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676146
2.内容全面,版本优良。全套一共70种,囊括了历代书法精品,是*权威的书法学习资料。3.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适当放大,锋芒墨色纤毫毕现,可谓“下真迹一等”。
本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常用碑帖范字加以放大,并配以折页的形式,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书法类图书,是本社黑白版《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常销,畅销)的彩色升级版。既可用于学校、书法培训中心,也可为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褚遂良与《雁塔圣教序》
王佑贵
褚遂良,字登善,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显庆三年(658)卒于贬所。其祖先世代居住阳瞿(今河南禹州市),自十二世祖晋安东将军扬州都督褚砦随晋元帝渡江,此后迁居丹阳(今安徽当涂县),其余移居杭州钱塘,于是便成为东南著姓,历史上称之为杭州钱塘人。
唐代书法的发展与李唐王朝历代帝王,尤其是唐太宗的重视息息相关。唐太宗本人即为初唐名家。褚遂良为初唐大臣褚亮次子,自武德初年随父入唐之后,因其自身天资聪颖及父辈的良好社会关系,很快就融入当时名流圈,并且得其父旧友魏徵、虞世南等当朝重臣的赏识。此后,尤其在他执掌秘书省内经史子集四部经籍图书,出任弘文馆『馆主』时,经常有机会陪同弘文馆学士入内殿与唐太宗谈论经史,商略政事,切磋书艺。贞观十年(636),褚遂良从秘书郎迁起居郎,其书法艺术日臻成熟。因魏徵的美誉『甚得王逸少体』,特别是初唐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分别于贞观十二年(638)、贞观十五年(641)先后去世,褚被召令侍书。虞世南卒后,唐太宗十分伤怀,数年后仍然缅怀他,甚至经常在梦境中与他相见,切磋书艺,可见感情之深。此时的唐太宗曾一度认为虞世南去世后再无人能与其共论书法,褚遂良便一举取代虞世南而常伴唐太宗左右,谈经论书。
永徽初年,褚遂良踌躇满志,承受着唐太宗临终嘱托,积极地辅佐新主,执行贞观制度,甚得高宗重用,曾一度执掌首席宰相之职,然而因废立皇后之事,不久被贬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市)。短短六年成就了褚遂良的千古英名,使其成为史学上令人由衷仰慕的褚遂良。
褚遂良的书法,张怀瓘《书断》曰:『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虞监指虞世南,亦为褚遂良父亲好友。然而以褚遂良贞观年间所书《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观之,则迥异于虞世南书法。虞世南书法融入隋朝碑版,自北朝而出,轻盈灵动。褚氏此时作品已显示出宽博与险峻,更倾向于当时欧阳询书法,应该说有些同调,或许受欧书影响多些。然而褚遂良书法又有其独特个性:
既有富饶的骨力,又有丰满的神韵。
《雁塔圣教序》分序、记两部分,序为唐太宗文,记为唐高宗在东宫时所撰,分别为褚遂良(时为中书令,年五十八)于永徽四年十月、十二月间所书。褚氏被贬潭州之后未见有其他书迹,可以说此碑极有可能是褚遂良一生中后一件大作,也是褚氏的代表作。
《雁塔圣教序》同虞世南、欧阳询等初唐书法家之作在古雅峻严上有共同之处。一方面受隋朝的影响,另一方面线形的方峻与结字的紧结又似乎出自北朝,然而又有自家独特的轻盈。从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可以看出,褚氏书法已多见二王笔法,用笔也在欧阳询、虞世南的基础上更显轻灵,且愈见瘦挺,似乎又有更为高古的峻险。
《雁塔圣教序》是唐代楷书成熟的时代标志。褚遂良不同于初唐其他书家,其伟大之处在于承前启后的食古变古,自创新路。《雁塔圣教序》的成熟是他在初唐先辈们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注入楷书新的营养,创造性地融入草书笔意,才使其整体区别于前人之作而更为可爱。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说的那样:『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从中可以窥见唐代楷书演变中的整体趋势。究其原因,唐太宗仍然不能不被提及,因唐太宗对二王书风的倡导,褚遂良是能体察其睿旨的,遂逐步将二王行法变通,以虚运实,自化成既饶骨力,又丰神韵,瘦润华滋,不同于欧、虞的一代书风。
《雁塔圣教序》结字宽绰疏逸,丰润劲练,是褚遂良一生书法生涯的总结,也是唐代楷书脱离隋代影响而自立门户的代表。
检索褚遂良一生所书的楷书作品,从《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等再到《雁塔圣教序》,前二碑因属早期作品,当然也就更接近隋与初唐方整峻险的气象,后二碑便彰显着妍媚超逸,特别是《雁塔圣教序》,用一『虚』字来评价其整体气氛是恰当不过了。王虚舟评曰:『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绝,直欲离纸一寸,如晴云挂空,仙人啸树。故自飘然不可攀仰。』可以说,《雁塔圣教序》将初唐楷书的大气象表达得尽善尽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