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17098
总 序【徐 勇】
凡 例【《中国农村调查》编辑组】
村庄类分序【徐 勇】
向水而生:湖区型村落的自主联结与治理——长江区域杜家村调查
章 杜家剅村由来与演变
节 杜家剅村形成与变迁
一 杜家剅村诞生阶段:插台而居
二 杜家剅村扩展阶段:插台而居和购台而居
三 杜家剅村稳定阶段:施台而居和购台而居
第二节 村名的由来
第三节 杜家剅村的建制变迁
第四节 杜家剅村的现况
一 地理位置:村落合并
二 人口现状:增幅缓慢
三 人均收入:增速较快
四 耕地面积:土地细碎
第二章 杜家剅村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节 自然形态
一 平原地形:因地制宜
二 气候条件:因时制宜
三 水源条件:利弊共存
四 交通区位:水运便利
第二节 稻作体系
一 稻作物
二 水稻田
三 土壤条件
第三节 水网环境
一 水系分布
二 洪水灾害
三 水利设施
第四节 居住格局
一 村落选址
二 村落中心:多中心
三 村落布局
第五节 杜家剅村的自然实态
一 水网环境
二 居住概况
三 交通概况
第三章 杜家剅村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土地占有
二 湖水占有:先抢先得
三 河水占有:先占先得
四 生产能力
第二节 产权与产权关系
一 产权类型
二 产权边界
三 产权登记
四 产权变更
第三节 经营与经营关系
一 公产经营
二 私产经营
三 家庭经营
四 合作经营
第四节 产业与产业关系
一 农业
二 渔业
三 手工业
四 运输业
五 信贷业
六 典当业
七 服务业
八 砍柴
第五节 交换与交换关系
一 交换活动
二 赶场
三 赊账
四 商品交易
第六节 分配与分配关系
一 族内分配
二 垸内分配
三 村内分配
四 家庭分配
五 赋税徭役分配
第七节 消费与消费关系
一 共同消费
二 家户消费
第八节 继承与继承关系
一 族产继承
二 家产继承
第九节 杜家剅村经济变迁
一 土地改革时期杜家剅经济变迁
二 集体时期杜家剅经济变迁
三 改革开放时期杜家剅经济变迁
第十节 杜家剅村经济实态
一 产权
二 经营
三 分配
四 消费
第四章 杜家剅村社会形态与实态
节 血缘与血缘关系
一 家门
二 家庭
三 亲戚
四 拟血缘
五 宗族
第二节 地缘与地缘关系
一 邻居
二 熟人
三 乡亲(百客)
第三节 信缘与信缘关系
一 正规信仰单元
二 非正规信仰单元
第四节 业缘与业缘关系
一 水利
二 汗流
三 维持会
四 道士
第五节 交往与交往关系
一 社会交往特征
二 社会交往圈
三 社会交往类型
四 交往形式
五 交往频度
六 社会交往关系
第六节 社会流动与流动关系
一 社会流动概述
二 社会流动原因
三 社会流动类型
四 社会流动关系
第七节 社会分化与分化关系
一 称呼分化
二 座次分化
三 贫富分化
第八节 社会保障与保障关系
一 社会救济
二 社会保护
第九节 社会冲突与冲突关系
一 社会冲突特征
二 社会冲突类型
三 社会冲突程度
四 社会冲突解交主体
五 社会冲突解交时间
六 社会冲突解交过程
七 社会冲突关系
第十节 杜家剅村社会变迁
一 土改时期社会变迁
二 集体时期社会变迁
三 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变迁
第十一节 杜家剅村社会实态
一 血缘关系
二 地缘关系
三 信缘关系
四 业缘关系
五 社会交往
六 社会保护
七 社会保障
八 社会流动
九 社会分化
第五章 杜家剅村文化形态与实态
节 崇拜与崇拜关系
一 先人崇拜
二 生育崇拜
第二节 信仰与信仰关系
一 神灵
二 敬神
三 起会
四 收禁
第三节 思维与思维关系
一 农民思维
二 农民认知
三 农民态度
第四节 习俗与习俗关系
一 生活习俗
二 节庆习俗
第五节 文娱与文娱关系
一 走亲戚
二 打牌
三 看戏
四 喝茶
五 划龙舟
六 玩龙灯和彩船
第六节 规训与规训关系
一 规训主体
二 规训方式
三 规程过程
四 规训关系
第七节 教育与教育关系
一 民国初期教育
二 抗战时期教育
第八节 杜家剅村文化变迁
一 土地改革时期文化变迁
二 集体时期文化变迁
三 改革开放时期文化变迁
第九节 杜家剅村文化实态
一 崇拜
二 农民思维与认知
三 信仰
四 文化习俗
五 规训
六 教育
七 农民态度
第六章 杜家剅村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节 政权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政权治理
二 政权治理方式
三 政权治理关系
第二节 家户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家户治理
二 家户治理方式
三 家户治理关系
第三节 村落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村落治理
二 治理方式
三 治理过程
四 村落治理与国家治理关系
第四节 亲族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亲族治理
二 亲族治理关系
三 亲族治理方式
第五节 业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业缘治理
二 业缘治理关系
第六节 信缘关系与治理关系
一 信缘治理
二 信缘治理关系
第七节 杜家剅村治理变迁
一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杜家剅村治理
二 集体化运动时期杜家剅村治理
三 改革开放时期杜家剅村治理
第八节 杜家剅村治理实态
一 治理主体
二 治理内容
三 治理规则
四 治理过程
五 治理方式
六 村庄治理关系
第九节 亲族治理实态
一 亲族治理主体
二 亲族治理内容
三 亲族治理规则
四 亲族治理过程
五 亲族治理方式
六 亲族治理关系
第十节 信缘治理实态
一 信缘治理主体
二 信缘治理内容
三 信缘治理规则
四 信缘治理过程
五 信缘治理方式
六 信缘治理关系
杜家剅村调查小记
杜家剅村调查日记
后记
凡 例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历来重视农村调查与研究,《中国农村调查·村庄类》是基地新版“中国农村调查”项目的重要成果,在付梓之际,特做以下说明。
1.根据徐勇教授提出的“中国农村七大区域学说”,即华南区域、长江区域、黄河区域、西南区域、西北区域、东北区域、东南区域,本项目在借鉴日本满铁调查的基础上,按照七大区域的次序,进行村庄形态与实态的调查。这也是整个项目实施所遵循的技术路线。
2.在村庄调查点的选取上,结合“中国农村七大区域学说”,依据每个区域所辐射的“省、市、县”,一是按照每个地级市两个县、每个县一个村的标准,二是按照典型点与普遍点结合的原则,三是按照“中心与边缘”结合的原则,随机抽样选点。每个村庄一位调查员,在调查之前均受过严格的学术培训,每个村的调查时间为60天以上。
3.每一篇村庄调查报告分为“村庄由来与形成、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治理”等六章,以“传统形态—变迁—当下实态”为主线进行写作。在每篇报告的后面附有调查员的调查小记、调查日记等,以供读者了解整个调查的心路历程。
4.在报告的写作中,“县名、镇名、村名、人名、部门单位”等均为实名。但是,报告中所出现的照片、人名、数据等信息,均得到了访谈对象或数据提供对象的口头授权或书面授权。另外,档案材料、政府部门提供的资料、历史材料等,在写作中均做了详细的引用批注。
5.农村传统形态的调查,主要通过老人口述来获取信息、数据;因而报告中的数据可能不甚精确,仅供参考,也请各位读者、学者在引用、使用的过程中,酌情处理。
6.农村变迁调查会涉及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四清等内容,但是,调查者均怀揣学术研究之心,从农村变迁与发展的历史视角去调查与写作,力求客观、真实地再现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
7.在出版方面,项目组组建了审稿与编辑小组,严格审查、校审每一篇村庄调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