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16890
★【台湾心理学界“总舵主” 、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王浩威,站在时代背景下谈“晚熟”,武志红作长序推荐】
台湾心理学界“总舵主”王浩威集合二十余年心理咨询经验的代表作!从小小的心理诊疗室,放眼到整个时代,面对来自“住房、教育、医疗”三大压力的年轻人,已经步入了“晚熟时代”!武志红称其观点“伟大”,曾奇峰高度评价说“如果不是和王老师成了朋友,我希望王老师能成为我的心理治疗师!”
★【好的人生,开始于你不再拒绝长大:对十个问题,和这些问题背后的问题逐一解答,十堂心智成熟必修课】
“一个真正的心理学家,不仅是咨询室里的治疗师,而会去关注形成每个个案的社会因素。”武志红在谈到这本书时如是说。王浩威同武志红一样发现了这个时代的“晚熟现象”,但他从未批判年轻人,而是对年轻人充满了人本主义的关怀。
本书针对远离亲缘、心理落差、无安全感、社会兴趣、经济压力、社会地位、不想结婚、情感绑架、低价值感、成年涌现期等十个角度十个问题和背后的问题,逐一回答,引导年轻人实现“心理层面上的成长”,指明在晚熟时代的突围之道。
★【当你不再被时间拖着前行,而有独当一面的勇气时,好的人生就此来临】
走向心智成熟,是为了看到更大的世界,为了不向讨厌的人低头,为了有自由选择人生的机会,为了对喜欢的人说:“我知道你很好,但我也不差!”
面对“住房、医疗、教育”的压力,年轻人开始变得缺乏安全感,恐惧独立,不想过早结婚生子,依赖心强,希望随时可以有人帮忙来满足他们的任何需求……即使赚了很多钱,也不等于真的实现了心理层面上的成长。这本书想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以及在这个时代里辛苦挣扎的年轻人和父母们。
王浩威先生在本书中从十个角度入手,从自己的心理诊疗室里每个个案的故事,放眼至整个中国,到整个世界,再到这个时代,在时代背景下探讨关于远离亲缘、成年涌现期、社会兴趣、自我探索、社交成本、责任与焦虑等众多在走向心智成熟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承受着太多压力而不想长大的年轻人们,开出了暖心而充满希冀的处方笺。
消失的小孩
在家庭与自我间拔河的年代
是孩子太晚熟,还是一个新阶段的诞生
是父母不成熟,还是这时代晚熟了
辑二 我的未来只是梦
年轻人需要更多的信任,不是只有担心
上一代的好,成为这一代不可承受之轻
不知节制的疼爱
辑三 新时代,父母不懂的新困境
自信心,果真以父母的成就为基石?
一位女资优生自杀之后
这世界的性格愈来愈外向了
大家来跳舞
流浪在新世界的异乡人
从留学谈尊重
面对未来需要执行的毅力
生活在不确定的时代里
缉四 焦虑的父母,偏差的教养
父母共同的噩梦:孩子如何成功?
贫富差距带来的两种家庭
大人的行为是最有影响力的教养
别再说“我是为你好”
辑五 父母要像一座山,自在地存在着
年轻人要学会独立成长
父亲是一座山
武志红:慢慢,但坚定地长大
浩威和我不是一代人,按说是我的师长辈,但我从来都是直呼“浩威兄”,这是浩威的要求,我也觉得这样最对。
作为台湾心理学界的权威,浩威是没有一点权威感的人。
我想,所以曾奇峰才有这样的感慨吧,如果不是和浩威成了朋友,那就会选浩威做自己的咨询师。
浩威兄,和奇峰兄,都是权威,但都是不必把他们当权威来对待的人。他们都是有一颗赤子本心的人,这样的人,有一种永远的孩子的感觉,可同时你又觉得,这才叫成熟。
多年前,在一个饭局上,我突然有感觉,说,成熟有两种,一种是掌握了现实世界的规则后的老练,一种是人性在自己身上的一种圆满。
浩威的身上,是后一种。这种圆满是一种很自然而然的东西,你不必当作某种境界去敬仰,你只是觉得更亲切、更自然、更想靠近。
人性的成熟,在华人社会,我觉得不易,因为“听话”是华人社会父母对孩子的一种共同期待,当这种期待成为一种基本存在时,华人社会的年轻人,成熟就被严重推迟了。
当然,年轻人的成熟期被推迟,并不仅仅是华人社会的现象,实际上也是人类的共同现象。比起其他各种动物来,人类的成熟期都严重被拉长了。
不过,我还是想说,华人社会有其独特性在里面。
有大格局的咨询师,会一叶知秋,通过他们的咨询个案,也通过他们对社会的关切,从中嗅到社会中的一些共同现象。浩威兄就是如此,他通过自己在专业工作中磨炼出的专业视角,所关注的不再仅仅是个案本身。每个来访者的关注点,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喜悦,和带来这些的感受的整个社会和时代。他把感悟到的一切,延伸到华人社会与文化中,而提出了“晚熟时代”这样的概念。
在我看来,好的咨询师,他们不是在拿自己的头脑和别人,乃至这个世界打交道,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心和身体,去感悟这个世界,浩威兄即是如此。他是在真正感悟这个世界,因此有了自己一整套的观察,而通过这样的敏感心灵,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身处的华人社会中的一些共同的东西。心理学,可以说是社会学的高度集中,是社会学在人的意识的集中反映。
并且,浩威兄身上有非常温暖的特质,他因而和我很不同。我们应该是有一些共同的观察结果,但我相对是比较冷的,这种冷也体现我的文字中,而浩威兄的文字和观察,就温暖了很多。因而我想,当读者看完了《晚熟时代》之后,应该会和奇峰兄有同样的感受——不过,你们还有机会成为他的来访者。
我相信,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疗愈的过程,因为,你会感觉到被他看见,被他理解,被他真正地共情到了。这种理解,来自一位充满了人本主义关怀的精神分析师的洞察和体恤,来自他对个案,对每一个真正的个体,对这个时代的关注、思考和理解。
《晚熟时代》在这个时候面世,是一件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的事情。过去十年间,关于“啃老族”“妈宝男”“公主病”的对80、90后的讨论很多。这一代人似乎承担了非常多的关于成长的诟病。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的流动,大家似乎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拒绝长大”的表现:草率的婚姻、对社会责任的逃避、情感和经济的不独立。上一辈愿意指出这一代的“软弱”,却很少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去了解和理解这一代人——如同他们指责和担忧这一代“太自我,不懂理解别人”一样。
这一代人,在这个“晚熟时代”里面,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经历了信息大爆炸(这个词,恐怕生于互联网时代的90后已经没有印象了,但是80后一定还记得那个信息有限、生活缓慢的20世纪90年代)。他们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代独生子女,有的人承受着童年过度被关注和溺爱带来的后果,有的人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羡慕着从未拥有的兄弟姐妹之情。更多的人,是承担着这个时代给予独生子女的时代负担:两个人赡养着四位老人,和两个孩子。他们的生活和精神压力是空前的。他们也曾经并且一直被认定为“不成熟”,同时还努力去学习成为父母和养育下一代。想要理解晚熟,我们不能离开这个宏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关于“不成熟”,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面对的问题,这也是全世界都在面对的问题。日本社会的低生育率、低成家率;欧美社会的游戏化、虚拟化,这些都是这一代人的整体特点。这一代人也在努力着去理解其自身。在这样的人类社会整体转型之前,成家、立业、繁衍和养育下一代,这是大部分社会的成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当我说向往的时候,是在说明,在上几代的社会和他们的人生规划中,这些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向往的。人类社会的进化从未如此迅速,使得变革发生在一代人之中。晚熟的一代,他们既面临着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又需要适应着时代的巨大进步——这种适应,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先例的。
晚熟的一代,他们面对着上一代的溺爱(我们谁不想孩子过上自己未曾享受过的日子呢?)、平辈间的竞争、老一辈可能过时的生活经验和自己总是看不清楚的时代、独生子女的孤独和压力、无人理解的困境。日本的年轻人在某种程度上对未来产生了潜在的绝望,这和低生育率有心理上的关联;西方社会的游戏、虚拟现实,也成了这一代暂时喘息的空间。从临床心理的角度,我们应该去理解:这是晚熟的一代对于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是他们尝试去理解自身和建立社会的努力,而不应仅仅被理解为对责任的逃避。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点,也理解自己,或许,我们就会发现这才是我们成熟过程中的独特之处。
总体来看,浩威兄的《晚熟时代》是一本非常温暖,非常人本的著作,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深的理解,对人作为人的理解。人,和他所存在的社会,都有各自的局限和潜力,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着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机的社会。在《晚熟时代》里面,我看到了活色生香的喜怒哀乐,充满温情和日常气息的人和他们的故事。人的一生,就是不同的经历,和经历着人生的个体。浩威兄通过他细致的解读和优美的文笔,给了读者希望,以及在晚熟时代中的突围之道。
我希望作为读者的你,在读过这本书之后,能够学会慢慢,但坚定地长大。
王老师能发现这个时代的“晚熟”,并写成了这本著作,在我看来是非常伟大的。一个真正的心理学家,不仅是诊疗室里的咨询师,而是会去关注个案背后的社会,去关注形成这个个案的社会因素,会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形成对人和对社会的整体理解和深切关怀的人。
——武志红
如果不是和王老师成了朋友,很希望王老师能成为我的心理治疗师!
——曾奇峰
心理治疗的内容反映个人的人生经验所形塑的情绪、思考、行为等性格特征;王浩威医师以敏锐的笔触,从历史、文化、社会、教育、心理等角度剖析问题,教我们生活,是容易读、值得读的好书。
——宋维村(医院院长)
不确定的晚熟时代,还有什么能坚持的?还有什么值得追寻?这一代、不论是孩子或父母,都得面对如此巨大课题。就让浩威医师陪着我们、分享他的生命能量与经验,一起找寻出路吧。
——陈蔼玲(基金会董事)
王浩威医师向来观察细腻、见解精辟,但他的心灵与文字,更教我感动。在十倍速时代的巨流中,他对*线临床案例的思索与整理,绝非迎合快餐时代的简化解答,而是以专业的敏锐,洞悉洪流的成因,为在集体焦虑中载浮载沉的你我,指出前行的方向。
——梁旅珠(亲子作家、明曜亲子馆执行长)
十个角度,一个时代。我看到人成长历程中的苦涩与甜美。苦虽苦,但读完后,却给我更多对生命的热情。
——王文华(作家)
在这本书中,浩威展现了一位成熟及优秀的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的敏锐、智慧与格局。
——张学岺 (林口长庚医院儿童心智科主治医师)
一个有自信也有方向的国家,当然就会出现一个对未来有希望的年轻时代,也就觉得生育子女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而不是充满担忧的负担了。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Long time passing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Gone to young girls ,every one !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花儿都哪里去了?
时光飞逝
花儿都哪里去了?
很久很久以前
花儿都哪里去了?
少女们将它们一一摘下
人们几时才会明白?
人们几时才会明白?
在日本,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出现“登校拒否”的行为,也就是拒学行为(school refusal behavior)。这些拒绝上学的青少年,既不是像小学新生偶尔可见的那种严重的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因为离不开照顾他的妈妈,而造成上学困难;也不是过去帮派少年逃学(truancy)的反社会倾向。经常,他们只是较严重的社交焦虑。他们可能是连踏进一般的新学校或新班级都有困难,也可能在学校发生一些紧张的人际问题产生负面思考,从此启动认知上的恶性循环,也就无法再回到学校了。
这现象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在日本发生,一群退缩在家里的年轻人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严重一点的甚至成为足不出户的茧居族(hikikomori);到了20 世纪90
年代,随着他们长大,日本专家学者发现,虽然不少人已经改善了,但很多人还是有融入社会的困难。
夏鸿的情形,大致是和这一切类似的。至于佑诗,严格说起来则是没什么正式诊断。但是,民间非正式诊断的形容,倒是有一些,像是两岸都很流行的“啃老族”或是日本社会学者山田昌弘提出的“单身寄生族”,或民间通行的飞特族(freeters ,free arbeiter),也就是自由工作者。后来又有好过族(hodohodo zoku)、腐女、御宅族、电车男、下流人(指在社会阶层面向下流动的人)等各有所指的名词。但大致都是指应该成熟却未独立的二十多岁或三十多岁的资深年轻人。
这样的情形,在世界各国其实都可以看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美国,媒体同样盛行着twixter(betwixt/between 青少年和成年之间)和尼特族(NEETs ,Not engaged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加拿大提出回旋棒时代(boomerang ,源自澳洲土著的武器,现在是用来游戏);在意大利有bamboccioni(意指大型的傀儡孩)一词;在西班牙有mileurista 一词,形容以一千欧元维生的青年人;在北非或中亚的阿拉伯世界,则出现隔离青春(youth exclusion)一词;在希腊最低薪资是七百欧元,媒体则出现“七百欧元之时代”(€ 700 generation),也就是希腊经济危机期间呼声最大,可是在投票前一夜却因熬夜狂欢庆祝希腊足球队踢胜俄罗斯,进入欧洲八强,第二天爬不起床去投票,而导致撙节派小胜的那一群年轻人。
如此的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的时代,似乎在许多已开发国家或城市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在亚洲,日本是第一个出现这种情形的国家。但是现在,除了日本,韩国和中国也都很严重。进行拒学行为这方面的跨文化现象研究的日本家族治疗师兼精神科医师田村毅,来台湾地区参访和教学过好几次。田村毅医师曾告诉我,在大陆,在上海、广州、深圳、北京这些地方,拒学行为都十分严重。
这方面问题是如此严重,因此,美国社会学者亚奈特(Jeffrey Arnett)2000 年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期刊提出“成年涌现期”(emerging
adulthood)这一名词,认为在现代,在青少年和完整的成年之间,应该再加上一个新阶段,也就是“成年涌现期”。
在亚奈特提出此理论以前,这种现象已经被普遍注意到了。
像之前提到的各国媒体所出现的新名词,其实就是不约而同地看到了这个已经无法不承认其存在的新趋势。只是亚奈特首先以正向的态度,为这个现象提出辩解,认为这是必然的结果。
亚奈特认为,处于成年前的涌现期的青年,是指那些“已经离开了儿童和青少年阶段的依赖”,却还没办法承受成年期应有的责任感的人,因而在爱情关系、工作和世界观上,发展出许多可能的样态。
在这定义下,成年涌现期也就成为发展心理学中一个新的、有待商讨的阶段。
zxcvzxcv –
看到微信公号的推荐买的,觉得非常有启发。。是啊,怕什么呢,年轻,就是要在试错中才能成长
竹影清风 –
在壹心理听了王浩威老师“亲密而独立”的课程,感触颇多收获颇多,特来买这本书再学习一下
随缘 –
看到这本书想到一个女孩朋友,来家里玩吃点心,一盒子稻香村每块吃几口(我还以为只在电视里见过,没想到现实中真有这样的,不知道父母咋教育的)……唉,都说早熟,也就是谈恋爱早了,年轻人为人处世太差太多!
鸡蛋碰石头 –
其实国内很多心理学家都有年轻人处于“晚熟”的类似观点,成熟不是会谈个恋爱就是心智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