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1158301
内容简介
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开始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环境教育问题,认识到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重要性,逐步地将环境与发展教育纳入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正规教育到非正规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体系之中的一系列实践。
本教材面对中小学教师、高等师范学校非资源环境专业的大学生。从内容上突出全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实践两大重点,通过对两个问题的讨论,对中小学教师、高等师范学校非资源环境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考虑到学生、基层教师搜集资料比较困难的实际,本书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知识、案例集锦。本书可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公共课、在校大学生环境教育公共课教材,也可用于其他环境教育的参考用书。
我们希望通过这本教材,探讨如何将资源环境专业学生的教学与非资源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相结合;将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未来教师的目标教育相结合,将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师范大学生、在职教师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消费观、发展观。更有深远意义的是,希望这些具有良好环境意识和知识的青年学生、在职教师,走上讲坛、走向社会时,以他们对环境的热情关心、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追求,向全社会播散关爱环境、科学发展的绿色种子,耕种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春天。这正是编者的心愿。
本教材面对中小学教师、高等师范学校非资源环境专业的大学生。从内容上突出全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实践两大重点,通过对两个问题的讨论,对中小学教师、高等师范学校非资源环境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考虑到学生、基层教师搜集资料比较困难的实际,本书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知识、案例集锦。本书可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公共课、在校大学生环境教育公共课教材,也可用于其他环境教育的参考用书。
我们希望通过这本教材,探讨如何将资源环境专业学生的教学与非资源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相结合;将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未来教师的目标教育相结合,将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师范大学生、在职教师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消费观、发展观。更有深远意义的是,希望这些具有良好环境意识和知识的青年学生、在职教师,走上讲坛、走向社会时,以他们对环境的热情关心、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追求,向全社会播散关爱环境、科学发展的绿色种子,耕种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春天。这正是编者的心愿。
目 录
章 环境
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环境的定义
二、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保护
第二章 当代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
节 全球气候变化
一、气候变化的趋势
二、气候变暖的原因
三、气候变暖的主要危害
四、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和对策
第二节 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一、臭氧层
二、臭氧层的损耗
三、臭氧层损耗的原因
四、臭氧层损耗的危害
五、控制臭氧层损耗的途径和对策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减少
一、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危害
三、世界保护生物多样性行动
第四节 淡水资源危机和海洋资源破坏
一、淡水资源危机
二、海洋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
第五节 土地荒漠化
一、土地荒漠化的现状
二、土壤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三、防治途径
第六节 森林植被破坏
一、森林的特殊作用
二、森林减少的原因
三、森林减少的危害
四、保护森林的国际行动
第七节 酸雨污染
一、酸雨的成因及分布
二、酸雨的危害
三、控制酸雨的国际行动与战略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
节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一、《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二、《增长的极限》引发世界“严肃的忧虑”
三、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
四、《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越
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
六、传统发展观向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与核心思想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研究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一、可持续发展的终目标
二、可持续发展必须跨越的三大“零增长”台阶
三、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四、全球《21世纪议程》
第四节 中国与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和目标
……
第四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知识集锦
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环境的定义
二、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保护
第二章 当代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
节 全球气候变化
一、气候变化的趋势
二、气候变暖的原因
三、气候变暖的主要危害
四、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和对策
第二节 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一、臭氧层
二、臭氧层的损耗
三、臭氧层损耗的原因
四、臭氧层损耗的危害
五、控制臭氧层损耗的途径和对策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减少
一、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危害
三、世界保护生物多样性行动
第四节 淡水资源危机和海洋资源破坏
一、淡水资源危机
二、海洋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
第五节 土地荒漠化
一、土地荒漠化的现状
二、土壤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三、防治途径
第六节 森林植被破坏
一、森林的特殊作用
二、森林减少的原因
三、森林减少的危害
四、保护森林的国际行动
第七节 酸雨污染
一、酸雨的成因及分布
二、酸雨的危害
三、控制酸雨的国际行动与战略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
节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一、《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二、《增长的极限》引发世界“严肃的忧虑”
三、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
四、《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越
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
六、传统发展观向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与核心思想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研究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一、可持续发展的终目标
二、可持续发展必须跨越的三大“零增长”台阶
三、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四、全球《21世纪议程》
第四节 中国与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和目标
……
第四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知识集锦
在线试读
章 环境
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环境的定义
何谓环境?环者围绕也,境者疆界也,环境就是事物周围的境况。因此,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是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它和中心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环境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的社会经济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即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与机构等。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环境的总和,即通常所称的自然界。
事实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理解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有所发展。远古时期人类的自然环境是一个狭隘的范畴,当代人们所理解的自然环境则要广泛得多。现在人们把自然环境理解为一个由近及远和由小到大的有层次的系统。
(1)生存环境:由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壤、阳光和食物等基本环境要素组成的环境,也是人类文明初期人类所了解和利用的自然环境。
(2)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上达对流层大气圈顶部,下至岩石圈底部,这是现代文明认识的自然环境,也是环境科学和地理科学研究的对象。
(3)地质环境:包括地表以下直至地核的各地质圈层,它与地理环境有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它是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
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环境的定义
何谓环境?环者围绕也,境者疆界也,环境就是事物周围的境况。因此,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是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它和中心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环境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的社会经济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即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与机构等。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环境的总和,即通常所称的自然界。
事实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理解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有所发展。远古时期人类的自然环境是一个狭隘的范畴,当代人们所理解的自然环境则要广泛得多。现在人们把自然环境理解为一个由近及远和由小到大的有层次的系统。
(1)生存环境:由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壤、阳光和食物等基本环境要素组成的环境,也是人类文明初期人类所了解和利用的自然环境。
(2)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上达对流层大气圈顶部,下至岩石圈底部,这是现代文明认识的自然环境,也是环境科学和地理科学研究的对象。
(3)地质环境:包括地表以下直至地核的各地质圈层,它与地理环境有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它是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
评论
还没有评论。