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36957
序 曹虹
绪 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
章 复社兴起的基础
节
社会文化背景考察
一、启祯政治与士人心态
二、日渐卑下的世风与士风
三、文人结社与八股取士
第二节
张溥的个人才能及对复社兴起的作用
第三节
统合于复社的各地文社
一、江以南的分社
二、江以北的分社
第二章 复社的演变历程
节
发展历程与社团活动
一、兴盛期及三次大型集会
二、分化期与社团斗争
三、衰亡期
第二节
组织与性质
一、组织形态与运行机制
二、性质特征
第三章 复社的批评理念与实践
节
尊经重史的学术思想
一、兼容并包的经学思想
二、以资世用的史学思想
三、门类齐全的子学
第二节
复古与经世的文学思想
一、复古:重视雅正文风
二、经世:倡导有用之文
三、性情与才学的统一
四、制义的评选
第三节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的理念与方法
一、“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法的结合
二、对“文如其人”命题的个人见解
三、对易代文人与文学的评判
四、推崇才智忠勇兼具之士
五、对文士才命观的阐释
六、对作品文与情关系的理解
第四章 复社的文学创作与成就
节
散文:功用与多样
一、序跋体
二、传、记、行状、祭文、墓志铭等记述体
三、书、议、策、论、说等议论体
四、小品、忆语及制义
第二节
诗歌:感时与多变
一、早期诗作:以酬唱、赠别为主
二、中期诗作:内容与风格的多样
三、后期诗作:国变世迁的悲音
第三节 词作:创新与多元
一、婉约幽深的几社词作
二、深重悲慨的遗民词作
三、痛悔难言的仕清成员词作
第五章 复社与明末清初文坛
节
后期竟陵派的文学活动与影响
一、两派结合的因素
二、竟陵派与各地复社成员的交游
三、竟陵派对明末清初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几社的文学活动与影响
一、复社与几社在立社宗旨的同与异
二、几社的文学活动
三、几社在明末清初的变局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 艾南英与复社的关系
一、艾周之争:文章作法的讨论
二、艾陈之争:复古路径的争辩
三、豫章之争:豫章文派的分化
四、艾张之争:制义选本的学术论辩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复社成员及相关人物的活动年表
附录二 “黄牡丹状元”黎遂球的复社社盟交游考论
后 记
序
曹 虹
今年八月十五日,曾肖从美国爱荷华州的费尔菲尔德小城寄来《复社与文学研究》的修订稿,连后记也写好了,看来她是利用暑假旅美探亲的空隙,做着向人民文学出版社交出定版的后整备。从时空上看,她这番工程似是偶然留迹于大洋彼岸,其实更与她十多年来在南京、广州两地的励学生活相缀结。
本书起稿于南京。十五年前她考入南京大学,随我攻读中国古代散文史方向的博士生。在面临博士论文择题时,考虑到她硕士论文做的是《南朝五言诗篇制的演变》,已在中古文学素养方面历练有加,故有意劝她转向明清文学的开拓,而且我隐隐觉得,以她曾钻味过六朝,若对不薄六朝的复社人士加以董理,定可构成跨代研究的某种优势。遇事乐观肯干的曾肖听从了我的建议,遂以《复社与文学新探》为题撰成博士论文。毕业后,她顺利进入暨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遂留校一直在古籍所任职。广州是她的福地,她在广州遇到了知心爱人,成家生女,并逐年申领到各级科研项目,其中也包括获得资助短期赴英、赴美访学。
为了深化复社文献整理与研究,她勇挑重担,花了数年时间,校点了复社首领人物张溥的《七录斋合集》,
卷帙庞大达九十万字,前年由齐鲁书社出版,喜获第十九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本着对复社及其背景文献的进一步潜思敏察,她又投身于博士论文的修订之中,并定型为现在的书名。
曾肖是在世纪之交读研而踏上学术之途的。不由得记起在上个世纪末(1999年),《文学遗产》组织“世纪学科回顾”的栏目,那时有感于明清诗文研究领域所受到的关注度相对低迷,所以蒋寅教授、吴承学教授和我“三人谈”时拟定的题目为《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十多年过去了,情况发生了改观,《文学遗产》还组织过“新世纪十年论坛”以及相关的“学术综述”,2011年第六期上刊出周明初教授介绍“近十年来明清诗文研究综述”,正标题概括了一个总印象,即“走出冷落的明清诗文研究”。这一印象也是学界的共感。尤其令我感到振奋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在明清诗文领域大展才思,那么所谓“冷落”才真正有望定格为一段历史陈迹。
当学者以自身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证实着明清时期“海量”文献作为宝库取资的价值,更为值得期待的是,在审美阐释和评价维度上如何开拓。面对众多文集,什么样的作品算是时过境迁?排沙检金的依据是什么?以前所擅长的“一代有一代之胜”的思路似乎是退却了。不然,明清诗文已经过了高峰期或黄金期,只能是某种回光返照,这无异于视之为惯性延续或停滞。这种停滞论的调子在基本认知上已经没那么理所当然了。这应该是学术理念上的一种进步。但在科研操作方式上,也往往潜藏着停滞论的危机。值得参照的是,国际汉学界近些年来在明清史研究上出现的一种转变,西方一向占据主流的看法是明清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是一个停滞的时期,但在近二三十年来,国际学界对这个“停滞论”的认识加以了较大的批判,提出新的见解,认为明清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也“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和外界的联系远比以前加强”。前两年看到了日本学者上田信用《海与帝国》为标题,阐述明清时段的历史(由李伯重写推荐序,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关于“海”的意象,大概是说,认识明清时代,不必以停滞封闭的“黄土文明”来规范,却可以从“海洋文明”(“蓝色文明”)的角度去思考。这样的讯息也是可以鼓舞我们在文学和审美的研究中,大力发掘明清文人推陈出新的贡献,对于一些不同凡响的文人或集群,也应该从超越地域、超越国界的更大的动态脉络去理解。在近的来信中,曾肖提到了她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即把另一书稿《竟陵派诗学研究》修订完毕,“接下来可能要转到域外文献领域”。她这种跃跃欲试之心,我也非常赞赏并乐观其成。
2017年10月
于南京朗诗寓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