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320473丛书名: 无
“存在主义之父”、19世纪著名丹麦哲学与神学家经典著作。
克尔凯郭尔假名虚构作品,一场冒险的心理学实验。
复调式论证哲学意义上的“重复”。
《重复》出版于1843 年,这本小册子是克尔凯郭尔的一部假名作品,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却占有突出地位,因为它与其个人生活密切相关:他要借这部作品彻底解决与蕾琪娜·奥尔森(两人曾订婚,后克氏解除婚约)的痛苦关系,并为自己的生活树立起明确的奋斗目标——“重复”。
克尔凯郭尔以康斯坦丁·康斯坦提乌斯为假名,借由实验者的角度反观自身,虚构出一个年轻人为爱情所困的故事,并以书信体的形式,论证了哲学意义上 “重复”这一概念,从而回答了“重复是否可能,它有何价值,有什么东西在重复之时获得或失去”。
译者前言
再版译序
第一部
康斯坦丁·康斯坦提乌斯的观察报告
第二部
重复
年轻人的来信(8月15日—2月17日)
康斯坦丁·康斯坦提乌斯的附带评论
年轻人的来信(5月31日)
康斯坦丁·康斯坦提乌斯的总结信
译者前言
《重复》出版于1843 年,这本小册子虽是克尔凯郭尔的一部假名作品,但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却占有突出地位,因为它与其个人生活密切相关:他要借这部作品彻底解决与蕾琪娜·奥尔森(Regine Olsen)的痛苦关系,并为自己的生活树立起明确的奋斗目标——“重复”。
1841 年10 月11 日克尔凯郭尔解除了与蕾琪娜的婚约,据他1843 年5 月17 日的日记,解除婚约的原因主要是他不想让蕾琪娜被往后的婚姻生活压垮,不想让她陷入他父亲的忧郁——“笼罩在我内心的永恒暗夜”。他说:
假如我不是把她当作我未来的妻子,对她比对我本人更为尊重,假如我不是为她的荣誉而骄傲,甚于我本人的荣誉,我就会保持沉默,实现她与我的愿望——结婚,世上有太多的婚姻隐藏着一些小小的真相。
婚约解除两周之后,克尔凯郭尔离开哥本哈根,第一次造访柏林,在那儿写下了《非此即彼》的大部分,包括其中的《诱惑者日记》。他希望蕾琪娜在阅读该书时,觉得他本人是个骗子或是个绝望的审美家,以使她从关系破裂所引起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该书出版于1843 年2 月20 日。
1843 年春天,有一段时间,蕾琪娜“每天早晨九点至十点”都遇见克尔凯郭尔。“此事不是我故意安排的。她知道我常走的那条街,我知道……”作者的日记在此处缺了一页。但可以想见,这些无言的短暂的偶然(?)碰面为即将到来的《重复》埋下了种子……
克尔凯郭尔是那个世纪*深奥的思想家。他是一位圣人。——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克尔凯郭尔给予我冲动,胡塞尔给予我眼睛。——马丁·海德格尔
克尔凯郭尔所进行的心理分析极具破坏力,一如尼采所为。——瓦尔特·本雅明
一段日子过去。我的仆人像做家庭主妇的夏娃,弥补了从前的过失。我整个的家政建起了一套一成不变的秩序。每样不能移动的东西都待在其指定的位置,而每件能移动的都以其适当的路径运行:我的时钟,我的仆人,还有我,我本人,以一丝不苟的步履在地板上走来走去。虽然我已说服自己相信世上没有重复,可有一件事依然是确定无疑的:一个人只要坚定不移,且削弱自身的观察力,就能获致一种千篇一律,其麻醉力远胜于最为奇异的乐事,它像一串魔咒,随时间流逝而愈发有魔力,在赫库兰尼姆和庞贝的遗址上,每样东西都原封不动,和各自的主人将它们放在那儿时一样。假如我生活在那个时代,考古学家们或许会惊讶地发现,有个人竟以一丝不苟的步履在地板上走来走去。为了维持这已建成的永久秩序,我不放过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在特定的时间,我甚至像皇帝图密善1 那样手持苍蝇拍在屋里转悠,捕捉每一只革命的苍蝇。不过,有三只苍蝇被留下来,在规定的时间里嗡嗡嗡地从房间里穿过。我就这样生活着,把世界忘在脑后,或自以为忘却了。突然有一天,我收到一封信,信是我那位年轻朋友写来的。后来又陆续来了一些,每封信大约要寄一个月才能到,但我推断不出他住的地方到底有多远。他本人没透露任何消息;如果有意为之,且小心谨慎,例如,忽而隔五周来封信,忽而只隔三周来封信,把我弄糊涂是很容易的。他不想烦劳我写信,即使我愿意飞鸿往来,至少给他个回音,他并不在意是否接到我的回信,他只希望一吐衷肠罢了。
从他的来信中,我看出我以前就清楚的一点,像所有的抑郁症患者一样,他暴躁易怒,并因此处于持续不断的自我冲突之中。他希望我做他的知己,又不希望如此,的确,我成为他的知己反倒令他不安。让我处于所谓优越的地位,他感到放心,可又令他恼火。他依赖我,可又不想如此,的确,这样会令他不安。他依赖我,可又不想得到回复,的确,也不愿意看见我。他要我沉默,不打破沉默,“凭一切神圣之物起誓”,可一想到我有保持沉默的权力,他似乎又怒不可遏。没有人会知道我是他的知己,一个活人也没有;因而他本人也不想知道,我也必须不知道。为了把这一窘境说成是我们彼此的满足和愉悦,他甚至有礼貌地暗示说,他其实认为我疯了。我怎敢表明我的看法:他这种解释过于放肆无礼!依我之见,那样只会为他的指控增加口实,而在他眼里,我的自我克制不过是无动于衷和神志失常的新迹象,到了麻木不仁的程度,受到侮辱竟没有感觉。数年来,我每天都训练自己,对人们仅仅保持客观的理论兴趣,而且,可能的话,对每一个认为“观念在运行”的人都是如此。如今,这就是我的回报!我一度试图帮他树立这个观念,如今我只好品尝自己栽下的苦果,也就是说,对方认为我是又不是既存在又虚无,是与不是,全在他高不高兴;我自己能做到既存在又虚无并从而助他摆脱困境,但我接受不到一丁点儿的赞赏。要是他自己想到在无理要求中隐含了多少赞成,他必定再一次怒不可遏。做他的知己难乎其难,他完全无视这样的事实:我只需只言片语,例如谢绝与他通信往来,就会伤他不轻。惩罚不仅降临到背叛厄琉西斯秘密祭典的人身上,而且也不放过那些拒绝加入从而触犯该习俗的人。据一位古希腊作家1 所说,一个名叫德莫那克斯的人拒绝加入,竟然靠自己才华横溢的辩解毫发未损地脱身。作为知己,我的处境甚至更为不妙,因为他更忠于他的秘密,当我做了他迫切需要的事情——保持沉默——他竟然那么愤怒。
可是,如果与此同时他以为我彻底把他忘了,他就又一次错怪我了。他突然消失着实令我担忧:他会不会因绝望而自寻短见?通常,这类事儿不会隐匿太久,既然我没听到什么也没看到什么,我确信不管他藏身何处,他一定还活着。他弃之不顾的姑娘还蒙在鼓里,全然不知情。一天,他突然消失不见,没留下只言片语。她并没有立刻陷入痛苦,起初只是有些许不安与怀疑,随着痛苦一点点加剧,她隐约觉得出了事情,但又摸不清头绪,她在梦一般的情境中甜蜜地清醒过来。对我的观察而言,这姑娘是一种新的素材。我的朋友不是那种轻薄之徒——只想从情人那儿榨取一切,然后抛弃了事;相反,他的消失竟让她进入一种最值得向往的状态:健康,青春焕发,因他所有的诗篇而感到充实,为诗意幻象那无价的兴奋剂所滋养。你很难遇到一个被抛弃的姑娘处于这样的状态。几天后我见到她,发觉她依然鲜活得像一条刚刚被捉到的鱼,通常,碰到这种事,姑娘会饥饿难忍,犹如鱼缸里的鱼。我完全相信他活着,庆幸他没有采取绝望的手段,以死亡自欺。如果情色关系中的一方死于悲伤或想以死来逃避尘世的烦恼,真不知这关系会多么扑朔迷离。根据姑娘本人的神圣表白,若情人是个骗子,她会伤心而死。可是,你瞧,他不是骗子,他的意图或许比她所了解的还要好。尽管他也许终究会那样做,可目前却下不了决心,就因为她曾允许自己义正词严,向他发出警告;因为她,据他说,动用了演说家的伎俩,或者不管什么,总之说了一些无论她是否认为他是骗子,都绝不该说的话,因为如果他真是骗子,她的骄傲将不允许她这么说,而如果她依然对他心存信任,她就该发现,她大大地冤枉了他。想以死来摆脱全部关系是拙劣至极的办法,那意味着对一位姑娘的最大侮辱。她以为他死了,她陷入悲伤,她真心实意地为死者哀泣。是啊,一旦某一天她发现他还活着,发现他根本没有过死的念头,她必定为自己付出的感情感到恶心。或者是否要等到来世,她才开始担忧——不是担忧他是否真死了,这无可争议,而是担忧他是否死在他宣告之际,死在她悲伤之时——这类情境想必是末日论作家的任务,这种作家理解阿里斯托芬(我指的是那个古希腊作家,不是那些像中世纪的江湖医生那样冠以此名的人物)和琉善。错误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既然他已死,他就得将死亡持续下去。随后,这位伤心的姑娘醒过来,在他们的关系中断之处重新开始,直到她发现此处插入了一个小小的附加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