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78380丛书名: 一部货币的进化史 就是一部人类的文化发展史
1.一本通俗易懂的世界货币简史,了解货币史不得不读的入门级读物
从货币的早期形式(以贝壳、牲畜和工具作为货币)到经历*批硬币和纸币的使用,再到国际银行系统的出现……本书以简单精炼的语言展现了货币的存在形式及功能的发展方向,是了解货币史的一本通俗易懂的入门级的读物。
2.百张精美图片直观展现货币的进阶历程
经典的古代货币 / 浪漫的中世纪货币 / 发展的现代货币/ 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货币
3.剥去各个国家货币的经济外壳,直视历史文化核心。
随着民族国家的诞生,货币也进入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阶段。货币成为各国的统治工具,每个国家货币的运作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些货币因长期管理不善而无法健康发展,而其他一部分货币则成为稳定经济体的守护神,其中少数甚至成为了国际通用货币。当我们剥去本国货币的经济外壳,直视它们的历史及文化核心,就会发现其发展历程是多么令人着迷。
4.货币史大事纪年表,理清货币发展大事件。
本书末尾附有按照时间顺序编写的“货币史大事纪年表”,能够帮助读者理清货币史中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更好地了解货币史。
本书所关注的是货币的社会创造力,向读者展示了人类生活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在各个历史阶段中货币的存在形式及功能的发展方向。从以贝壳、牲畜和工具作为货币的早期形式到硬币和纸币的使用,再到国际银行系统的出现,脉络十分清晰。除此之外,本书还讲到社会信任感是如何在经济危机、恶性通货膨胀或是货币危机中受到侵蚀的。
目录
1序言
5货币的起源
6什么是金钱?
8从交换到交易
11价格的出现
15向上帝借款
18第一批硬币
19如克罗伊斯般富有
27经典的古代货币
28古希腊货币
30梭伦改革
32经济复苏时代
34来自雅典的猫头鹰
37对货币的第一次疑惑
39金钱是身份的象征
42罗马人的硬币体系
45第纳尔:通用货币
48财富创造权力
49发展的极限
54世界货币的崩塌
56重回自然经济
61野蛮人入侵
63被遗忘的货币
65对财宝的渴望
69中世纪货币
70僵化货币系统的继承
71狂妄的提乌德贝尔特
73查理大帝的货币体系
78教会:国中之国
79教会与国王vs贵族和商人
82新兴城市
84哥特艺术:文化与经济的动力源
86汉萨同盟:世界贸易的蓝图
90十字军、圣殿骑士团和第一家银行
97意大利银行的崛起
99法国的救世主
103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的货币体系
104美第奇家族的崛起
107“朕即国家”
110重商主义和保护主义
115来自新世界的银币
119荷兰:贸易世界的新兴力量
122现代货币的发明者
125密西西比泡沫
129纸币的成功之路
133从国家货币到欧元
135美元
161英镑
173马克
200日元
214欧元
229未来的货币
230未来模式——信用卡
231一切的开端:商务餐
234信用卡成为身份的象征
235我的卡片,我支持的足球俱乐部
237无界限的资金流
240重归本原
什么是金钱?
我们想象一下,今天的世界如果没有货币会是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并不是要引出一次头脑风暴。因为在今天如此复杂的社会——甚至回到20世纪或19世纪——没有货币是可以想象的吗?完全不能。
然而,也许正因如此,我们的社会几乎没有一件物品像金钱这般充满了矛盾、禁忌和情感。尽管人们普遍都说金钱这并不能让他们感到开心,但大多数人仍希望尽可能多地拥有金钱。一方面,广告暗示我们,只有购买广告中的商品,比如跑车、香水或运动鞋,我们才不会有幸福感缺失的感觉。另一方面,身无分文的社会族群的形象又唤醒了我们内心的一种纯洁与和谐的感觉。然而,难道不正是金钱推动了我们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并带来了个人的成功吗?从交换向交易的转变,难道不是社会繁荣的基石之一吗?
对金钱的忧虑带来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和对生活的恐惧。在各种私人话题中,关于薪水高低的话题总会带来沉默。有时,对金钱的贪婪会让人堕落成小偷、银行抢劫犯或绑架犯。正是这种矛盾的迷恋让我们困惑于赚钱的方式以及财富究竟在何处。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货币是一种被创造出来履行某些重要经济职能的工具。因此,经济史学家的共同解释是:货币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人们对其功能有需求,它让社会形态由以物易物转变为以经济贸易驱动。
传统的自给自足模式:这幅图描绘了公元前25000年克罗马农人狩猎猛犸象的场景。
在过去几十年里,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这个直截了当的陈述一直在思考:历史上,货币在最初出现时都不属于经济学范畴,通常并未马上具有支付、保值和计价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主要起社交作用,也服务于文化和宗教信仰。出色的贸易可用性只是货币的特性之一——尽管这是其核心特性,且所占的比重也是与日俱增的。
因此,如果你想了解货币的起源,就必须了解其中经济、政治和宗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货币的功能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有了它,人们可以随时进行交易,而不必在现场提供商品,或立即提供服务。
此外,货币还是一个计价单位。它让每件商品以及每样服务都有了确定的价格,并具有可比性。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货币具有保值功能。它保存了商品或服务对应的价值,人们可以以此为基准随时兑换其他商品或服务。
早期交换媒介:新石器时代的琥珀色马,约公元前2000年。
从交换到交易
在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模式中,狩猎、捕鱼和农业活动一直会受到影响。举例来说,如果渔民捕捞的鱼比他们所需的数量多,他们就可以将多余的鱼与农民多余的谷物进行交换。这种交换方式在今天很多社区中仍能见到,它基于一个关键前提:交换双方及他们交换的货物必须位于交换地点,而且彼此必须提供数量完全适当的货物。当在一次交换中双方都不满意时,情况就会变得复杂。这时就需要引入第三种物品。例如,港口的渔民可以将他的货物换成某种第三方物品,再将第三种物品支付给修补自己船帆的缝纫匠。
但每件物品的价格都仅限于本次交换中,谁又能保证它在另一次交换中仍能获得理想的二次交换价值呢?在一个没有固定货币的世界中,每件物品、每种服务都被当作易货商品,商品或服务都有特定的交换价值。例如,一卷布料可以交换两袋小麦,或者四只鸡,抑或一桶果子酒,但这并不表示两袋小麦和一桶果子酒拥有相同的价值。因此,在经济学家看来,在货币出现之前的易货经济时期是一段充满了不确定性与不信任感的时期,每个人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尽可能快地将货物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一个货物交换会遭遇诸多阻碍的环境中,任何形式的经济活动都无法展开,这也损害了人们的利益:因为货物及服务相互之间的交换是更好地分配物资和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如果铁匠能为其他人服务,那么将促进整体繁荣。如果渔民拿出一部分收成换取谷物、蔬菜、水果和手工艺品,那么这也会促进经济繁荣。
直到公元前3000年,货物的流通都只能通过交换来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只交换了生活必需品。史前人们用斧头和其他武器、罐子及衣物来进行交换。考古研究表明,他们并未使用这些物品,只是为了留存其价值,以便日后进行交换。某种意义而言,斧头也许是最早的货币形式。
是,但又不是。因为无论如何,斧头与衣物都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它们仍旧是一种商品,交换双方的信任感是出于其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与之前的情况类似,这些物品也不适合用来定价。因此,所存储物品的二次交易仍然存在风险。
汉谟拉比统治下的古巴比伦
公元前2000年左右,随着苏美尔帝国的瓦解,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闪米特人日益壮大。作为古代重要的东方统治者之一的汉谟拉比国王(公元前1792—前1750年统治古巴比伦),正是来自其中的一支——阿摩利人。由他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最完善的法典。他还针对白银货币体系建立了有效的管理部门,以此确保国内更多的商品可以用于交换。古巴比伦由此实现了新的经济及文化繁荣。
价格的出现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是在公元前3000年发展起来的,他们不仅有书面语言和数学,更有解决易物交换价格问题的方法。他们根据各种商品以及服务间的相互关系,为其分配了各自的价格。因此人们在进行任何商品的交换时都能推算出确切且具有可比性的价格。如果一头牛和一头猪之间的价格比是1∶10,而一头猪和一袋谷物之间的价格比也是1∶10,那么交易双方很容易计算出一头牛的价格等同于一百袋谷物的价格。然而,这个定价机制也有缺点,即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是集中确定的。对商品的高需求、商品间的质量差异、作物歉收后出现的供应短缺都无法体现在价格波动中。
苏美尔人意识到,在常用的交换系统之外,他们还需要一个物品作为计量单位。自此,所有的商品和服务都以黄金、白银来估价。但是,因为当时还没有硬币,人们无法对这些贵金属进行标准化,所以商品的价值都是按照相应的贵金属的质量来计算的。
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古巴比伦时代。1塔兰同(Talent,30.24千克)等于60弥那(Minen),1弥那又等于60舍客勒(Schekel,8.4克)。它们在最初都只是质量的计量单位,而对应相同重量的银之后成为货币单位。因此,在硬币系统建立之前,当巴比伦人想要支付货款时,不得不先将银切割成对应重量的大小——这种做法非常不切合实际。
当然,将黄金和白银作为货币单位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此类贵金属——具有不易被腐蚀的自然特性——能够长久地保留价值,人们对它能够产生信任感。人们正是依靠这种信任感来完成货品交易的,其中包括远距离交易,或交易双方在不展示商品的情况下进行交易。不仅如此,黄金和白银还能保存货物的原始价值。
然而,苏美尔人不能独享创造货币的这份荣誉。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稀有的、贵重的物品继承了类似于货币的特性。琥珀、乌檀木、羽毛、玉石、贝壳、珍珠和石英都曾在南太平洋地区、非洲和亚洲被当作货币使用。
向上帝借款
黄金与白银很好地发挥了作用,这可能是因为贵金属没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当然,黄金与白银的数量表明其所有者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所有这些因素让货币具备了无与伦比的重要价值和存在意义,也最终保证了它的使用功能。这一切不仅是因为黄金和白银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还因为有宗教价值。苏美尔人认为,白银代表月亮女神,而黄金则代表太阳女神。到目前为止,这两种材料间的交换比率也由其对应的天体特性所决定:黄金与白银的价值比约为13∶1,因为太阳年的时长约为月球绕地球旋转一周所需时间的13倍。与之前的价格定义相同,金银之间的这种天文比率是固定不变的,且与实际供求关系无关。这种关系在古巴比伦时代建立,并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0世纪,即亚述人统治巴比伦时期以及埃及人时代。尽管古代文明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依旧没有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当贵金属成为支付手段后,其市场价格就不再拘泥于原有的固定价值,并且人们不会因此而对其价值失去信心,或是无法接受此类早期货币。举例来说,作为货币的黄金与白银均有其神圣意义,与制作普通金银首饰的材料完全不一样。
这种想法初看有些奇怪,但当我们仔细考量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后就会发现,它也摆脱不了“金钱”二字。从古代的祭祀活动到现代的集体生活,人们不仅为了实施善举而自掏腰包,更是出于对上帝的承诺以及对教会和基督教社区的责任。
对于苏美尔人而言,支付手段的神圣属性完全扎根于货币体系的设计中。事实上,贵金属从未在市场上流通过。正如上文所述,当时还没有硬币存在。相反,黄金、白银更多地出现在庙宇之中,其圣殿如同日后的市场一般。只有祭司才有权利制定价格并进行结算。他虽以黄金或白银进行结算,但这个数字只是一个纯粹的账面价格。交易商之间并不使用贵金属,而是交换印有滚筒印章的烧制而成的小黏土片,以此来记录交易双方物品的价值是相等的。
在这一过程中,苏美尔货币的宗教性质显露无疑:货币其实并不存在,只有作为货币单位的贵金属才显示着神灵的意志,因此它们需要被安全地保存在寺庙之中。苏美尔商人在交付商品或提供服务后,获得的只是一摞黏土片,而这是神灵对其应获价值的保证。
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的黄金时代。与苏美尔人一样,祭司们依旧是交易的见证者。他们需要确定交易价格,监督债务人与债权人有序地进行结算,并按交易总价值的一定比率收取服务费。亚述人和埃及人也习惯性地将无人认领的资产“留在”寺庙中。因此,寺庙实际承担了银行的角色。在古希腊,由于祭司们在贸易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寺庙得以累积大量的财富,百姓则可以直接向它们寻求借贷服务。
国家留存了一部分用于祭祀天神的祭品,雅典第一位税务官的称谓——“火腿收藏家”(Kolakreten)很直白地体现了这一点。收集起来的肉类将会成为“燃料”,以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作。他们的任务还包括向友邦展示自己国家的热情好客。除到访的外国使节外,当地居民也会从中受益。在大型节日期间,每位公民都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