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543749
中文版推荐序
韩文版推荐序
引 言
从孩子的画里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
章 通过图画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
不要误以为你非常了解孩子 • 2
埋头苦干的妈妈是危险的 • 5
孩子重要的综合能力是内心健康 • 8
图画育儿,连接妈妈与孩子的桥梁 • 10
走进孩子的内心:认识三种气质类型的孩子 • 12
第二章 孩子用图说话
与孩子有共鸣才能治愈孩子 • 16
不要试图评价孩子的画 • 19
打开孩子心扉的美术治疗 • 21
让孩子尽情表现自己吧 • 23
绘画,妈妈治愈孩子的过程 • 25
不同阶段孩子的绘画特点 • 28
美术治疗三阶段,妈妈带孩子一起做 • 41
画画有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吗? • 43
走进孩子的内心:气质类型与养育方式 • 46
第三章 妈妈是家里的美术治疗师
用图看见孩子的内心世界 • 50
孩子眼中的自己 • 52
孩子眼中的家人 • 64
孩子眼中的学校生活 • 72
孩子内心的颜色 • 76
走进孩子的内心: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开展对话与交流 • 78
第四章 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自我形象:帮助孩子发展自尊心和情绪调节能力 • 83
学习障碍:掉队了也没关系吗? • 90
注意力:让懒散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 97
家庭关系:我们家孩子在家里幸福吗? • 101
依恋:让孩子信赖妈妈 • 110
社交性:不会和小朋友好好玩的孩子 • 117
抑郁症:孩子突然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该怎么办? • 126
愤怒调节:一生气就打人的孩子 • 131
多动症:一刻都不能安静的孩子 • 135
自闭:社交性较差的孩子会不会是自闭症? • 141
抽动症:用异常行动表露压抑的孩子 • 146
多文化家庭:帮助孩子适应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 150
网络成瘾:孩子迷恋网络游戏怎么办? • 153
走进孩子的内心:帮助孩子寻找自己的道路 • 158
第五章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的体会
游戏与皮肤接触 • 162
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 • 164
孩子需要放养 • 166
与孩子相互信赖 • 168
做有远见的妈妈 • 170
参考文献 • 172
附录1 和孩子一起做心理测试 • 179
附录2 儿童心理测试手册 • 203
中文版推荐序
常有家长这样问我:“童老师,我要用什么方法才能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到底孩子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孩子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呢?”是啊!孩子的内心到底在想些什么?作为家长,有时候确实很难掌握,也很难理解。因此,我常说:“想要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看看孩子的画吧。孩子一张随意的涂鸦就像千言万语一般,诉说着
他自己的心事。”画画是孩子初的语言,是他们真实的信息传递,也是他们内心情感的直接流露。所以,通过孩子的画,爸爸妈妈可
以发现孩子内心真实的情感和问题,如果可以适时地给予协助、 辅导与陪伴,孩子便能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绘画治疗具有灵活多面性,它为孩子提供了特有的表达可能,它适合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对象,可以在不同地点实施。绘画治疗可以避开语言的局限,直接用图像和意向建立联系,有利于收集真实的信息,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其实在生活中,孩子常常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学会通过绘画的形式,对绘画本身的图像进行解读,以及通过提问的方式和
孩子进行互动沟通,不但可以让孩子释放其情绪,更可以增进亲子关系,久而久之,孩子便会降低心理防御,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诲。
由于绘画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因此孩子能够比较轻 松地和父母参与其中,降低防御心理,而让潜意识中的情感和思考自然地浮现出来,便于父母通过有针对性的沟通和陪伴促进其成长。绘画的心理治疗过程,除了提供心理治疗之外,也为孩子提供了一种处理自己所面临问题的新方式。创作的过程可以是一种对愤怒、敌意的释放和发泄,是一种能被社会所接受且不会伤害他人的发泄方式,在父母的陪伴下,使孩子的焦虑得到缓解,心灵得到升华。
由于绘画是一种自发与自控的行为,经由创作的过程,孩子的 情绪能够得以缓和。对孩子来说,心理的阴暗通过绘画来表达也比
较安全。因为,孩子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问题,这样的表 达具有隐蔽性,没有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等方面的顾忌。孩子内在不被接受的思想和冲动,只有被自己所觉察和接受,他们才可能把
毁灭性的能量变成建设性的能量。所以,绘画治疗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缓解压力、焦虑和痛苦的方式,是他们宣泄自我的 一个窗口。本书可用于亲子教育、特殊儿童及青少年指导和孤独症患者、
创伤患者的心理治疗,也可以作为父母对孩子进行陪伴减压、心理 疏导、情绪释放时的指导手册,让家长、心理工作者和教师能够更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与互动,提高咨询效率和质量。
艺术治疗师 童玉娟
不同阶段孩子的绘画特点
想要正确理解孩子的绘画,就不能主观判断,应根据孩子的不同发育阶段来理解其特性。
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德(Viktor Lowenfeld)指出,不同发育阶段的孩子,在绘画中会显示出反复性的特点。过了一周岁,孩子到 了可以握笔的时候,会在纸张、墙壁随便什么地方到处乱画,称为“涂鸦期”。随着孩子在情绪上和智力上都开始有所成长,美术表现的 能力也会随之有进步。
那么我们再看看婴幼儿期过渡到儿童期的孩子们画的画,究竟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绘画呈现出什么样的不同呢?
开始乱画(1~3 岁)
1~3 岁的孩子,喜欢在纸上或墙上乱涂乱画。乱画就是随便画些线条,虽然看似杂乱无章,但孩子的自我表现就是这样开始的。
乱画的表现:彩虹树(5岁男孩)
随手乱画。很享受漫无目的画画这一活动本身。
孩子们大力挥动着胳膊,画出来的东西与其说是绘画,其实更接近于本能的功能性快乐感,即从漫无目的的绘画行动本身中体会到乐趣。但是乱画绝不是毫无用处的,孩子们刚开始的时候会漫无目的地乱涂乱画,但随着慢慢成长,那些乱画中也会慢慢变得有内容。
出现未分化的圆(3~4 岁)
乱画的阶段持续 5、6 个月到 1 年左右,孩子们就会进入到下一阶段——画圆圈。初的圆圈出自胳膊的运动。随着不完整的圆圈出现次数增加,会渐渐出现更完整、更圆的圆圈。成人可能会认为那只是圆圈而已,但是孩子们画出的圆圈里,其实掩藏了人脸或身体等具体因素。圆圈里包含着内容,只不过是还未分化的形态而已。
未分化的圆的出现:有趣的绘画(5岁女孩)
从不完整的圆向完整的圆行进。
出现反复性的表达(4~6 岁)
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很执着,会在绘画中反复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达由于压抑的情绪、经验的不足、素材的匮乏等原因出现,是通过绘画来满足内心需求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这也是填满绘画纸的手段。
反复性表达:鱼,星星,家(6岁女孩)
对有兴趣的东西很执着,反复地画。
出现同时性表达(2~7 岁)
孩子们画画时更喜欢自己认为更简便的方式,而不是写实描写。
侧面与正面,上面与下面等,会以相同的方向画下去。比如用二次元解释三次元的表达。由于孩子一般从较简单的开始画起,因此会选择一部分开始画——而不是整体形态,因而出现了不符合结构原理的画。
同时性表达:我们一家人(6岁女孩)
孩子喜欢从简单的画起,而不注重写实描绘。从部分开始,慢慢完成整体。
例如画道路时,沿着路边并排而立的树没有远近大小的区分,被孩子们画成了统一倒在地上的样子。在 2~7 岁的儿童画中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出现列举式表达(4~7 岁)
在孩子们的绘画中常见的一个特点,就是列举式的表达。他们还缺乏判断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能力,所以只能表达成列举的形式。
那是由于孩子们还不懂空间概念和具备客观性的结构认知,所以只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关注点来进行描绘。孩子们为了表达当时所感受到的体会和感动而画画,所以才会出现这种表达方式。
列举式表达:我的朋友们(7岁女孩)
因为缺乏判断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能力,因此会表现成列举的形式。
出现自我中心的表达(5~7 岁)
经过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们,开始能够在画中描绘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了。客观事实被无视,只选取自己所了解的画面,将其夸张或省略。一般会不顾远近的概念,绘画的主人公是自己,即出现了自我中心化的现象。这一时期,孩子会注重表现自己所了解的东西,或者选择对自己更方便的方法,但不会表达眼前所看到的一切。
自我中心的表达:我和朋友们(6岁女孩)
会描绘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场景。画中的主人公是自己。
出现基础线(6~9 岁)
儿童绘画中突出的空间概念,就是出现了分开天地的基础线。此时的孩子会认为基础线的上方是天空,下方则是大地。孩子们产
生了空间概念后,就可以区分高低远近的事物了,对绘画对象的写实表达也慢慢产生兴趣了。
基础线的表达:飞向天空(6岁男孩)
产生空间概念以后,会区分高低远近的事物。
出现透视性表达(7~9 岁)
透视表达是孩子们靠想象看不见的现象或事实画出来的。画建筑物或汽车时,会把它们内部都画出来。这种表达可以视为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外形与内容嫁接了起来,也可以解释为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判断还不够准确。但是只要理解成孩子想努力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表达出来即可,他们并没有拘泥于内部和外部。
透视表达:我的朋友们(7岁男孩)
会想象看不见的现象或事实并用绘画表达。能看到房子里面的物品。
出现拟人化表达(7~9 岁)
孩子假定所有事物都拥有生命,并在绘画中也喜欢用拟人化的手法。在花、树、太阳等的画中加上脸部表情,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在他们的错觉中,植物和动物都像人一样,拥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情。拟人化的表达可以表明孩子们没有正确区分现实与梦境、实际与幻
想,将这些都混为一谈,作为一种未分化的状态展现出来的。
事物的拟人化:我的朋友们(7岁男孩)
认为所有事物都有生命,并用拟人化手段表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