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5723308
内容介绍:
交互性是数字媒体艺术*本质的特点之一,数字媒体艺术的交互式叙事需要产生自己的叙事语法,总结叙事规律与特征,形成系统性的叙事理论。本文从艺术学、传播学、叙事学、社会学等跨学科视角考察超文本、网络交互式小说的图文互涉文体;实验影像、互动影视的时空交错叙事;网络游戏、新媒体艺术的人机互动、人际互动;以及跨媒介传播中的媒介互动等大量出现的新媒体艺术的叙事现象,在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全面的认识数字媒体艺术的叙事模式与特点,在大叙事的框架下探讨数字媒体艺术的交互式叙事形态、叙事结构、叙事时空、叙事特征与审美特质,进而从跨学科角度构建了数字媒体艺术交互式叙事的理论体系。
作者介绍:
孙为 数字媒体艺术博士,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委员会秘书长、影视教学委员会理事,江苏传媒艺术研究会理事。
目录:
绪 论 | 001
*节 研究的缘起 | 002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006
一、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006
二、理论基础分析 | 012
第三节 研究架构 | 016
一、媒介演进与媒体叙事的发展 | 017
二、交互式媒体叙事系统 | 017
三、交互式媒体叙事的建构 | 018
四、交互式媒体叙事时空 | 018
五、交互式媒体叙事与生态重构 | 019
*章 媒介演进与媒体叙事的发展 | 021
*节 媒介演进与叙事模式 | 022
一、口语传播与在场叙事 | 024
二、文字传播与书写叙事 | 026
三、电子媒体与影像叙事 | 028
四、数字媒体与互动叙事 | 029
第二节 媒介演进带来认识叙事的新视角 | 034
一、元叙事与叙事传统的延续 | 036
二、新媒介与叙事领域的扩展 | 039
三、新技术与叙事话语的转变 | 041
四、新媒体艺术与叙事理论的发展 | 044
第二章 交互式媒体叙事系统 | 051
*节 交互式媒体叙事的形态 | 052
一、阅读叙事 | 054
二、视听叙事 | 059
三、体验叙事 | 064
四、参与叙事 | 067
第二节 交互式媒体叙事的特点 | 073
一、连接性 | 074
二、非线性 | 077
三、交互性 | 079
四、涌现性 | 080
五、可编程性 | 087
六、沉浸性 | 090
七、流动性 | 095
第三节 交互式媒体叙事的系统 | 101
一、故事:话题、场景、故事线 | 101
二、作者:多身份的自由书写 | 106
三、读者:角色、化身、参与者 | 115
四、结构:非线性的超文本结构 | 123
五、规则:情节设定与链接修辞 | 131
六、解码:读者的赋权与文本阐释 | 138
第三章 交互式媒体叙事的建构 | 145
*节 界面与操控—人机交互 | 147
一、弹性界面 | 149
二、人机对话 | 158
第二节 角色转变—人际交互 | 165
一、个体身份的叙事建构 | 166
二、终端身份的交互 | 172 三、作者 / 读者的对话与合作 | 183
第三节 跨媒介叙事—媒体交互 | 189
一、复调叙事:多媒介的众语喧哗 | 190
二、意义生产:媒介叙事的互文性 | 193
三、跨媒体叙事:叙事作品的媒介转换 | 199
第四章 交互式媒体叙事时空 | 203
*节 破碎—叙事时间 | 204
一、故事—时间永远分岔 | 205
二、叙述—让时间获得自由 | 207
三、阅读—与时间互动 | 213
第二节 对视—叙事空间 | 216
一、记忆宫殿 : 赛博空间的隐喻与转喻 | 216 二、边界消失:远程交互的意义 | 222
三、空间并存: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 | 231
第三节 混合—时空交互 | 241
一、文本时空与阅读时空的交互 | 242
二、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的交互 | 243
三、虚拟时空与真实时空的交互 | 245
第四节 游移—时空节点的位置交互 | 246
一、故事的迷宫 | 248
二、身体的游牧 | 251
三、思想的航行 | 253
四、位置叙事 | 255
第五章 交互式媒体叙事与生态重构 | 259
*节 交互式媒体叙事与人文生态重构 | 261
一、媒体生态重构:媒介失语与自我的媒体化 | 263
二、社会生态重构:意义消解与“异托邦”建构 | 270
三、精神生态重构:生存的非本真与主体的精神胜利 | 277
第二节 交互式媒体叙事与美学重构 | 284
一、原作解构与拼贴美学 | 286
二、意义流变与随机美学 | 289
三、结构隐喻与链接美学 | 293
四、距离消亡与交互美学 | 296
结 语 | 301 参考文献 | 305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