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0093528
序 言
嘉宾寄语
科普界、主流文学界与科幻文学界的对话融合
——“王晋康科幻创作20周年研讨会”学界代表发言集萃
科学幻想是创新的灵感/刘嘉麒
科幻发展带给我们以惊喜/孙 郁
为河南人骄傲自豪/柳建伟
科幻是中国想象力的解放/张颐武
中国元素是王晋康小说生命力的表征/孟庆枢
科普作家如何看老王/董仁威
科幻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刘 兵
祝贺王晋康,祝福科幻/石顺科
王晋康科幻创作评赏
跨越时空又立足现实的冥思苦索
——推介王晋康的几部代表著作/郝树声
真善美的求索者/韩 松
中国科幻的思想者/赵海虹
构筑中国科幻的根基/姚海军
科幻界的文学原教旨主义者/何 夕
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汤哲声
从“超人类”困境到“黄皮肤上帝”
——浅析王晋康科幻作品中的文化政治议题/王瑶
珍贵的末日体验/刘慈欣
在“宇宙灾难”面前
——读王晋康《逃出母宇宙》/雷达
“小宇宙”拯救“大宇宙”
——读《逃出母宇宙》/汤哲声
应对宇宙灾变的新预案
——评《逃出母宇宙》/江晓原 刘 兵
绝地挣扎与自我救赎——论《逃出母宇宙》/徐彦利
跳出人类文明的“母宇宙”
——评《逃出母宇宙》/王卫英 张懿红
“唯科学主义者”的绝妙画像
——评《黑钻石》/郑 军
亚当归来乎?
——评《亚当回归》/高建军
抗争宿命之路
——评王晋康处女作《亚当回归》/姚利芬
那个倏忽而逝的狗男人
——谈《拉克是条狗》的时间表征与生命关怀/姚利芬
谁来统治地球?
——读《生命之歌》/刘 军
当科技遭遇信仰,当技术挑战人性
——评《替天行道》/闫 娜
替天行道:科学信仰主义体系的建构/马 丁
神话幻想艺术的智性突破
——评长篇神话小说《古蜀》/王泉根
一部独具特色的科幻作品
——评少儿科幻《寻找中国龙》/高建军
“侠”行天下
——评少儿科幻《少年闪电侠》/白素梅
新生命的蒙昧
――《水星播种》解读/高建军
王晋康科幻小说中的伦理思考
——以《类人》为例/汪翠萍
“新人类”:困境中的未来
——读“新人类”系列科幻/张懿红 王卫英
一次充满诗意的祭献
——评科幻小说《血祭》/高亚斌 王卫英
科幻小说的另一种可能
——评科幻小说《血祭》/徐彦利
乌托邦覆灭后的人性探索
——论《蚁生》/徐彦利
乌托邦实验场/宋明炜
善可有恶果,恶可有善因
——王晋康《与吾同在》序/江晓原
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评《与吾同在》/张懿红 王卫英
论王晋康《十字》的价值观/徐彦利
新型科幻小说中的科学传播
——以王晋康的《十字》为例/田 璐
人文科幻更易于科幻小说的商业化推广
——浅论王晋康的科幻创作/成 全
王晋康:“科学是科幻的源文化”/王黎明
“中国科幻的思想者——王晋康科幻创作2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闫 娜
附 录
1.王晋康科幻小说选
亚当回归
替天行道
2.王晋康谈科幻
漫谈核心科幻
六十七年回眸
《蚁生》创作谈
3.王晋康创作年表
后 记
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历史看未来,站在地上看星空,这使王晋康的作品常常具有独特的视角。因此对王晋康科幻作品展开研究显得很有意义。
——雷达,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小说学会会长
王晋康是一位勤奋的科幻作家,他的作品富有创新精神和东方风格,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中国科幻宝库增添了可贵的一页。
——叶永烈,著名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
王晋康的科幻创作,是中国新生代科幻创作的代表。他不但具有一代中国科幻作家的内心向往,还具有这一代中国人对科技带来全新生活的渴望。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王晋康是我们中的佼佼者。
——吴岩,著名科幻作家,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晋康是中国科幻新时代里的巨人。没有他,我们很难想象中国的科幻文学会那么快从困境中挣脱而出,更无法想象今天的大好局面。王晋康的科幻创作是一座宝库,对这座宝库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科幻的一种总结,更是对中国科幻未来的一种有益投入。
——姚海军,《科幻世界》主编,副总编,著名科幻图书出版人
王晋康先生让科幻文学在并不刻意规避国族标识的长性写作中,找到了思想力度与宇宙广度的平衡支点,在他的想象王国,智慧水银泻地,情怀云蒸霞蔚,给人以巨大震撼、深在触动的同时给人以绵长启迪、亲切唤引。我无法把他的作品当成“类型文学”,我必须无违初心所见——忧患广布,会心处处,经典写作与心灵阅读的默契就建立在有所敬畏有所慈悲的感应中。他以扎实的科学依据作为逻辑想象的基点,但更体现出为“人文”而文学,而不是为“科技”而科幻,这几乎可以视为他的艺术信仰,这使他的小说格外雅正而深邃。
——施战军,《人民文学》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茅盾文学奖终评委
王晋康老师的科幻创作不仅高产,而且覆盖面广,从人类到宇宙,从个体到群体乃至文明的各种可能性,从物理世界到生物世界,都是他思考的对象。他是一代科幻作家的无法绕过的代表人物,而且还在继续创作。
——李淼,著名物理学家,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