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587491丛书名: 钱塘江丛书
内容简介
钱塘江是我国*有魅力的江河之一,她哺育着流域人民创造了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钱塘江功不可没。早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建德人”就已生活在寿昌江畔;新石器时期,有距今12000-8000年的“上山人”,及距今约8000-7000年的“跨湖桥人”,分别在江畔创造了“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古越人凭借钱塘江,创造了“越文化”,考古发掘证实古代的河口滨海地带是越文化发源地;在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距今约7000年前已有人工种植的水稻,距今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水井,说明那时已有灌溉农业和生活供水设施;“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和发现也都证明,钱塘江流域和杭州湾两岸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
目 录
自序
章 梅花之城
节 水和山
第二节 城墙和国号
第三节 钓来的州名
第四节 建德之国
第五节 严州不守,临安必危
第六节 千家楼阁丽朝晖
第七节 城和坊
第八节 市井和巷弄
第二章 云山江水
节 山高水长
第二节 白云藏古寺
第三节 严东关
第三章 诗路文脉
节 睦州诗派和浙西唐诗之路
第二节 从南戏到婺剧徽班
第三节 “东南三贤”和严州的书院
第四节 严州刻本
第五节 文学史上的“严州现象”
第四章 潇洒人物
节 历代先贤
第二节 多逢贤太守
第五章 山风水韵
节 乡风民俗
第二节 蒸茶割漆
第三节 九姓渔民
后记
章 梅花之城
节 水和山
第二节 城墙和国号
第三节 钓来的州名
第四节 建德之国
第五节 严州不守,临安必危
第六节 千家楼阁丽朝晖
第七节 城和坊
第八节 市井和巷弄
第二章 云山江水
节 山高水长
第二节 白云藏古寺
第三节 严东关
第三章 诗路文脉
节 睦州诗派和浙西唐诗之路
第二节 从南戏到婺剧徽班
第三节 “东南三贤”和严州的书院
第四节 严州刻本
第五节 文学史上的“严州现象”
第四章 潇洒人物
节 历代先贤
第二节 多逢贤太守
第五章 山风水韵
节 乡风民俗
第二节 蒸茶割漆
第三节 九姓渔民
后记
在线试读
喻樗于建炎二年(1128)中进士,曾任玉山(今属江西)县尉,“为人质直好议论”(《宋史·喻樗传》),且议必中的。时赵鼎从朝中要职去官,闲居常山,玉山与常山毗邻,喻樗便前往拜竭,并当面向赵鼎提出建议:“公事奉圣上,要多以治国之道开导而少施行,开导之际要多表示诚意而少讲话。”赵鼎深以此语为异,十分赞赏,引之为上客。后来赵鼎都督川陕、荆襄,都聘喻樗为僚属。
绍兴四年(1134)九月,金兵大举进犯江淮,赵鼎当时担任着尚书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的重要职务,主持军事,坚决主张抵抗,高宗也拟亲征。这时,喻樗往见赵鼎,问他:“御驾亲征,六龙临江,兵气百倍,士气正旺。然而公认为这次出征有多大的取胜把握?这次军事行动是否属于试探性的用兵呢?”赵鼎说:“历年以来,我国节节败退,民心不振,士气低落,而敌人十分骄狂,在这样的形势下,已别无选择,不能再退,故而极力建议皇上抵抗。至于成败与否,我心中还确实没有数哩!”喻樗说:“如果没有取胜的把握,那么就应该预先考虑好退路,以防万一,不要使皇上受到危险。”赵鼎向他请教办法,喻樗建议起用刚刚被罢免的抗金名臣张浚,命其总督江、淮、荆、浙、闽诸路军马,任宣抚使,总管军队和地方钱粮后勤,作为后方接应,这样万一前方有变,也可以有退路。赵鼎认为喻樗讲得很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上奏高宗,说明利害,建议重新起用张浚,说:“张浚人才,陛下终弃之乎?”高宗明确表示:“朕用之。”遂起用张浚为知枢密院事。张浚从贬所福州赶来临安(今浙江杭州),拉着赵鼎的手说:“你的这些举措十分符合人心,深受百姓欢迎。”赵鼎笑着说:“这都是子才的功劳啊!”从此,喻樗往来于这两位执政大臣之间,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同年十月,高宗进驻建康(今江苏南京),以鼓励士气。年底,金兵因缺粮,加之岳飞部将牛皋的打击,只得退兵,这次抗战赢得了胜利。不久,赵鼎推荐喻樗为秘书省正字兼史馆校勘。
金兵北撤,抗战胜利,赵鼎和张浚都十分兴奋,两人的感情很融洽,“相得欢甚”。朝廷决定拜两人为相,人们都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信任和奖赏,是对有功之臣的提拔重用,是符合民心的大好事,对国家十分有利。但喻樗并不这样看,他对两人同时拜相的好消息持悲观的态度。他认为,赵、张两人同任枢密院可以,但同处相位不行。因为枢密院是个军事机构,比较单一,而宰相之位要统管全局,要求更高。张浚可以接任赵鼎掌管枢密院,继续执行赵鼎的策略和做法,以保证“气脉”延续,由赵鼎一人任相。如果两人任相,对军国大事一旦有分歧,就会影响大局,造成“贤者自相背戾”的局面,这样对国家、对自己都不利。
……
绍兴四年(1134)九月,金兵大举进犯江淮,赵鼎当时担任着尚书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的重要职务,主持军事,坚决主张抵抗,高宗也拟亲征。这时,喻樗往见赵鼎,问他:“御驾亲征,六龙临江,兵气百倍,士气正旺。然而公认为这次出征有多大的取胜把握?这次军事行动是否属于试探性的用兵呢?”赵鼎说:“历年以来,我国节节败退,民心不振,士气低落,而敌人十分骄狂,在这样的形势下,已别无选择,不能再退,故而极力建议皇上抵抗。至于成败与否,我心中还确实没有数哩!”喻樗说:“如果没有取胜的把握,那么就应该预先考虑好退路,以防万一,不要使皇上受到危险。”赵鼎向他请教办法,喻樗建议起用刚刚被罢免的抗金名臣张浚,命其总督江、淮、荆、浙、闽诸路军马,任宣抚使,总管军队和地方钱粮后勤,作为后方接应,这样万一前方有变,也可以有退路。赵鼎认为喻樗讲得很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上奏高宗,说明利害,建议重新起用张浚,说:“张浚人才,陛下终弃之乎?”高宗明确表示:“朕用之。”遂起用张浚为知枢密院事。张浚从贬所福州赶来临安(今浙江杭州),拉着赵鼎的手说:“你的这些举措十分符合人心,深受百姓欢迎。”赵鼎笑着说:“这都是子才的功劳啊!”从此,喻樗往来于这两位执政大臣之间,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同年十月,高宗进驻建康(今江苏南京),以鼓励士气。年底,金兵因缺粮,加之岳飞部将牛皋的打击,只得退兵,这次抗战赢得了胜利。不久,赵鼎推荐喻樗为秘书省正字兼史馆校勘。
金兵北撤,抗战胜利,赵鼎和张浚都十分兴奋,两人的感情很融洽,“相得欢甚”。朝廷决定拜两人为相,人们都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信任和奖赏,是对有功之臣的提拔重用,是符合民心的大好事,对国家十分有利。但喻樗并不这样看,他对两人同时拜相的好消息持悲观的态度。他认为,赵、张两人同任枢密院可以,但同处相位不行。因为枢密院是个军事机构,比较单一,而宰相之位要统管全局,要求更高。张浚可以接任赵鼎掌管枢密院,继续执行赵鼎的策略和做法,以保证“气脉”延续,由赵鼎一人任相。如果两人任相,对军国大事一旦有分歧,就会影响大局,造成“贤者自相背戾”的局面,这样对国家、对自己都不利。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