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624917
台湾知名作家刘雨菡倾情奉献。
收录百余张高清彩色图片,版式精美,带你开启14位去台名人台湾故居探访之旅。
深度人文旅行札记,借景叙事,将人文历史和旅行体验完美融合。
独创历史游记的杂志风貌,收录故居附近赏心景点、美食、商圈及交通详解,是台湾深度游览不可错过的宝典。
《从千山到万水》是台湾作家刘雨菡游历数月,遍访台湾地区民国名人故居后,整理写作的深度人文旅行札记。
本书以丰富细腻的笔触、灵动自然的情感流露和思维节奏,将蒋介石的草山行馆、宋美龄的士林官邸、张大千的摩耶精舍、钱穆的素书楼、张学良新竹故居、三毛的清泉梦屋等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和故居故事呈现其中,书中独家收录百余张珍贵照片,同时体贴设计介绍各故居周围的美食文化和游览景点,带领读者开启一段深刻而又富有情怀的独特台湾探访之旅。
序言
千山万水一线牵 自序
快意正在眉角处 读雨菡另类游记感悟
感慨:从千山到万水 序三
海水无法割断的血脉
一 阳明话春秋
夏日避暑别苑草山行馆── 蒋介石台北故居之一
林深不知处的阳明书屋── 蒋介石台北故居之二
幽默大师的艺术城堡 ──林语堂台北故居
赏心景点
阳明山公园
赏味美食
蒋氏伉俪的饮和堂
林语堂的有不为斋
二 士林兴文艺
盛开不谢的玫瑰园──宋美龄的士林官邸
艺术大师的摩耶精舍──张大千台北故居
国学大师的素书楼──钱穆台北故居
赏心景点
台北“故宫博物院”
跨越时空的至善园
赏味美食
“故宫晶华”的文物再生宴
赏趣商圈
魅炫瑰丽的伍角船板
士林夜巿商圈
美丽华商圈
三 五峰忆戎马
井上温泉“将军汤”──张学良新竹故居
赏心景点
三毛的“清泉梦屋”
四 北投安余生
北投温泉枕禅园──张学良台北故居
书法大师的梅庭──于右任台北故居
赏心景点
北投温泉博物馆
北投图书馆
北投文物馆
赏味美食
禅园汉卿美馔
五 南港蔚学风
新文化运动宗师的学园──胡适台北故居
赏心景点
胡适公园
赏趣商圈
在南港捷运站遇见几米
六 大安育英才
云和街上的雅舍──梁实秋台北故居
温州街里的哲学家──殷海光台北故居
赏趣商圈
台北的田子坊永康商圈
七 台中立人园
压不扁的“将军玫瑰”——孙立人台中故居
赏趣商圈
台中人文商圈
自序
千山万水一线牵
时序进入21世纪,2015年11月,海峡两岸国共两党领导人终于66年后首次握手言和,时间的流逝,真能把一甲子的恩怨情仇一并卷流而去?
时间的递进,确实将悲欣交集的历史,凝固在一栋栋名人俊彦的故居中,于1949年前后,陆续来台定居的政治人物、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一一走入史册,伤痛的、辛酸的、愁怅的、欣慰的故事也慢慢沉淀、慢慢发酵,因此当门扉重启,曾经充盈在馆舍内的情怀与声息,便解冻似的融入当代访客心里,再蕴生出令人回味无穷的历史篇章。
在本书收录的名人故居中,我首先到访的是文学大师梁实秋的雅舍,当时应台湾《交流》杂志之约写采访稿,未料,其一,我循着地图找到雅舍的所在,才发现它就位于极熟悉的台湾师范大学商圈内,过去经常闲逛其间,倒不知《雅舍小品》的题材,多半取自梁氏一家在此生活的点滴;其二,雅舍的外观、格局与情调,又与外公40多年前的日式宿舍相似相仿,一趟雅舍行,勾起我美好的童年回忆,也唤起久未温习的中国现代史。
故此,一边为雅舍写采访心得,一边好奇地想:民初的风云人物在台湾留下的寓所,有哪些已对外开放参观了?学历史的我知道,除了雅舍,还有张学良的禅园、蒋介石的行辕别馆、张大千的摩耶精舍………。
上网查询,如中宾果般,于近10年修复后对外开放的名人故居,竟有13 栋之多,且往新竹五峰山追索张学良的深山居留所时,又意外发现三毛一栋租来筑梦的红砖屋。
14栋名人生活过的馆舍,丰富的份量不正好书写一本“借景叙事、借物寄情、借史鉴今”的深度人文旅游书吗?
陪女儿画完唐诗,写完《陪孩子画唐诗》的亲子教育散文之后,正愁找不到继续以写作立言的大题材,如能藉此良机,完成一本文图并茂,有史观、有人文情怀、有美景美食飨宴的著作,那么即便不能扬名立万,至少也能实现“文以载道”的愿望吧!
曹丕在《典论论文》首句写道:“文章乃经国之大事,不朽之盛业",这等文人作家的抱负深深影响着我;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则深深感动着我!
于是,《从千山到万水》的探访之旅、书写之旅就这么马不停蹄地展开了。过程中令人兴味十足的是:不仅在梁实秋的雅舍,读到胡适关注、鼓励《莎比亚全集》的翻译任务,也读到梁与胡适、徐志摩等文人一起上酒家的荒唐风流;在胡适纪念馆又读到胡适对于林语堂、殷海光如雪中送炭般的赞助;在钱穆的素书楼读到钱与胡适亦师亦友的情谊;在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创举中,读到于右任的赞许;在于右任的诗篇中读到于右任对张大千的称诵;而蒋介石与胡适、与张学良、与孙立人的恩恩怨怨,更是丝丝相扣,剪不断理还乱……这些民国初年的大人物,在20世纪的前半叶各领风骚,却又互相交谱出风云绝代的中国现代史页,真是千山万水一线牵!
奋笔疾书期间,一位曾经担任媒体记者的朋友,以记者犀利的职业病问我:此书的内容,与网络上、出版书刊上,无数相类的人物列传有何区别,又有何脱颖之处?
我胸有成竹地回答,拙作有几项特色,应比坊间的出版物,及网络作者的品评文章更为完备:
一、完整而深入。目前关于名人故居的介绍(包括各故居的简介),通常较着重于对故居建筑及环境的着墨,对名人之生平故事及贡献,多半知之不详,或略述其一二而已。而拙作则尽力梳理名人生平故事的来龙去脉,以期完整、扼要地呈现出“精简版的名人传记”。
二、借景叙事。网络上,介绍名人生平的百科、史传或评论,均为单纯的文字稿,所附的图片极少,拙作则尽力透过对“故址遗迹"的追索与描写,与名人一生的行谊串连,企图将影视记录片的临场感,转载于平面书册中,期令阅读者有身临其境、生逢其史的感受。
三、独创历史游记的杂志风貎。本书除了对名人生平及故居,做深入的陈述与评价外,并兼及邻近景点、美食、商圈的介绍,力求展现“深度人文旅游杂志"的规模,给予读者物超所值的感受!
从“千山之陆”飘渡“万水之岛”,颠沛流离的沧桑故事,已在每一栋故居里化作一厢风华、一窗星月、一则本事。历史,可以理性地解读,也可以感性地阅览,《从千山到万水》恰恰提供了客观的史评,及深情的缅怀!
另外,2015—2016这个年度,对我个人也是极具意义和纪念性的一年,托北京好友许华兄提携,我的两本具代表性的著作《陪孩子画唐诗》及《从千山到万水》,得以在上海与北京两地先后出版发行。许华兄是专研“甲午战史”的青年学者,我们结识于1993年,我和摄制组前往大陆拍摄、采访甲午战争遗迹的首站──北京。
我们因为年纪相当,也都是历史系的毕业生,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尔后,靠着早期的书信、邮件、及现在的微信断断续续交流、问候,逐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去年,他告知我他的大作《再见甲午》问巿了,一方面令我惊觉时光荏苒,转眼间竟流逝了20个宝贵的年头,惭愧自己年华虚度,另一方面也敬佩许兄已从一位年轻的学者成为中国海军史的大家!
幸好,他的新作问市,我也正好有上述两本作品期望在祖国大陆争取出版发行的机会,感谢许兄对我的信赖与认同,在他鼎力相助之下,立马心想事成!20年前,我俩都还是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20年后,我们都在写作上交出成绩单,以笔记录分居两岸却以共同的文化为系的生活轨迹,这不又是千山万水一线牵的佳话吗?!
刘雨菡
玫瑰与梅花 王后与权杖
士林官邸背倚福山山系,幅员广阔,原属日本统治时代“总督府园艺支所”用地,台湾光复后由“省政府农林厅农业试验所”接收,并成立“士林园艺试验分所”。国民政府迁台前夕,此处因环境清幽、山明水秀、交通便利,由当时的“省主席”陈诚亲自勘选为蒋介石之官邸。从1950年5月蒋介石夫妇入住,至1975年4月蒋介石病逝,两人在官邸一起度过26年的岁月,而后宋美龄又在此独居10余年之久,看尽宦海浮沉与炎凉!
1970年,宋美龄借助这一方天地的合宜条件,在此辟建欧式风格的玫瑰园,玫瑰园的玫瑰多达200余种,数量多达4000多株。每年11月至翌年4月间缤纷盛开,百花齐放,香气袭人。据说,宋美龄尤其喜爱黑玫瑰,也曾亲自指导一对花匠夫妇开辟玫瑰花园;并特别派人远赴欧、美等盛产玫瑰花的国家和地区,带回名贵的种子培育、种植。
宋美龄认为:欧洲的玫瑰花是纯正、贵的品种。至今,仍有荷兰和英国的花匠,到士林官邸玫瑰园寻求珍贵的玫瑰种苗。
有趣的是,宋美龄爱玫瑰,蒋介石爱梅花,因此欧式的玫瑰园,出现了一个相当耐人寻味的设计,在每畦玫瑰花圃靠中间步道的一端,均种上一株梅树,梅树与玫瑰相依,彷佛象征两人相互扶持、至情不渝的感情。曾任“士林官邸”内务组组长的应舜仁回忆:
老先生很喜欢梅花,有时候难免枯掉或虫蛀,不见了,先生就会问:“这棵树怎么没有了?”……他不喜欢人家砍树,枯掉了他没话讲,砍了他就要骂人了。
1927年12月1日,40岁的蒋介石与30岁的宋美龄结婚,这场世纪婚礼,有人形容为“玫瑰与权杖的结合”。曾强烈反对两人婚姻的宋庆龄,1940年在香港时,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过一段令人玩味的话:
一开始并无爱情可言,不过我想他们现在已有了爱情,美龄真心诚意的爱蒋,蒋也真心诚意的爱她。如果没有美龄,蒋会变得更糟糕。
回顾1936至1949年那一段惊涛骇浪的历史,不少政论学者认为:由于宋美龄对美国的熟悉与了解,及其在国际社会的周旋交际,蒋介石才得以获邀参加1943年有罗斯福、丘吉尔两位世界领袖参加的开罗会议,但与宋美龄私交甚笃的陈纳德将军遗孀陈香梅却持相反的看法:
宋美龄凭借丈夫的地位,更大程度的发挥了才华,所以说他们俩是互相依靠、一半一半吧。
陈香梅的一番话,不正体现在玫瑰园里,玫瑰与梅花卿卿依偎、相互辉映的绮丽配置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