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3228252
【编辑推荐】:
★ 中国财富分配的全景图,收入分配研究者的之书
★ 作者继厉以宁、周小川、林毅夫之后,获得2017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总奖金100万元)
★ 作者关于市场化的理论观点被国家领导在学术研究和论文中高频次引用
★ 作者80年代中期提出的“混合经济理论”,已被党的“十五大”文件作为国策实施,并记录在中国经济学说史中
★ 作者提出的“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被称为“陈氏倒U曲线”
这是一本全面讨论中国改革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的重量级专著。
本书基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近40年的时序数据,从理论与实践、发展与改革、轨迹与格局、城镇与乡村、行业与地区、总体与家庭、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分配与贫困、现状与趋势、政策与建议等角度,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变动,进行了综合性、全局性的研究和探索。这本书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是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者的之书。
作者陈宗胜对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对陈宗胜重要学术贡献的概括、总结、充实和完善:既全面阐述了被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所印证、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陈氏倒U曲线理论”,又综合考察了中国居民收入差别实际变化的具体程度和轨迹。
前言
篇 总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轨迹与收入分配格局
第1章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进入全面下降阶段:公有制收入分配倒U理论得到证明
第2章 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变动及演变趋势
第二篇 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一):中等收入阶段及农村发展中的收入差别
第3章 中国经济发展总体状况与特征: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演变的经济发展背景
第4章 农村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及收入差别变化
第5章 农村二元经济发展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
第6章 农村居民家户特征与收入差别的关系
第7章 农村发展对减低贫困和缩小收入差别的影响
第三篇 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二):城镇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差别
第8章 城镇发展中的行业差别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
第9章 城镇居民人口特征对收入差别的影响
第10章 中国城镇贫困及贫困治理对收入差别的影响
第四篇 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三):城乡结构转及区域差别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
第11章 城乡收入差别与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
第12章 我国二元经济转换中劳动力转移与居民收入差别
第13章 二元转换及产业格局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第14章 中国区域居民收入差别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篇 体制变革中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一):中国主要领域体制改革与收入分配差别
第15章 中国主要领域的改革与展望:收入分配演变的体制背景
第16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民收入分配
第17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天津、山东案例的分析
第18章 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
第19章 经济体制改革对居民收入差别轨迹的影响
第六篇 体制变革中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二):中国的财税体制变革与收入再分配效应
第20章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与城乡收入差别
第21章 农村财政税收体制变革对农村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22章 财政再分配调节作用和总体再分配效应
第23章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第24章 我国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调节作用
第七篇 中国居民收入差别变动趋势预测及政策建议
第25章 中国居民收入差别变动趋势预测
第26章 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和政策,逐步实现收入分配和谐
本书名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三论发展与改革中的收入差别变动》,说明了本书研究主题,也表明了本书与以前研究的逻辑关系。1991年陈宗胜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专著《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首次提出了公有制基础上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理论,并以中国特色公有经济及其发展为例进行了初步检验与讨论。是为“一论”。1994年此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联合出了第二版,包括简、精装两种版本,修订了一些印刷及表述方面的错误; 2014年再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三社联合出版修订版(第三版),增加一个反映新时期情况的序言和附录,先后三版略有差异。2002年,陈宗胜与周云波合作撰写了《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中国发生两极分化了吗?》(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以统计实证为重点研究线索,回答了中国居民收入差别持续扩大时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题目中的“再论”表明是“一论”之后的“二论”。所以,联系起来看,现在本书所讨论内容就应当排列为如同书名副题所表述的“三论”了。
从“一论”到“三论”,讨论的主题是一致的,都是以中国公有制度条件下居民收入分配情况为背景,讨论发展与改革中的收入差别变动程度与轨迹的。但是侧重点存在不同。“一论”主要是以公有经济制度及其改革为基础背景,从理论上讨论了公有经济制度对收入分配差别的影响和制约,提出了“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假说”,且以中国当时可以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包括非法非正常收入的有关资料),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初步的检验。“二论”则是在2000年的世纪转折年度,以统计数据为实证依据,尝试把全国、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差别,以及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纳入统一的计量框架,得出中国居民正常收入的分配差别正在沿着“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曲线”的上升段“阶梯形”扩大,整体上并没有呈现两极分化状态;然而,如果考虑到由于制度性缺陷而大量发生的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的较大影响,则可以说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别已经发生局部的、个别年份的极化现象。毫无疑问,这些结论都被随后发生的事实所证实了。
本书作为“三论”与前“两论”又有较大不同,有一系列的创新特点——之所以称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是因为本书所讨论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都超过了前“两论”。首先,本书作为“三论”是前“两论“的高度结合,既以数理形式概括和分析了“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及相关分配理论的概念和体系,又全面考察了中国居民收入差别的具体程度和轨迹,而“一论”主要侧重公有经济收入分配理论模型的建立与阐述,“二论”则重点在于我国收入分配的统计实证和计量分析。其次,从考察和涉及的时间周期长短看,本书“三论”收集了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近四十年的时序数据,数据的质量及充分程度都有很大的改进,而比较而言“一论”只使用了改革开放初期十年及部分当时尚存在的部分东欧国家的资料,“二论”研究时东欧公有经济国家已经转型,只取得我国八九十年代大约二十年的时序资料。再次,虽然“三论”都是围绕着“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的提出、完善与检验,但是本书“三论”是通过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事实,对“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整体的验证和证实,而“一论”中侧重理论模型建立及初步证明和说明,“二论”中也只是比较充分地证明了“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曲线”的上升段,都不及三论全面。再再次,“三论”是从理论与实践、数理与逻辑、发展与改革、轨迹与格局、城镇与乡村、行业与地区、总体与家庭、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分配与贫困、现状与趋势、政策与建议等,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变动,进行了综合性的、全局性的研究和探索。正是基于此,所以,本书题目才可能名之曰“通论”。以下关于本书内容的简单介绍可进一步说明之。
本书包括四大部分,共七篇二十六章。部分即篇包括两章,是作为全书的总论,主要讨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轨迹变动和格局变动。章,以数理方法对“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进行概述并提出若干假说后,以中国居民收入差别的具体数据对“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进行了计量检验和证实,并特别指明中国居民收入差别已经进入全面下降阶段。附录中从回顾的角度讨论了“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提出后的研究历程。第二章主要讨论了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分配格局从“飞碟形”转变为“金字塔形”后,目前正在转变为“葫芦形”,而实现更理想的“橄榄形”还需要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差别程度等达到一定的条件。目前我们的任务是摆脱葫芦形的格局,为实现橄榄形创造条件等。部分主要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切面,描绘了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展现了我国居民收入差别的轨迹特点和格局特征。
第二部分共包括三篇12章,从第二篇的第三章到第四篇的第十四章,主要讨论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其中第二篇的五章,首先从整体上讨论了我国目前所处的中等收入阶段、二元经济反差程度进展以及基础设施条件改进等等。继而从第四到第七章集中讨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差别,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内部二元经济演进与收入差别,农村居民家户特征变动与收入差别,以及农村贫困状况的改进与收入差别变动的关系。第四篇包括第八到第十章,转向主要讨论城镇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差别变动,包括城镇行业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差别,城镇居民家户特征变动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还特别讨论了城镇居民贫困状况、改革及存在的问题与收入差别的关系等等。第五篇包括第十一到第十四章,主要讨论在经济发展中城乡结构转换及地区发展对城乡差别及总的收入差别变动的影响。其中第十一章讨论城镇化率提高中城乡差别变动及对总收入差别变动的影响,第十二、十三章讨论整体二元经济转换、劳动力转移对收入差别的影响,特别是对劳动份额的变动的影响;第十四章重点讨论了地区发展差异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本书的部分,所包含的三篇内容大致对应于理论模型讨论中关于农村部门内部、城镇部门内部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及影响因素;也可以说是“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模型”主要内容的分解实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特征差异、贫困阶层的生计收入变动、城镇化率提高、二元经济转换等等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制约和影响。
第三部分包括两篇共九章,从第五篇的第十五章到第六篇的第二十四章,主要集中讨论经济体制变革中的收入分配差别变动。其中第五篇包括四章,首先集中讨论中国主要领域体制改革对收入分配差别的影响,然后分别研究农村内部的主要体制改革举措,对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城镇内部的主要体制改革举措对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以及体制改革对居民收入差别上升阶段的“阶梯形”特征的制约。第六篇包括第二十到二十四章,集中讨论中国的财税体制和社保体制变革及其收入再分配效应。包括全国总的财税体制、城镇与乡村财税体制变革对收入分配、再分配的影响;个人所得税体制的改革及其再分配效应,社会保障体制各主要侧面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等等。第三部分的篇幅和容量,是仅次于本书第二部分的另一大部分,所包含的两篇内容集中对应于理论模型中关于制度变革对收入差别的制约及影响因素;也可以说是检验“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模型”计量分析中所选择主要控制变量的详细分解实证,包括由公有制主导的混合经济改革、企业市场化、政府引导方式改革所体现的市场化程度,以财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所体现的生计水平和公共积累水平等等,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制约和影响。
第四部分即第七篇包括两章,作为本书后的结尾篇,主要讨论对下一步的预测及政策建议。关于未来若干年中国居民收入差别的变动程度和方向的预测,是第二十五章的任务,预测时间范围涉及到2020年及更长远的2025-2030年,包含了中国经济处于中等收入阶段及初步进入发达收入阶段,总的可见趋势是居民收入差别沿着“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曲线”的下半段逐步降低,但不排除一些年份出现波动。当然,原则上进入发达阶段后,即完成一元结构转型后的居民收入分配差别变动,不属于本课题研究范围。后,第二十六章依据本书的大量研究,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到高收入阶段,实现公平、和谐、橄榄形分配状态的若干政策建议及提示。
本书共计120万字,是我带领的收入分配研究团队的集体研究成果。近十多年来,我多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研究项目,团队主要成员也分别承担了多个研究基金项目,所以本书也是各类科研项目所支持研究的结果;其中特别是2007年我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07&ZD045),对本书的研究起了基础性、框架性的支持,基本内容就是此项目的结项报告和各个不同时期陆续完成的分期报告和研究论文的集合,是先后参与此研究项目的多位作者的合作结果和创新作品,他们各自的贡献在各章节中都作了注明(包括作者及论文发表刊物、时间等);课题结项时整理归纳过程中,周云波、吴婷、宗振利等都作了大量工作和努力。换言之,本书是几个研究基金课题支持下所取得的多项成果的综合,包括成功培养了一批博士研究人才,发表一批高水准学术论文(包括博士论文),产生一批为政府决策服务的咨询报告,出版了几部关于收入分配研究的学术专著等等。本书恰好是这些成果的汇总和体现。这也是本书名之谓“通论”的含义之一。
在本书的后编撰阶段,部分即篇的两章由我负责整理,各章节作者包括陈宗胜、吴志强、周云波、田柳、高玉伟等。第二部分的三篇十二章由周云波负责整理,第二篇的作者包括陈宗胜、周云波、任重、沈扬扬、于涛、吴志强、黎德福、陈根来等;第三篇的作者有周云波、马草原、武鹏、宗振利、陈宗胜、陈岑、任重、管晓明、李云娥等;第四篇的作者有周云波、曹桂全、高连水、杨新铭、高玉伟、陈宗胜、吴婷、吴志强、宗振利、武鹏等。第三部分的两篇十章由钟茂初与曹桂全共同负责,钟茂初负责第五篇的五章及第六篇的前两章,第五篇的有关作者包括钟茂初、陈宗胜、杨新铭、肖若石、周云波、高连水、高国力、马草原、赵岩、罗润东、任重等;曹桂全负责第六篇的后四章,第六篇的作者包括曹桂全、高玉伟、秦海林、刘春梅、李志勇、陈宗胜、李清彬、任国强、许兰玲、文雯、任重。第四部分即后一篇的章由任国强负责,作者是任国强、马草原、宗振利等,后一章由钟茂初负责,作者包括钟茂初、吴志强、杨思飞、于涛、陈宗胜等。各篇负责人都既是作者和研究推动者,又是各部分后阶段的编撰者,做了大量极其琐碎和认真的订正补充工作。我作为撰著本书的总牵头人,对钟茂初、周云波、曹桂全、任国强等与我长期愉快的合作,对全书各章节作者的辛苦工作、积极参与和为本书研究所做出的学术贡献,表示由衷的感谢。也特别对本书后完成阶段我的得力学术秘书吴志强表示谢意,他博士毕业后应我要求仍留校数日,帮助我更新数据、整理图表、修饰文字等。当然,他们也是个别章节的作者。
本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思路、整体设计和结构安排由我负责,体现了我自从事收入分配研究以来长期形成的一些主要想法和观点,特别是关于“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构成了贯穿全书的大纲和围绕讨论的主要线索,并以中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差别变动的事实,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论证、检验和证实。在中国经济学界,能够提出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并经过多年努力终被事实所证实,还是不多见的。这是一件令我颇感欣慰的事情。诚然,更重要的是,由此也从逻辑上证明了自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按邓小平“先富后富”理论导演的“中国故事”是成功的、有效的,因为“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曲线”的理论含义,正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由此本书的基本理论框架、内容及观点,从一个侧面较好地解释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包括其动力源、机制、路径及效果等等,从而即构成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当然,书得以正式出版还要感谢格致出版社范蔚文社长。范社长既是我《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修订版的出版人,也是本书《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的出版人。记得20世纪90年初我的博士论文甫一通过答辩,时任上海三联书店社长的陈昕先生即特约我商讨出版时宜;不久,《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一书在陈昕主持的享誉学界的“当代经济学文库”中出版,并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且影响持续至今。所以,我对上海出版界的几位朋友是有感情的。此次,当范社长看到本书的初步框架后,他迅速做出了积极的响应,不仅就出版事宜提出意见,还对题目和结构提出了很中肯的建议。可以说,没有他和格致出版社编辑的努力,本书现在一定还没有面世。
后,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还要对可能的读者说几句话。本书的研究虽然付出不少努力,但一定还存在不少值得讨论和商榷的地方,不论是基本观点还是建立的模型及计量分析的方法和思路,抑或是资料的运用及数据的收集等各个方面,都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甚至是需要纠正的错误。诚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求取得共识。
陈宗胜
2017年12月 南开园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
“陈宗胜提出的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中的收入分配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与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密切联系,对我国做好收入分配工作、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巨大意义。”
★★★★★
国家统计局前局长许宪春:
“陈宗胜教授的系列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了解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对于宏观经济决策和管理部门制定正确的收入分配政策,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全体居民的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科首席教授、中国财政学会理事李炜光:
“陈宗胜教授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师,他原创的‘陈氏倒U曲线’获得了第八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他提出的‘混合经济理论’成为党的十五大内容。”
★★★★★
陈宗胜在天津金融博物馆举办的第63期江湖沙龙上的演讲:
“不是为了获奖而研究
*近,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基金会给我颁发了“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这个奖项的发放方式比较有特色。首先,它非常看重创新,理论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奖项审核的重要标准。其次,奖项的评选、发放过程模仿了诺贝尔奖。在*次报名的基础上,由全国267个专家投票筛选出前20名理论,第二轮投票时不仅对理论投票,还要对作者投票,第三轮则是对贡献人的贡献做投票,贡献成果达到标准才有资格获奖。
11月19日,我参加了颁奖典礼,获奖证书里提到了两个理论:一个是“公有经济收入分配倒U理论”,即在公有制条件下,有很多因素促使收入差别扩大,扩大到一定程度就开始转向下降,而U形是轨迹走向的形象说法。另一个理论是对中国收入差别进行了横剖面的研究。改革开放初期收入横剖面是飞碟形,之后是金字塔形,现在演变成葫芦形,中间较细的是中等收入阶层,当中等收入阶层发展起来就是橄榄形,但是现在中国距离橄榄形还很远。我在这些理论的创立过程中,都是依据中国的现实进行研究,不是为了获奖而研究。
用新的方法贴近中国现实
我是南开大学77级的学生,在我学习政治经济学那时候,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直接谈经济问题。后来我又接触到更现代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西方经济学距离中国社会的现实太遥远。读硕士后,接触到发展经济学,我由此学到很多研究现实理论的方法,包括基金系数、收入差别的各种指标。并且,我发现发展经济学中讲的从传统一元经济到二元经济,再到现代一元经济的整个过程,就是对中国经济的描述。
80年代,我*次接触计算经济系数,当时大家都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解释中国的改革开放,但是究竟怎么量化,则需要从发展经济学借鉴理论。而我研究收入分配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后收入差别逐渐扩大,刺激人们研究这个问题。当时,我正在做博士论文,我跟老师商量用新的方法研究收入差别这个现实问题。想要创新理论,运用新的方法很重要,不结合中国的现实,问题就不重大。而今年之所以积极发展改革开放中的收入分配的理论,也与当前现实有关。
兴趣加上持之以恒
我在做博士论文时,把中国经济学家的相关论文全部读过来了,并且把英文文献复印下来。论文做完之后,得到了理论创新、填补空白等社会评价。但当时我内心很忐忑,不确定这个创新在国际上是不是填补空白。后来有机会到耶鲁大学读博士后,我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读遍周围图书馆内所有关于收入分配的文献,*后发现我提出的“公有制经济学倒U理论”此前确实没有人提到过。后来,理论在侨报上发表,又在上海三联出版,我这才有底气。
回国后,天津市组织安排我到发改委工作,之后在市政府做了17年副秘书长。从政的过程中,我始终念念不忘经济学研究,一直在南开大学讲课。当了副秘书长后虽然无法再讲课,但我坚持每年至少带一个学生,与他们合作写论文。正是这十几年的坚持,我现在看到有关收入分配的文献,能够一眼看出他的理论层次。
人一生做成一两件事就很了不起
人一辈子,在不同的时期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我刚到市政府工作时,也是想要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现在回想起来真正干成的就是收入分配方面的事情。所以,一辈子能干成一件事情就很不错了。年轻的学子要专注于一个领域,在一个领域保持你的兴趣、新鲜感和敏感度,再加上持之以恒,才能对社会有贡献。”
★★★★★
陈宗胜对*财经问题“您创立了公有收入分配倒 U 理论,我们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 我们普通百姓应该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的回答:
“这个问题很重要,的确是我主要的研究领域,我从 80 年代开始就关注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后来也一直把收入分配方面作为主要的研究领域、研究课题等等。在中国,它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是起源于,或者启动于我们的改革开放,*初这个政策,大的思路提出是由邓小平的 ” 先富后富 ” 理论,我觉得小平同志的 ” 先富后富 ” 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基础性的理论,也是一个指导性的理论。到现在为止,发展到现在,我觉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整个社会富裕,这个目标正在逐渐得到实现,我前面提到了,我们国家用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用这个指标来衡量的话,2008 年以前一直是上升的,不论是全国总的,还是城市内部,还是乡村内部,这个收入差别一直是扩大的,到 2008 年前后,这几个指标全国总的基尼系数,城市内部的基尼系数,乡村内部的基尼系数,还有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别,这些基尼系数都在下降,有先有后转向下降,这就证明中国先富后富理论,用这个基本政策来指导,导演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我觉得总体上是成功的。在 2008 年以前,收入差别逐渐扩大,这个扩大的过程,恰巧是财富积累,恰巧是社会发展速度*快的一个时候,用扩大收入差别来刺激、引领,用先富的人引领整个社会发展,发展到 2000 年以后,这个阶段,我们的经济水平已经进入到一个中上收入阶段了,到了中上收入阶段,这个时候也需要考虑收入差别逐渐缩小这些问题,这个时候恰巧我们到了这个阶段,我们也开始提倡效率和公平同等重要,以前我们是效率优先,兼顾平等,现在我们提效率公平同等重要。今后可能走向一个阶段以后,也有可能优先公平,但是目前为止,我们还处在一个中等收入阶段,中等收入阶段不能就消除了差别,因为这个时候还需要差别的激励,有差别就有激励,有先富的人,我们就有榜样,就有追求的目标。这个过程仍然是需要的,但是这个差别不能过大,过大了以后就伤及低收入阶层,所以我们现在特别重视扶贫,精准扶贫,项目扶贫,迁移扶贫等等,扶贫的措施在农村里广泛推进,城市里也有低保政策等等,整体上看,这些措施都采取了,因此我们从 2008 年前后,我们的整体收入分配状况,收入差别是在缩小的。”
★★★★★
凤凰网财经:
“陈宗胜在中国收入分配50人论坛上对凤凰网财经表示,让较低的阶层提高收入进入并稳定处在中等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逐渐上升到富裕阶层,中产阶级的焦虑才会消失。他认为,维持经济稳定发展持续往前推进,按照十九大提出新的战略方针,逐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才能消除中产阶级的焦虑。
他也承认,阶层固化是在中国目前也是存在的。他认为,城乡二元体制会导致固化,还有教育体制的固化也会导致固化,教育的不公平导致一些人只能够固化在原来阶层里。如果大家能接受平等的教育,有同等的机会,中国的阶层固化一定会打破。
谈及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他表示,房地产是*近这几年财富大分配或者大集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主要是由于房地产政策导致的,里面实际上存在着土地制度、财税体制以及信贷政策等的扭曲。他表示,我们长期实行的就是售房制度,房子只能售,而现在这些扭曲也在逐渐改革,*近开始实行的租售同权,这就是对过去只售不租的一种改革。城乡居民自建的差距,他表示,农村的土地房产只能在农民当中流通。这些政策将来也应当适当的改革。引导城市资金投入到乡村当中去,投入到土地上,才能真正发展振兴乡村。”
★★★★★
英蓝集团副董事长、南开大学金融学院联席院长刘禹东:
“我的*点感受是陈宗胜教授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学者,他获得的第八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是以理论贡献作为衡量标准的奖项,也是目前国内奖金金额*的社会科学类奖项。陈教授获奖是我们天津的骄傲,是我们南开大学的骄傲,在此我向陈教授表达衷心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第二点体会是陈宗胜教授是值得钦佩的学者型官员。陈教授自2000年开始担任天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主管财政,工作非常繁忙。但繁忙的工作并没有中断陈教授的经济学研究,他不断学习研究经济学改革中的问题,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为天津新时期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第三点感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为中国经济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空间。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40周年,改革开放和发展对人类历史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期待在世界经济理论的研究发展中有中国的声音,期待陈宗胜教授在经济学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