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549834
内容简介
《闽南文化研究院学术文库:闽台文化的多元诠释(三)》主要内容包括:关于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与实践之比较、闽台地名: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表述、生态保护展示区保护为例、深化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的对策、西湖溪谷地的客家聚落空间与宗教神圣中心、台湾客家义民爷信仰的特色等。
目 录
关于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与实践之比较
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试探中元节文化传承之渊源与保护
试论闽台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层特征——以福建民间信仰“非遗”为例
闽台地名: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表述
传承与保护的纠结——以闽东北畲族文化为观察要点
关于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展示区保护的若干思考——以泉港区山腰、峰尾文化生态保护展示区保护为例
深化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的对策
西湖溪谷地的客家聚落空间与宗教神圣中心
闽台“大神尪”傩舞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台湾客家义民爷信仰的特色
试论金门的王爷文化——以沙美万安堂为例
台湾新北市三峡、莺歌、树林区民间宗教信仰的相关考察
花坛白沙坑迎花灯活动渊源初探
妈祖谶谱考释
三平祖师建寺与三坪崇蛇新探
从海洋史视角看闽南中元祭的文化内涵
从漳台地名看传统民俗活动“抢孤
闽台两地开漳圣王巡安民俗传承与保护刍议
漳州浦头港端午节“扒龙船”信俗的调查报告
华安县大地村的请火巡香——玄天上帝信仰在山区
唐代与唐前西王母信仰
台湾民间的另类创作:神人共体的扶鸾诗
山海崇拜·祭仪书写·生态文明:台湾原住民文学论述
闽南文化的世界性特征
“福佬人”的闽南文化身份与身份认同
从族际关系变迁看台湾客家宗族的时代适应——以西湖溪流域聚落为例
清代台湾客家六堆义民的评价问题
从福建南安的“炉内潘”到新加坡的“潘家村”:南洋华人宗族村落的个案研究
水圳经济学——从《宜兰厅管内埤圳调查书》看清代宜兰的社会经济
台湾举人与清代台湾各地庙学
大学之道在小区的实践及其影响——以台湾及澳洲之基础忠恕道院为例
浅议提线木偶的起源和木偶戏在闽南的传播
于劳动中孕育出的艺术情愫——同安区莲花镇莲花褒歌调查报告
基于文化资源的妈祖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漳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保护意义
从“击壤”到“打寸子——兼谈闽南传统民间游戏的保护与传承
漳州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以五代祖师何阳堂为例
……
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与实践之比较
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试探中元节文化传承之渊源与保护
试论闽台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层特征——以福建民间信仰“非遗”为例
闽台地名: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表述
传承与保护的纠结——以闽东北畲族文化为观察要点
关于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展示区保护的若干思考——以泉港区山腰、峰尾文化生态保护展示区保护为例
深化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的对策
西湖溪谷地的客家聚落空间与宗教神圣中心
闽台“大神尪”傩舞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台湾客家义民爷信仰的特色
试论金门的王爷文化——以沙美万安堂为例
台湾新北市三峡、莺歌、树林区民间宗教信仰的相关考察
花坛白沙坑迎花灯活动渊源初探
妈祖谶谱考释
三平祖师建寺与三坪崇蛇新探
从海洋史视角看闽南中元祭的文化内涵
从漳台地名看传统民俗活动“抢孤
闽台两地开漳圣王巡安民俗传承与保护刍议
漳州浦头港端午节“扒龙船”信俗的调查报告
华安县大地村的请火巡香——玄天上帝信仰在山区
唐代与唐前西王母信仰
台湾民间的另类创作:神人共体的扶鸾诗
山海崇拜·祭仪书写·生态文明:台湾原住民文学论述
闽南文化的世界性特征
“福佬人”的闽南文化身份与身份认同
从族际关系变迁看台湾客家宗族的时代适应——以西湖溪流域聚落为例
清代台湾客家六堆义民的评价问题
从福建南安的“炉内潘”到新加坡的“潘家村”:南洋华人宗族村落的个案研究
水圳经济学——从《宜兰厅管内埤圳调查书》看清代宜兰的社会经济
台湾举人与清代台湾各地庙学
大学之道在小区的实践及其影响——以台湾及澳洲之基础忠恕道院为例
浅议提线木偶的起源和木偶戏在闽南的传播
于劳动中孕育出的艺术情愫——同安区莲花镇莲花褒歌调查报告
基于文化资源的妈祖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漳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保护意义
从“击壤”到“打寸子——兼谈闽南传统民间游戏的保护与传承
漳州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以五代祖师何阳堂为例
……
在线试读
开龛门
农历七月初一日民间阴庙依例开启纳骨塔或龛门,象征释放阴魂,俗称“开鬼门”。基隆地区以狮球岭三姓公庙与老大公庙为代表,惟开龛门时间有所差异,因百姓认为所祀先民骸骨,护佑后代子民,足以成神,所以称仪式为“开龛门”。农历六月后一日夜间,各宗亲会理事长、炉主齐聚于狮球岭三姓公庙前,先由主普宗亲会进行祭祀,待子时一到便由道士带领主普宗亲会所组成之祭祀委员会主任委员(或炉主)进行开龛门仪式。初一日午时一过,先由基隆本地北管子弟班演奏揭开序幕。老大公庙会先由主普宗亲会行三献礼,既由轮值主普宗亲会祭祀委员会主任委员、炉主、理事长主祭,基隆市长、各字姓代表及地方政要与祭,举行三献礼。老大公庙主任委员将龛门钥匙锦盒交给市长,再由市长交给主普宗亲会祭祀委员会主任委员。打开锦盒后,在登记簿上登录开龛门时辰与姓名,而后开启龛门。礼成之后,再由老大公庙方举行祭祀。
送灯献敬
农历七月初九、初十日两天,基隆庆安宫延请僧人,以三人为一组,由鼓吹陪同,前往各姓氏宗亲会会馆、主普委员、炉主家中,赠送主普灯。主普灯为白色的布制灯笼,灯上书写“某姓主普”、“广赞中元”等字样。各宗亲会执事,应在家中备妥香案迎接,由僧人诵经为其祈福。
竖灯篙
在道教祭仪中,竖灯篙用以招请天界诸神与冥界鬼魂前来,接受供养。基隆中元祭则在农历七月十一日,立六根灯篙于庆安官与主普坛前。所立灯篙须择选高直而坚硬的青竹,削去竹枝,留下竿尾,俗称为“透脚青”,象征有始有终,闽南语所谓“有好尾”。灯篙上悬挂“天灯”、“地灯”,垂挂布幡,幡上靳写符咒,书写坐镇之神祗名讳。所悬挂灯笼则用斗笠覆盖,灯篙底部以草席或竹篾覆盖,并安置纸糊神将镇守,藉以保持灯篙洁净。灯篙前设有七盏灯火,俗称七星灯,用以照引孤魂,前来享受民间普渡祭品。灯篙越高则招引范围越广,为免祭品不足供养,反招鬼灵作祟,所以灯篙一般到十二台尺上下,不超过庙檐为限。
开灯放彩
农历七月十二日晚间六时,先由法师于主普坛施行法事洒净,主普姓氏宗亲会执事代表、炉主等人与地方首长聚集于主普坛前点亮主普坛灯火。象征引导好兄弟前来,接受普度供养。基隆主普坛于清代时,皆临时搭建于当地“新店”、“草店尾”或妈祖宫庙埕等处,而后以木料固定搭建于高砂公园。1929年,以水泥兴建主普坛建筑于忠四路,今中山高速公路出口处。1971年迁建于中正公园,1974年落成使用,初命名为“文化馆”,后又改称“民俗文物馆”,主体建筑共分三栋。每年农历七月前,轮值主普宗亲会,便会发包雇工装饰,高悬主普字姓,并标明“金鸡貂石”四字,装设电动花灯,整栋建筑满布五光十色的灯火,为市区中元节一景。
迎斗灯
农历七月十三日午后,各字姓宗亲会展开“迎斗灯绕境”游行。所谓斗灯为道教礼斗法会的祭器,设置米斗盛米点灯,斗内斜插一对木剑,安置有面圆镜、剪刀、尺、秤、算盘、钱、土等物。分上、中、下三段,分别代表天、地、人。斗灯用以代表天上星斗,又称元神灯。汉人传统上认为星斗符应人间,为生命根源,而宗亲会公斗则代表全体宗亲。民间习俗于建醮、法会或中元节盂兰盆会时设置。
基隆各姓宗亲会都刻制木雕斗灯,雕琢花鸟异兽、神仙、人物等,争妍斗丽,十分细致。各姓斗灯平日安奉于宗亲会馆或炉主家中,七月十三日下午迎至庆安宫前,由北管子弟班聚乐社、得意堂前导绕境,并有艺阁、阵头等参与。其中又以聚乐社、得意堂在旭川河界的两次“相让”为特别,早年因旭川河两岸商业利益问题而有许多冲突,后以“赛阵头取代打破头”观念,消弭两者的冲突,而后在迎斗灯时旭川河以东由“得意堂”领头,过旭川河后,以西则换由“聚乐社”领头,待由西过东时,又交换回来,展现对彼此的尊敬,而途中聚乐社与得意堂彼此努力展现练习成果,较劲意味浓厚。绕境结束后,返回庆安宫,暂时安奉于正殿内。
轮值主普字姓斗灯安奉于正中供桌,其余字姓则安置两侧。依左尊右卑次第排列,明年轮值主普安置于左首,去年主普则安置于右尾。正面供桌另安奉有其他斗首的斗灯,有玉皇首、发表首、献敬首、天官首、水官首、五谷首、人官首、地官首、献地首、水灯首、副会首、斗灯首、三官首及炉主等。所谓斗首系依中元普渡组织与祭祀神祗区分,由各单位捐献供养。
……
农历七月初一日民间阴庙依例开启纳骨塔或龛门,象征释放阴魂,俗称“开鬼门”。基隆地区以狮球岭三姓公庙与老大公庙为代表,惟开龛门时间有所差异,因百姓认为所祀先民骸骨,护佑后代子民,足以成神,所以称仪式为“开龛门”。农历六月后一日夜间,各宗亲会理事长、炉主齐聚于狮球岭三姓公庙前,先由主普宗亲会进行祭祀,待子时一到便由道士带领主普宗亲会所组成之祭祀委员会主任委员(或炉主)进行开龛门仪式。初一日午时一过,先由基隆本地北管子弟班演奏揭开序幕。老大公庙会先由主普宗亲会行三献礼,既由轮值主普宗亲会祭祀委员会主任委员、炉主、理事长主祭,基隆市长、各字姓代表及地方政要与祭,举行三献礼。老大公庙主任委员将龛门钥匙锦盒交给市长,再由市长交给主普宗亲会祭祀委员会主任委员。打开锦盒后,在登记簿上登录开龛门时辰与姓名,而后开启龛门。礼成之后,再由老大公庙方举行祭祀。
送灯献敬
农历七月初九、初十日两天,基隆庆安宫延请僧人,以三人为一组,由鼓吹陪同,前往各姓氏宗亲会会馆、主普委员、炉主家中,赠送主普灯。主普灯为白色的布制灯笼,灯上书写“某姓主普”、“广赞中元”等字样。各宗亲会执事,应在家中备妥香案迎接,由僧人诵经为其祈福。
竖灯篙
在道教祭仪中,竖灯篙用以招请天界诸神与冥界鬼魂前来,接受供养。基隆中元祭则在农历七月十一日,立六根灯篙于庆安官与主普坛前。所立灯篙须择选高直而坚硬的青竹,削去竹枝,留下竿尾,俗称为“透脚青”,象征有始有终,闽南语所谓“有好尾”。灯篙上悬挂“天灯”、“地灯”,垂挂布幡,幡上靳写符咒,书写坐镇之神祗名讳。所悬挂灯笼则用斗笠覆盖,灯篙底部以草席或竹篾覆盖,并安置纸糊神将镇守,藉以保持灯篙洁净。灯篙前设有七盏灯火,俗称七星灯,用以照引孤魂,前来享受民间普渡祭品。灯篙越高则招引范围越广,为免祭品不足供养,反招鬼灵作祟,所以灯篙一般到十二台尺上下,不超过庙檐为限。
开灯放彩
农历七月十二日晚间六时,先由法师于主普坛施行法事洒净,主普姓氏宗亲会执事代表、炉主等人与地方首长聚集于主普坛前点亮主普坛灯火。象征引导好兄弟前来,接受普度供养。基隆主普坛于清代时,皆临时搭建于当地“新店”、“草店尾”或妈祖宫庙埕等处,而后以木料固定搭建于高砂公园。1929年,以水泥兴建主普坛建筑于忠四路,今中山高速公路出口处。1971年迁建于中正公园,1974年落成使用,初命名为“文化馆”,后又改称“民俗文物馆”,主体建筑共分三栋。每年农历七月前,轮值主普宗亲会,便会发包雇工装饰,高悬主普字姓,并标明“金鸡貂石”四字,装设电动花灯,整栋建筑满布五光十色的灯火,为市区中元节一景。
迎斗灯
农历七月十三日午后,各字姓宗亲会展开“迎斗灯绕境”游行。所谓斗灯为道教礼斗法会的祭器,设置米斗盛米点灯,斗内斜插一对木剑,安置有面圆镜、剪刀、尺、秤、算盘、钱、土等物。分上、中、下三段,分别代表天、地、人。斗灯用以代表天上星斗,又称元神灯。汉人传统上认为星斗符应人间,为生命根源,而宗亲会公斗则代表全体宗亲。民间习俗于建醮、法会或中元节盂兰盆会时设置。
基隆各姓宗亲会都刻制木雕斗灯,雕琢花鸟异兽、神仙、人物等,争妍斗丽,十分细致。各姓斗灯平日安奉于宗亲会馆或炉主家中,七月十三日下午迎至庆安宫前,由北管子弟班聚乐社、得意堂前导绕境,并有艺阁、阵头等参与。其中又以聚乐社、得意堂在旭川河界的两次“相让”为特别,早年因旭川河两岸商业利益问题而有许多冲突,后以“赛阵头取代打破头”观念,消弭两者的冲突,而后在迎斗灯时旭川河以东由“得意堂”领头,过旭川河后,以西则换由“聚乐社”领头,待由西过东时,又交换回来,展现对彼此的尊敬,而途中聚乐社与得意堂彼此努力展现练习成果,较劲意味浓厚。绕境结束后,返回庆安宫,暂时安奉于正殿内。
轮值主普字姓斗灯安奉于正中供桌,其余字姓则安置两侧。依左尊右卑次第排列,明年轮值主普安置于左首,去年主普则安置于右尾。正面供桌另安奉有其他斗首的斗灯,有玉皇首、发表首、献敬首、天官首、水官首、五谷首、人官首、地官首、献地首、水灯首、副会首、斗灯首、三官首及炉主等。所谓斗首系依中元普渡组织与祭祀神祗区分,由各单位捐献供养。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