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079477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次完整系统地介绍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文献性。对于充分展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面貌,全面反映安徽省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目 录
前言
一 民间文学
桐城歌(安庆市桐城市)
鞭打芦花(宿州市萧县)
孔雀东南飞传说(安庆市潜山县、怀宁县)
六尺巷传说(安庆市桐城市)
徽州民谣(黄山市)
徽州楹联匾额(黄山市)
二 传统音乐
当涂民歌(马鞍山市当涂县)
巢湖民歌(巢湖市)
五河民歌(蚌=埠市五河县)
大别山民歌(六安市)
徽州民歌(黄山市)
齐云山道场音乐(黄山市休宁县)
寿州锣鼓(六安市寿县)
金寨古碑丝弦锣鼓(六安市金寨县)
繁昌民歌(芜湖市繁昌县)
铜陵牛歌(铜陵市铜陵县)
贵池民歌(池州市贵池区)
石台唱曲(池州市石台县)
九华山佛教音乐(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
潜山弹腔(安庆芙市潜山县)
三 传统舞蹈
花鼓灯(蚌埠市、淮南市凤台县、阜阳市颍上县)
火_老虎(淮南市凤台县)
东至花灯舞(池州市东至县)
祁门傩舞(黄山市祁门县)
卫调花鼓蚌埠市龙子湖区)
临北狮子舞(蚌埠市五河县)
秧歌灯(滁州市来安县)
十兽灯(芜湖市南陵县)
竹马灯(铜陵市铜陵县)
黎阳仪:鼓(黄山市屯溪区)
四 传统戏剧
青阳腔(池州市青阳县)
岳西高腔(安庆市岳西县)
徽剧(安徽省、黄山市)
庐剧(合肥市、六安市)
黄梅戏
泗卅戏(宿州市、蚌埠市)
徽州目连戏(黄山市祁门县)
池州傩戏(池州市)
花鼓戏(淮北花鼓戏、皖南花鼓戏)(宿州市、淮北市、宣城市)
二夹弦(亳州市)
坠子戏(宿州市)
文南词(宿松文南词)(安庆市宿松县)
东至文南词(池州市东至县)
嗨子戏(阜阳市阜南县)
推剧(淮南市凤台县、阜阳市颍上县)
洪山戏(滁州市来安县)
含弓戏(巢湖市含山县)
梨簧戏(芜湖市)
南陵目连戏(芜湖市南陵县)
石台目连戏(池州市石台县)
五 曲艺
凤阳花鼓(滁州市凤阳县)
门歌(合肥市包河区)
淮北大鼓(淮北市濉溪县)
清音(阜阳市太和县)
渔鼓(阜阳市界首市)
锣鼓书(六安市金安区)
六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蛹桥马戏(宿州市蛹桥区)
华佗五禽戏(毫州市)
临泉民间杂技(阜阳市临泉县)
七 传统美术
徽州三雕(黄山市)
阜阳剪纸(阜阳市)
望江挑花(安庆市望江县)
舒席(六安市舒城县)
火笔画(合肥市)
灵璧钟馗画(宿州市灵璧县)
萧县农民画(宿州市萧县)
凤画(滁州市凤阳县)
青阳农民画(池州市青阳县)
徽派版画(黄山市歙县)
徽州篆刻(黄山市黟县)
八 传统技艺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阜阳市界首市)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芜湖市)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黄山市休宁县)
宣纸制作技艺(宣城市泾县)
徽墨制作技艺(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歙县、屯溪区)
歙砚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
徽州漆器髹饰技艺(黄山市)
祁门红茶制作技艺(黄山市祁门县)
纸笺加工技艺(巢湖市)
宣笔制作技艺(宣城市宣城区、泾县)
徽派盆景技艺(黄山市歙县)
徽派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黄山市)
桑皮纸制作技艺(安庆市潜山县、岳西县)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
(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市黄山区六安市裕安区)
绿茶制作技艺(屯溪绿茶、松萝茶、霍山黄芽)
(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市休宁县六安市霍山县)
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宿州市)
紫金砚制作技艺(淮南市六安市寿县)
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六安市寿县淮南市)
太平府铜壶制作技艺(马鞍山市当涂县)
无为剔墨纱灯制作技艺(巢湖市无为县)
石台油坊榨制技艺(池卅市石台县)
九 传统医药
新安医学(黄山市)
十 民俗
肥东洋蛇灯(合肥肥东县)
肘阁抬阁(六安市寿县阜阳市临泉县)
界首书会(阜阳市界首市)
程大位珠算法(黄山市屯溪区)
涂山禹王庙会(蚌埠怀远县)
走太平(滁州市全椒县)
霸王祠三月三庙会(巢湖市和县)
九华山庙会(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
跳五猖(宣城市郎溪县)
徽菜(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
徽州祠祭(黄山市祁门县、黟县)
轩辕车会(黄山市黄山区)
后记
注:
为第—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第二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余为省级名录
一 民间文学
桐城歌(安庆市桐城市)
鞭打芦花(宿州市萧县)
孔雀东南飞传说(安庆市潜山县、怀宁县)
六尺巷传说(安庆市桐城市)
徽州民谣(黄山市)
徽州楹联匾额(黄山市)
二 传统音乐
当涂民歌(马鞍山市当涂县)
巢湖民歌(巢湖市)
五河民歌(蚌=埠市五河县)
大别山民歌(六安市)
徽州民歌(黄山市)
齐云山道场音乐(黄山市休宁县)
寿州锣鼓(六安市寿县)
金寨古碑丝弦锣鼓(六安市金寨县)
繁昌民歌(芜湖市繁昌县)
铜陵牛歌(铜陵市铜陵县)
贵池民歌(池州市贵池区)
石台唱曲(池州市石台县)
九华山佛教音乐(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
潜山弹腔(安庆芙市潜山县)
三 传统舞蹈
花鼓灯(蚌埠市、淮南市凤台县、阜阳市颍上县)
火_老虎(淮南市凤台县)
东至花灯舞(池州市东至县)
祁门傩舞(黄山市祁门县)
卫调花鼓蚌埠市龙子湖区)
临北狮子舞(蚌埠市五河县)
秧歌灯(滁州市来安县)
十兽灯(芜湖市南陵县)
竹马灯(铜陵市铜陵县)
黎阳仪:鼓(黄山市屯溪区)
四 传统戏剧
青阳腔(池州市青阳县)
岳西高腔(安庆市岳西县)
徽剧(安徽省、黄山市)
庐剧(合肥市、六安市)
黄梅戏
泗卅戏(宿州市、蚌埠市)
徽州目连戏(黄山市祁门县)
池州傩戏(池州市)
花鼓戏(淮北花鼓戏、皖南花鼓戏)(宿州市、淮北市、宣城市)
二夹弦(亳州市)
坠子戏(宿州市)
文南词(宿松文南词)(安庆市宿松县)
东至文南词(池州市东至县)
嗨子戏(阜阳市阜南县)
推剧(淮南市凤台县、阜阳市颍上县)
洪山戏(滁州市来安县)
含弓戏(巢湖市含山县)
梨簧戏(芜湖市)
南陵目连戏(芜湖市南陵县)
石台目连戏(池州市石台县)
五 曲艺
凤阳花鼓(滁州市凤阳县)
门歌(合肥市包河区)
淮北大鼓(淮北市濉溪县)
清音(阜阳市太和县)
渔鼓(阜阳市界首市)
锣鼓书(六安市金安区)
六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蛹桥马戏(宿州市蛹桥区)
华佗五禽戏(毫州市)
临泉民间杂技(阜阳市临泉县)
七 传统美术
徽州三雕(黄山市)
阜阳剪纸(阜阳市)
望江挑花(安庆市望江县)
舒席(六安市舒城县)
火笔画(合肥市)
灵璧钟馗画(宿州市灵璧县)
萧县农民画(宿州市萧县)
凤画(滁州市凤阳县)
青阳农民画(池州市青阳县)
徽派版画(黄山市歙县)
徽州篆刻(黄山市黟县)
八 传统技艺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阜阳市界首市)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芜湖市)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黄山市休宁县)
宣纸制作技艺(宣城市泾县)
徽墨制作技艺(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歙县、屯溪区)
歙砚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
徽州漆器髹饰技艺(黄山市)
祁门红茶制作技艺(黄山市祁门县)
纸笺加工技艺(巢湖市)
宣笔制作技艺(宣城市宣城区、泾县)
徽派盆景技艺(黄山市歙县)
徽派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黄山市)
桑皮纸制作技艺(安庆市潜山县、岳西县)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
(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市黄山区六安市裕安区)
绿茶制作技艺(屯溪绿茶、松萝茶、霍山黄芽)
(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市休宁县六安市霍山县)
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宿州市)
紫金砚制作技艺(淮南市六安市寿县)
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六安市寿县淮南市)
太平府铜壶制作技艺(马鞍山市当涂县)
无为剔墨纱灯制作技艺(巢湖市无为县)
石台油坊榨制技艺(池卅市石台县)
九 传统医药
新安医学(黄山市)
十 民俗
肥东洋蛇灯(合肥肥东县)
肘阁抬阁(六安市寿县阜阳市临泉县)
界首书会(阜阳市界首市)
程大位珠算法(黄山市屯溪区)
涂山禹王庙会(蚌埠怀远县)
走太平(滁州市全椒县)
霸王祠三月三庙会(巢湖市和县)
九华山庙会(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
跳五猖(宣城市郎溪县)
徽菜(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
徽州祠祭(黄山市祁门县、黟县)
轩辕车会(黄山市黄山区)
后记
注:
为第—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第二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余为省级名录
在线试读
一 民间文学
桐城歌(安庆市桐城市)
桐城歌是起源于安徽桐城的地方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同时叉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桐城歌由山歌、民谣、小调三大类组成,具体类别可分为传说、风土、时政、劳动、生活、爱情、仪式、事理、趣味、灯歌、儿歌等,早在明代就流布于湖北黄梅一带和江浙吴语地区,乃至刊布成帙(《明代杂曲集》及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均收录有桐城歌)。其独创的七言五句体成为皖、湘、鄂、赣以及浙西地区山歌常见的旬式,对吴中山歌、扬州清曲、土家旗情歌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对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基因性孕育与塑造作用。
鞭打芦花
萧县春秋时为萧国,秦始置县,历代均属徐州。1955年由江苏省划归安徽省,位于安徽省最北部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
萧县皇藏峪西北山顶,是孔夫子游此遇雨后的晒书场。至今,萧县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孔夫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鞭打芦花》就是其中的一则。孔子的弟子闵子骞,与老师同为鲁国人,后随父迁到萧国东南的乡村安家。闵子骞虽常受后母虐待,却怀“忠恕”之心,绝口不讲。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萧国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其父觅状,怒用鞭打,霎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随后,骞父发现幼子棉衣裹着丝绒,始明真相。其父立即赶车返家(此山村就是萧县的“车牛返”村),愤怒休妻。子骞跪求父亲饶恕后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感动认错,一家人复又和好。后来,孔子知道此事,夸赞道:“孝哉闵子骞!”(闵家居住的乡村,即今宿州市埔桥区闵贤乡)。
“爱人”和“忠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闵子骞将此化为具体言行,成为孝道的榜样,因而,两千年来,鞭打芦花的故事流传至今。
……
桐城歌(安庆市桐城市)
桐城歌是起源于安徽桐城的地方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同时叉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桐城歌由山歌、民谣、小调三大类组成,具体类别可分为传说、风土、时政、劳动、生活、爱情、仪式、事理、趣味、灯歌、儿歌等,早在明代就流布于湖北黄梅一带和江浙吴语地区,乃至刊布成帙(《明代杂曲集》及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均收录有桐城歌)。其独创的七言五句体成为皖、湘、鄂、赣以及浙西地区山歌常见的旬式,对吴中山歌、扬州清曲、土家旗情歌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对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基因性孕育与塑造作用。
鞭打芦花
萧县春秋时为萧国,秦始置县,历代均属徐州。1955年由江苏省划归安徽省,位于安徽省最北部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
萧县皇藏峪西北山顶,是孔夫子游此遇雨后的晒书场。至今,萧县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孔夫子及其弟子的故事。《鞭打芦花》就是其中的一则。孔子的弟子闵子骞,与老师同为鲁国人,后随父迁到萧国东南的乡村安家。闵子骞虽常受后母虐待,却怀“忠恕”之心,绝口不讲。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萧国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其父觅状,怒用鞭打,霎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随后,骞父发现幼子棉衣裹着丝绒,始明真相。其父立即赶车返家(此山村就是萧县的“车牛返”村),愤怒休妻。子骞跪求父亲饶恕后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感动认错,一家人复又和好。后来,孔子知道此事,夸赞道:“孝哉闵子骞!”(闵家居住的乡村,即今宿州市埔桥区闵贤乡)。
“爱人”和“忠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闵子骞将此化为具体言行,成为孝道的榜样,因而,两千年来,鞭打芦花的故事流传至今。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