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8132907
陈君葆先生是香港著名学者、爱国教育家、文学家,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与当时到香港的中国政要及文化界知名人士,有广泛的接触和密切的交往,新中国成立后,与内地文化名人来往频密,对促进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做出过较大的贡献。 《陈君葆全集•文集》为陈君葆先生的文章汇集,主要为时评、北游纪实、十载观成散记、谈艺论学、友朋忆旧、琐谈杂等内容,时间集中在20世纪40—60年代。文集收录陈君葆先生的文章较全,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他作为学人的风采。《文集》不仅能够使读者从陈君葆先生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论述中国问题等文章中读出他爱国爱乡、追求进步的情怀,同时为读者认识和了解当时的人物、史事等提供了新的视角。
《陈君葆全集•文集》是香港著名学者、教育家、文学家陈君葆先生全集中的一种,收录了陈君葆先生见诸报纸、杂志、手稿及其他一些载体的文章。内容大致按主题分为时评、北游纪实、十载观成散记、谈艺论学、友朋忆旧、琐谈杂感六篇,每篇内再以编年体形式编排,时间跨越20世纪40至60年代。文章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陈君葆先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抗战期间的时政文章;二是杂谈他对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看法的内容;三是抒发他对往事、故人、生活缅怀与感触的作品;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应邀到内地参观考察的游记。文集对了解陈君葆先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热忱有重要帮助,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甲篇时评
日本的南进侵略
苦闷的法国
莫洛托夫出席三藩市会议
三藩市会议前之三国会谈
论波兰问题
第二次三头会议
的里雅斯德问题之纠纷
战后欧洲局面
歧路中之欧洲
——民主主义乎?共产主义乎?
安全机构与印度独立
日本土决战战略观
三巨头会议与三国军事同盟
达达尼尔问题与英苏关系
波兰终投入苏联的怀抱
三头会议之诸议题
宋子文赴苏使命的观测
俞鸿钧论渝通货膨胀
佛朗哥政权与苏联
西姆拉会议的失败
英国工党掌政与对日作战
三头会议与东亚问题
英国工党掌政以后
波茨坦会议两宣言
《新生日报》发刊词
“岁聿云暮”
英苏之间
美苏之间
侮辱女性
史太林对邱吉尔的反驳
安全理事会第一个难题
苏联退出安理会
英访印代表团的使命
先党后国抑先国后党
谈谈战后教育方针
——答粤教厅长姚宝猷先生
罢教
黑市
中国的当前问题
欧洲局面的展望
民主政治在今日
美国的罢工风潮
“联合国周”在香港
邱吉尔与史太林
克利浦斯夫人访华
对目前时局应有的认识
越南独立战争之我见
到和平之路
对于和平的信念
拥护和平运动
我们要加强对和平的信念
平安年
对我国热核爆成功发表谈话
对我国进行第二次原子弹试爆成功发表谈话
FOREWORD
乙篇北游纪实
引言
出发之前
在剑门船上
在广州
北行前夕的快乐家宴
车过粤北引起的思忆
到汉口
在风景优美的武大作客
武大的学习新风
参观中国最早的图书馆
依依别武汉
穿越华北大平原
北京第一天
家庭温暖在北京
参观了协和医院
从青年新思想看时代
参观古旧的文化
古城添新颜
京华访故旧
思想动态与生活在北京
畅谈保家卫国的意义
中国是“尚德”的民族
彭泽民先生一席话
访沈钧儒院长想到的
北京的水果与三轮车
北京人的俭朴生活
颐和园属于人民了
居庸关八达岭之游
游长城路上所见
登“极目危峦望八荒”的长城
由长城砖想到文物保护
离开北京之际
在天津
参观华北造纸公司
政府关怀工人福利
天津工业新姿
津济青道中观艳丽晚霞
在青岛的第一天
从工业发展上看青岛
景色秀丽文物丰的青岛
从文物展中看透帝国主义野心
参观了山东大学
山大同学的参军热情
大学生参加治淮工程
山东大学几个特点
济南
山东古管会巡礼
参观齐鲁大学
与齐鲁大学同学在一起
游充满诗情画意的大明湖
趵突泉惹人留恋
抵“龙蟠虎踞”的南京
在史处长的宴席上欢谈
南京在转变中
登钟山谒中山陵
从南京博物院看我国灿烂文化
参观唐代的文物
参观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
南京的工人文化宫
沪宁路上琐忆
到了新生的上海了
下榻上海摩天大厦
参观鲁迅故居与复旦大学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儿童活泼可爱
谒见宋庆龄副主席
旅途中的一个波折
上海医生的新风尚
从医院看到社会转变
与上海话别时的印象
廿年重到西湖路
杭州丝织业一瞥
参观浙大与浙江图书馆
游灵隐寺登北高峰
浙江省麻纺织厂
从苏织厂看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在吴市长宴席上谈拱宸工业区印象
西湖
游龙井与虎跑泉
夜游三潭印月
别杭州
浙赣路上书所见
火车上的良好服务
倚湘江望南岳
又回到广州来了
广州访故知
参观中大图书馆
中大有优良的传统
在罗秘书长的宴席上笑谈谣言
踏出了南天门
祖国的可爱
回到香港来以后
丙篇十载观成散记
北京在飞跃中
从天安门说起
新北京的建设
十年间的转变
看工业交通展览
新北京的工业
十三陵水库
在出都时的车中
赴洛途中
渡黄河过郑州
“洛阳城里春光好”
历史上的洛阳
旧洛阳已成过去
新洛阳在兴建中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
矿山机厂和轴承厂
工业城市的洛阳
伊阙与关林
看龙门石刻
万佛洞佛像雄伟多姿
休道秦关百二重
在关陕道中
登慈恩寺雁塔
西安的交通大学
十年增长七十倍
骊山与华清池
痛恨美国盗我国宝
——参观西安博物馆有感
月夜过秦岭
灌县都江堰
红光公社及其他
住重庆的五日
丁篇谈艺论学
汉译《伊斯兰真义》序
口号与民族革命战争的文学
有关中国文化与新文字演词
水云楼随笔
猴子的悲哀
——水云楼随笔之七
对教育的讽刺
《教育周刊》编后话
《教育周刊》编后记
关于八人画展
关于艺术的一个观点
关于中国图书的播迁
观曾幼荷女史国画后记
鲁迅与现阶段的文艺
从历史角度看艺术
《一九五○年人民年鉴》序
值得推荐的《不要离开我》
果戈里的名著改编
关于李郑屋村古墓的发现的一些论据
《阖第光临》的讽刺性
新出版的《韬奋文集》
关于降头术
读画偶笔
写在一个画展之前
伍步云先生的画展
木版水印画展览观后
从影展看家乡新貌
漫谈书画展览
中国图书展览会漫记数则
看春节书画展
潮剧观后感
十人画展中的合作画
李可染的山水画
我与《乡土》
——借诗献礼
瓶花灯下观书画
《关汉卿》在香港
——为华革会戏剧组演出《关汉卿》而写
喜看八人画展
记“冷月栖篁”盘
喜看中国油画展
还乡记
——石岐华侨大厦落成观礼后作
看了第一个儿童画展
——在香港是首开纪录
“四人画展”观后记
——为任真汉、李汛萍、陆无涯、郑家镇四人国画联展
而写
看名人书法文玩展
谈“小说”
关于龚自珍、谭嗣同
“塞些事乎庐”之类
文字缘同骨肉深
就一些诗句谈起
诗话台湾
几首诗
《礼蓉招桂龛缀语》发刊序
读《假若胡适也看看东北》后
谈谢松山先生的《血海》
也谈谈《赤雅轩忆语》
从读《窥园留草》看台湾
台湾原是个好地方
——从读《窥园留草》看台湾之二
《夜店》演出及其他
——写在华革赈灾义演之前
民族主义与爱国
努塞北论阿拉伯民族主义
戊篇友朋忆旧
胡适与线装书
前进底思想与思想的前进
——纪念蔡元培先生
伟大的呆子
纪念鲁迅先生
一个先驱的拉运领导者
——纪念冯裕芳先生
悼念冯裕芳先生
关于龚自珍
十六个年头过去了
——为纪念邹韬奋先生而写
柳亚子先生的六封旧札
悼念郑振铎先生
悼念马季明先生
李淑一访问记
柳亚子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
冯春航与柳亚子
梅兰芳在香港时
——追记在港大中文学会欢迎会上的梅兰芳先生
异乎寻常的人物
——记陈嘉庚先生给我的印象
倾家兴学的陈嘉庚先生
——为悼念爱国老人陈嘉庚先生而写
《生春堂集》著者陈少苏先生
在南洋发达的陆祐
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五十周年
悼冯玉祥先生
柳亚子与南社
黎萱与《桃花扇》
从萧红想到东北
我所认识的何永佶
文章话故知
“数风流人物”
迟暮的感觉
“这里是南边”
圣诞节的回忆
己篇琐谈杂感
证明书
青年节感言
从“双十”说到辫子
保卫中国同盟三年来工作报告
不谈政治
扩大“新”的领域
开端语
——从学潮说起
“师道”
从增加学费说起
罪言打破因袭的教学
——为持恒函授学校写
中国婚姻的故事
“五四”的革命传统
日本投降三周年感想
三十七度的国庆日
我的中学时代的回忆
动机
一九四九年的展望
谈所谓法统
祝拥护和平大会的成功
我们谈谈海吧!
纪念“五四”在今天
历史不是一个人做成的
谈香港的革新运动
全国文工大会开幕了
开学时的话
又一次国际正义的伸张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作
一年来的香港教育界
目前拉运的几个问题
伟大的新的一年
参加广东第一届人代会后书感
假使鲁迅先生今天仍活着
在广东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讲话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香港华人革新协会第四届委员就职典礼暨会员联欢晚会代
祝词
一九五四年带来的希望
新年献辞
欢欣鼓舞祝国庆
一九五五年与我们的任务
在华革会盛大欢迎会上陈君葆讲祖国实情
“五四”在广州
“五二四”事件为何会爆发
抗议港英递解杜伯奎出境讲话稿
雷州半岛西北的安铺镇
南三联岛之行
也是一次“炉边谈话”
四十年的回忆
——写于“五四”运动四十周年
谈谈鸭馄饨
“木棉花开山雨积”的时候
香港最高的一棵树
我的回忆中的新加坡
再谈回忆中的新加坡
马来半岛与新加坡
陈君葆强烈谴责印尼当局阻挠华侨回国
盆栽外语
——记盆栽展览中的几张书画品
洛阳敬事街小学参观记
谈新年希望
辛亥革命纪念的意义
海边小语
下三峡琐记
看《小星泪》
一些回忆,一点印证
——写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
三十年的回顾
图书馆事业与香港
谈校名
病
诺尔曼之死
迫害
重话“九一八”旧事
——萧斋散记
柴门外的流水
“春节”琐语
“元夜”时的“乡思”
“梅兰菊竹”而外
谈“分”与“合”
爸爸陈君葆的一生(代序)
爸爸陈君葆,在一八九八年十月六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广东中山)三乡镇平岚乡。幼年时就读于乡间私塾,十一岁随祖父陈佩芝到香港读书,最初肄业于皇仁书院,后入读香港大学文学院,修读政治经济,并任教于圣士提反中学。一九二一年大学毕业,随即应聘到新加坡华侨中学任教,两年后任马来亚七州府视学官。
在那年代,他眼见帝国主义列强之侵略,出于义愤和强烈的爱国之心,遂于一九三一年九月辞职回香港,与当时的一些同学和有志之士前往上海、南京、厦门等作国情考察,并与当地部分官员对时局问题交换意见,探寻富国强民之路。
回港后,于一九三四年受聘于香港大学。一九三六年接任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馆长之职,更兼任该校文学院教席。一九三七年十月香港大学中文学会成立,被选为第一届职员,一九三八年十月被推举为该学会会长。
“九一八”事变后,海内外人士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十分关心中国前途,并为此奔走呼号。当时陈君葆在“联青社”作了题为“如何强化抗战心理”的演讲,积极参与抗战的宣传。一九三八年一月,他被推举为“联青社”的教育专员。一九四一年二月,他参加了由宋庆龄女士在香港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并在她的组织下,担任宣传工作,负责将“同盟”的宗旨、活动意义等有关资料译成中文,对外广泛宣传抗日救国的重大意义,以争取世界各国人士的支持。此外,他还参加“保卫中国同盟”组织的“一碗饭运动”,支援国内抗战捐款、筹款,为当时的抗日救国战争尽了一分力量。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日军侵占香港,形势急剧变化。一九四二年一月,日军搜查香港大学,并封闭冯平山图书馆。当时馆内存有国立中央图书馆疏散来香港的一批重要书籍,为避免其遭劫难,爸爸不顾个人安危,曾努力保护该批书籍,也因而被日军扣留审问。其后在日本人监视下,被编入调查班,专门协助收集遗散在港九各地的书籍和资料。利用此机会,爸爸与其他同事一道,先后收集到一大批失散的重要资料和书籍,主要的有:圣约瑟书院、民生书院、英国俱乐部、邮政局、西环海旁总督部等机构的资料,英国医学会及其他部门的书籍、杂志。另外还有私人藏书,如英籍教授斐德生先生的藏书,当时日军总督部主张焚毁或卖掉,经爸爸力争,坚持全部搬回冯平山图书馆再决定如何处理,使该批图书终于得以保留。他又在一九四四年日军企图强占罗原觉先生的藏书时,极力予以制止,使日军无法得逞。在得到保存的资料中还有医务总监的文件、生死注册处的纪录簿册和高等法院的文件等重要档案资料。这使香港市政管理工作,在日本投降后得以尽早恢复正常。为此,他曾获英皇颁授的O·B·E勋衔。
在抗日战争时期,香港的生活、工作环境都非常困难,但爸爸仍极力为做好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工作作出不懈努力,凡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书籍,均设法搜集。如一九四二年为购入《万有文库》第二集,曾多方奔走筹集资金;当时图书馆内曾发现白蚁为害,他就极力与日方交涉,力促日方给予有效处理。凡此种种,均为完好保存图书馆原有书籍和其他资料作出了贡献。
对此,诗人柳亚子也有诗句提及:
凤辉台上陈君葆,羝乳海滨苏子卿。
大节临危能不夺,斯文未丧慰平生。
萧何劫后收图籍,阮籍墟头证性情。
更喜谢庭才咏絮,老夫眼为凤鸾鸣。
爸爸不但热心教育工作,更积极投身文化事业及活动,他曾执掌报刊编辑工作,担任过《新生日报》社长职务。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常参与当时在香港的中国知名文化界人士的活动,郭沫若、柳亚子、茅盾……常在我们家中聚会,畅论天下大势和商议如何促进中国文化事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积极参与爱国事务活动,从五十年代起,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委员,并任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他曾受聘任广州暨南大学和香港爱国学校的校董,为促进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一九五一年,他率领香港有志青年回国参观同;一九五五年,他陪同港大英籍教授到北京访问;一九五六年,他获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人两次接见。
爸爸亦非常关心香港社会,积极参与香港社会活动,曾任香港华人革新协会顾问、副主席、主席等职,与其他爱国同仁一道,为推动香港的爱国团结事业和改善居民福利作出应有贡献。
一九六三年他在港创办了英文杂志《世界文摘》(CLOBAL DIGEST),积极宣传新中国的方针政策,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新中国。
爸爸过去长期担任冯平山图书馆馆长之职,他不但积极投身本职工作,做好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自己也常常采购和收藏中外古今书籍,作为学习研究之用。爸爸的藏书楼名为“水云楼藏书楼”,藏书最多时达一万多册。他平时节衣缩食,把大部分收入作为购买书籍之用,而且他更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对书本的学习和钻研中,做到“手不释卷”。爸爸除了努力读书之外,更勤于写作,生前创作了数十万字《水云楼诗草》,其他方面的文字也写下不少。可见爸爸对于文化,特别是对中国的文化是多么热爱!
爸爸毕生对于教育和中外文化交流事业所作出的努力,及其坚忍不拔的精神和爱国爱民的热忱,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陈云玉
一九九四年十月于香港
日本的南进侵略
战争风云弥漫到太平洋来了。染满鲜血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刺刀,正在所谓“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帜下,集中其海陆空侵略部队,准备向着南太平洋的赤道线一带推进;因此越南与荷印将近一万万的各民族人民,不久将要遭受轰炸、屠杀、封锁、饥饿以及一切血腥战争的苦痛命运了。
日本侵略主义者对于泰越纠纷,已经尽了他的操纵、挑拨、排挤的能事;尖锐冲突纵未开始,但危机实已愈迫愈近。东京谈判结果如何,似无足轻重,因为纵能暂安无事,但危机依旧存在。日本的南进政策是终不免引起太平洋上的战争的。
日本南进军事行动的路线,有海路与陆路两种可能。这两条路线,日本将选择哪一条呢?军事专家的意见以为即使日本的主要企图是遵从陆路进攻马来亚,但她的主要战略仍旧要由海军策动。假道越南或泰国是可能的,但不能不顾到她的给养线。现在日人集中舰队于海南的榆林港,目的在觊觎东京湾一带,伺机南进,而在海南岛各地所集合军队,计有近卫及第五、第八、第三十六与第一百零四等师团,人数大约不下十万。正如某军事观察家所说:
日本海军如果实行南进,最困难的问题是本部防守舰队和南洋战斗舰队将怎样分配。两方都需要主力舰和巡洋舰,并用充分轻便舰掩护。特别是主力舰,因为它们的敌手显然是美国的太平洋舰队。美国驻于夏威夷的太平洋舰队有主力舰十二艘,到本年四月中,可更增两艘,共十四艘。日本原有主力舰十艘,最近可能增加两艘新舰,共十二艘。如果美舰队一直留在夏威夷,日本似乎必须留全部主力舰于本部防范。但就防守本部而论,日本可以假定在她开始南进时美舰必调主力一部分往新加坡。别方面由夏威夷袭日本,海程远达三千余里,需相当时间,故至万不得已时,日本似还可以调回南洋战斗舰队联合应战。就进攻任务而论,南进舰队必须有很大战斗力量,因此日本可能将主力舰的半数或五分之三派往南洋进攻,而留半数防守本部。
但是日本的一双泥脚,正深陷在中国战事的泥淖里。有人便要问:究竟日本能有多大力量?她又能抽调多少兵力,去实行南进的侵略呢?据我们所知,日本海陆飞机的总数大约二千五百架左右,除一千架左右须用于中国战场外,可用作南进的,大约一千五百架。此数大约相当于英美荷各属的空军力量。据所知,菲律宾目前约有飞机二百架,荷印约三百至五百架,马来亚约四百至七百架。至于陆军,则日本侵华军队与镇压东北的虽不下一百五十万,但她为南进的需要调出五十万,还是可能。但在对方,则菲律宾已有美军万余,菲军三万,预备兵十五万;荷印现在常备兵六万,预备兵相等;而马来亚则自从印度与澳洲调遣增防以来,正规军当亦不下十万。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自然要在战争发生之际,争取主动地位,而这,以她的地理上的地位而论,是可能的。但交通线太长,劳师远袭,也是于她不利的。
从上面所说,战争的危机是愈迫愈近了。至于日本到底会不会甘冒不韪来发动南进的战争,那便要看下列的几个因素来决定。如果英国在欧洲方面吃到了重大的败仗,那无疑地日本将会立刻抓住千载一时的机会来向南推进了。但是这一个观察法,虽然是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但究竟是个不完全可靠的原素,我们不可过于信赖他。因为日本若果能够和中国成立媾和的条约,他方面更能确知美国对于发动的战事终会维持中立,那末,她也许会与轴心国家采取一致行动的步骤而不犹豫的。如果与中国讲和成功,则现在被绊着在中国各战场的一百五十万的日军,和她的二千五百架飞机,将可以移作南进之用,而现在与英国荷印间所作的势力均等的形势,将会指顾间完全改变。一旦美国严守中立,则强弱之势判然,而东南太平洋上的战争,谁胜谁败,也就很明白了。在中国国境内的战争,已经到达了一个不可以军事上的成败来决最终的结果的阶段了;而在这种情况之下,统一战线存在一天,则中日的相持的战局将延长一天,而一旦统一战线破坏,抗战也就无从维持了。代表国民党的重庆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大家都明白目前已不是清算他们相互间的纠纷的时候了,而且也来不及。但是若果中国不能从民主国家的阵营里,得到充分的大量军需品,则重庆政府在威迫利诱的形势底下,在与亲日分子的荡漾动态当中,将会不会改变初衷,拆散统一战线的基石,来赧然与日敌重归于好,实在谁也不能够预定。因此,我们可以说,美国在她的资助中国抗战的力量,是显明地表示了她的真正意向了,而在较小的范围中,英国的帮助也有同样效果。但美国应该守着中国一句古语——“树德务滋,除恶务尽”的诏示,大规模地资助中国,务使日本从中国的各战场抽不出一个人来加入南进的企图,那末才可以掣住日本侵略者的魔手。美国若果仍在做隔岸观火的梦,恐怕终于逃不了流自己的血的遭遇哩。现在美国抱着“自扫门前雪”的态度,一任日本“坐大”,将来一定会有“噬脐何及”之叹的呵!
(原载《保卫中国同盟通讯》,一九四一年三月十五日,陈君葆据原文翻译)
苦闷的法国
雅尔塔会谈而后,反轴心军即对德国发动其新攻势,目前西线美军已越过莱茵河,东线苏军亦逐渐形成对柏林大包围形势,欧洲战局已届紧急关头,实无可讳。从克里米亚归来之巨头,一时趾高气扬,俨然已以战胜者自居,进行其“奠定世界永久和平基础”之三藩市会议,大谈其“保障安全机构”。在此种情形下,默默无言之法国乃成一对照。
对于甚嚣尘上之四月廿五日三藩市会议,美国虽力事宣传法国已答允参加,惟法国出席与否,自有将来之事实证明。目前一般人士所注意者,则为法国已拒绝参加作为三藩市会议发起人之一事实。据其所举理由,则谓:“法国既未参加当巴顿橡园或雅尔塔会议,故对于该两会议一切决定概不能负责”。然事实并不如此简单,诚如东京外交评论家所指出:“此外显有幕后原因存在”。法国曾提议修改三巨头在雅尔塔所议定之投票手续及在法当巴顿橡园所草定之世界和平机构约章。但此显非法国之单独见解。同时荷兰政府亦声明谓:“不论其为任何大国,若恃其地位以最后裁判者自居而订定约章,则深感小国如签定此项约章时,将非出所自愿。”其他小国与荷兰作同样感觉者,盖可想见。
关于法国婉辞作三藩市会议发起人一事,美联社伦敦通讯员称:“高尔临时政府在三藩市‘世界安全会议’中将以诸小国之大国首席代表资格列席。”此语在法人心目中无疑具有甚深刻之讽刺性。法国夙曾为欧洲大强国之一,其在上一次欧洲战役方告结束之后,纵横捭阖,雄视睥睨,固无论矣;即在德国复兴之后,犹能执欧洲外交之牛耳,其地位显非可忽视者。故在今次世界大战刚正爆发时,英美方面之主张“世界联邦论”者尚谓“应由英法美大国联名邀请各民主国家举行会议”,“是在此种集会中法国将为重要角色殆无疑义”。乃曾几何时,其国际地位遽一变而为“诸小国中之首席代表”,昔日“巨头”之地位已由苏联取代,此则岂一时曾雄霸欧陆之法国所能忍受者耶?曾借克里姆林宫之势力始得臻巩固之高尔政权,对此或无所芥蒂,然抚今追昔终不能无所动于中,亦意中事。法国不得参加雅尔塔会谈,邱吉尔对英国下院解释谓:“英国西欧政策之第一原则,为有强大之法国及强大之法国军队,而法国对于克里米亚之决议应觉满足。”又谓“法国已列为欧洲顾问委员会之一会员国,而该委员会所负责处理者为最重要之任务。”此则不啻对法国声明其“薄命怜卿甘作妾”之命运业已注定。当一九四○年法国大崩败之前,邱吉尔于一切几已失望,曾迭次飞往法国会晤莱诺,与商两国“合邦”计划,盖“甘辞厚币”“声泪俱下”兼而有之,实破历史往例。然今则信使往来,已移其视线于莫斯科。法国对德军失败而后,英法二国曾互相诿过,然邓苟克之役,英军卒能撤退本国士兵三十余万,此又岂法人所终能忘者。
据《新闻纪录报》,法国对于三藩市会议请柬上所作“将以当巴顿橡园及雅尔塔会议所决定为世界安全机构新‘宪章’之根据”一节文字,深致不满;但曾提议修改“新宪章”一语为“新讨论根据”。同时对于所谓“和平机构”理事会之投票程序,苏联在雅尔塔会议曾坚持其当巴顿会谈时之强硬立场,因此英美所主张之多数取决法卒不获通过。苏联为何须坚持全体通过原则?法国之提议为何遭拒绝?此中消息殆与国际政治研究者所深耐索玩者。吾人试假定将来发生国际纷争时之当事国。一为苏联,一为波兰,而两者均为理事国。又假定理事会投票处决此一纷争时,只法国一国站在苏联方面。在此种场合,多数取决与全体一致通过两种原则所予苏联之影响,将如何重大耶?明乎此,则法国目前之苦闷,与将来苏法两国外交之动向,殆思过半矣。
(原载香港《华侨日报》,一九四五年三月十五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