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832341
通过一个普通广播记者的视角,了解真是的广播记者的工作和生活。
第一辑 生活印记
童年记忆
我的小学老师
“十年”印象
为了成就我的大学梦
大杂院往事
第二辑 在广播记者岗位上
与广播结缘
近距离接触广播
那时我们这样做编辑
学着做点学问
广播是什么
广播的门槛有多高
广播断想
我是谁
-—走基层的收获
我是怎样喜欢上写作的
第三辑 评论杂议
我为什么更看重评论
培养兴趣是关键
从读开始
读与写的辩证法
写你所熟悉的
网络评论的感悟
材料的收集与应用
时评的兴盛与特色
时评的时宜性问题
书评的艺术
第四辑 作品拾零
珍贵的记忆
——《那些年,那些事》代序
童心白发再攀枝
——《禹大成诗词集》序
军人气质文人风格
——《禹大德回忆录》后记
新理念新视角
——张志军新书《做理念媒体》序
革命人永远年轻
——《翟生祥叙事诗选集》序
一朵盛开的鲜花
——读翟生祥和他的《新田园律诗三百首》
诗人的胸襟与情怀
——翟生祥《咏史诗词三百首》序
教子有学
——读《盖茨是这样培养的》
“十佳”评选印象
文山会海析
这张报纸不能不读
读报偶感二则
读博杂感
这张报纸为什么受欢迎
写在前面的话
笑脸伴着问候声
宠物
见怪不怪的事
享受服务
教学点滴
看郊区
公寓三日
餐馆小记
访台见闻
自序
三年前,我从地方调回北京,应酬少多了,工作和生活也较规律,业余时间除锻炼身体外,更喜欢写点东西,写来写去也就写了这么多。在热心人的鼓励下,我将其归类整理成册出版,奉献给长期关注和关心、厚爱我的读者、朋友。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也是我的荣幸。
这个时期,我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追求轻松,向往品位,在有益身心健康的同时,最好给人以阅读的快感与乐趣。在选题和行文过程中,就有点随心所欲。大都是碰到什么或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自己熟悉、感兴趣的,也涉猎一些陌生领域与问题,内容、题材较杂。但不论写什么、怎么写,都尽可能整出点味道来,让人有兴趣去读。而在脑海里能留点印迹、有点回味,甚至觉得有那么点意思和意义,则为高境界。这标准真不低,我努力去做了,至于效果如何,那就看读者的评判了。
我对写作虽有兴趣与热情,但从没有到一发不可收的时候,总是写完一篇后发愁再写点啥,绞尽脑汁想题目。有一天,我在报上读到一位著名作家写的连载文章,是在回忆她的人生往事,真实感人,引起共鸣,唤起了我的美好回忆。该作家与我是同龄人,她讲的那些事的背景、环境,包括人们的心理活动,也是我熟悉和感兴趣的,她能写,我何不也试试?受到启发后,我就从我记事写起,写我那时的生存状态,写心境、谈处境,也挖掘和展示他人的美好心灵,有着浓浓的乡土气味与文化。文章放在网上后,许多网友跟帖、发表看法,点击率很高。一位同事也是同龄人,他找到我说:“我是含着热泪读你的博文的。”并希望能读到更多这样的文章。这话我很当真,就一口气写了好几篇。本书第一辑生活印记,就是这方面的一些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大杂院往事》那篇长文,实际上是创作,基本事实是真实的,客观现象也存在,只是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有虚构成分,真实姓名隐去了,但都能找到那些人的影子。
我对广播情有独钟,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收集在这里的那些工作纪实性小文,是我对广播的认识与理解,也是做记者的体会与感悟,是一种情感的表露;而那些杂感短论,则是我在读书读报和实践中遇到什么问题,有感而发的东西,其中,《我是谁》那篇文章是我随队伍走基层的额外收获。本来没有写这方面内容的任务,所见所闻实在感触太深了,不写出来有点不安的感觉。文章发表后,真得到不少夸奖,被好几家书刊登载或收录。还有几篇,是我为同事、领导和亲戚朋友出书所写的序言或简论,反映也不错。
我平时想问题、写东西,喜欢三句话不离本行。随着阅历的增长,这些年对评论格外关注起来,觉得它是个好东西。碰到好的评论时,就由阅读上升至欣赏,细琢磨,反复体味,兴奋之余便将所感所获整理成文,发表在博客上。就这样在一段时间内断断续续写了十来篇,引来不少网友的关注和小议,备受鼓舞。有的网友感到新鲜,认为竟有人海阔天空式地聊这种事;也有的网友说我的小文章是所谓散文式的论文。这都是溢美之词,虽很感激,但不敢当。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些文章都是我的真实感受,也是多年积累、体会的联想,用平时说话的方式表达而已。
放在书的最后几篇域外见闻,是我去年年底到澳大利亚探亲时写就的。虽然肤浅,但我是从一个中国公民和一个记者的双重视角,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掌握的是一手材料,谈得是真实感受,还是有些特点和新意的。
借出书之机,我要特别感谢王长田同志,他是我的同乡、朋友。多年来,他凭借党的好政策与智慧,在家乡那片热土上顽强拼搏,开创了一片新天地,造福一方,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不少贡献,也给予我帮助与支持。同时,我还要感谢中国广播网及其博主们,是他们成全了我的这些文章及该书。他们用心良苦,曾将我的一组文章作为掘客排行榜,长时间挂在博客页面上,扩大了影响。我的博文点击率一度突破百万,达一百三十多万,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我想将这些电子产品原封不动地印刷出版,定会有着另一种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
2012年12月,于北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