门深广”。作为中医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医学著作均由其门人和后人搜集、整理完成,如:《温病论》、《临证指南医案》等。
【杏林佳话】
虚心拜师
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当时,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想去学但没人介绍。一天,那位名医的外甥赵某因为舅舅治不好他的病,就来找叶天士。叶天士专心诊治,几帖药就治好了。赵某很感激,同意介绍叶天士改名换姓去拜他舅舅为师。叶天士在那里虚心谨慎地学习。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刘医生诊脉后推辞不能治。叶天士仔细观察,发现孕妇是胎儿不能转胞,痛得不省人事的。就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叫人马上抬回家去。到家后胎儿果然产下。刘医生很惊奇,详加询问才知道这个徒弟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叶天士,心中很感动,就把自己的针灸医术全部传授给了他。
医贵乎精
在叶天士久享盛名,如日中天之际,一书生进京赶考,不适来诊。天士断言:消渴病重,不宜进京。书生路过金山寺,向老僧求救。老僧嘱:坐梨车往返,渴代茶、饥煮食。返回再请叶复诊,已无症状。问老僧怎么说?答:“医生是治病活人,不能添病死人!”闻此言,天士当即摘下牌子,隐姓埋名去金山投奔老僧。一年后,老僧说:“你的医术,不比叶天士差了,可以挂牌行医了。”天士说:“还要求精。”某日,一病人鼓胀膨隆,病势垂危。叶诊断为“虫蛊”,拟用信石(砒霜)三分杀虫。老僧说:“三分只能使虫昏迷,苏醒后再投药,虫即不受,人必死。”依老僧,投药一钱,打下二尺长的赤虫。人得救。天士深感医无止境说:“医应百无一失,人只有一条性命。”老僧说:“善哉,此话胜过叶天士了。”便把秘藏的手册,传给叶天士。
【观点采摘】
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沈德潜:《叶香岩传》
译文:
医者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出发,不可肆意妄为,必须有天赋和悟性,要博览群书,只有这样才可凭借医术而普济众生。否则,很少有不害人的,这样就是把药物当作了害人的刀刃。我死后,你们子孙不要轻易从事医事。
释评:
此语是叶天士临终时谆谆告诫其后人的话。这反映了一个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仁者之言。同时也显示出他在医学,乃至人生哲理的追求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越是有识之士就越知道医学之深奥,越深感自己的不足和渺小。
【人物评析】
叶天士不仅医技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可谓德才兼备。他平素“居家敦伦纪,内行修备,交友以忠信,人以事就商,为剖析成败,如决疾热,洞中窽会,以患难相告者,倾囊拯之,无所顾藉”(沈德潜《叶香岩传》)。在整个中国医学史上,叶天士都是一位具有巨大贡献的伟大医家,后人称其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他不仅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物,而且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等无所不精,史书称其“贯彻古今医术”,他当之无愧。无论其医学理论,还是治学态度都是值得后人珍惜和学习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他那种谦恭好学、隐姓求师学艺的精神永远是后世习医者的光辉典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