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332888
“文化大革命”后,北京电影学院重新招生。1978 年9月18日,考试入学的“78 班”(共计159 人)开学的那一天,后来被具有世界权威的《电影手册》评为20世纪电影史上100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
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顾长卫、张丰毅、张铁林、胡玫、李少红、吕乐、侯咏、张建亚、张黎、冯小宁、夏钢、霍建起、陶经、谢园、周里京、方舒、沈丹萍、刘冬……他们都来自北京电影学院“78班”。
书中,同为“78班”学生现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的张会军将那些*真实回忆一一讲述,同时**次披露了张艺谋在1978年几次被电影学院拒之门外,又被破格录取的真实情况,大量珍贵文件首次公开。
书中大量珍贵的照片系首次面世,丰富立体地展现了这个著名的群体成长的历程。
本书由张艺谋作序。陈凯歌、顾长卫、田壮壮、张丰毅等人联名推荐。
提要/ 001
自序/ 005
青春
春天来了/ 011 报名情况/ 017 入学考试/ 023
我的高考/ 039 考试思考/ 051 *终录取/ 055
新生开学/ 063 学习生活/ 067 教师队伍/ 083
教学实施/ 101 大学生活/ 121 我和艺谋/ 155
创作实习/ 179 大学毕业/ 205 教学特色/ 219
教学启示/ 239
真实
1978 年张艺谋上学始末真实披露/ 251
聚首
10 年聚首/ 327 20 年聚首/ 335 30 年聚首/ 345
002
档案
北京电影学院1978 年招生简章/ 359
北京电影学院1978 年教学方案/ 363
北京电影学院1978 年各专业系课程设置/ 376
“78 班”1978 - 1982 年电影观摩/ 383
“78 班”1982 年毕业论文写作/ 395
2008 年,中国以东方雄狮的形象将迎来第29 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同时,
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整整30 年,2008 年,同样是北京电影学院迎来“文
化大革命”后招生的30 年和北京电影学院“78 班”考入北京电影学院30
年的纪念。
北京电影学院“78 班”,在社会的理解意义上,是指“文化大革命”
结束和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家恢复高考时,1978 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
的**届的大学本科学生;是特指1978 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本科招生考试
以后入学的导演系、表演系、摄影系、美术系、录音系的159 位本科班的同学。
而实际的情况是,北京电影学院1978 年在招收了本科班的同时,也招收了
表演师资班和编剧进修班。
在北京电影学院“78 班”1982 年毕业以后的几年,从香港的电影评论
和媒体,发展到内地的电影界和媒体界,开始对其增加了一个“中国电影
第五代”的称谓。到今天为止,“78 班”、“中国电影第五代”是30 年来
被社会和媒体反复提到的电影群体。于是,北京电影学院“78 班”、“第
五代”、“第五代电影人”,就成为中国电影理论和批评界以及外国电影
自序
006
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多元的、永恒的话题。
本书是要全方位地写“78 班”所经历的教学过程和社会环境。写这本
书的初衷,是源于2002 年“78 班”同学毕业后的20 年聚会。同学们在一
起聚会的时候,希望我们自己对这段历史从报名到毕业作一个全景式的描
述,对学院教学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对“78 班”的成长过程进行一个全
面回顾,更对后人有一个全面的交代,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电影学院
1978—1982 年的教学进行一个系统总结。
本书的撰写和出版,是学院电影教学和理论研究的科研项目之一,我
自己主动承担这个任务主要的原因有五个:①我本人是“78 班”的一员,
1978 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②经历了“78 班”四年的学习过程,对
情况比较了解;③ 1982 年毕业以后,一直在学院任教,并且在学院工作的
过程中了解、掌握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材料;④我是“78 班”电影教育的经
历者和享受者,也是后来学院教学延续的参与者;⑤力图给将来的中国电
影历史和中国电影教育史研究者提供一个详尽的叙述。
为了事件和材料的真实,我对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搜集、整理和核实,
也发动了今天在学院任教的“78 班”大学同学提供十分宝贵的资料,同时,
查阅了学院档案室的原始档案资料,更是翻阅了自己上大学的全部上课笔
记,查阅了学院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料。本书从历史回顾和纪实的角度,着
重对1978—1982 年北京电影学院“78 班”的教育、教学作一个历史性的叙述,
同时加上一些主要事件的回顾,不作过多的理论上的评述,但是,会有一
些与今天电影教育的比较研究。写作是一个对往昔岁月回顾的过程,仿佛
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我希望写出能够反映大学四年全貌的书,我愿意将
这本书提供给想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为增进了解中国电影教育贡献自己的
一分力量。
北京电影学院“78 班”是一个经历了考试、入学、学习、毕业、创
造并取得了成绩的群体,还不能和“第五代”电影人直接画等号。“第五
代”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中,范围更为广泛的,具有创作意义、理论学
007
术意义的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团体,“78 班”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尽管
他们为中国电影做出了一些贡献,但是,人们在今天,仍然关心的还是有
关这个群体的招生、考试、入学、教学以及他们的成长过程和经验。关于
这方面的报道,见之于各种各样的媒体。个别同学的谈话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一些记者的采访报道,也更多的是关于这些同学的“边缘报道”,还有一
些是“道听途说”,更有一些“胡编乱造”的东西,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另外一个方面,所有“78 班”的同学,所有搞中国电影历史研究和理论研
究的人,更希望看到和了解一些与这个群体入学、成长有关的真实的情况,
想知道他们在当时上学报名、招生、考试、入学、学习、上课、实习、拍摄、
毕业的真实情况。
记得2005 年“中国电影百年”的时候,我在北京电影学院办公室接受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的采访,我谈起“78 班”那段往事
时候的情景,也记起很多的媒体多次就1978 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78 班”
上学的情况所进行的采访,由于采访本身风格、内容、时间的限制,由于节目、
稿件、发表的形式、形态、方式、版式的问题和所要讨论的问题太多,对
于北京电影学院“78 班”这个群体,我们没有办法有一个清晰地描述,特
别是学院在对“78 班”培养、教学的很多问题上,我们没有机会和办法在
实践和理论层面上全面阐释和表述清楚。
作为一个中国电影高校专业教师和学校的管理者,撰写关于北京电影
学院“78 班”的历史,是一次记忆上的回顾,也是学术上的梳理,我自己写,
有比较大的可看性、真实性、史实性、具体性,也会有比较清晰和正确的
描述,至少可以通过一些历史的档案材料和真正的论述,以比较条理的方式,
把我对“78 班”在学院成长的过程认识和电影专业教学过程写出来。实际
上是一个抢救型的记叙,至少可以写出自己对“78 班”在北京电影学院成
长和相关的教育、教学、创作的一些真实的看法,算是对北京电影学院电
影专业教育的总结以及对“78 班”电影教育专业问题的一个讨论。
我们清楚,“78 班”、“中国电影第五代”、“第五代电影人”,实
008
际上更多的是一个集体称谓和荣誉,有着一定历史、社会条件下电影上的
特定意义。关于“78 班”、“中国电影第五代”、“第五代电影人”的提
法和意义,是一个似乎永远说不清楚的主题。我之所以选择“78 班”的电
影专业教育、教学进行文字叙述,就是要比较清晰和准确地写出“78 班”
考学、上学的经历和“第五代电影人”的成长教育观念、理念,以及“第
五代”电影的思想、结构、方法、过程、环境、实施、得失、分析、经验等。
其实,这是一个比较难的命题,但是,思考了一段时间以后,觉得这应该
是自己责无旁贷的事情,与其让别人写一些并不真实的东西,还不如自己
写点什么,还历史一个真实面目。
悠悠岁月,漫漫人生,光阴如箭,时光荏苒,当年的那些“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的年轻学子,如今都已鬓生华发,但是,回首30 年前的考学经
历和上学历程,感慨万千。虽然现在他们都已取得卓越的创作成果,有了
丰富的生命历程,但依然能够唤起对往事的回忆,勾起对往昔学校和老师
的怀念和追忆,从而使他们深深地感激培养他们的北京电影学院。
这本书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 年的纪念,也是对北京电影学院1978 年
招生和恢复教学30 年的纪念。
我们一生的四年!感谢会军记下了点点滴滴!
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上影集团著名导演,导演78 班
张建亚
能够在铸就中国电影光荣与辉煌的学校里,与这样优秀的老师和同学
度过我人生*美好的时光,是我们今生的幸福。如果还有来世,我还将在
此与你们为伍,再铸中国电影之辉煌。
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导演,表演78 班
陈浥
祝贺此书再版。三十多年了,学校的生活历历在目犹如昨天,几次聚
会更是难以忘怀。感谢会军把他记录在案。
著名演员,表演78 班
张丰毅
如若时光倒流,我想,我还会重新推开朱辛庄教室的旧门;重新走过
那片风吹落叶,金色的麦田。重新在直耸入云的灰烟囱下,聆听先生们的教诲。
重携同学们的手,团聚在青春无邪的烛光下。因为那里是我们影视人生的
起点,感谢会军的这部书,把我们带回了难忘的四年。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导演,导演78 班
胡玫
无论作为学院的院长,还是同一届的老同学,会军始终对北京电影学
院七八班的成长经历念念不忘,三十年过去,当年朱辛庄的秋月春风还在
心中,“第五代”其实是一次艺术运动,像中外许多艺术运动一样,可遇
难求,我们欣逢那样的时代,只能说比别人多一份幸运。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电影导演,导演78 班
陈凯歌
寄语会军,得知78 班回忆录的书,在我们三十年聚会以后得以重新再版,
祝贺,电影在心!青春永驻!
著名电影摄影师,导演,摄影78 班
顾长卫
会军在征得我同意的情况下,把我当年考学、上学的真实始末写了出来,并收在了书中。作为我当年考上“78 班”真实情况的一个披露。我觉得挺好,总算给历史一个真实的记录和交代。
张艺谋
都是医生,他有着西北人的特点,内热外冷、非常低调,由于父亲的出身,
从小就受到社会舆论的压抑,他所呈现出来的风格是性格内向、沉默寡言、
不善言辞。
张艺谋后来对我也不止一次地说过:“小的时候由于家庭出身不好,
257
我一直很自卑、内向,直到今天,在生活中,我从来不做太过分的事,尽
量不去张扬自己的什么东西。我也一直是这样比较收敛和平和地做人,与
我合作过的人都会评价我是一个很随和的人。”
初中毕业后,他没有别的选择,去农村插队、种田务农,后来,由于
偶然的机遇,他进入陕西第八棉纺织厂织袜工艺车间,干过电工、搬运工
等,后借调入工会做宣传工作(出板报,画宣传画,拍照片)。他自己多
次在上学和后来与我谈到过他的过去,都说着说着就无法继续。在那个年代,
张艺谋作为一个有“家庭问题”和社会压力的人,能在农村和工厂干着枯燥、
繁重的劳动,就已经是**的解脱。他当时**的愿望就是能进到工厂的
宣传科,做一名干事。很快,在他考北京电影学院的前一年即1977 年,如
愿以偿,开始能够从事照相工作,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那时的他已经
在摄影方面显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天分,我们能够从他当年一些摄影作品中
感受到他在坎坷人生经历后所形成的摄影艺术创作思维方法和表现方式。
学院招生简章从制定到发布起,就注定了张艺谋的基本年龄条件不符
合学院当年的招生规定,也注定了他要在报名的问题上颇费周折。
1、精心的准备:陕西第八棉纺织厂,地处我国西北咸阳,远离中心城市,
距西安市几十公里,消息闭塞。张艺谋的正式编制是在厂里的织袜工艺车
间,但是他在厂里实际是做宣传工作,这时的张艺谋,还是通过各种渠道
知道了一些消息,加上他拍摄照片已经多年,在通过多方了解情况和仔细
权衡之后,自己还是决定准备报考试一下。由于他的年龄已经超过报名规
定的年龄,自己无法保证在西安可以直接报上名及正式参加专业考试。所以,
张艺谋动了念头,还是准备去北京直接去说明情况看能不能报上名。为此,
他还是非常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报名准备工作,希望可以达到目的,一方
面他积极了解学院招生、报名、考试的具体情况和进一步打探有关高考政
策的消息;开始进行一些自己认为的必要考试准备,收集、翻看一些文艺
资料,并开始背诵一些相关的知识;放大、制作、整理自己多年创作的摄
影作品,主要是一些黑白摄影作品和一些经过暗房处理(调棕和调蓝)的照片;对自己几年拍摄的摄影作品,按照风光、花卉、人物、创作等项
目进行一些大致的分类,精心裱糊成非常厚的几本作品集;在力所能及
的情况下,对拍摄完成的摄影作品,进行了必要的技术数字标注和创作
文字说明。
2、**次报名:张艺谋在上学的这个事情上,是一个有心的人。1978
年5 月,他利用一次厂里派他出差的机会,顺路到北京转车,把他这些精
心准备的摄影创作影集本册直接带到北京电影学院。他来到北京新街口外
大街小西天电影学院的招生办公室,到了之后,他先不敢报名,在边上看
了一会儿,觉得其他考生交的摄影作品画幅比较小不说,在艺术表现形式
上和水平上都不如自己,心里也就踏实了许多,这才敢上前报名。在招生
报名处,请摄影系老师和其他有关老师看了一下自己的摄影作品。几个老
师把张艺谋的作品传着看了一遍,都露出欣赏和欣喜的笑容,眼前也有些
发亮,甚至不相信这些照片是眼前这个沉默寡言的普通工人拍的。这些还
老师认为:自摄影系报名以来,还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专业、摄影基础好
的考生。但是,当了解到张艺谋的实际年龄已经超过摄影系22 岁报名的
**年限6 岁时均深感惋惜。这些老师毕竟都是知识分子,都是搞专业的,不忍直接对他说明情况,怕挫伤张艺谋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也不便直接
对他说根本没有希望了。老师对张艺谋婉转地说:“你先回西安,我们
向学院反映这个情况,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学院将来会在西安市设有招
生考试点,到时,你可以去西安考点再试一下,如果行,没准你就可以
参加报名和考试。”张艺谋看着这些老师,沉默着没有说什么,他非常
沮丧,留下了一些自己的基本资料和部分作品就走了。离开电影学院后,
张艺谋仍然是对此事耿耿于怀,他内心仍然充满了渴望和祈盼。
3、再次去北京:这里不得不佩服张艺谋是一个执着的人,他**次去
北京小西天电影学院招生报名点报名,既是了解情况,也是初步试探。在
回陕的路上,张艺谋左思右想,仍然不甘心,他还是希望能够再有机会直
接见到学院摄影系的老师,再次好好表达一下自己渴望上学的想法,说服
老师能够理解他这么大的年龄仍然想上学学习的心情。张艺谋就托他家里
的亲戚,在北京找到画家秦龙,画家秦龙又托到当时学院美术系的倪震老
师,找到倪震老师的夫人,当时电影学院摄影系教授技术课程的赵凤玺老
师。张艺谋第二次来到北京,直接就来到赵凤玺老师的家,倪震老师和赵
凤玺老师看了照片以后,都认为不错,已经具备了非常好的水平,但是就
是年龄超过得太多。他们两个非常清楚,以他们的能力,根本没有办法帮
助张艺谋,也没有办法帮助他报名和考试。倪老师和赵老师非常诚恳地说:
“这样,我们推荐你去北京广播学院(今天的中国传媒大学前身)摄影专
业试一下。这样,学习以后,你可以给中央领导拍照或者是从事新闻摄影。”
真是有病乱求医,结果张艺谋还真坐广院的班车去了地处大北窑外的北京
广播学院,见到了广院当时的摄影系主任,他看了张艺谋的作品以后说道:
“作品是非常不错,但是我们也没有那么大的年龄幅度的专业允许考生报名,
北京电影学院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也同样做不到,同时,我们又是非艺术
类的招生(当时是属于新闻类),甚至条件限制比北京电影学院还要难很多,
实在是没有办法让你在任何专业报名。”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张艺谋又
是一次无果而归。
261
4、西安报名:两次在北京报名的不顺,没有打退张艺谋报考的决
心。既然**次在北京打探招生考试报名消息的时候,老师说过帮助申请
一下,到时可以来西安报名。在自己家门口的机会,张艺谋**不会放弃。
来西安招生的电影学院老师们对张艺谋的到来,也仍然是热情接待,一方
面他们很欣赏张艺谋的摄影才能和作品风格,另外一个方面,却又为无法
放宽招生年龄,突破界限让其报名、考试而感到无奈。当时摄影系主考的
老师是曹作宾、赵凤玺,由于赵老师在北京已经见过张艺谋,对不允许他
报名表示遗憾,还对他讲了许多鼓励的话,并主动表示要尽力帮助他。首
先将张艺谋推荐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当时的厂里领导和一些人,包括非常
著名的摄影师、导演周晓文等,看了作品以后都认为不错,也非常爱惜人
才,希望能够将张艺谋调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工作。这个建议后来带到了张
艺谋工作的陕西咸阳国棉八厂,厂领导说:“我们的职工考大学,我们支持,
也同意,但是,将人调走,我们就不同意了,我们认为张艺谋也是一个人才,
我们也需要他这样的人才继续在我们厂工作。”有的老师还到陕西省文化局,
帮助反映张艺谋的情况,向他们竭力推荐张艺谋,请求他们在力所能及的
情况下帮助张艺谋,使他能发挥才能。
5、再次争取:在多次报名碰壁和面临巨大打击面前,张艺谋的抗打击
性和坚韧性显现了出来。他没有气馁,而是按照自己的设计,开始了新一
轮争取工作后。由于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学院摄影系的部分教师看了张
艺谋的作品后,都认为其达到了一定的专业水平,这更加坚定了他对自己
专业水平的确认,张艺谋再次通过家里的亲戚,在北京四处找人,希望帮
助他能有一个学习的机会。他还辗转找著名画家黄永玉,黄永玉在看了张
艺谋的作品后,叫他去找原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吴印咸。在
这个过程当中,家里的亲戚*后找到了交情比较深的老画家白雪石先生,
求白老先生从中斡旋和帮忙。作为著名的画家,白老先生对造型艺术有独
特的鉴赏力,他看了张艺谋的摄影作品,也认为人才难得,具有一定的水平,
就应允帮忙。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黄镇是位外交家,也是一位艺术家,其美
262
术功底比较深厚,周末常邀请艺术家到自己家做客、谈论艺术,白雪石先
生由于是座上客,与黄部长常来常往,利用这种关系和便利,白雪石先将
张艺谋的作品交给了任文化部秘书长的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华君武看后,
也大加赞赏,同意推荐,这才交给了黄镇部长。在转送给黄镇部长摄影作
品的过程中,张艺谋还亲笔给黄镇部长写了一封非常恳切的信,以表达自
己想上学的迫切心情。
张艺谋说,当时在他的影响下,一起报考电影学院摄影系的还有与他
当时一起搞摄影创作的两个年轻人,他们都比张艺谋小,在摄影艺术创作上,
非常佩服张艺谋,一开始就把他当老师看待,虚心学习。结果这两个哥们
儿反而都拿到了准考证,张艺谋却因年龄关系,连报名都没有机会,他心
情更加沉重,但是,他认为这两个人有希望,就帮助这两个人复习,他
想,如果这两人中任何一个人考上了,就可以帮他借一些专业的书籍,收
集一些专业的资料,自己就可以系统地学习了。张艺谋心里还是憋着一口气,
他认为这事儿还没有完,自己还要努力,甚至,他凭直觉感到这还不是*
后的结果,还要努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