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13918丛书名: 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治理研究丛书
章绪论(1)
节研究背景及意义(2)
第二节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4)
第三节研究创新(6)
第二章互联网公共领域、网络舆论和政策态度研究述评(9)
节互联网公共领域的基础研究(10)
第二节网络舆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13)
第三节政策态度的形成及影响因素(17)
第四节网民政策态度识别方法研究(21)
第五节国外文献述评(22)
第六节国内研究述评(24)
第三章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33)
节扎根理论的背景和渊源(35)
第二节扎根理论的方法论与原则(37)
第三节网民政策态度形成研究的扎根理论运用过程(40)
第四章网民政策态度的识别(45)
节网民政策态度的呈现(46)
第二节网民政策评议焦点识别机制(52)
第三节网民政策评议焦点识别模型的检验和运用(65)
第五章基于认知心理视角的网民政策态度形成(73)
节指向性政策认知和选择性政策认知的产生(74)
第二节宣泄性政策情绪滋生(81)
第三节批判性政策倾向和诉求性政策倾向的出现(83)
第四节倾向性政策态度(87)
第六章网民倾向性政策态度形成动因(89)
节网民倾向性政策态度形成中的群体压力(90)
第二节网民倾向性政策态度形成中的社会场域触发(99)
第三节网民倾向性政策态度形成中的媒介诱导(110)
第四节网民倾向性政策态度形成动因的理论框架(115)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119)
节研究结论与创新性(120)
第二节政策启示(124)
第三节研究不足与展望(127)
附表(128)
附录A网民政策态度调查问卷(160)
附录B网民政策态度访谈问卷(164)
附录C作者代表性学术论文(166)
参考文献(167)
后记(180)
地球上每天都有人仰望星空,我们看到的是以恒星为主的“恒定”的星空。日升日落,月盈月亏,周而复始,亘古不变。假如,在太空中,有一群外星人也在观察地球,或者如中国美丽的传说,月亮之上的嫦娥在广寒宫思念她的地球故乡,千百年来日复一日地眺望着这颗让她伤心纠结、更让她魂牵梦萦的蔚蓝色星球,嫦娥看到了什么?嫦娥眼中的地球故乡,一如既往地浮在空中,飘在远方。从宇宙、太空的大尺度视角看地球,千百年来地球还是那颗地球,地球没变。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浩渺宇宙中这珍稀的几十亿个生灵,切切实实感受到,近几十年来,我们的地球在变,我们的时代在变,我们的社会在变,并且在迅速改变!这一切变化,是由于信息技术,是由于计算机、手机,特别是由于将计算机、手机连接起来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我们已确定无疑地进入到互联网时代。根据“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的报告,到2015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超过30亿,互联网渗透率达到42%。发达国家互联网渗透率普遍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互联网也在快速普及,印度2014年和2015年互联网用户分别增加了33%和40%。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数为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从网民数量、网站数量、域名数量、电子商务等规模和数量指标看,中国已经是世界网络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有7亿网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人类文明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突出、有带动性、有影响力的技术总是划分时代和社会的标准与标志。种植、养殖技术的应用让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人类历史进入农业时代,产生了埃及、中国等一批文明古国。蒸汽机和工业革命让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社会加速发展,产生了英国、德国、美国等一批工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要素及其治理总序当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带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正在被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快速且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本身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呈现出崭新的态势和特征。习近平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
曾几何时,碰到未知的知识和不懂的问题,人们会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会翻字典、辞典和百科全书,会去询问和请教老师、同学、朋友。如今,“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百度”,谷歌、百度、维基、知乎会告诉你一切你想要的知识和答案。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信息获取和知识学习主要来自甚至依赖互联网。互联网极大地方便和改变了人们的教育学习和信息获取方式。甚至,国外有研究表明,因为互联网查阅知识和搜索答案的便利,人类的脑神经回路和记忆结构、知识结构都在发生改变。信息前所未有地丰富,知识也不再是稀缺资源,人们从报刊书籍等印刷文字中获取知识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从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获取信息的时代也正在成为过去,互联网成为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互联网向知识领域和教育领域扩展渗透,互联网 教育正蓬勃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们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与格局。
从烽烟报警、鸿雁传书到电报、电话,再到今天的微博、微信,人们的交流沟通方式不断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贴吧、微博、微信、QQ等方式即时联系,五湖四海的人们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每时每刻地联系、沟通、交流。即使你远在天边,你也近在咫尺,你的音容笑貌时刻可以生动地呈现在四面八方的亲友面前。作为社会化动物的人们,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和频繁的沟通交流而更加社会化、组织化。原来分散的、弱小的个人,经由互联网的连接,成为一个个有组织、有力量的群体。千千万万的圈群将亿万网民时刻连在一起,形成一支崭新的社会力量——网民大军。社会的基础结构、组织方式和力量分布由此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在经由互联网连接起来的亿万网民面前,国家的权威和力量相对衰落,社会的力量兴起并日益强势,传统的权力配置、治国理政和社会运行方式因此而发生改变,面临新的巨大的挑战。
现在,不管你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在穷乡僻壤,不论你是老是少、是穷是富、是学历高还是学历低,互联网已经在空间上覆盖了所有的区域,在社会上已经渗透到所有的人群。互联网的广泛存在和深入渗透,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以及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互联网信息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火车头,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和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和潜力,是有活力、有带动性的经济增长源,一批市值百亿级、千亿级甚至万亿级的企业在数年、十几年时间内成长起来,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结构、经济面貌和经济未来。与此同时,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基础、政治运行、力量分布也深刻改变。被互联网时刻联系、组织的亿万网民,蕴藏着巨大的社会政治能量,不但改变了当今的国际关系,改变了社会力量对比,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还深刻改变甚至彻底颠覆了既有的媒体格局、舆论态势和话语权。草根的众声喧哗、亿万网民的声音改变了言论表达和舆论形成的格局与走势,互联网极大地赋予了人们言论表达的自由,赋予网民特别是草根网民、底层群众以表达权利和参与便利。民众经由互联网表达出来的态度、意见和行为倾向,形成无所不在的网络舆情,成为影响公共政策、司法行政、突发事件等公共事务乃至国家社会政治走向的重要因素。网上流动的信息,网络空间产生的态度意见、行为倾向和群体行动,改变着我国的舆论氛围和执政环境,对社会稳定、公共治理和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带领我们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并将我们所处的社会改变为网络社会。如同蒸汽机不仅是机器和工具一般,互联网也不仅是技术工具和物理网络,互联网还是关键的社会政治因素。互联网所造就的网络社会,具有许多不同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新特点。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互联网自身的技术特点,加上中国独特的国情和网情背景,使得中国社会的技术基础、经济基础、思想文化基础、社会结构基础和社会力量基础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社会具有泛在化、虚拟化、离散化、极速化、圈群化的显著特征,成为一个变化极快、能量极大的“高能社会”。这样的社会,蕴藏并可能激发天文数字级别的社会政治能量,既有巨大的发展进步的动能与机遇,又有巨大的混乱倾覆的风险和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古往今来,很多技术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互联网社会既具备极速发展变化、推动万物互联、助力行业融合、加速社会变革等众多机遇,又蕴含极易组织和动员、不确定性与低可控性、能量颠覆式转化、社会动能和政治势能转换切变等诸多风险和挑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有效防控风险和应对挑战,维护好网络安全,实现网络社会的良好治理。
深刻认识互联网和互联网时代,正确理解和把握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的特征规律,探索网络社会的有效治理之道,正是“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治理丛书”的目标使命,也是我们研究团队的中心任务。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依托多项基金课题,围绕着互联网与公共管理和国家治理这个主题,就互联网与网络舆情、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网民政治态度、网络社会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获得了若干研究成果。丛书所呈现的,就是这些探索和努力的结晶。
当然,互联网技术和应用还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地发展,互联网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互联网社会也才刚刚形成,还在快速演进中。对于互联网社会,对于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的研究探索才刚刚起步,我们的研究还非常粗陋。本丛书的推出除了汇报我们所做的工作外,更是想作为引玉之砖,吸引更多的人对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展开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更专业的研究。
网络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网络社会的航船刚刚起锚。我们庆幸生逢这个激动人心、深刻变化的网络时代。我们深知,互联网对社会的深刻影响才刚刚呈现,对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的研究也刚刚起步,网络社会这个新大陆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索。让我们搭乘这艘互联网的快船,一起探索,一起冒险,一起迈向未来!
王国华2016年7月6日
前言
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公众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政策的态度已成常态,它折射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特殊的民意表达倾向,这种政策态度倾向对公共政策的议程、制定和实施及其措施变更等所产生的影响日益明显。同时,它对国家政治机制所形成的压力作用也呈增强趋势。然而,不仅我国政府对网民的公共政策态度缺乏系统的科学认知,国内学界也还未对这一课题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对我国网民的公共政策态度形成机理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目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学术课题。
运用扎根理论对网民政策态度的形成进行研究是一种探索。扎根理论源于后实证主义和符号互动论,是质性研究中的核心研究方法之一。扎根理论从特殊现象中发现规律,对社会现象作出完整透彻的解释,并发展出多元理论或理论体系,是其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优势所在。本书依据扎根理论采集原始数据并进行编码比较,进而展开研究过程。
首先,对网民政策态度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网民政策态度是网络公民以互联网为平台所表达的对公共政策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分析现阶段我国网民政策态度的呈现方式和识别方法,采集并筛选出近3年(2009年6月—2012年1月)37例有代表性的网络公共政策议题的网民评议数据,从某一具体政策议题的新闻原创跟帖量、级联跟帖量、发博客数量、发微博数量、新闻转载量、网络媒体分布、评议时间跨度这7个维度构建“网民政策评议焦点识别模型”。运用这一模型对网民政策态度进行宏观扫描。研究发现,网民政策评议焦点集中的领域依次是:民生、房地产、公务员与反腐、法制、国民收入、民主与权利、公益和社会稳定等。
其次,运用扎根理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40000多条网络热帖进行深入的编码分析,并参考了这些案例5000000多条网络跟帖的辅助资料和深度访谈资料。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网民政策态度是“倾向性的政策态度”,即网民普遍的、趋向一致性的政策认知特征、政策情绪状态和政策批判目的。具体表现为“政策认知定势”、“政策情绪饱和”和“政策批判迁移”并存的消极批判倾向的态度特征。
再次,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群体压力”、“社会场域”和“媒介诱导”是构成网民“倾向性政策态度”动因集的主要因素。群体压力动因主要包含“噪音效应”和“催眠效应”。社会场域的作用力集中体现为“政策沉淀”。媒介产生“议题效应”和“标题效应”。
在此基础上,本书试图构建“网民倾向性政策态度形成动因”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四种动因、三个作用环节和相关理论论点。即群体压力、媒介诱导和社会场域作为动因集作用于网民个体政策认知、政策情绪和政策倾向的心理过程而产生特定的政策态度,以及这一特定政策态度随作用力的变化而转化的特性。
后,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着眼于促进网民由消极的政策态度向积极的政策态度转变,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政策建议,包括:决策者要以“民生”为政策导向,加快颁布补偿性社会政策;重视探索网民政策态度评议和采信机制;研究创新政府与网民的政策互动机制;不断提高政策质量;着力重建政府公信力;重构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开放心态促进互联网的发展并形成网民政策态度表达的健康环境。
同时,本书还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对网民政策态度研究的未来提出展望和期待。
后记
是人间四月天,生命、希望与梦想成长的季节。当我捧起这本并不太厚的博士论文,感慨颇多。
犹记得四五年前的我,刚刚硕士研究生毕业,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专院校里成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与只比自己小五六岁的学生一起军训、早操、晚自习、就寝前检查寝室……虽有初为人师的喜悦与自豪,亦有磨炼,但始终未曾放弃重回校园继续求学的愿望,而且,随着时光的推移,深感自身渺小,时光易逝,梦想渺茫,辗转反侧,寝食难安。
还记得是在这样的季节,我次走进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感受它的学术氛围,下定报考的决心。一年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参加复试,犹记得徐晓林院长和钟书华老师对我这样一个未曾谋面的学生的亲切鼓励,方知师者之心,在于爱护学生。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王国华教授,导师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益。导师在学术上高瞻远瞩,博古通今,洞察世事,对学生的思路和视野颇多启发。导师宅心仁厚,对学生都视如亲生,关爱有加,又倡导勤奋上进。导师开明包容,激励每个学生充分发挥所长,这使我得以有机会到国外大学交流访问,增长见识。导师的一言一行,皆为学生楷模。
感谢徐晓林院长、何流清书记、谭术魁副院长、陈鹤副院长、童文胜副书记。读博期间,多次聆听领导教诲,深切感受到学院领导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热忱。感谢学院的葛萍老师、蒋秋艳老师等。没有学院领导、工作人员和老师们全心全意的付出,就没有学院如今的发展和优良的学习环境。
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钟书华老师、徐顽强老师、卢新海老师、王冰老师、马彦琳老师、陈海春老师、危怀安老师、张毅老师、毛羽老师、覃梅老师、蒋天文老师、孙春霞老师、陈涛老师等,你们的博学、睿智和敬业都使我获益匪浅。
感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赵曼老师,从多年前我怀着梦想准备报考赵老师的研究生时起,就一直得到恩师的鼓励。感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陈芳老师和乐章老师等,在我彷徨无助时,是你们给予我信心和支持,踏上学术之路。
感谢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的王来华所长,作为舆情研究领域的前辈,对晚辈提携有加。感谢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杨开峰老师对我的点拨。感谢荷兰乌特勒支政府治理学院教授Arjen Boin博士提供的访问机会。感谢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商学院副院长Richard D.White博士在我访问该校期间给予许多帮助。
感谢我的同窗们,在读博三年里,与你们相识相知,相互帮助和勉励,共度许多美好时光,激发无数思想火花。你们每一个都博学多才、各具风采,与你们的友谊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将永远珍藏。
感谢舆情信息研究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感谢大家对我的关心。王君泽、方付建、曾润喜等学长对学术的钻研精神,师弟师妹们的多才多艺、聪明活泼,都将在我记忆中珍藏。
感谢我的父母,含辛茹苦将我抚育成人,一直告诫我要善良、正直和上进。感谢我的父母从小就鼓励我,女子应该并且能够像男儿一样自尊自立自强。感谢你们和其他亲人、朋友对我无私的爱、一如既往的理解和支持。
人生如四季,历经寒冷、孤寂、苏醒、温暖、炽烈、收获和静思的轮回。
后记中国网民倾向性政策态度形成的扎根研究感谢一份孤独的心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享受孤独,静候佳音。一切便尘埃落定……
感谢美妙的音乐。爱轻音乐,轻抚思绪,让我在喧嚣中沉淀下来,聆听片刻,种种情绪像潮水一般涌出心间,和音乐之水交融、弥漫、飘散,恍然间一切都释怀了。
感谢华中科技大学的一草一木,点点滴滴尽在心头。感谢校园的梧桐树,伟岸宽厚,生机盎然,曾记得郁郁葱葱的绿意在晨光中婆娑,鸟儿也奏起天籁之音,呢喃生命的初醒……诗意、画意、爱意难以言尽。美好校园,朝夕相伴,令我无法忘怀。
感谢互联网,将我和远隔万里的朋友和大洋彼岸的爱人紧密连接,如果没有它,将少了多少共鸣的时刻啊。
感谢我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平凡的人们总让我生出无数感动。
感谢三毛,让我聆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小小的背影,远行的足迹,追梦的人生,永久的回忆。从孩童时的枕边书到成长中无数难眠之夜的神往,远处的印象朦胧又清晰。
有梦,人生如歌。
在路上。
陈姣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