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676153
本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常用碑帖范字加以放大,并配以折页的形式,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书法类图书,是本社黑白版《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常销,畅销)的彩色升级版。既可用于学校、书法培训中心,也可为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潇洒古淡 奇逸流宕
—《张猛龙碑》艺术风格赏析王翔
北碑是对整个北魏乃至整个北朝碑志书法艺术的总称,也称『魏碑』,是汉魏晋隶向唐楷发展的一种过渡性字体。在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南北朝时期,北朝碑版书法在继承前人书法艺术成果的同时大力创新,创造了气势开张、方整雄强的崭新书法形象,成为后世碑版书法的楷模。被康有为称为『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采(彩)。作字工夫,斯为弟(第)一』的《张猛龙碑》便是这个时期的典范之作。杨守敬说:『《张猛龙碑》整炼方折,碑阴则流宕奇特。』以下就《张猛龙碑》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艺术特色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张猛龙碑》的历史文化背景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封建王朝,公元439 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形成一个强盛的国家。原始游牧部落逐渐向封建社会发展过渡,到孝文帝时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所谓『公私丰赡,虽时有水旱,不为灾也』的局面。这一时期文化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繁荣,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当时的经济、政治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是魏碑这一新书体之所以能出现的根本原因。同时,还有两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对魏碑书体的形成起了重大的作用,它直接赋予魏碑特有的形态和风格。这就是北魏时代的民族大融合和佛教造像的盛行。西晋以来,由于中原战祸频繁,人口锐减,西北少数民族逐步南迁,中原地区成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杂居之地,他们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孝文帝为了巩固北魏统治,又有意识地推动鲜卑族汉化,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生活习惯方面的改革和改变,如实行均田、班禄制,学习汉文化等,更加促进了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另外,由于历年来的战乱,人民颠沛流离,灾难深重,为了寻求精神寄托,避祸祈福,加上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信佛之风大盛,人们争相建寺造塔。由此可见,北魏时期佛教的盛行,对书法艺术的发展特别是碑刻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张猛龙碑》的艺术特色
清人刘熙载说:『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这个看法符合书法史的事实。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对北朝的碑志风格做了一个概括:『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康有为先生则在《广艺舟双楫》中为北碑概括了『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对北碑的书法形象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概括。
《张猛龙碑》额题记为『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碑阳24 行,行46 字,碑阴题名11 列,碑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张猛龙曾任鲁郡太守,郡人为了表彰他的政绩,特立此碑以资纪念。《张猛龙碑》是北碑中为突出、有代表性的碑刻,被推为北碑中之名品,用笔沉着痛快,结字险峻而有变化,它随字赋形,不拘方正,往往将密处收缩得极为紧凑,并将某些点画伸长,可谓收放有致,不拘小节。因为这一伸一缩,使密处更密,而其所伸之笔,则一往无前,气势拓展,有出人意表的奇妙效果。用笔以方笔为主,兼用圆笔,逆势顶笔而行。
具体笔法总结如下:
(一)横法。《张猛龙碑》横画呈左低右高之势,起笔稍重,长横多平直,略呈弧线形。收笔有时重提回锋,有时轻提出笔,变化多端。铺毫过程中稍稍提笔,根据横画在字中的取势不同,其形态也随之变化,有的是仰势,有的是俯势。横画右倾的角度也各有变化:有的方起方收,倾斜较大;有的重按圆收,略呈水平之态。如碑中之『春』『万』『其』等字之长横。
(二)竖法。《张猛龙碑》中的竖画,多用悬针,有一泻千里之势,行笔肯定,干净利落,所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或长或短,变化自然。有的竖画当长反短,出人意料;有的竖画如长枪大戟,沉着痛快;有的笔短锋尖,如钝刀入石,剑走偏锋,变化无常,耐人寻味;有的悠长绵远,如黄沙古道,永无尽头。如碑中之『中』『备』『郡』等字竖画的写法。
(三)撇法。《张猛龙碑》中的撇画比较夸张,一般极力向左伸展,以纵其势。无论何种撇都尽力做到用笔饱满、含蓄,刚劲有力。可细细体会碑中之『焕』『水』『大』等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