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3225565丛书名: 当代经济学译库
编辑推荐
研究劳动分工,就是研究市场,因之也就是在研究整个经济。就此而言,在劳动分工经济学这个领域,我们的知识还相当有限,因此,还留存着若干重要的问题悬而未决,这也是十分自然之事。在过去两千五百年间,劳动分工思想所经历的这场丰富多彩、漫长而又极富启发性的奥德赛行程,可能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为了便于行文,本书将这一场思想上的长途旅行分成了两个部分。**个部分始于希腊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的雅典(以及大约同时的中国,根据智识成就来论那也是它的黄金时代)。然后,途径伊斯兰和欧洲基督教中世纪经院学者,重商主义者论商业和财富的小册子和著述,*终来到了亚当·斯密那声誉卓著的划时代的著作中。在这个传奇历程的第二部分,亦即斯密的巨著出版之后的两个世纪里,除了若干偶然取得的真正科学进展之外,劳动分工作为一个研究议题基本上遭到冷遇,直到20世纪*后四分之一世纪里,风云再起,劳动分工的思想才又英雄般载誉归来。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就劳动分工这一经济学史中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时间跨度达两千五百余年,对于近两个半世纪的发展着力尤多。与传统的认识不同,本书向我们揭示,这一思想有着源远流长而又丰富多彩的历史,远非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制针厂故事所能涵盖。从某种重要的意义上而言,研究劳动分工就是研究市场和经济本身。对于经济体在利用劳动分工带来的好处方面如何运行,以及对于理解这一领域人类智识上的发展史,本书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洞识。
目 录
1 导论
部分 前斯密时代
2 早期的研究
3 重商主义与劳动分工政治经济学的演现
第二部分 劳动分工的斯密经济学
4 劳动分工和市场过程的斯密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三部分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造业劳动分工的论述以及哈耶克的知识问题
5 机器与工厂体系:查尔斯巴贝奇和卡尔马克思论制造业劳动分工
6 交易经济和知识分工:哈耶克的洞识
第四部分 劳动分工经济学框架内的经济发展
7 城市化与工业化
8 人力资本、市场范围与经济增长
9 经济组织与劳动分工
跋
参考文献
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部分 前斯密时代
2 早期的研究
3 重商主义与劳动分工政治经济学的演现
第二部分 劳动分工的斯密经济学
4 劳动分工和市场过程的斯密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三部分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造业劳动分工的论述以及哈耶克的知识问题
5 机器与工厂体系:查尔斯巴贝奇和卡尔马克思论制造业劳动分工
6 交易经济和知识分工:哈耶克的洞识
第四部分 劳动分工经济学框架内的经济发展
7 城市化与工业化
8 人力资本、市场范围与经济增长
9 经济组织与劳动分工
跋
参考文献
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前 言
本书肇端于我为拙编《劳动分工经济学读本:古典的传统》一书所写的具有导论性质的一章,该书由新泽西World Scientific出版公司于2005年出版。囿于篇幅和所编选的文章范围,那篇导论不得不刻意写得简短。将《读本》书稿提交给出版社之后不久,也就是2004年圣诞假期之前的那几天里,我开始认识到,对劳动分工的思想史进行稍微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很有必要,尤其是若出于理解经济学中劳动分工的研究现状之需的话,这样做就更有其价值了。经过数年的劳作,其间由于工作变动、家庭规模的迅速壮大以及过去四年间繁重的教学任务与其他研究计划,这项工作时断时续,现在终于看到本书行将付梓,实在是如释重负!对于Routledge的经济学编辑Simon Holt、Emily Senior和Thomas Sutton历久不懈的慷慨支持和巨大耐心,我深表谢忱!
我的好友John Thomas Smyth详细阅读了本书第二到第五章以及第六章的大部分初稿,为提高本书笨拙的英文表述提出了大量意见。他还给出了很多切实有用的建议,其中绝大部分我都照纳不误。我要感谢我在莫纳什大学和澳门大学的经济学同事们,正是与他们的交谈,帮助我更好地组织本书所处理的众多不同的思想,我还要感谢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王宁对第四章的部分初稿所给予的颇有裨益的评论。后,当然不是不重要,感谢我的妻子持续不断的鼓励,以及小女丹桐、稚子代熙所带给我的无穷欢乐,这已成为我灵感的永恒之源!
我还要感谢莫纳什大学Matheson图书馆管理员们殷勤有礼的帮助、该大学在2004到2008年期间以高级洛根研究基金资助(Senior Logan Fellowship)的形式为本书所提供的慷慨帮助,【原书第xvi页】以及澳门大学研究委员会在本书手稿写作期间所给予的资金支持。《制度经济学期刊(JOIE)》基金允许重印我对选自中世纪伊斯兰学者纳瑟尔·图西(Nasir Tusi)的《纳瑟尔伦理学》一书片段所做的“导引”,这篇导引发表在《制度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4(3),2008:403-7)上,特此致谢。
我的好友John Thomas Smyth详细阅读了本书第二到第五章以及第六章的大部分初稿,为提高本书笨拙的英文表述提出了大量意见。他还给出了很多切实有用的建议,其中绝大部分我都照纳不误。我要感谢我在莫纳什大学和澳门大学的经济学同事们,正是与他们的交谈,帮助我更好地组织本书所处理的众多不同的思想,我还要感谢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王宁对第四章的部分初稿所给予的颇有裨益的评论。后,当然不是不重要,感谢我的妻子持续不断的鼓励,以及小女丹桐、稚子代熙所带给我的无穷欢乐,这已成为我灵感的永恒之源!
我还要感谢莫纳什大学Matheson图书馆管理员们殷勤有礼的帮助、该大学在2004到2008年期间以高级洛根研究基金资助(Senior Logan Fellowship)的形式为本书所提供的慷慨帮助,【原书第xvi页】以及澳门大学研究委员会在本书手稿写作期间所给予的资金支持。《制度经济学期刊(JOIE)》基金允许重印我对选自中世纪伊斯兰学者纳瑟尔·图西(Nasir Tusi)的《纳瑟尔伦理学》一书片段所做的“导引”,这篇导引发表在《制度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4(3),2008:403-7)上,特此致谢。
在线试读
劳动分工在经济学中不但没有消亡,而且还正处在非同寻常、成果丰硕的复兴当中,就其表面而言,原因似乎至为显明。出色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常意味着在个人、家庭、企业、地区乃至国家之间,主要通过各种交换而使得彼此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市场因之得以扩大和深化。社会经济生活得以组织的各种形式均会受到此类变化的影响。研究劳动分工,就是研究市场和经济。不过,还有一个远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原因,隐含在一部分经济学家对劳动分工的报酬递增这一斯密经济学的核心原理久违的激赏之中。劳动分工的报酬递增,与个体企业层面的规模报酬递增在概念上迥然不同。它指的是这种情况: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在整体上随着交换关系的规模和经济体不同部分之间的经济依存度而扩张。那个有时被称为是斯密定理(Smith Theorem)的命题(斯蒂格勒,1951)——即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仅是这一原理的一个部分而已,【3】虽然这个部分的确甚为根本。由于劳动分工大体上决定了生产的效率,因之一般来说也就决定了个体在经济中的购买力,市场范围也常取决于劳动分工。这一点很少为人所理解。劳动分工网络的扩大使得更高程度的专业化得以出现,这会为整个社会带来更高的生产能力,因之也就会实现经济发展。在劳动的社会分工和交换网络中,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的专业化选择,不但决定了他或她从该市场中需求什么和需求多少,而且也揭示了其他参与者可以获得的市场范围之大小。这一在劳动分工和市场规模之间的因果关系循环,若然只是审视任一特定企业甚或某一具体产业的运作之规模,必会被忽略无疑。正如贯穿本书的历史细节所示,后斯密时代劳动分工经济学的主要部分,包括与这一主题相关的现行研究,均可被视为对这一原理的扩展、阐释、应用或创造性的批判。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意味深长地将这个原理称作广义报酬递增(generalized increasing returns)机制(布坎南,1994)。
在诸如亚当·斯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以及F.A.哈耶克这些学者的著作中,劳动的社会分工被巨细无遗地予以分析,尤为见重。从某种抽象意义上来说,劳动的社会分工不但包括(个体间职业的)分工或分化,也包括(专业化个人之经济活动和结果的)组合或整合。通过分工和专业化,我们变得更富生产效率,因此可以于彼此间进行更多的交换,这只需市场即可切实有效地得到实现。通过组合和整合,我们则可得以实现专业化的收益,这个收益不仅包括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也包括交易的实施和社会正义的提供。然而,在经济学中需要提出的价值的问题——而且也是需要作答的问题——不只是在劳动的分工和组合中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是怎样发生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例如,在对城市化的解释中,理解劳动分工如何使得将生产和交易活动集中在一个被称作城市的空间里成为可能,至为关键。另一个例子是企业的内部结构,它不但涉及到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交易的形式,而且还囊括了该企业内部专业化工人的分工与组合,以便有效地利用工人们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城市经济学和企业理论在过去二十年间的一些重要进展,究其实质,正是以下这一古典思想的复兴:通过生产和自愿交换的劳动分工(企业内部以及外部)这一形式,实现财富的创造与流布(分配)。当然,这中间不乏卓有创新之处。在我们能够充分理解经济体如何利用劳动分工和知识分工的收益进行运作之前,妄言劳动分工经济学已死,实在是愚蠢至极,因为就这一理解的进程而言,尚且路漫漫其修远兮,仍需我们上下求索。
在诸如亚当·斯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以及F.A.哈耶克这些学者的著作中,劳动的社会分工被巨细无遗地予以分析,尤为见重。从某种抽象意义上来说,劳动的社会分工不但包括(个体间职业的)分工或分化,也包括(专业化个人之经济活动和结果的)组合或整合。通过分工和专业化,我们变得更富生产效率,因此可以于彼此间进行更多的交换,这只需市场即可切实有效地得到实现。通过组合和整合,我们则可得以实现专业化的收益,这个收益不仅包括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也包括交易的实施和社会正义的提供。然而,在经济学中需要提出的价值的问题——而且也是需要作答的问题——不只是在劳动的分工和组合中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是怎样发生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例如,在对城市化的解释中,理解劳动分工如何使得将生产和交易活动集中在一个被称作城市的空间里成为可能,至为关键。另一个例子是企业的内部结构,它不但涉及到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交易的形式,而且还囊括了该企业内部专业化工人的分工与组合,以便有效地利用工人们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城市经济学和企业理论在过去二十年间的一些重要进展,究其实质,正是以下这一古典思想的复兴:通过生产和自愿交换的劳动分工(企业内部以及外部)这一形式,实现财富的创造与流布(分配)。当然,这中间不乏卓有创新之处。在我们能够充分理解经济体如何利用劳动分工和知识分工的收益进行运作之前,妄言劳动分工经济学已死,实在是愚蠢至极,因为就这一理解的进程而言,尚且路漫漫其修远兮,仍需我们上下求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